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工作計劃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通用9篇)

欄目: 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3.14W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成績已屬於過去,新一輪的工作即將來臨,該好好計劃一下接下來的工作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計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通用9篇)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 1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7、8班的教學工作,各個班的學習氣氛都比較濃厚,紀律性也比較好。

成績比較,7班的成績較為突出,合格率得到較好的保證。究其原因是由於7班在平時的上課當中,整個班的學生思考積極,與教師密切配合,並且大部分學生的對歷史的`興趣比較濃厚。

二、準備工作

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愛國主義教育、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教育、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

培養學生基本的分析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整合分類能力。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2、切實抓好課堂的小測過關工作。(知識過關要以基礎題型為主)

3、切實抓好課前紀律,確保學生趁早進入上課角色。(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4、加強對新課標的研究工作,提高上課的效率。

5、採取優生幫帶後進生的方法

四、教學進度

1、開學到三月底 第一單元結束 加月測試

2、四月 進行到第十二課 複習 加 期中測試

3、五月

4、六月至學期結束

進行到二十課 加 月測試 結束課程 期末複習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 2

本學期,本人擔任七年級兩個班的歷史課,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學期的特點,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讓學生學會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在本學期要狠抓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七年級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並指導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工作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任務及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即封建社會的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市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教學重難點

本冊主要重點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發展。

四、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按照上學期的期中與期末考試成績來看,七年級兩個班級的總體水平還算不錯,但學困生面比較廣,個別學生還沒有入門,因此,本學期要狠抓學困生和後進生。

2、教材分析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這一單元的8節正課,在人教版舊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對應的內容,也能在新課標中找到對應的知識點。只有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和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略顯例外。 新課標中,有關隋朝的`內容比較少,只是在科舉制度和科學技術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學生明白唐朝為何“繁榮”、如何“開放”,僅僅從唐朝歷史的角度去陳述,恐怕略顯蒼白。因此,教科書設定了《繁盛一時的隋朝》這一課。課文用“南北重歸統一”“大運河的開通”兩個子目,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介紹了隋朝的發展情況,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榮與開放打下了基礎。

關於科舉制的創立這一內容,原有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雖有涉及,但一般不會展開。鑑於新課標將科舉制作為內容標準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科書特意安排了一整節課來講述科舉制的誕生、完善與影響。與以往的教學大綱不同,新課標此前沒有談到中國古代官制的內容。瞭解中國古代如何選官、如何任官,對學生學習其他知識很有幫助。例如,對本課內容的探討,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瞭解唐詩成就為何輝煌,唐詩創作為什麼能夠步入黃金時代。

為了突出主題“繁榮與開放”,這一單元的課,對隋煬帝的暴政、隋末農民起義以及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包括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唐末農民戰爭等傳統教材經常寫到的內容,較少涉及。

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它們不像第一單元的“繁榮”與“開放”那樣,從字面到內容都具有同一性。這裡“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但要在有限的篇幅裡簡單明瞭地說明它們特別是後者與“經濟重心的南移”之間的關係,卻並非易事。因此,教科書調整了課標內容標準的順序,採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如此安排,既增強了課文內容的邏輯性,又為教學提供了方便。

這一單元中,像“經濟重心的南移”“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這樣的內容,傳統教材中雖然也會有所涉及,但以之作為課題,卻不曾有過。教科書緊扣課標主題,集中敘述相關內容,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象,也為完成本單元活動“觀察《清明上河圖》,圍繞宋代城市社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等,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議論,比較古今異同”奠定了基礎。

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除兩節文化課文外,教科書以《明朝君權的加強》《君主集權的強化》兩課對應“瞭解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來“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講述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定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

與以往的教科書相比,本單元課文在講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時,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在列舉經濟發展成就的時候,沒有忽略“閉關鎖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隱憂。這種設計,與課標主題中“社會的危機”相呼應,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先是要高質量的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堅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努力開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要堅持基礎性和科學性原則,準確傳授基礎知識,切實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2、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積的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堅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重點,優化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參與意識,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獲得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課堂教學堅持整體性原則,教學過程中始終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的全面整合,使學生全面發展,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和實踐。尋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4、教學語言規範,精神振奮,按時上下課,關心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樂意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歷史和認識歷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計算曆史年代,閱讀歷史教課書及有關的歷史讀物;識別和運用與教學有關的歷史地圖、圖片、圖表;蒐集和整理與歷史學習相關的材料;敘述重要的歷史事實;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分析和評論重要的歷史問題等。

5、教學會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裡特徵,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同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從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啟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避免死記硬背,減輕學生的負擔。

6、合理利用有效的遠端教育資源和多媒體教室的優勢,多上一些學生有趣的課。佈置有效的作業,是學生複習鞏固所學知識和教師發現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做到及時批改和反饋。查缺補漏。

