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職場

關於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意義

欄目: 職場 / 釋出於: / 人氣:1.12W

(一)有利於大學生建立科學的擇業觀

關於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意義

不管承認與否,大學生的第一份職業從廣義上講就是擇業的結果,但這種擇業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願,學校的推薦,社會單方面需求的結果,與大學生自身的條件(職業興趣、職業錨、職業能力)可能並不完全相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意義。而我們提倡的是科學擇業,即求職者依照自己的職業期望和興趣,憑藉自身能力挑選職業,使自身能力素質與職業需求特徵相符合的過程。

擇業受求職者自身條件和職業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職者不可能具有從事一切職業的能力與興趣;另一方面,各種職業由於有各自不同的勞動物件、手段和工作環境,對求職者的能力也有相應的特定要求。

由於現在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已經改革,傳統的計劃分配已被“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取代而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形式,但是這種體制上和觀念上的變化與學生在成長階段所受到的教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面對日趨緊張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在入學時選擇學校和專業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標準就是——畢業後好找工作,缺乏主動擇業的觀念。大學生畢業時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盲目自信,只考慮自身的需要脫離實際,對求職單位和職業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種是純粹的現實主義心態,“只要社會需要的就是我們要選擇和考慮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意義》。這與所提倡的科學擇業觀顯然是背道而馳的,科學的擇業觀倡導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礎上的“人職匹配”,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於建立這種觀念。

(二)提高就業市場配置的成功率

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很看重各種形式的人才交流會,這也是他們走向社會,選擇職業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的統計,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有一種“趕集”的感覺,沒目標、沒準備,全憑運氣碰,結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沒信心,有信心的準備不足,人才交流會對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缺失,即大學生職業目標相對模糊,對自我缺乏認知。

(三)有利於降低離職率

如前所述,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由於職業目標模糊,缺乏自我認知,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盲目就業和擇業,直接的後果是人職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草率跳槽。經過系統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一般都有明確的職業定向,對第一次擇業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雙選的基礎上找到一個相對適合自己的職業,從而降低了因人職不匹配而導致的離職率。

(四)有利於降低就業壓力

由於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缺乏長遠打算,不少大學生年輕時只是隨波逐流地換工作,能找著什麼工作就幹什麼,到了30多歲還沒有職業定位。這種缺少規劃地更換工作,一方面難以在一個合適的領域內積累必要的職業經驗,而這正是企業所需要的;另一方面頻繁跳槽,會影響自己職業的穩定發展。一個不具備應有的職業技能和經驗的求職者,或者頻繁跳槽的求職者都難以得到用人單位的親睞。個體的這種行為最終會演變成整個社會對大學生求職者的謹慎選擇,導致另一種就業壓力,從會使得他們承受就業壓力的時間變得更長。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單純談論就業與擇業的先與後,是不科學的。就業應建立在科學擇業的基礎上,而科學的擇業得益於職業規劃。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現實意義具有潛在性和長期性,那種隨意性極強的“隨行就市”的現實主義,從長期看恰好是最不現實的。從短期看,是謀到了一份職業(充其量只能是一份帶薪的工作)。但由於對工作對自己的認識不足,職業匹配率很低,職業失望率也隨之提高,加大了潛在失業的概率。對自己,對企業,對整個社會都會形成不穩定的因素。所以我們倡導大學生藉助於職業生涯規劃正確認識自我和社會,慎重選擇每一個崗位和職業,將自己的職業生涯匯入到良好的軌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