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熱點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5篇)

欄目: 熱點 / 釋出於: / 人氣:7.06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想擬事蹟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國工匠人物事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5篇)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

作為工匠精神的傑出代表,艾愛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於自主創新,成為了一身絕技的焊接行業領軍人。由艾愛國牽頭成立的湘鋼焊接試驗室於20xx年通過了計量資質CMA認證;20xx年被湖南省總工會命名為“湖南勞模示範創新工作室”;20xx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20xx年批准成為“焊接工藝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艾愛國帶領他的團隊參與了“貫流式”新型高爐紫銅風口焊接等國內多項“大國重器”與“超級工程”,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軍工等行業攻克各種焊接技術難關數百項。一把焊槍,征戰四方,這抹奪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國製造的崛起之路。

“艾愛國榮膺‘大國工匠’稱號,必將在全省掀起學習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爭當工匠人才的`熱潮。用先進典型引導廣大職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傳承創新、追求卓越。”省總工會勞動經濟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省總工會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著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舉辦了“大國工匠·湖湘論壇”暨“20xx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實施了“百千萬”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個縣級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xx年開展技能培訓16萬餘人次,通過培訓使5.3萬名職工提升技能等級;已建立省級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16個,市級689個,縣區級1081個,全年開展創新課題或技術攻關2549項,轉化創新成果1518項,獲得專利數1174項,取得經濟效益9億餘元,開展技術培訓3300餘場,培訓11萬餘人次。一個個模範人物走上前臺,成為全省職工和企業學習的典範,引領著全省職工積極投身建設新代化新湖南。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2

臨清是明清時期出產貢磚的地方,劉更生曾專程去臨清古城區和舊窯址蒐集古磚,但終無所獲。孰料機會卻找上門來,與臨清相鄰的茌平縣有幾位中醫界朋友,因當地籌建金元時期的歷史名醫成無己的紀念館,找到劉更生求教文獻典籍相關事宜。他得知劉更生正在蒐集臨清貢磚,很快給他送來六塊“仿古建築專用磚”,範本正是臨清貢磚大青磚。作為友情回報,劉更生專門用一塊大磚刻了篆書作品“至人無己”,贈送給成無己紀念館。

前不久,劉更生教授的研究生小張,去齊河考察民國時期山東名醫郝鳳章的故居。在老宅的'牆底下,撿到一片有些殘缺的青瓦,讓劉更生一直愛不釋手。他說,郝鳳章是民國時期山東中醫界的著名人物,興辦了私立山東國醫專科學校,享譽全國。我省的骨傷科名醫樑鐵民、鍼灸名醫杜德五都是他的學生。民國時期,南京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廢止中醫案”,引起了當時中醫界的強烈反對。當時全國中醫界推選了六名代表,到南京抗議請願,經過多舉措抗辯,終於使此案未獲實施。郝鳳章就是當時的六名代表之一。這塊郝鳳章老宅的青瓦,何其厚重呀!剛過完春節,劉更生就來到工作室,在這塊青瓦上刻下篆書“道在瓦壁”。這四字出自《莊子·知北遊》,揭示了大道無所不在、常處低微的深遠意義。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3

30多年來,徐立平立足航天固體發動機燃料藥面整形崗位,苦鑽善學,練就了一手高超的絕技絕活,為火箭上天、導彈發射、神舟遨遊“精雕細刻”,讓一件件“大國重器”華麗綻放,被譽為新時代雕刻火藥、為國鑄劍的“大國工匠”。

徐立平刻苦練習成就一流技術。他從最基礎的拿刀、握刀學起,先後跟隨多位師傅學習技術。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整形允許的最大誤差,而他整形的精度不超過0。2毫米,一張紙的厚度。他用手摸一下,就能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是這個領域響噹噹的“一把刀”。30年多來,徐立平整形的產品始終保持著100%合格率和安全事故為零的紀錄,他還設計、製作和改進30多種刀具,其中一種刀具被命名為“立平刀”。