7、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8、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9、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10、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11、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六、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七、教學安排

周 次 教學內容

第1周 入學教育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第2周 第2課“貞觀之治”; 第3課“開元盛世”

第3周 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 第5課“各同為一家”

第4周 第6課對外友好往來; 第7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 第8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單元測驗

第6周 第一單元講評; 第9課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第7周 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第8周 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複習1-4課

第9周 複習5-8課

第10周 複習9-12課

第11周 期會考試

第12周 期中試卷講評;第13課燦爛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 第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單元測驗

第14周 試卷講評;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

第15周 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衝突;第17課君主集權的強化

第16周 第18課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第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第17周 第20課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第21、22課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第18周 期末複習

第19周 期末複習,期末考試

八、教研課題及方案

本學期以新課改為中心,提高課堂效率,改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成績為目的。繼續用上學期的教研課題是:靈活處理教材,實現實用性與學習的興趣性有機統一。

為更好完成教學任務,把課堂作這教學的中心,總結經驗,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優化課堂教學,以提高效率,改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成績。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尖子生輕差生的錯誤傾向,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並能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健康個性的發展。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 3

一、教情學情分析

本學期要考全冊書的內容,複習時間緊,從12月中旬至期末考試約複習4課時。

從期會考試四個班的總體成績來看,在教學中要重點抓好一班、二班的中遊學生,而且三、四班的特長生還需拔高。各個層次的學生都不能忽視。從每個班平時課堂對個別學生提問及檢測情況看,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二、複習重點及難點:

1、第一單元: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炎帝、黃帝、禪讓制。

2、第二單元:夏商周的更替、世襲制、西周分封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都江堰、商鞅變法、屈原、扁鵲、孔子。

3、第三單元:秦始皇、陳勝吳廣起義、漢武帝的.大一統、張騫、絲綢之路、蔡倫。

4、第四單元:三國鼎立、淝水之戰、孝文帝改革、王羲之、顧愷之。

三、具體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實預防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讓學生安下心來認真複習,查詢不足之處。

2、精心設計題目和練習,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

3、組織學生在複習過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進。

4、及時檢驗當堂學習效果,以確保基礎知識掌握牢固。

5、加大對邊緣生及後進生的輔導和檢查,以確保他們能鞏固好基礎知識。對學習自覺性差,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嚴格要求,及時督促他們完成任務並隨時抽查、提問。

6、及時反饋檢測情況,查詢教學漏洞,及時彌補不足之處。

7、加大個人輔導力度,針對檢測中出現的問題,因材施教。讓各層次學生都各有所獲,各有提高。

四、期末複習課時安排:

關於期末複習,我主要分了兩個階段。第一週主要是基礎階段,第二週主要是提升階段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 4

一、教材分析

1、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2、本教材較好地處理了教科書同《課標》的關係。

3、教材增強了課程內容同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的聯絡以及與現實的聯絡,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

4、基本實現了由教本到學本的轉變,體現了國中歷史課程的特點,便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5、教科書生動活潑,圖文並茂,融知識性、可讀性於一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教科書較好地處理好了知識與能力的關係,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學情分析

1、所教學生記憶比較好,但理解歸納能力比較差,遇到自己概括的題班上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學答得相對完整。多數學生只是喜歡上歷史課,而聽著要背的題就煩,甚至躲避。

2、歷史是一門記憶內容較多的課程,而對於要求記憶的內容沒有重點強調,課堂上講的內容學生只是初步理解並沒有牢固的記下來。從總體上觀察,學生的情緒都不太穩定,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看一時的心情或喜好來決定是不是認真聽課,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差異較大,還不具備自我約束能力,自覺性較差。

三、本期奮鬥目標(質量目標)

1、所教班級有較好的學風,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自覺性,能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能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的基礎上閱讀歷史資料,學會考證當地歷史。

2、所教班級爭取期末測試取得理想的成績。

四、本期教學措施

1、嚴格班級紀律管理,對違犯課堂紀律的同學輕則當堂批評,不超過兩分鐘,重者先點名,後下課或課外活動課時間批評教育,抓住課堂上的分分秒秒認真地組織和進行教學。

2、背書由小組長負責,老師上新課前對學生進行抽查背誦。

3、課堂作業當堂完成,這樣既減輕了師生負擔,又給足了學生的背書時間,學生也不會自習課應付於抄作業中。

4、各單元學習完後要認真組織測試,鞏固所學內容,促進下單元的用功學習。

5、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教師。因此做到: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為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教材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是教材正文的擴充套件,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 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是國中階段歷史學習的第一本教材,主要講述了中國歷史社會的發展情況,從原始人類的出現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發展與解體,重點講述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形成到南北朝的發展情況。

