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機構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

欄目: 機構 / 釋出於: / 人氣:3.01W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1979年2月正式建立,是全省唯一一所開展現代遠端教育的省屬本科高等學校。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

學校實行省校、市分校、縣工作站三級辦學。省校設在合肥,現有桐城路398號、375號和九華山路3號三個校區,佔地86畝,校舍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學生宿舍1萬平方米。省校現設開放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城市建設學院(中專學校)、安徽繼續教育網路園區管理中心、遠端教育中心、文法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資訊與工程學院、農業與醫療衛生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公共基礎部等辦學和教學部門,以及管理、技術和教輔等部門。全省電大設立17所市級分校、69所縣級工作站和7個行業系統教學點,在職教職工21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多人,外聘教師2900多人。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直接領導下,在國家開放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業務指導下,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服務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辦學宗旨,以培養職業性應用型人才和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為根本任務,堅持面向區域、面向行業、面向社群、面向農村的服務方向,充分應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遠端教育,大力發展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服務,實現了電大教育新跨越,成為安徽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現代遠端教育的骨幹力量、推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支撐。

學校實行多規格、多功能、多形式辦學,積極開展學歷教育。開放教育1999年起舉辦,成為電大學歷教育的主體。學校還整合利用多種教育資源,積極舉辦成人統招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截止2015年底,全省電大各類學歷教育在冊學生數15萬人,其中開放教育本專科在籍生12萬人。建校37年來,先後開設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和醫學等學科,100多個專業,累計培養學歷教育畢業生45萬多人,電大畢業生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在各行各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校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並重,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國家人社部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安徽)、教育部“國培計劃”省級教師遠端培訓機構、省委組織部安徽省幹部網路教育管理中心、省教育廳安徽省遠端教育中心、安徽省中國小教師遠端教育中心、安徽省社群教育研究中心等落戶我校。學校還直接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與行業、企業合作開展了20多個培訓考核專案。截至2015年底,累計培訓考核350多萬人次。

學校堅持辦學與服務並舉,不斷推進公共支援服務體系建設。2003年起加入奧鵬現代遠端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為全國35所普通高校的'網路教育提供支援服務,截至2015年底,全省奧鵬學習中心68所,在校生3.6萬人。2013年起學校參加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安徽高校繼續教育遠端化教學改革與資訊化建設專案,承擔安徽繼續教育網路園區及安徽繼續教育線上平臺建設任務,2015年入駐“園區”的省屬本科高校達27所、網路課程資源500多門、線上學習人數超過5萬人。學校積極開展社群教育,承擔安徽省社群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任務,依託全省電大系統開展社群教育試點,成立多所社群教育大學和學院。

學校注重資訊化建設,不斷推進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建設數字校園,省校校園網總出口頻寬達到1.31G,分別接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教育科研網,與國家開放大學、全省各分校、工作站校園網高速連線、互通互聯,形成資訊化、一體化的辦學體系。擁有各類高效能伺服器110多臺,網路資源儲存能力超過200TB。擁有現代化的節目製作演播廳、網路直播課堂和雙向視訊教學系統、VOD視訊點播系統、網上閱覽室、語音教室和一批網路機房、多媒體教室。建設了安徽電大線上、安徽繼續教育線上、安徽專業技術人員線上、安徽省中國小教師教育網等一系列線上學習平臺,2015年有35萬多名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學員線上學習。學校是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分中心和安徽省遠端教育數字文獻服務中心,引進、自建3000多門基本滿足學歷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的數字資源,數字圖書館課程資源達6TB,數字文獻資源達15TB。

當前,安徽電大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處於向開放大學轉型的關鍵時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安徽電大將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和安徽省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領導下,在國家開放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指導下,充分調動全省電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堅持改革創新,推進科學發展,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品牌知名、高質量、高水平的開放大學,努力辦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型高等學校,為建設創新型“三個強省”、構建安徽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