徐立平衝鋒在前,勇挑責任擔當。89年,我國某重點型號發動機研製進入攻堅階段。一臺即將試車的發動機火藥出現裂紋,為了找準故障原因,不影響後續研製進度,專家組決定成立突擊隊就地挖藥。21歲的徐立平憑藉精湛技術,和師傅們一起加入挖藥突擊隊。在狹窄空間裡,人如同“芯材”一樣被包裹在成噸的炸藥堆裡,每次只剷出四五克藥。為確保安全,規定每人在裡面最多幹上10分鐘就必須出來。但為了讓隊友們能多休息一會,徐立平每次都堅持多挖五六分鐘。歷經2個多月的.艱難挖藥,故障成功排除。20xx年,徐立平的班組接到一項緊急任務,要給一臺已經裝滿推進劑的發動機挖藥。他毫不猶豫地第一個鑽進發動機裡,接連幹了一個多月,成功找出問題所在,保證試驗圓滿成功。

徐立平開展培訓傳承經驗技術。他針對大、小整形組各自擅長手工和機械整形技術的特點,開展手工和機械整形技術雙向培訓,使班組成員全都掌握手工和機械整形相結合的方法。他還編寫整形機整形程式,實現數控整形機在藥面整形工序的成功應用。他把團隊的成長進步當作重要職責,依託“徐立平大師技能工作室”,幫助青年職工成長,所在班組被命名為“徐立平班組”,其中多人成長為國家級技師和技能技藝骨幹。

徐立平榮獲“時代楷模”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4

固體火箭發動機是導彈武器裝備的"心臟",發動機推進劑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決定著導彈的飛行軌道和精準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再精密的機器依然無法完全替代人工。

29年,1萬多個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們用心做著一件事,"給發動機藥面進行微整形,按工藝要求用特製刀具對已經澆注固化好的推進劑藥面進行精細修整,以滿足導彈飛行的各種複雜要求。"

徐立平從事的工作需要極高的精準度,"而與精準相比,這個崗位的高危險性則更令人生畏",他介紹說,固體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員在整形時猶如躺在炸藥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屬殼體,或摩擦過大發生靜電放電,就會瞬間引起燃燒甚至爆炸,幾千度的高溫,操作人員一絲安全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1987年,我不到19歲,從技校畢業後,在母親的建議下來到她曾經工作過的裝藥整形車間工作,雖然心裡做足了準備,但進廠第一課的'點火試驗,現場巨大的轟鳴聲和騰起的蘑菇雲,還是把我看呆了,沒有想到會這麼危險",徐立平回憶道。

這堂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要規避危險,唯有膽大心細,練好手中這把刀。

由於固體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含有粗糙的顆粒,用刀的力道很難把握,一刀切下去,藥面很難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藥面精度與設計不符,火藥就不能按照預定走向燃燒,導致發動機偏離軌道,甚至爆炸。藥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員自己判斷。為了練好手上功夫,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練習怎麼用力、怎麼下刀,比劃著切、削、鏟等基本功,揣摩著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痠痛還不放下,上崗操作時更是一絲不苟,虛心請教,一刀一刀地勤學苦練,多年下來練壞了30多把刀具,手卻越來越有感覺,藥面整度也越來越高。到後來,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經過他整形的產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5

孟劍鋒是北京工美集團的一名鏨刻工藝師,他用純銀精雕細琢鏨刻的“和美”純銀絲巾,在去年北京APEC會議上,作為國禮之一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從業二十年來,他追求極致,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將誠實勞動內化於心,這是大國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國製造的品質保障。

純手工國禮出自我手

北京APEC會議上送給外國領導人和夫人的國禮中有一件看起來是草藤編織的果盤,裡面有一條柔軟的銀色絲巾,絲巾上的圖案清晰自然,賞心悅目。為了分別作出果盤的粗糙感和絲巾的光感,孟劍鋒反覆琢磨、試驗,親手製作了近30把鏨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鏡下做了5天。

追求極致超越自我

追求極致,這是孟劍鋒給自己提的標準。支撐果盤還需要4箇中國結作為托兒,工藝標準並沒有規定它們必須是手工加工。技師們準備用機械鑄造出來,再焊接到果盤上,但是,鑄造出來的銀絲上有砂眼,儘管極其微小,孟劍鋒心裡卻怎麼也過不去這道坎。在他心目中,沒有瑕疵,並且是純手工,這才配得上做國禮。

