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作文

實用的古詩作文4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26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作文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古詩作文4篇

古詩作文 篇1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春天來了,陽光普照大地。小草探出頭來,變得綠油油的,一望無際的小草,真像給大地披上了綠色的地毯。五顏六色的鮮花盛開了,引來了一大羣蝴蝶,蝴蝶們翩翩起舞,連蜜蜂都被引過來了。春天的小溪叮叮咚咚,像是給唱着歌的小鳥伴奏。小魚、小烏龜都出湊熱鬧了。

温暖的春風吹來,吹醒了柳樹。柳樹在風中搖呀搖,好像在梳理她長長的頭髮。春風還吹來了大雁,大雁排成了人”字形或者一”字形回來了。

春天萬物復甦,一片生機!

古詩作文 篇2

古詩,乃文化之精髓,語言之精煉,內容之濃縮,意義之深長。它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絢爛繽紛。現在,讓我們揚起知識的風帆,一起去感受古詩的海洋。——題記

英雄兒女,精忠報國;幾代詩豪,報國心切。

文天祥一句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他至死不渝的精神。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他胸懷四海,為國家肝腦塗地,嘔心瀝血之情。在魂歸西天之際,陸游拖着病軀,揮筆顫顫巍巍地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物忘告乃翁。”的千古絕唱。悲哉,壯哉,雄哉,好一個愛國情深的陸游,好一個胸懷四海的陸游。儘管流泊天涯,但王安石依舊報着對國家的眷戀之情,大喊:“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邊塞詩人”王昌齡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表達了邊塞軍民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決心。一代偉人,周恩來小時候就猛志壯四海,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猶如晴天霹靂一般,震醒中華民族,喚醒中華民族心中的那片滿腔熱血,叫中華民族愛國情懷。從此他帶領中華民族走向了新世紀。

天涯海角,友誼長伴;海枯石爛,友情常存。

大漠黃沙,荒涼之地,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悲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對友人的殷殷祝福;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對友誼的讚頌,對友人的期盼;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友人旅途寂寞的温暖關懷。“詩仙”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情”是對友誼的不言而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友誼最真摯的描寫,是友誼跨越時間的執着。

神州大地,景色娟秀;錦繡中華,風光秀麗。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對茫茫戈壁沙漠的讚美。“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江南的旖旎風光。我們的生活本身就五彩繽紛,但配以含有文化氣息的古詩,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更加精彩。讓文化走進我們,讓古詩走進我們,讓含有文化是的古詩走進我們的生活。

古詩作文 篇3

自從我上幼兒園起,我就對古詩情有獨鍾。

小時候爺爺經常教我讀唐詩宋詞,時間久了我竟然對古詩產生了依賴。早晨起來看見紅彤彤的'日出,我會吟誦起蘇軾的“白日一照,浮雲自開”;吃早飯時看見餐桌上遺落的飯粒時,我會不由得想起李坤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握着手母親那温暖而粗糙的手時,我會為媽媽朗誦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古詩也曾鼓勵我向前。當我對學習毫無信心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讓我重新找回自信;當我遇到困難而後退時,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讓我從困難巔峯飛越而過;當我被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困擾時,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使我改變思維去尋找新的方法……

古詩對帶給我的感慨太多太多了,我只想對古詩説一句“古詩,我愛你!”

古詩作文 篇4

説到詩,與我而言,有喜歡的,也有無感的。我認為詩和人之間,是有共鳴一説的,愛詩的人,必定是與某個詩人,或者某個派別的詩有共鳴的。而我,在看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後,深陷其中。

這句詩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春秋時孔子偕徒外遊,忽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歎人子欲孝敬雙親時,其父母皆已亡故。

父母的養育之恩已經不必再説,但是,作為父母,言傳身教把孩子帶大,除了養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怎麼做人。一個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後,有很好的發展前途,不是應該感謝自己的父母嗎?等意識到要供養父母時,雙親都不在人世,這是多大的悲哀?

都説人不能忘本,這個本不在於別的,而在於自己的父母,我已經無法數清我的父母在我十幾年的歲月中為我做過多少事情了,那那些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人呢,就算孩子再大,依舊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依舊會愛着他們,依舊會做什麼事情都為孩子着想,父母不就是這樣的存在嗎?

而作為孩子的人呢?為什麼要等到“親不待”了才“子欲養”呢?這句詩承載了多少孩子的後悔,更可怕的是這份後悔後面,父母的心酸和無奈。中國有一句諺語“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雖然在以前,是因為那時候的習俗,但是現在呢?不也有很多人是這樣嗎?當我們在指責那些打掉女兒的父母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作為父母,是多怕自己養大的“甜白菜”被“豬拱了”啊。

其實,作為孩子,作為一個人,父母和孩子,莫過於最重要的存在,我們總不能等父母不在了才開始後悔吧?後悔又有什麼用呢?而父母的父母或許已經不在了,他們把情感都放在孩子身上了,我們應該給他們迴應。子欲養,而親不待,孩子要贍養父母了,可是父母已經不能等待了,無盡的悲哀。

想那孔子遇見的哭者,他心底的自責和後悔一定似翻江倒海一般席捲,毫無退路。雖然父母希望孩子有前途,但是在有前途的路上,我們可不可以,把父母一起帶上?像父母對小時候的你一樣對待他們?不管生活有多艱苦,他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在他們身邊,那是精神上的“養”。

借樹欲靜,而風不休不止吹之為喻;

比子欲養,而親不在不待世之為實。

Tags: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