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歷史解讀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通用5篇)

欄目: 歷史解讀 / 釋出於: / 人氣:1.96W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講清朝歷史的故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通用5篇)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 篇1

腳踢乾隆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滕縣地出了一名武狀元,他的名字叫滿德坤。

那時國家還怪太平,滿德坤雖是武狀元,有段時間,既沒有掛帥領兵,也沒有鎮守一方。僅是把守宮門,也就是站崗值勤的低等差事。

常言道,狗仗人勢。宮女、太監對滿狀元都看不起。每當皇帝、娘娘、妃子出入宮門時滿德坤站立一邊,常受到太監、宮女的喝斥。滿德坤一身好武藝,又是堂堂武狀元,實在不願幹這樣的差使。可是又不能和誰說,更不敢向皇帝提出來,只得窩在心裡。

一日,遇到連理大臣,又是老鄉關係的劉鏞,滿德坤偷偷地把不願把守宮門的事告訴了他。劉鏞沉思好久,也想不出好辦法。接著又扯起閒話來。當滿德坤無意談起乾隆時說:“當今萬歲,夜間入宮,不從宮門出進。因他文武都通,常飛身偷越宮牆,我只能裝沒看見就算了。”按宮廷的規矩,皇帝每夜宿在哪宮,需告知太監,由太監去安排。可是乾隆既愛眾妃子,更眷戀西宮。一夜宿兩宮,雖是皇帝,事情傳出去,總覺得不太好。為此,乾隆採取偷越宮牆的辦法。

劉鏞聽了乾隆深夜越宮牆的事,對滿狀元說:“你不想把宮門的'法子有了。”接著對滿德坤這般如此地說了一遍,滿德坤連連點頭稱是。

不幾日,是滿德坤深夜值勤,見乾隆輕車熟路又要越宮牆了,滿德坤一個箭步趕上,飛起一腳,將他踢倒在地,左手按住他的雙肩,輪起右手鐵拳就要打。說時遲,那時快,乾隆急忙說:“不要打,是寡人。”滿德坤立即雙手攙起他,撲通跪在地上:“萬歲!奴才該死!”這時乾隆不得不說:“你是好小子,不準聲張,恕你無罪。”

滿德坤飛腳踢乾隆,乾隆認為他做得對。可對他帶來不便,終於一道聖旨,命滿德坤鎮守邊關去了。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 篇2

康熙皇帝東巡“三不做”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有過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東停留,東巡泰山、曲阜。這期間,他做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事。同時,也有三件事他堅決不做,這同樣反映出他思想進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禪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東巡來到泰山。他剛在山下的泰安城駐蹕,侍臣便向他建議,應效法古代“受命於天”“易姓而王”的皇帝,舉行泰山封禪大典。

泰山封禪是一種規模盛大的祭祀典禮,其隆重程度超過歷代歷朝帝王登基的儀式,而有資格封禪的也只有政績卓著的帝王。歷史上秦漢唐宋各代,從秦始皇、漢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許多有作為的帝王都曾經專程來泰山封禪。康熙作為功勳蓋世的“千古一帝”,當然也有資格舉行這一活動。

但康熙卻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因為在他看來,歷代帝王為滿足自己的驕侈之心,不惜花費巨資大搞封禪典禮,結果卻並未獲得上帝的福佑,此種勞民傷財之舉實不足取。而且封禪不見經傳,近乎荒誕。他遂告誡百官說:

朕向來崇尚實政,古人重金泥玉檢(指封禪),徒勞民力,實無意義,故此行只為巡察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絕不效前人銘功紀德,告成於天也。

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禪,並不是像他在《南巡筆記》中謙虛的那樣:

“朕涼德菲躬,實未有豐功偉業,足以照示來茲。何敢效法前人,銘功紀德”,而是因封禪勞民傷財,徒勞無益,會給百姓造成沉重負擔,這跟他此行“巡察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的宗旨相違背。他的反對封禪,實出於愛民之心,是為老百姓著想。

康熙儘管不封禪,但對“五嶽之尊”的泰山還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嶽為五方之長,發生萬物”,所以到泰山後他也禮節性地舉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動,其最終目的還是“躬祀之為萬民祈福”。

不看捨身崖

當康熙和群臣登上岱頂時,有的大臣建議他去看捨身崖。這捨身崖位於泰山日觀峰南面,三面陡壁,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要。當地有個陋俗,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來此跳崖輕生,以此顯其誠心,換取神靈對父母保佑。當康熙聽說這一情況後,極為氣憤,嚴厲斥責官員們說:愚民無知,惑於荒誕之說,以捨身為孝,愚民不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孔子曾雲“父母惟子之疾是憂。”子女生病,父母憂愁得不得了;當子女的.捨身尋死,不能奉養父母,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處所,看它何為!宜曉諭百姓不要為無知妄說所誤,地方官員宜嚴厲禁止,不得再有捨身事宜發生……從此,地方官員嚴格執行康熙的訓令,在捨身崖邊重修了圍牆,並派更夫守護,使來捨身崖輕生者大為減少。康熙態度鮮明地反對並制止這一殘害生命的陋俗,進一步彰顯了他慈憫百姓的寬廣胸懷。

