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節日慶典

溫州中元節習俗

欄目: 節日慶典 / 釋出於: / 人氣:2.76W

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是用來祭奠去世的親人,表達孝意的方式。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溫州中元節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溫州中元節習俗

  溫州中元節習俗:湯和信俗活動

600多年前,明朝大將湯和(1326年~1395年)率領官兵來到溫州等東南沿海修城築堡,抗擊倭寇侵擾。為了紀念湯和的豐功偉績,緬懷抗倭將士的英勇事蹟,龍灣寧村百姓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都要舉行湯和信俗活動。如今,龍灣寧村的湯和信俗活動已成為溫州地區最具規模、持續時間最長的民俗文化節日之一,也是我國古老的中元節習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個案之一。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是全國人民“祭祖”的傳統節日。據《孫延釗集》載:“東甌王廟在永嘉場,即今永強,每歲以舊曆七月十五舉行迎會。”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永強一帶群眾盛行祭奠抗倭英雄湯和和死於倭患的同胞,後逐漸演變為全民公祭的“湯和信俗”。

14世紀,日本處於內戰時期,一些戰敗的潰兵、敗將流落海上,會同浪人、奸商組成海盜集團,經常騷擾中國東南沿海。《明史·湯和傳》載:“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東,並海設衛所城五十有九。”朱元璋深知東南沿海倭患的危害性,於是派湯和前去部署防務。湯和在海防線上自北向南修築城堡59 所。這些城堡在抗倭鬥爭,特別在溫州(古稱東甌)一帶發揮極大作用。

當年湯和在寧村等地實行“寓兵於民”的政策,允許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兵以及當地抗倭將士,在寧村娶妻生子。有事則戰,無事則耕,戰時為卒,農時為民,經濟上做到自給自足。湯和離去後,留下衛所軍長期駐紮在寧村。定居於寧村的抗倭戰士後裔,為緬懷湯和造城功德,家家設立神位紙牌祭祀,上寫“寧村所主湯和公之位”。永強人民視湯和為保護神,尊為“城隍”。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請於朝,建成湯和廟,俗稱“城隍廟”,逐漸形成“湯和廟會”。

“七月十五湯和節”的基本內容一是巡遊,二是祭鬼。整個活動從七月十三至十七,持續5天。十三日背“路經牌”。一人揹著“路經牌”,一人敲鑼,沿著巡遊經過的路線走一圈。十四日“符司爺”掃街。一人妝扮成“符司爺”持“符司”牌,騎馬,四人打著鑼鼓鈸,沿途走一圈。十五日湯和神像出巡。在湯和廟舉行隆重的神像出巡儀式,“文武元帥”、“先鋒”、“土地”、“七星神將”等扮演者叩拜過神像,眾“衙役”在廟內三出三回後,擁簇著湯和的香爐、神像出廟,廟門隨即關閉,高掛“公務出巡”牌。巡遊隊伍十分整齊,有開路先鋒,七星、土地、犯人、無常、皁隸、綵女、文武判官、文武元帥等,在鑼鼓喧天中,分步行、騎馬等形式,依次列隊前進;最後是一頂四人抬的六角明轎,坐著城隍爺塑像,鳴鑼壓陣。

巡遊活動的最後一項內容,是在寧村所南郊“抗倭英烈墓園”內的“祭祖”、“祭鬼”。祭禮除三牲祭品外,還備有兩蒸籠的飯倒在竹蓆上,文元帥主祭,三叩九拜。三獻香、三獻茶、三獻飯、三獻酒、讀祭文。最後隊伍回村在四門巡遊一遍,稱“遊營”。以後農曆七月十六、十七演兩天戲,戲畢活動結束。

  廣西中元節習俗

1、祭祖

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開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時,往往是半夜起床,天矇矇亮全家就開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為“送祖”日,當晚要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

