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熱點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探究

欄目: 熱點 / 釋出於: / 人氣:8.71K

論文摘要:產業融合是指將各產業中相關發展要素互補匹配及結構同步升級,從而使原產業及在其邊界處融合出的新產業整體功能形成獨特的持續競爭力。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相互作用越協調,產業叢集的質量就越高。本文分析了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必要性,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探究

論文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傳統產業,產業融合發展

一、研究的緊迫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的基礎上產生了以電子資訊科技、新能源技術和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技術群。新的高技術群對各行業和部門加速滲透和擴張,並直接衝擊著傳統產業的發展。而由於傳統產業技術基礎落後、效益低,其累積的龐大存量資產和達到巨大規模的潛能未能充分發揮,影響著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並已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如何正確看待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在新經濟形勢下的發展道路,是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加快我國傳統產業結構升級,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穩定發展,從而儘快提高綜合國力,已成為我國本世紀初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的關鍵所在。

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及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擴散已成為產業發展大趨勢的背景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眾多發展難題,學術界對此爭論不休。其中,一種觀點是我國應加快淘汰傳統產業,集中力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另外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我國倡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正確的,但從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現實國情來看,我國在較長的時間內要繼續大力加強傳統產業的發展。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是能否偏廢其一,而沒有討論如何更好的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鑑於此,本文對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問題進行試探性分析,並給出幾點建議。

二、產業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一)我國現階段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國民整體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水平較低,這導致了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問題是關係到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然而,只有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部門才能吸收大量的就業人員,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部門可以吸納大量文化和勞動技能水平較低下的普通勞動者。因此,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我國不能輕視傳統產業部門的發展。

從現階段的國情來看,我國必須走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之路。首先,我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87%屬於傳統產業創造的,國家財政收入的70%左右來自於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貢獻很大。傳統產業涉及眾多部門,從數量上來看,傳統產業部門佔全部企業數的65%以上。其次,產業結構的發展和變革必然關係到數量龐大的企業的生死存亡問題,而他們又直接為老百姓提供日常生產和生活必需品。相對於高新技術產業部門中的奈米材料、新型防火材料等產品來說,廣大老百姓最需要解決的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整個國家對傳統部門的產品有著旺盛的需求,其佔據了我國目前消費市場主要的份額。因此,只有傳統產業的穩定發展才能推動國民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才能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我們也意識到高新技術產業對國家未來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其能夠引導其他產業向高階化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不能弱化傳統產業部門的發展,而是要走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二)我國經濟結構升級的要求

傳統工業主要是指傳統的基礎工業,例如鋼鐵、汽車、建築、機械製造、橡膠、造船以及與它們相關的一些附屬工業部門。我們所說的高新技術產業是指以資訊科技、生物技術、航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過60年的基礎工業建設,已形成了較完備的工業經濟結構。但是,由於我國的特殊國情,過去只注重於傳統產業的擴大再生產,忽視了相關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從技術創新體制上看,我國大中型企業自身擁有研究開發機構的比重不到10%,專利技術的商品化率不到20%,大量的專利技術被閒置,推廣應用的比例很低。目前,我國工業企業的裝置近1/5老化,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裝置老化率達25%,超期服役率達39%,其關鍵在於產業發展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使得傳統產業裝置老化、技術落後、產品質量低下以及高能耗。而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競爭日趨激烈。作為競爭焦點的高新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如何在保持傳統產業穩步發展的基礎上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迫在眉睫。

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產業發展重點,而產業重點選擇的目的是提高國家有限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在選擇時就必須考慮相關約束條件,如資源狀況、人均收入水平、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及以前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等。根據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來看,我國毫無疑問地屬於勞動力佔絕對優勢的國家。對於勞動力富餘、資金缺乏和技術不太發達的我國來說,應該充分考慮現實條件的制約與優勢的發揮,應突出發揮富餘勞動力這種優勢,在繼續發展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做好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三、對策研究

(一)政府的支援

在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更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政府部門必須營造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識環境,加大財力支援,並不斷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從而推動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及傳統技術輔助高新技術產業的融合發展。

1.營造意識環境

首先,政府應重視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和人才的引進,應把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點放在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上。政府應積極捕捉適合本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探索兩者融合發展的契合點和關鍵點。同時,強化引進人才資源的意識,為產業融合的深入發展提供技術支援和智力決策支援,打造融合基礎上的創新。其次,培育產業融合發展的大環境意識。政府應大力宣傳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必要性、緊迫性以及將產生的巨大社會、經濟效益。通過宣傳讓政府各級部門共同關心和支援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

