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工作報告

暑期學校安全工作彙報

欄目: 工作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23W

xx中心學校為了切實落實暑期安全及防汛工作,確保我校師生人身安全,學校財產安全,校舍物品安全。施行了逐級分工、責任到人的管理機制,做了一系列工作,現將工作彙報如下:

暑期學校安全工作彙報

一、學校水毀工程排查情況

在7月19日汛期,兩所學校發生較大水毀事故,多所學校不同程度發生水毀事故。景劉莊國小護坡坍塌、圍牆倒塌200多米;張爾莊國小圍牆倒塌10多米,xx完小風景樹倒伏30棵、上馬莊國小教室被水涮出3平方米水洞、東良舍、東羊村、西南莊等學校屋頂出現不同程度的漏雨現象。我中心經積極和上級主管部門申請協調資金,上馬莊國小教室被水涮水洞已修復,景劉莊國小圍牆正在設計、預算中,近期動工進行重建。xx完小倒伏風景樹已修復,東良舍等學校正在查詢漏雨原因,其它學校水毀事故正在修復。

二、暑期安全工作情況

(一)學生防溺水:

1、放假前我們進行了防溺水責任分工,並建立了臺賬,中心領導分包片區,完小校長、中層分包班級,班主任、任課教師分包小組,對學生分組管理,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建立了每天、每週、每半月報平安制度。同時為了加強監管,要求各校每天彙報情況,切實做到隱患早發現、早彙報、早解決。

2、層層簽訂責任書,落實到人。讓每個校長、每個老師都明確

自己的責任,全員參與,打好汛期安全攻堅戰。

3、通過廣泛宣傳、提高安全意識。首先村小和各村聯絡,通過高頻次廣播,警示家長看好自己的孩子,做好防範。其次聯絡村委製作警示牌懸掛在危險位置,警示學生。完小利用校訊通發放警示資訊,有的班建立QQ群和微信群,每天除了定期宣傳防溺水、防洪知識外,還及時掌握學生動向,做到網路彙報和電話彙報雙保險。

(二)加強學校安全排查工作,7月24日中心召開了暑期安全及防洪重建緊急會議,對抗洪救災、校舍安全排查、值班制度、防溺水、災後次生災害衍生災害的預防等方面進行了安排佈署。

三、應急值班情況

各帶班領導、值班人員要求必須24小時在崗,值班電話專人盯守,各校長24小時開機,保證資訊暢通,中心不定時進行檢查。

四、衛生防疫情況

7月23日,各學校到衛生院領取消毒液,對學校的過水房屋、廁所、垃圾堆等進行徹底消毒。

五、轄區內民辦幼兒園上課情況

已經通知各民辦幼兒園停課,並下發停課通知書。

2016年7月25日

暑期學校安全工作彙報 [篇2]

根據《教育局關於做好期末及暑假期間學校安全工作的檔案精神,我校立即召開班子會議,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專題研究部署期末及暑假期間學校安全工作,現將工作落實情況彙報如下:

一、高度重視,嚴格按照檔案要求,切實加強期末及暑期安全教育

1、xx年6月29日,組織轄區國小校長專門召開了一次專門針對期末及暑期學生安全工作的動員會,要求轄區學校,結合本校學生家庭地域和環境特點,重點對學生進行防溺水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防飲食衛生安全。要求各校認認真真、紮紮實實把假期安全教育工作做到實處,做細做紮實。

2、7月1日,印發暑假期“安全教育告家長書” 2650多份,要求學生家長認真按照“告家長書”上的內容主動監管好子女,建議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及時和學校(班主任)溝通,共同教育子女,確保子女假期期間的安全。

3、7月2日,各學校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安全隱患大排查, 重點對學校校舍、圍牆、教學裝置體育設施、供電設施、學生宿舍、食堂等場所進行全面檢查,做到有隱患及時發現,有隱患及時排除,排除要徹底不留死角。

4、7月3日,召開全體師生“暑假期安全教育”大會一次,認真上好安全教育最後一課,重點加強防溺水、交通安全、防飲食中毒、防颱風、防暴雨、防雷擊、防火災、防高溫等為主要內容的安全教育。特別是防止溺水事件、交通安全事件發生。

【組織期末安全教育最後一課22節(中心本校集中師生1節,以班級為單位13節,轄區八所國小上8節)】

5、安排教職工輪流值班,並配備領導帶班。要求發現問題及時

解決、及時彙報。

二、加強措施,切實行動,督促家長及社會關注學生暑假校外安全

為切實加強暑假安全教育,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在暑假期間,中心學校組織召開兩次轄區校長安全緊急會議,並分別在會上對全體校長提出嚴肅的要求。次會議召開的時間和具體要求分別是:

(一)7月17日上午9點,在中心學校會議室召開暑假期安全工作緊急會議。

其一,通報各地區安全事故情況。

其二,組織教師立即深入到每位學生家中進行家訪,並做好家訪記錄,家長外出打工的要及時進行電話聯絡、簡訊提醒等方式,關注學生暑假期間人身安全,嚴防安全事故發生,本次,我們上門家訪800多人次,電話家訪1000人次、簡訊家訪700人次,家訪率達學生數的100%。

《暑期學校安全工作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