如今,已經是國家高階工藝美術技師的`孟劍鋒,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他覺得要幹好工藝美術這行還應該懂繪畫,現在有時間就和愛人一起出去寫生、練素描。孟劍鋒說,有一天,他一定會拿出一個像樣的繪畫作品,就像做鏨刻那樣,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極致。

一句話概括

北京APEC會議上,我國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國禮之一——“和美”純銀絲巾果盤,是孟師傅在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經過上百萬次的精雕細琢才打造出的“絲巾”。航天英雄、奧運優秀運動員、汶川地震紀念等獎章都是出自孟劍鋒之手。——國家高階工藝美術技師孟劍鋒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6

張冬偉,滬東中華造船集團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難的焊接技術,殷瓦板牛皮紙一樣薄,一條LNG船上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後果。

而他的焊接技術不但質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觀上也完美無缺。

寧允展,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階技師。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

從事該工序的工人全國不超過10人。

他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644列高速動車組,賓士8.8億公里,相當於繞地球22000圈。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7

“艾勞模很忙,但只要請教焊接方面的難題,他有求必應。”劉春說。重大專案,身影頻現在國內外不少重大專案建設中,也能找到艾愛國工作的身影。

“很多人以為湘鋼只研發、生產鋼材,事實上,要承接一個重大專案,焊縫質量同等重要。”華菱湘鋼海工鋼研發工程師脫臣德說,“艾勞模就像一個‘鋼鐵裁縫’,研究的就是如何將不同效能的鋼板完美‘縫合’。”20xx年,華菱湘鋼瞄準了國內首個自營深水油田開發專案——流花專案。流花專案的導管架要求全部使用高強鋼,華菱湘鋼是國內第一家將新研發的高強鋼送去給專案檢驗的鋼廠,艾愛國參與了焊接工藝的.研究。然而,在實驗室測試合格的焊縫,到了施工現場,卻是另一回事。艾愛國很著急,接到電話,次日一大早便坐高鐵到了珠海,在高鐵上一個個核對焊接資料。從珠海站出來已是中午,到施工現場還有1個多小時車程,艾愛國拒絕了先吃中飯的提議,直奔目的地。

穿上工作服、拿上防護面罩,艾愛國趴在鋼板上檢視焊縫,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是否做了預熱?預熱溫度是多少?電流、電壓情況……觀察記錄完整後,他和現場工程師坐下來一一分析,根據生產現場的實際情況,優化出一套新的焊接工藝。現場工程師隱隱意識到,來的這個老頭,也許是一位“技術大神”,試探著說了句:“我們焊別的材料時,焊材消耗大……”“走,去現場看看!”艾愛國立馬起身,幾步蹬上鐵架,“順手”解決了這個重大工程的另一個焊接難題。最終,湘鋼的鋼材和焊接工藝,通過了各方試驗,獨家拿下了流花專案2.6萬噸高強鋼訂單。然而,想找到艾愛國參與重大專案的憑證,並不容易。曾有人找艾愛國要當年報道過他的報紙、照片存檔,艾愛國灑脫地說:“我哪裡還有那些東西,全部丟掉了!”徒弟們拿他也沒辦法,他們深知,在師傅心中,成績只代表過去,現在和將來才是下一個目標。

“艾勞模”無私奉獻、樂於助人、善學善思、不慕名利的精神由內而發,感染著身邊一群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一個“艾勞模”勢必要帶出一批“愛勞模”。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8

對機器多看一眼,就能發現少沒少零部件;感受一下汽車尾氣的溫度和氣味,就能對"運轉是否正常"知道八九不離十;再聽一聽發動機的轟鳴聲,他就能判斷有什麼問題。懷揣絕活,重慶長安汽車江北發動機工廠的維修工張永忠覺得這些都沒什麼神祕可言。

"從發現問題到找準原因,無非是靠多學、多練、多研究。"不久前躋身重慶十大"巴渝工匠"之一的張永忠說。

10餘年前,張永忠依據經驗與鑽研創造出一套修理汽車發動機的"四診法":"望外觀、看點火;聞尾氣、判隱患;聽聲音、分異常;調切部件、把原因"。上萬臺發動機經他的手"治癒"了,他卻說,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維修工。

