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職業師 > 環境評價師

我國環評市場現狀

欄目: 環境評價師 / 發佈於: / 人氣:7.36K

2015年年底,環保部直屬8家環評機構率先完成了脱鈎,到2016年底所有地方環保部門350家環評機構分兩批已經全部完成脱鈎任務。其中176家取消或者註銷了資質,174家由原環評機構職工自然人出資設立環評公司,或者整體劃至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環評市場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我國環評市場現狀

  1.環評機構數量的變化

目前,全國現有環評機構906家,其中甲級機構181家,乙級機構722家。

隨着環評脱鈎完成和環保部對於資質審查更加嚴格,環評機構的數量比前幾年相比明顯減少。市場正處於劇烈的變動時期,內部競爭更加激烈,外部資金和企業的介入也更加明顯。根據環保機構的數量變化,可以反映出當前整個環評市場的整合正逐漸加劇。

  2.環評工程師的變化

目前,我國現有環評工程師1.97萬人,其中已註冊環評工程師1.099萬人。在每年一次的環評工程師考試中,預計通過人數約為1000-1500人,也就是説每年約新增註冊環評工程師約1000-1500人。

環評工程師一直屬於賣方市場,擁有環評工程師證書的人員向來供不應求。儘管環保部門三令五申嚴禁掛靠,但掛證現象一直存在,證書掛靠行情還成為相關從業人員衡量身價的重要指標。環評工程師掛靠費用從前些年的1-2萬元/年上漲到如今的約6萬元/年。這即反映出市場對於技術的尊重,也顯示出環評行業人才的稀缺程度。

一方面,市場上的環評機構數量在減少,另一方面,國內環評工程師總數卻每年增加。因而長期來講,隨着每年通過環評工程師考試的人越來越多,環評工程師的緊俏程度一定會慢慢緩解,相應地掛證費用自然也會逐年降低。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在2015年9月,環保部頒佈了新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大幅提高甲級和乙級環評機構所需的環評工程師必備人數要求。甲級環評機構配備的環評工程師人數由10人增加到15人,且每一甲級類別需要的環評工程師人數由原來的3人上升至6人。乙級環評機構配備的環評工程師人數由6人增加到9人,且每一乙級類別需要的環評工程師人數由原來的2人上升至4人,相當於現有環評機構對於環評工程師人數需求至少增加50%。資質壁壘的提升顯現出甲級資質的價值,且隨着資質標準的提升,新進入市場的機構所需成本也將大幅提高,同時也會逐漸淘汰一部分不能滿足資質條件的小型機構,最終市場集中度將逐步上升。

新《辦法》即提升了環評行業的准入門檻,同時客觀上穩定了市場上環評工程師掛證行情,避免了環評工程師證書像當年的註冊會計師(CPA)一樣隨時間發展而逐步貶值的噩運。

從長期來看,環評工程師飽和是遲早的事情。根據我們的調查,即使以新辦法中的標準來衡量,市場上排名靠前的大部分環評公司的環評工程師數量基本都能滿足其資質要求,它們對於環評工程師的需求並不迫切。而急需環評工程師的多是新進入市場的乙級機構或者極少數新晉甲級的公司,它們希望用高價在短時間內招募到足夠數量的環評工程師滿足晉級條件。一旦滿足條件之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仍會轉向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單純只有證書而缺少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前途不甚樂觀。隨着乙級資質公司的增加,本來含金量不高的乙級資質會更加貶值,最終會導致環評工程師證書行情的下跌。

我們預計未來若干年內環保部都不會再次提高環評資質要求必備的環評工程師人數,因此市場對環評工程師的需求會逐步趨向於飽和,環評公司對於人才的需求也最終會迴歸正常化。工作經驗和能力將成為環評公司招聘人才主要的考核指標,是否擁有環評工程師證書仍會是一項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在市場排名靠前的環評公司內,基本可以減少甚至完全杜絕掛靠現象的存在。未來,一個沒有證書但經驗豐富的環評從業人員的收入完全可能超過有證書但沒有經驗的人員。