2.加大金融引導和扶持

各級政府應積極利用經濟優惠政策、財政貼息等辦法調動更多的貨幣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1999年10月10日,國家經貿委下達了《國家重點技術改造專案國債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將中央財政債券資金和中央財政轉貸地方財政的債券資金用來支援由國家組織安排的技術改選貸款專案。1999年12月8日,為了鼓勵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支援企業技術改造,財政部、國家稅務局聯合制定了《技術改造國產裝置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暫行辦法》。辦法中規定,凡在我國境內投資於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專案企業,其專案所需國產裝置投資的40%可從企業技術改造專案裝置購置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各級政府應積極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支援企業發展,為企業建立、建全金融扶持體系,完善投資和融資體系。在以企業自我投人為主的基礎上,大力完善促進採用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投資和融資環境,建立政府引導、企業自籌、社會支援和金融扶持等多元化融、投資體系,深挖全社會的財力資源,著力從根本上解決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

3.強化創新體系的建設

良好的意識環境和政策環境將營造出一個崇尚產業融合創新的良好氛圍,這將有利於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創新體系建設的完善。對內培養和對外引進人才,不斷壯大技術和管理創新隊伍,這將有利於傳統產業的升級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結構的優化。首先要在政府和企業中逐步建立負責技術和管理創新的機構,做好自主創新和技術引入後的二次創新。其次,積極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選拔培養一批創新意識強的人才擔當重任。政府應主持以聘請、兼職、參股和顧問等多種形式引入創新人才,並建立個人發展與企業績效結合的激勵機制,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隊伍。

(二)高新技術促進產業融合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由工業經濟時代以製造業為主轉為製造業與服務業一體化,尤其是提供知識和資訊服務成為社會的主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中的企業都應積極把握經濟發展機遇,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發展環境來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體系改革。

1.以高新技術為先導,推動兩種產業結構融合升級

傳統產業部門要意識到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其市場容量縮小,產品和技術競爭更為激烈,不用高新技術使產業升級,就有可能遭淘汰。然而,無論是傳統產業部門還是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其發展的關鍵性問題是推進產業部門的技術創新。如果沒有大力度的技術創新,產業就不可能有效地發展。因此,產業部門的'技術改革和創新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產業升級發展是以高新技術為先導,是不斷加強其對產業的輻射和滲透作用,用高新技術來改造和升級生產裝置和工藝流程,從而給產品帶來高技術含量,並有效地延伸產業鏈。目前在我國傳統產業中,基礎裝置陳舊和工藝水平底下的狀況仍未得到徹底改善,產業升級的任務還很重。因此,傳統產業要在節能降耗和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積極進行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著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技術,積極採用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計,使產品和技術不斷升級,以達到傳統產業的科技化。

企業作為產業中的最小單位,應把技術改革作為徹底轉變企業效益增長方式並提供新經濟增長份額的系統工程。企業應充分分析企業市場、生產和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技術適應能力,整合企業現有技術資源,保證技術創新工作可持續發展,使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互促的成效轉變為企業增強綜合市場競爭力,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例如,在深圳地區,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已起到了點石成金的作用。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傳統產業技術水準大大提升,直接加快了產品的更新和產品附加值的提高。

2.以市場需求為前提,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在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過程中,企業的技術改革必須建立在市場需要的基礎之上,必須儘量規避兩者融合發展的市場風險。對企業來講,要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因此,企業在技術改革的過程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並針對市場的需要來引進新的管理方法、技術和生產工藝。新技術產品的推出也要靠市場的支援和積極響應,要不然將是創新資源的浪費,也就達不到兩種產業融合的預期效果。例如,如果讓城市居民都採用“用卡買電”,就會產生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例如,老人、兒童及殘障人士不會或不方便用卡,磁卡丟失後的掛失以及磁卡定期充值等諸多不便。如果部分高新技術企業開發相關產品,其市場前景必然黯淡。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海聞教授針對此事指出,用卡買電是一個技術進步用到錯誤地方的典型事例,用卡買電雖然技術進步了,但卻給百姓帶來了新的難題,它的市場就自然會推而不廣。因此,企業自身應針對客戶的特殊需要和市場需求,確定產品專案的研究開發次序和力度,不斷研製出適銷對路的科技產品,從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如果一味地將兩種產業的相關技術和產品捆綁發展,必將造成資源和技術成本的浪費。

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發展重點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發展重點是知識技術的研發與實際運用,主要表現為提高知識生產率。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高度現代化的傳統產業與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將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援點。然而,經濟時代的變遷是以生產力發展為前提。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並不是前者取代後者,傳統產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繼續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做好傳統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更加註重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可偏廢其一。只有以傳統產業為基礎發展高技術產業,以高技術產業為導向發展傳統產業,才能實現傳統產業與高技術產業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