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熱點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

欄目: 熱點 / 釋出於: / 人氣:1.03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蹟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後進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1

朱彥夫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家裡有什麼難處,全靠鄉親們幫襯,鄉親也成了他心裡永遠放不下的牽掛。

一年夏天,眼瞅著快要下雨,朱彥夫對正在幹活的妻子說:“這天又要來雨了,薛文花大娘的屋頂早就漏得不行了,把咱的麥秸給她吧,我再叫幾個人給她修修。”

陳希永一聽有點著急:“咱家的房頂還漏著呢……”

“她一個孤寡老人怪可憐的,我這當書記的不管誰管?”朱彥夫語調都變了。

朱彥夫給孩子們講張家泉村的創業史

雖然嘴上有抱怨,陳希永還是馬上把麥秸給老人家送了過去,還順便捎上了幾個頭天剛蒸出的饅頭。心地善良的她總是在背後默默支援著丈夫。

20世紀70年代,陳希永回日照孃家,帶回來兩大筐鹹魚。朱彥夫看到後喜出望外:“這可是稀罕物,正好中秋節了,分給大家嚐嚐。”

於是陳希永跟孩子們一起把鹹魚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共三條魚。眼看魚越來越少,孩子們不高興了,說自己沒得吃了。“咱家男勞力少,鄉親們也經常幫咱家,不能忘恩,”陳希永安慰孩子們,“這些東西吃了就沒了,送給大家嚐嚐,比咱們自己吃了還舒服。” 給自家留下一份後,陳希永就讓孩子們把其他的挨家挨戶送去。分到最後,她發現少算了一戶,於是又從自家那份裡拿出兩條送給了人家。就這樣,祖孫九口,守著一條小鹹魚,過了個難忘的中秋節。

朱彥夫經常走家串戶,看望村裡的軍工烈屬、孤寡老人,見誰家生病有災、生活有困難,回家一說,陳希永就馬上去“具體落實”,把自家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和其他生活物品送去。從1955年到1991年,朱彥夫和陳希永在張家泉村住了36年,全村的困難戶幾乎都受到過他們的接濟。

資助了群眾,就只能委屈家人。“為什麼父親身體都這樣了,還讓我們比別人家苦?”每當孩子們表現出委屈和不解時,陳希永總會安慰:“盼著人家好,咱自己才能好咧。”

朱彥夫從村支書崗位上退下來後,跟隨子女搬到了縣城。但他仍操心著村裡的發展,在媒體上看到好的致富經驗,就馬上記在紙條上,託人帶回村裡。他也清楚,可能幫不上什麼忙,但就是忍不住。當村支書的兒子朱向峰每次從村裡回家,朱彥夫都要第一時間見他,聽他說說村裡的近況。受父母影響,女兒朱向欣也同樣對群眾感情深厚。20xx年8月,沂源縣組織城鄉教師交流活動,朱向欣主動報名,申請到一所山區國小支教。

在朱彥夫的影響下,一家人生活溫暖而充實,懷揣著共同的信念和情懷,在各自的崗位上攜手前行。當年貧窮落後的張家泉村也換了模樣:原先的荒山禿嶺現在果樹環繞,平整的水泥硬化路通往家家戶戶,村子也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和省級旅遊特色村;村民們靠著種植果樹,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2

“一個共產黨員,只要還有生命,就能有作為。我有嘴能說,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動,有胳膊會寫字——這就是我與一切困難鬥爭的有力武器。我決心以這種武器,排除萬難,努力奮鬥,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被截去四肢後,朱彥夫憑著一股勁,一次又一次挑戰人生極限。

他練習吃飯時,飯碗只要掉一次,就堅決不再吃一口,以此懲罰自己。

在張家泉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25年裡,朱彥夫戴著17斤重的假肢、拄著柺杖,平荒坡、打水井、修水渠、架電線,對村裡每一項工程親力親為。回到家,常常鼻青臉腫,斷肢處血肉模糊。

“疼得狠。”朱彥夫在日記裡寫道,“但只有這樣我才知道自己活著,只要活著就好辦。我自己只要活著,有生命,我就能幹。”