從木工崗位走出的汽修達人

1983年,張永忠從部隊退伍,進入重慶長安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分配到當時的31車間成為一名木工。

一年後,公司正值研究發動機之初,人才緊缺,踏實而又勤學好問的他被領導看重,從木工崗位調去參加汽車發動機的組裝除錯工作。

20歲的他剛進維修廠,看著滿地的零部件,"就像進了菜市場,卻不認識地上都是些什麼菜"。於是,他從辨識零部件學起,裝配、除錯、維修,不分工種,什麼都幹。張永忠說,那時候經常是白天黑夜連軸轉,靠的就是一股韌勁。長安汽車第一臺"江陵"發動機的成功點火,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做這一行久了,看發動機就像自己的孩子。"張永忠說,因為喜歡,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在研究發動機上,因此大部分時間都在車間裡和工人們在一起,也就對發動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張永忠告訴記者,他與發動機打交道已有30多年的時間了,現在他已經離不開發動機了。"習慣成了自然,現在每天不看到發動機,總感覺缺少了點什麼。"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在某一行業裡有所成就,必須付出心血和汗水。"張永忠告訴記者,十餘年前,由於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導致雙腿股骨頭壞死。

30多年來,經他手除錯、維修的發動機數量早已突破萬臺大關。他也獲獎無數:工廠十佳妙手、公司一級手藝師、重慶市勞動模範、中國兵裝團體手藝人、中華手藝大獎……

發動機維修的"老中醫"

"‘望聞聽切’維修法是張永忠20xx年左右開創出來的,後被命名為‘重慶市職工經典操作法’,並在全國汽車行業迅速推廣。"張永忠的同事介紹說,張師傅的耳朵很靈敏,聽聲音就能察覺出質量問題。

有一次,張永忠巡查發動機生產車間,從工人們身邊走過時,發現工人在撞擊打力過程中,撞擊聲音和標準力度下發出的聲音好像不完全一樣。他趕緊檢視顯示儀器,果然,工人操作力度不夠,有可能會導致連桿螺母力矩偏小,也就會導致發動機不合格。就在當天,車間內立即對問題進行了調查解決,及時避免了1500臺不合格發動機流入市場。

"張永忠是中國汽車發動機維修的‘老中醫’。"同事說,一次,張永忠發現即將發往南美洲的上千臺發動機排氣管狀態錯誤,第一時間反映了問題,從而避免了工廠更大的損失。

憑藉一手絕活,張永忠已先後診斷出國內外各類汽車發動機"疑難雜症"800多例,挽回經濟損失上千萬元。他參與完成離合器壓盤分離不徹底、發動機拉瓦等攻關專案,獨立發明G系列氣門發動調整螺釘瓶頸工具,將發動機生產30%報廢率降低為零。

"拿起扳手,心裡就歡喜、就踏實"

"既做事,更做人",是張永忠一直在心中遵守的準則。每當有人求助時,他都毫無保留地指導。帶徒弟,他不僅將技藝傾囊相授,更注重以自己的行動給徒弟上好職業道德這一課。

"技術這個東西保留是沒用的,技術要給別人解決實際困難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張永忠坦言自己的'願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掌握、練就的維修技巧傳授給更多的青年員工,培養更多的工匠。為此,他與公司數十名年輕員工簽訂了"名師帶高徒"的配對協議,親手帶出了一支熟練掌握髮動機調修技術的國家級全能團隊。

如今,他的全能團隊中,有公司二、三級技能師5人,高階技師25人,技師100餘人,在兵裝集團技能大賽中屢獲發動機裝調專案一、二、三等獎。長安汽車現在的發動機調修一線技術骨幹中,有80%接受過他的指點。

20xx年,張永忠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設立,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選拔並命名為"張永忠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全國首批50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20xx年,張永忠被評為全國勞模。近日,他又以最高票數被重慶市總工會、市質監局等單位授予"巴渝工匠"稱號。

"我就是一名維修工,只要拿起扳手,心裡就歡喜、就踏實。"張永忠說。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9