2、潑水飯

懷遠、三岔、洛西、龍頭等圩鎮有外地來經商(遷居)的漢族還有七月十四晚潑水飯給野鬼的習慣,即入夜時,各家在門口燒幾支香,燒幾張紙錢,把水飯潑灑於地供野鬼享用,懷遠外省商人多,各會館湊集經費請鬼師打醮做道場潑水飯給野鬼。

七月節期間(初七至十四),農村有禁止小孩到河邊游水洗涼之俗,意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3、放柚子燈祭河神

農曆七月十四、十五兩日,有一個祭河神的習俗(晚上點了柚子燈放到河裡),儀式大概進行2-3小時。為了祭祀河神,黃姚人用木板木條製作一個兩米長、一米多寬、一米高五色紙糊成的裝飾精美的小屋。在小紙屋裡面插上蠟燭香之類的東西。

然後用繩子串連一個個柚子、排成幾十米長的兩串,在割平的柚子上插上蠟燭和香、紙旗讓它漂在水面上。幾個水性特好的年輕人一邊游水,一邊推送小紙屋拖動兩條長長串的,每隔一尺穿一個柚子的成串柚子燈。晚上天黑下來,柚子燈從下游拉到上游,又從上游拉回下游,大約一個多小時,活動才結束。放柚子燈活動連續舉行兩個晚上才算結束。這項民間活動千百年來從無間斷。

4、吃鴨子

在這個日子裡,吃鴨子成了廣西人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據說,廣西人的祖先認為,每年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正是它們長大成熟的時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這一天,鬼門大開,許多的鬼魂湧入陽間,為了防止孤魂餓鬼傷害生者,肥美的鴨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這個節,黃姚人還在習慣包粽子。此時,到黃姚來旅遊的人還能品嚐到一種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餈。

5、燒包

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七月半,鬼亂竄。”除了在家裡、祖廟擺祭品祭祀祖先,廣西大多人還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給祖先的祭品上寫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來搶”等字樣,還會準備一些冥幣燒給孤魂野鬼。

6、連續三天宴請賓客

在廣西來賓、百色等地,除了春節,中元節就算是最盛大的節日之一。人們在祭祀之餘,還把中元節作為宴請賓客、閤家團圓的好日子。為了讓賓客吃得更開心,不少人還會提前一個星期左右開始磨面做餅、蒸饃,做芝麻糖等。

據悉,在廣西來賓,中元節宴請是一種習俗,有的家裡還會連續三天宴請親朋,宴請的人越多,家裡越熱鬧,人們就越高興越自豪。

  山東中元節習俗

在山東中元節祭祖的習俗較為普遍,人們一般都在午後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山東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裡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說以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

榮成農村以祭祀祖先為上。午飯前,家人攜帶祭品上墳祭祖。榮成的祭品,除香紙必備外,一般四碗菜、一壺酒、十個大餑餑。祭祉回來,兄弟間必聚餐,共食祭餘,以悼念先人,重申手足之情。

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沾化縣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

石島鎮除白天祭祖外,夜晚還要舉行盂蘭盆會,俗稱“放海燈”。放海燈前,於寬敞處設巨形香案,擺放祭品,焚香燒紙,並請僧道兩眾築臺誦經作法,超渡無主孤魂。僧道兩眾一邊誦經作法,一邊向臺下拋施捨--即預先蒸好的小饅頭。大人孩子見此一擁而上,據說這是佛賜的,吃了能祛病消災。

入夜,由扎制的巨鬼開道,僧道兩眾先行,人們緊隨其後,在低沉、蒼涼的鑼鼓聲中聚集海邊放焰口、拋施捨。此時的施捨是各商家自願製作的小饃饃、米飯,用笸籮筐盛著,向海中拋撒。焰口,就是土製的禮花,由鐵屑、木炭和火花葯製成,俗稱泥墩子。在放焰口的同時,人們將自制的各式燈籠點燃,下面託一木板,放進海里。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