給村裡架電線期間,他經常要外出買材料。假肢不能下蹲,為減少排便次數,他每天強忍著飢餓,只吃極少量東西,甚至吃藥也是幹吞。村裡的群眾感慨:“在老朱那兒,就沒有幹不成的事,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看到丈夫拿命在拼,妻子陳希永有時忍不住抱怨:“你這麼幹,早晚得把命搭上!”但她知道,說也沒用。甚至看得多了,自己也變得格外能吃苦。生大女兒頭一天,陳希永拖著沉重的身子把水缸挑滿,把衣服洗完,攤下一大摞煎餅,產後第二天就下地幹活。

朱彥夫的女兒朱向欣也一樣。雖然她今年已經54歲,但是對自己還是十分“狠”,對她來說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有人勸她,都要退休了幹嗎還這麼拼,她的回答乾脆利落,“還能幹得動,有啥理由不好好幹呢”。

“沒有理由”,這句朱向欣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正是來自父親。從小目睹父親以重殘之軀完成諸多“不可能的事”,兒女們做任何事情,都會以父親為榜樣鞭策自己:“我們好手好腳的,沒有理由不好好幹。”

20xx年,朱彥夫的兒子朱向峰迴到父親曾經的“戰場”,擔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主抓土地流轉和發展集體經濟。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對這種新鮮做法不認可,工作阻力很大。為了做通村民們的工作,朱向峰天天住在村裡,挨家挨戶去解釋、做溝通。村民不信,他就上網找來各種報道、資料,拿著計算器給村民們算經濟賬,或者想法子給村民子女打電話,讓見多識廣的年輕人去跟家裡老人解釋。

“反正是很難。”朱向峰說,剛開始那段時間,他天天忙到晚上十一二點,覺得做不下去時,就想想父親,給自己打氣,“父親都能幹的,我有啥不能的。”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3

抗美援朝戰場上,朱彥夫因傷昏迷,大大小小手術47次,四肢被截掉,屬於一級傷殘,但他拒絕躺在功勞簿上享清福,1958年開始擔任山東淄博市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1982年因身體原因卸任,擔任村支書25年。

即使四肢健全,現實中村支書也不是一份輕鬆的差事,何況是一級傷殘的朱彥夫,但朱彥夫硬是靠“咱是黨員,咱不帶頭誰帶頭的”信念與“幹就幹好”的實幹,贏得群眾交口稱讚。

“張家泉村第一個辦夜校,第一個架電,第一個整大寨田,第一個打井取水……張家泉村是遠近聞名的先進村!老朱了不起!”說起老支書朱彥夫帶領家鄉父老脫貧致富的舊事,村民仍會豎起大拇指,語氣中滿是自豪。

朱彥夫1956年從榮軍院回鄉後,仍經常需要外出看病,有關部門曾安排專車方便其就醫。對此,朱彥夫表示感謝,但堅持“作為黨員不能搞特殊化”,一直不願接受。

據朱彥夫的兒子朱向峰介紹,有一次騎自行車帶父親去20裡外的醫院看病,當時還是沙土路,父親在一個下坡處從車上跌下,摔得血肉模糊。兒女都埋怨朱彥夫為什麼不要個車?朱彥夫總說:“光要車,縣裡還能正常工作嗎?”

採訪愈深入,朱彥夫嚴於律己、心繫群眾的形象愈清晰。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之際,朱彥夫“任何時候不搞特殊、不忘群眾”的優良作風永不過時,值得學習,尤其是與廣大群眾面對面的基層幹部,更要以朱彥夫所言所行為鏡,找差距、查不足,見賢思齊,努力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更好地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職責。

“家裡有個特等殘廢,不能再有特殊公民。”朱彥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朱彥夫的6個子女像其他人一樣到田裡幹活,間苗、拾棉花、摘黃菸葉。但刨花生時,朱彥夫卻堅決不允許子女去。“他怕俺們吃了生產隊的花生,造成損失。”女兒朱向欣說

朱彥夫1949年入黨,“為人民服務”是他的口號,也是他的行動。他始終把群眾放在第一位,一心為民,不謀私利。當了25年村支書,朱彥夫不僅沒從村裡報銷一分錢,還時常拿出自己的`撫卹金接濟群眾,村裡困難戶大多接受過他的幫助。早年間,朱彥夫常常被各種單位邀請去做事蹟報告,他不要紀念品,而是趁機為村裡爭取化肥、農機等生產資料,幫助村莊發展。