周東紅,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高階技師。

經周東紅手撈出晒成的宣紙,每張重量誤差不超過1克。

30年來,周東紅始終保持著成品率100%的紀錄,他加工的紙也成為韓美林、劉大為等著名畫家及國家畫院的“御用畫紙”。

管延安,港珠澳大橋鉗工。

管延安每次工作都要進入完全封閉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裝操作儀器。

按規定,接縫處間隙誤差要小於1毫米,他卻能做到零縫隙。

只有國中文化的他,全憑自學成為這項工作的第一人。

他所安裝的沉管裝置,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對接。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0

身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淮海工業集團量具鉗工、中國兵器首席技師、“三晉工匠”的周建民,從業39年來共完成1.6萬餘套專用量具,沒有出現一次質量問題。他製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機器裝置,全憑眼看、耳聽和手感,就能使量具達到微米級精度。而今,他的任務就是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

“帶徒弟是一個技術分享的過程,是快樂的。教徒弟能夠促使師傅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師傅的成功。”多年來,在該集團工會組織開展的師帶徒活動中,周建民總是毫無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憑藉特殊的帶徒體系,成為大家爭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組、不同工種的職工紛紛想要拜他為師。

嚴要求、敢放手。在帶徒弟的過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嚴格。量具是產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組生產的專用量規,大多用來檢測軍工零件是否符合標準,所以對量規的精度要求極高。“量規的精度最高可達頭髮絲的六十分之一,比繡花還細。”周建民說,雖然對徒弟要求嚴格,但也要讓他們放手去幹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論知識後,會讓每一個“新手小白”儘快上手實踐,大膽嘗試。

一人一冊一方案。周建民會根據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問題,因人而異,制訂出適合其實際的目標,並將自己多年來歸納、總結出的“三要訣加工法”“冷熱配合法”“基準轉換法”等生產中的絕技絕活、先進操作法編寫成冊發給每一個徒弟,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少走彎路,快速成長為公司生產的骨幹力量。

20xx年,周建民的徒弟劉希以優異的成績入選第六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山西集訓隊,但高強度的訓練讓他有點吃不消,想要放棄集訓。周建民看出了劉希的心思,說了一句讓劉希至今難忘的話:“天道酬勤。”師傅的這句話一直激勵著劉希。最終,在此次大賽中他取得個人第五名的成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1

本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活動採取各省級工會、各全國產業工會推薦,與職工群眾推薦、自薦相結合的方式。組委會經過認真稽核材料、廣泛徵求意見、反覆對比遴選,從推薦人選中初選出5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人;再由相關領域知名專家、著名勞模代表、資深媒體人士組成專家評委會進行嚴格評審,從候選人中最終評選出1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艾愛國是我省焊接行業領軍人物,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於自主創新,由他牽頭成立的湘鋼焊接試驗室通過了計量資質CMA認證,被評為“焊接工藝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參與了國內多項“大國重器”與“超級工程”建設,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各種焊接技術難關數百項。

省總工會表示,近年來,全省大力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截至目前,省內已建立253個縣級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116個省級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僅20xx年就開展創新課題或技術攻關2549項,轉化創新成果1518項,獲得專利數1174項,取得經濟效益9億餘元。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2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階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藥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

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於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後遺症,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髮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著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藥,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在無比艱難的兩個多月裡,徐立平和隊友們挖出了300多千克藥,且成功排除發動機故障,而他由於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結束後雙腿幾乎無法行走。

像這樣危險的任務,徐立平已不記得完成多少次了。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發明設計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

28年過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輕,同時進廠的工友們都已離開或調換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堅守,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危險的崗位總得有人去幹吶!”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3

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35年來,他幾乎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溫下持續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皰。因為技藝高超,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聘請他,高鳳林卻說,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他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極致:焊點寬0.16毫米管壁厚0.33毫米

“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的噴管上,就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接近頭髮絲,而長度相當於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週。

專注:為避免失誤練習十分鐘不眨眼

高鳳林說,在焊接時得緊盯著微小的焊縫,一眨眼就會有閃失。“如果這道工序需要十分鐘不眨眼,那就十分鐘不眨眼。”。

堅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發動機

高鳳林說,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正是這份自豪感,讓高鳳林一直以來都堅守在這裡。35年,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成功飛向太空。這個數字,佔到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專注和堅守創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製離不開眾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從藍圖落到實物,靠的是一個個焊接點的累積,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專注做一樣東西,創造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高鳳林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4