只拜師,不拜王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北歸來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來到孔廟,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在祝文中稱頌孔子:“仰惟先師,得侔元化,聖集大成。開萬世之文明,樹百王之儀範;永言光烈,罔不欽崇。”

從孔廟出來,康熙又來到孔林,謁孔子墓。他本應再對孔子行一跪三叩禮,可是當他走到孔子墓前時,站立良久,卻沒有跪拜。此時,引駕官孔尚任(劇作家,《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靈機一動,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後讓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禮。對此,在場的官員都大惑不解,衍聖公孔毓圻事後也向孔尚任詢問。孔尚任解釋說:開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為他看到了明正統八年大書法家黃養正篆書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康熙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王。自己身為一國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來是拜師,而不是拜王。為此,他才讓康熙到一邊休息一下,自己忙將墓碑上的“王”字用黃綾蓋上。當康熙再次來到墓前時,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師行了大禮。

康熙身為九五之尊,卻如此尊師重道。箇中款曲,頗值得今人玩味……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 篇3

清朝人在哪領工資

有一位沒有來過錢糧衚衕的外國友人,看到衚衕的名字,發出這樣的慨嘆:這一定是條從寶泉中流淌而出的街巷吧,街上鋪滿了金光閃閃的東方錢幣。為了不再造成這種理解上的誤差,現在在對外國朋友的介紹中,直接採用了漢語拼音的音譯,如果真的翻譯成錢滿地,糧滿屋的一條小巷是不是會更有趣呢?其實, 錢糧這個名字可不是沒有來由,而這寶泉就真的在這條衚衕裡。據北京史專家王永斌先生考證,元代就有了錢糧衚衕。到了明代,錢糧衚衕設有錢局,老百姓稱它錢堂衚衕。到了清朝,這裡又設立了負責鑄錢的`機構叫寶泉局,是用來發放薪餉的。清朝管薪餉又叫錢糧,所以錢堂衚衕就變成了錢糧衚衕。如今這寶泉局也已經成為尋常百姓家了。

這500多米長的衚衕裡,不僅有原來的寶泉局和現在的東城區政府,而且還有一家中西合璧頗具特色的咖啡館。而這家咖啡館最早的主人,曾經是一位官位顯赫的人。一百多年前,這裡曾經是清代大學士耆英府第的一部分。錢糧衚衕19、21號就是耆英府,這是一座三套院的大宅子。耆英可謂歷五部之權衡,掌九門之莞鑰,最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後來耆英死了,耆府也衰敗了。再後來這裡又住過一些官宦,而現在這裡居住的,則是普通百姓。這家現代的咖啡館,身居在這條古樸的衚衕中,也顯得頗有風韻,引人駐足。

今天,錢糧衚衕也走進了網際網路,那些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和曾經住在這兒的老街坊們,在他們的網路家園中,回憶著過去幸福的時光,暢想著美好的未來。而在人們感慨的字裡行間,都迸發著對錢糧衚衕難以割捨的愛。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這裡都充滿了書香,除了這書香,這美食,還有這濃濃的咖啡,這一切孕育了這條美麗的衚衕,孕育了這條衚衕裡的人,演繹出更多的故事。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 篇4

鰲拜是奸臣還是忠臣

鰲拜是好人,有人這樣說.也有人這樣說鰲拜是一個十足的壞人.

鰲拜是壞人,這點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同感,特別是看了康熙和少年天子電視劇的各位觀眾同志,對於鰲拜的專權,蠻橫是深有體會的,那時的狠,是一時無法說清的,看到康熙抓到鰲拜是,心頭只是一陣子輕鬆,就好比在心理壓抑了好久的'一塊石頭終於卸了下來,好爽.

鰲拜,滿族瓜爾佳氏人,隸屬滿清太宗皇太極直轄的鑲黃旗,年輕時常常隨皇太極征戰,驍勇善戰,軍功卓著,因而深得皇太極寵眷。1637年,皇太極發兵進攻明邊防重地遼寧皮島,貝子碩託、武英群王阿濟格率軍多次進攻未克。在這軍情危急時,年輕的鰲拜挺身而出,立下軍令狀,獲准後即率軍大呼而上,強得登島成功,然後率先舉火引導後續部隊衝上該島。皮島逐克。皇太極聞報大喜,以鰲拜首功,超升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勇士),後又擢升鰲拜為最重要的鑲黃旗護軍統領,成為清王朝的主要將領。