更讓人欽佩的是,儘管朱彥夫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他對群眾的感情、對群眾路線的理解卻很獨到,他曾說:“自己既然是負責人,那就等於我和群眾角度不同,這就需要同情群眾、理解群眾,群眾的疾苦也是自己的疾苦,群眾的困難也是我的困難。群眾出了問題,不解決、不同情、不理會,這實際上也是自己的一種恥辱、自己的醜陋、自己的過失。”

這番話,振聾發聵!針對當前一些黨員幹部身上存在的“四風”痼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緊關口,可以說,朱彥夫是一本與群眾保持血肉聯絡的鮮活教材,他嚴於律己的道德情操、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促人深省,使人奮進。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4

朱彥夫是山東省沂源縣張家泉村人,他14歲參軍,16歲入黨,參加了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戰役,三次立功。1950年11月,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入朝作戰。

在與美軍的殊死搏鬥中,他和戰友們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三天三夜顆粒未進,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瘋狂反撲。全連戰士除朱彥夫外全部犧牲,朱彥夫被炮彈擊中頭部,左眼被彈片炸飛,昏死過去。

朱彥夫被兄弟部隊從雪地裡扒出來以後,昏迷了93天,全身先後動手術47次。由於凍傷嚴重,他的雙臂和雙腿被截掉。

朱彥夫曾經想過自殺,但醫生的鼓勵和社會的關愛,讓他重拾生活的信心。1956年,不願意讓人服侍的朱彥夫,離開了衣食無憂的泰安榮軍所,主動要求回到了故鄉。

回家以後,憑著堅強的意志,朱彥夫苦練自理能力。經過成千上萬次的.練習,他學會了自己吃飯,學會了裝卸假肢、上廁所、刮鬍子、劃火柴……

1957年,24歲的朱彥夫以傷殘之軀,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

那個時候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自然條件非常惡劣。他拿出自己的撫卹金,辦起了圖書室、夜校,希望通過文化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他拖著17斤重的假肢,走遍了村裡的每一座山頭,每一條山溝。張家泉村山窮地薄,他就帶領群眾造梯田;缺少水源,他就領著打井、修建水渠。殘肢磨破了,化膿流血了,他就爬著走、跪著走,甚至滾著走。朱彥夫說:“我用這半塊軀幹,不管是滾,不管是爬,都要盡上我的職責。”

擔任村支書的25年裡,朱彥夫興辦學校、發展教育;發動群眾填溝造田、興修水利、架電修路、種植林果,千方百計發展農業。他和張家泉村的幹部群眾歷經艱難,終於走上了致富之路,過上了溫飽殷實的日子。

1982年,一場大病之後,朱彥夫主動辭去了村支書的職務。為了完成當年指導員臨終前的囑託,朱彥夫開始了艱難的寫作。他用嘴含著筆寫,用殘臂夾著筆寫,用鐵圈套著筆寫。胳膊翻書不方便,他就用嘴脣翻,用舌頭翻。他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寫了整整7年,反覆修改了7遍,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終於出版。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的遲浩田為之題寫書名,並題辭:“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

1996年11月,在一次報告會上,朱彥夫由於過度勞累,突發腦梗,導致偏癱。面對命運的又一次劫難,朱彥夫沒有屈服,1999年,由他口述、他人代筆的自傳體小說《男兒無悔》出版。

2014年3月,中宣部授予朱彥夫“時代楷模”稱號。2019年,朱彥夫獲得“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朱彥夫一生都在挑戰生命的極限。作為一名軍人,他獻出了自己寶貴的身軀;作為一名殘疾軍人,他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作為一名農村黨支部書記,他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用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和鋼鐵般的意志,譜寫了一曲絢麗的生命之歌。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5

朱彥夫同志14歲參軍入伍投身革命,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和平建設時期,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回到家鄉山東省沂源縣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長達25年,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成遠近聞名的先進村。退休後,他用嘴銜筆、殘肢抱筆,創作完成了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他的先進事蹟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時代楷模”釋出活動以“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中國夢”為主題,現場釋出了朱彥夫的先進事蹟,播放了朱彥夫的.視訊短片,採訪了朱彥夫所在村原村委會主任和村民代表等,朱彥夫的女兒朱向欣領取了中央宣傳部頒發的“時代楷模”紀念章和榮譽證書。釋出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朱彥夫的親屬及同事代表,首都高校師生和新聞媒體記者等約150人蔘加了釋出活動。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6