  3.環評市場的變化

3.1環評市場概況

據業內人士估算,環評收入約佔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 0.02%左右,全國環評市場規模約200-300億元。在環評市場內部進一步細分,可根據項目合同金額大小將環評市場進一步分為高端、中端和低端。高端市場單一項目合同金額在40萬元以上,利潤率相對較高;低端市場單一項目合同額在 20 萬元以下,利潤率相對較低;中端市場單一項目合同金額在 20-40萬元,盈利水平也處於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中間。在整個環評市場中,高端市場幾乎完全被擁有甲級環評資質的環評機構壟斷,許多利潤較高的大型環評項目都由有環保背景(即“紅頂中介”)的環評機構或背靠大型國企的環評機構(如交通、鐵路、煤炭、化工等領域)完成。環評中端市場和低端市場尤其是低端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由於利潤率低,大部分甲級資質的環評機構幾乎退出了這一領域。在這一領域爭奪市場的主要是眾多具備乙級資質的環評機構,競爭手段主要依靠低價。

近年來,上述情況也在發生變化。隨着脱鈎改制,市場進一步放開,一些民企和非環保系統背景的環評機構也進入到高端市場中來,分食高利潤率市場的蛋糕。而原本一些只在中低端市場廝殺的乙級資質環評機構,也努力擠入高端市場,讓這個本來就不大的市場更加擁擠。入侵者往往以低價作為敲門磚,爭奪人才、搶奪市場份額,在原本就不平靜的環評市場中攪得天翻地覆。而在中低端市場,競爭則更加激烈,各甲級、乙級資質的環評機構紛紛在全國各地設立分公司,跑馬圈地,搶佔市場份額。

儘管環評市場整體呈萎縮態勢,競爭激烈,但是由於環評在項目建設中所處的特殊位置,吸引了眾多資本和企業對這一領域的垂涎。環評處於項目投產前端,環評機構可以在項目初期就合理介入項目相關環保配套設施的規劃,對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和評估,可以有效推動環境治理類訂單的拓展。通過歷史數據可以看出,申報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的環保投資通常維持在環評收入總額的440倍左右,上游地位高槓杆效應明顯。如果將環評優勢利用得好,操作得當,環保企業完全可以獲得環評後端數十甚至上百倍金額的訂單。對於一個年產值數千萬元的環評機構而言,其價值遠不只是這數千萬元產值所產生的利潤,而是其後端拉動的數億元甚至更多的環保投資,這也正是諸多上市企業瘋狂進入這一領域的原因。

以目前環評領域的行業集中度來看,環評市場仍處於分散競爭型(CR8<20%,即排名行業前八的企業合計市場佔有率小於20%)。除行業領頭羊中諮華宇的業績較為突出以外,其餘規模相對較大的環評公司年營收大多在5000萬元-1億元之間。隨着市場內不斷出現的併購,預計一兩年內行業集中度會快速上升,市場達到低集中競爭型(20% ≤ CR8<40%)。

3.2總體市場縮小和地方化

隨着環評審批權逐年下放,以及新環評導則總綱對於環評報告內容要求的減少,整個環評市場規模也在相應縮小。

在全國全部的環評機構中,由於北京的位置特殊,其大學、科研機構、央企眾多,因此北京甲級資質環評機構數量一直居全國各地區之首。另一方面,在審批權下放之前,由環保部參與審批的項目較多,北京的環評機構在送審報告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北京的環評機構所佔據的市場份額也遠高於其它地區。

在全國現有的906家環評機構中,北京的環評機構為77家,佔比約8.5%;而在全國182家甲級環評機構中,北京為43家,佔比近24%。

隨着原本應環保部審批的環評報告審批權逐步下放至各省市,在京環評機構的優勢正在縮小。市場份額方面也將由原來的北京一家獨大逐漸過渡至各地羣雄並起,這也給了各地環評機構平等的競爭機會。

原本由“紅頂”環評機構所佔據的70%的市場份額,隨着脱鈎改制正逐漸釋放出來。具體到市場參與者,以中諮華宇為代表的原民營環評公司利用脱鈎改制帶來的機遇,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利用自身優勢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而脱鈎改制變身為民企(或國企)的原紅頂環評公司也正摩拳擦掌,希望利用體制轉變帶來的契機謀求更大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