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定燕京,徵湖廣,馳騁疆場,衝鋒陷陣,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這年10月,他率軍取道陝北,進攻西安的李自成軍。第二年5月李自成在被追擊途中遇害。1646年鰲拜又隨肅親王誼格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偷襲大西軍軍營,“大破之,斬獻忠於陣”。鰲拜又以首功被順治皇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皇帝禁衛軍司令)。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隨侍帝側,權勢日增,處於清廷核心地位。1661年順治帝死,皇三子玄燁剛8歲,即帝位,是為康熙。國家政務由索尼(正黃旗)、遏必隆(鑲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鰲拜(鑲黃旗)四個大輔政大臣掌管。鰲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但因索尼年老我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因隸屬正白旗,是多爾袞舊,為索尼所惡,因而鰲拜得以擅權。作為康熙的輔助大臣,鰲拜有了自己的個人勢力,第一次感到了權力的魅力,權力帶來的一切好處,而此時,“索尼老病,鰲拜多專政,與蘇克薩哈不相能,遏必隆不能自異”---《清史列傳》卷6.根據史學家分析,在四位輔臣中間,索尼能文能武,順治年間總管內務府,是四朝元老,地位很高;蘇克薩哈和遏必隆在皇太極晚年才初露頭角,能力有限。鰲拜雖然名列最末,但實際地位卻與索尼不相上下。這樣,鰲拜就更是為所欲為,沒人來約束他了,此時,他以前對順治地的忠心和臣子對主子的忠也就隨著他的一次次貪慾慢慢的沒落了下去,就這樣,完成了一個滿清第一臣到人人厭的亂臣責子的銳變.

鰲拜就這樣的迷失了,迷失在我們自己的意念裡,迷失在我們自己貪慾裡,在他的一生裡,其實我們可以窺見很多人性的劣根.他的一生,其實也就是我們劣根的賤性所在. 他結黨營私,日益驕橫,竟發展到不顧康熙的意旨,先後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最後康熙終設計將鰲拜擒獲,廷議當斬,康熙念鰲拜歷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不久鰲拜死於禁所。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歷史上,權臣與皇帝的鬥爭史不絕書。這是當時制度的必然產物。康熙與鰲拜的政爭只是其中一例罷了 。

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忠奸。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 篇5

清朝古代人物

金聖嘆一生批了很多很多的書,是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

一天,他到西湖靈隱寺去見老方丈,要批佛經。老方丈說:佛經是不能批的。後來,他又向老方丈要佛經看一看,老方丈不給他看。為這事他倆爭吵起來,一直爭論到半夜。老方丈說:我出個上聯,你對得上,就讓你看佛經;對不上,佛經你就別看了。金聖嘆一想:對對子,那不是鍋底下掏窩窩,手到擒來,有什麼難處,就點頭答應了。老和尚當場出個上聯:半夜二更半。

你別說還真把金聖嘆難住了,左思右想怎麼也對不上。只好離開了靈隱寺。

後來,金聖嘆因抗糧哭廟一案,被判了個殺頭的罪。鋃鐺入獄,中秋節那天,他猛個丁地想起了靈隱寺對對子的事,同時也想出了對句。他自言自語地說:我金聖嘆臨死之前,總算對上了老方丈出的那個上聯,在文字上不欠什麼賬啦。說完,就在獄中寫了下面的對句:中秋八月中。

他拜託獄卒將他的下聯送交靈隱寺老方丈。老方丈收到金聖嘆的`對句一看,連聲對得好!對得好!只是這人狂妄自大,不和一般人交往,這大概是他招來殺身之禍的原因吧!

行刑日,淒涼肅穆,方圓不大的一塊陰森森空地,四周閃著刀光劍影,顯得陰森恐怖。胸藏秀氣,筆走龍蛇,蔑視朝廷的一代文學批評家金聖嘆,披枷戴鎖,巋然立於囚車之上。

金聖嘆雖心中難過,可他從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為了安慰兒子,他泰然自若地說:“哭有何用,來,我出個對聯你來對,”於是吟出了上聯:“蓮子心中苦”,聽到此聯,兒子跪在地上哭得氣咽喉幹、肝膽欲裂,哪有心思對對聯。

他稍思索說:“起來吧,別哭了,我替你對下聯——梨兒腹內酸。”

旁聽者無不為之動容,黯然神傷。上聯的“蓮”與“憐”同音,意思是憐惜兒子心裡苦楚;下聯的“梨”與“離”同音,意即自己即將離別兒子,心裡酸澀。這副生死訣別對,出神入化,字字珠璣,一語雙關,對仗嚴謹,可謂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大師金聖嘆文筆幽默言語幽默,幽默了一輩子,連臨終要事也還是幽默——即將被斬首時叫來獄卒說“有要事相告”。獄卒以為大師會透露出傳世寶物的祕密或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拿來筆墨伺候大師。但沒想到大師的“臨終要事”竟然還是幽默。

金聖嘆指著獄卒給的飯菜說:“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這也是大師最後一句被記錄下來的話。

金聖嘆臨刑前,不忍看其他人被殺的慘狀,就對行刑的劊子手說:“我手中攥著二百兩銀票,如果你肯先殺我,銀票就歸你。”劊子手第一個殺了他,扳開金聖嘆手一看,手裡果真有一個紙條。劊子手大喜等開啟一看,卻只是一張白紙,上面寫著兩個字: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