通過本冊教材的學習,掌握四部分內容: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

2、重點:

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夏朝的`建立、分封制、統一國家的建立、兩漢、絲綢之路的開闢、三國鼎立、民族大融合。

難點:

歷史久遠,難以掌握,學生不易理解;

措施:

蒐集資料,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如故事會、黑板報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找準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基礎知識,瞭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掌握重要的歷史概念。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鞏固所學知識的能力。

(2)通過小討論、小遊戲、故事會、看圖分析、動動手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活動與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刻苦鑽研、奮力拼搏的教育,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改措施:

加強集體備課,找準重難點,集思廣益,探尋恰當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四、教研專題:

借鑑洋思經驗,利用研究性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自主學習的原則。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7課時第二單元:10課時

第三單元:13課時第四單元:9課時

階段、期末複習:12課時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 6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嶽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4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進度

這套課本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構成,以課為單位。文化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活動課的.時間可適當增加。

第一週: 說在前面的話;我們的遠古祖先

第二週: 原始的農耕生活;神奇的遠古傳說

第三週: 單元回眸;夏傳子 家天下

第四周: 公元紀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週: 國慶長假

第六週: 甲骨文與青銅器

第七週: 春秋戰國的紛爭;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第八週: 春秋戰國的科技與文藝;百家爭鳴

第九周: 歷史文物仿製活動;單元回眸

第十週: 複習、會考

第十一週:會考情況總結;六王畢 四海一

第十二週:伐無道 誅暴秦;漢武帝“大一統”

第十三週:絲綢之路的開闢;評價歷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漢的科學技術;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第十五週:單元回眸;三國鼎立

第十六週:三國曆史故事會;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週: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和藝術

第十八週:單元回眸、複習

第十九周:複習

第二十週:複習、期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裡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 7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巨集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絡。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七年級《歷史》課程設定為2課時/周,全學期約40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單元

十月份:第二單元

十一月份:第三單元

十二月份:第四單元

一月份:複習迎考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 8

一、教學知識目標及能理培養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這段歷史。

2、理清這段時期的歷史脈絡,掌握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3、培養學生學會用運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需32課,每課教學1課時,複習課需要2課時。

三、背景分析依據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貫徹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以課改內容為樣板,以考試改革為突破口,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中國曆冊,在全面貫徹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幾點:一、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增強趣味性和生動性;三、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整體情況分析:學生從國小升入七年級,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10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70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100%的合格率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願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五、教學任務和奮鬥目標

1、深化對《歷史教學大綱》及現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2、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3、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和途徑的多樣化,豐富歷史課堂內容。

4、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六、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曆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以多媒體教學為突破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學期根據學校的計劃,資訊科技的使用是一個重要內容,響應學校的要求,我在這半學期中,力圖以直觀的、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方法來改進以往的教學,力求使自己的學科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課堂教學朝著樂、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計劃 9

知過往而曉未來,我們的過去就是今天一切的福禍由來,若是能夠明心定志的去思忖,便可以從中得到一些規律的現象。再依據此來分析我們現下的情況,便可推論出未來的景象。所以歷史學起來還是蠻有意思的,而且當中頗有智慧,然而在上個學期卻有少數學生表現出輕蔑的態度。那麼新學期我要著手端正一下學生的觀念,使他們認識到歷史的精妙,當然了這需要一定的策略才能實現,下面就是我制定的計劃。

1、形象課堂

以往我上歷史課的時候,老師都講得比較空泛,當時幼小的我也聽的很膩味。而我從教歷史開始就只努力改變這個局面,終於我在這方面有所成就,可我覺得仍然還在受著老套教法的拘束。所以我最先要做的就是打破束縛,完全掀開腐朽的`修飾,用更為徹底的形象授課發,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和滲透性。

2、據古論今

不能再以歷史來談歷史,這樣的話似乎不夠體現歷史的智慧,無法撼動學生閉塞的慧根。我教課的唯一目的就是讓學生漲智慧,而不是求他們考高分,所以只有把歷史的衝擊性和張力表現出來,方能震撼到他們。如此便可引發一陣劇烈的共鳴,歷史的淨化才能直達學生的內心,與他們的思想融匯一處。

3、故事思維

如果把歷史完整的展開在給形象的勾描清晰,儼然就是一副立體錯落的巨畫,若是用語言做精準貼合的敘述,那便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長篇鉅著。是留下多少愛恨糾纏和曲折離奇的故事脈絡,是人性與各種規則摻雜發酵之後釀成的綿長苦酒。我藉助講故事的手法,來勾起學生的故事思維,而這思維並非憑空建立,而是立足史詩所見真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