春天來了,沂河岸邊的一座小院花紅柳綠,生機勃勃。八旬老人朱彥夫盡情享受著眼前的春色,臉上寫滿笑意。老人總愛重複一句話:“我很幸福、很滿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1950年12月,朱彥夫在抗美援朝戰場失去四肢和左眼。那一年,他剛滿18歲。從18歲到81歲,漫漫63年“無肢歲月”,老人經受的人生磨難說不完、道不盡。那麼,他的樂觀、他的滿足、他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相守55年,妻子甘當丈夫的“柺杖”

20xx年2月27日,是朱彥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腳”。

下葬那天,77歲高齡的朱彥夫執意要給妻子披麻戴孝,因為在他看來,妻子不光為他生育了6個子女,而且還是他的“四肢”和“柺杖”,母親般呵護著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彥夫在康復醫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陳希永,剛好20歲,身材高挑,面龐白淨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彥夫這個奇怪的“肉軲轆”,她嚇壞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那是一個崇敬英雄的年代。善良的陳希永聽人說,朱彥夫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便動心了:能為英雄做點什麼呢?

陳希永有個姑父叫武憲德,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正張羅著給這位戰鬥英雄找物件。

“既不能嫌棄殘疾人,還得善良勤快會持家。”按這個標準,武局長一連說了好幾個都沒有說成。一個偶然的機會,武憲德想到了他勤勞聰慧的內侄女陳希永。

憋了好幾天,武憲德試探著給內侄女做媒,沒想到,陳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簡單:“朱彥夫是人民功臣,沒人照顧不成。”

愛情來得有點突然。1955年9月,陳希永與朱彥夫喜結連理。第二年,她跟著這個“無肢青年”回到了貧瘠的小山村。

陳希永萬萬沒有想到,婚後的生活會如此艱難。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為丈夫熬藥、穿衣、洗臉、裝假肢,幫丈夫如廁,伺候完丈夫還得伺候年邁的.婆婆。上工號一響,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幹活掙工分。

別的媳婦懷孕了有人照顧,陳希永懷孕了還要照顧丈夫和婆婆。她前後生了6個孩子,每次臨產前,都要挺著大肚子,把水缸挑滿,把衣服洗完,備好豬食雞料,再攤上幾十斤煎餅……

1960年的春天,村裡遭遇大饑荒,陳希永把能吃的東西先端給婆婆和丈夫,再端給孩子,自己則揹著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臉腫了,眼睛只剩下兩道縫。朱彥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讓陳希永吃,可她說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還是心裡。或許是因為頭部留有彈片,朱彥夫性格有時比較暴躁,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發脾氣。一次寫作時,因妻子進門打斷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陳希永叫屈,她卻說:“我再苦,還能有老朱苦?”

“妻子這輩子沒享過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健康全都獻給了這個家,她守護我的生命,為婆婆養老送終,一手帶大了6個子女,她是我們朱家的恩人。”這是朱彥夫對妻子的評價。

受母親言傳身教,子女們都很孝順。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聚到老人身邊。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即便身體殘缺也幸福!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蹟7

朱彥夫,男,漢族,1933年7月出生,山東沂源人,中共黨員。14歲參軍,先後10次負傷,3次立功。在朝鮮戰場上,身負重傷,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後,被截去四肢,沒了左眼,右眼視力僅剩0.3。新中國成立後,朱彥夫放棄榮軍療養院的優厚待遇,回到家鄉,用25年時間帶領鄉親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他用嘴銜筆、用殘肢抱筆,歷時7年,七易其稿,創作完成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先後獲得“時代楷模"、中國消除貧困感動獎、“最美奮鬥者”等榮譽稱號。20xx年9月,獲得“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忠孝、厚德、和善、誠信、勤儉”,十個樸實無華的字,就是朱彥夫家的家風。這十個字很簡單,誰都會說,誰都會寫,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人?幾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的`又有幾人? 朱彥夫做到了,不僅自己,還帶著家人,而且是以一副重殘之軀。他以對自己、對家人的嚴格要求,踐行著對黨和國家的忠誠,以全家做人做事的忠厚善良映照出對群眾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