劉更生教授是研究中醫文獻的,近十多年卻業餘玩起了磚刻,他戲稱自己為“磚家”,他的玩法在國內可謂獨樹一幟。

到了劉更生的工作室,就是到了一座磚刻的文化宮。磚刻的表現形式包括真草隸篆、陰文陽文,內容又多涉岐黃,出自中醫典籍。一見面,劉老師就在兩面磚架牆中間,給我們介紹他最為心儀的幾塊磚刻作品。“二至丸”是他的中藥方名系列作品之一,篆書,刻在半塊青磚上,構圖取太極之意,陰陽合一,畫面古樸而生動,又合於這一藥方“冬夏二至”的內涵。“知道”二字大氣典雅,刻在一塊紅磚上,對書法頗有研究的蘇斌先生一眼看出,兩字取自泰山經石峪石刻。劉更生連稱“慧眼”,說這兩個字確實是他從經石峪石刻拓片上摹來的。

在磚刻作品“一千磚頭富翁”前,劉更生大笑自嘲:“這方磚完全摹自齊白石先生的一方印‘三百石印富翁’,哈哈,我比白石翁還富有!”至於“一千磚頭”的來歷,劉更生卻按下不表,給我們賣了個關子。隸書磚刻“三耕堂”,是劉更生去年虛歲六十時,用於總結和自勉的一件作品。他說,總結自己這些年的工作生活經歷,可概括為“三耕”:一是一輩子當老師,賣嘴皮子,可謂“舌耕”;二是專業為中醫文獻,搞中醫古籍整理,早年沒有電腦,天天爬格子,是謂“筆耕”;最近十餘年,喜歡上玩磚刻,就是“刀耕”了。加起來湊成“三耕”,他就成了“三耕堂主人”。

一名大學教授為何喜歡上了磚刻,劉更生給我們談起“一千塊磚頭”的緣起。20xx年,山東中醫藥大學從千佛山校區遷往新校區長清校區。老校區有一座文獻樓面臨拆遷,此樓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比山東中醫藥大學(原山東中醫學院)建院還早。從大學時代起,劉更生在這座樓上學習工作了30年,建立了很厚的`感情。20xx年,當得到這座樓要拆掉的訊息,劉更生實在不捨,就想留下一些磚作紀念。一座歷經半個多世紀老樓,在剷車轟鳴聲中很快被夷為平地。同事郭棟得知他的想法,從工地的民工手裡“搶救”了上千塊紅磚頭,僱了一輛農用三輪車幫他拉到了長清校區的家裡。劉更生激動不已,就將這上千塊磚頭存放在自家儲藏室。這些廢磚頭以每塊五毛錢買來,劉更生為此付了七百元錢。

望著散作一堆,迴歸原初狀態的“文獻樓”,劉更生忽一日萌生了一個念頭。他從小喜歡篆刻,想用刻刀讓這堆磚頭重獲生命。當他拿起刻刀在磚頭上試了試,不覺心頭一震,這磚頭質地密實均勻,竟然是很好的鐫刻材料。從此,一塊塊廢磚在劉更生的刻刀下活起來,鐫刻的內容圍繞《黃帝內經》和傳統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靈活多變,每一塊磚刻都匠心獨運,力求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不知不覺,劉更生已堅持磚刻十餘年,磚刻作品已完成300多件,開闢了獨具風格的藝術門類。劉更生的磚刻作品做成的拓片,成了山東中醫藥大學對外開展文化交流的靚麗名片,他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

本來,劉更生的磚刻材料限於那一千塊紅磚,隨著名聲大了,一些朋友主動為他蒐集古磚。這搜磚、贈磚的背後,又有一串可資紀念的故事。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15

從“文物修復界泰斗”李雲鶴到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鳳林,從中國第一代核燃料師喬素凱到電網系統特高壓檢修工王進……他們是披荊斬棘的先驅,擇一事,終一生,讓“匠心”永遠傳承。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積極探求的精神,令人歎為觀止。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價值的奮鬥故事深深感染了觀影師生。

作為新時代的中職學子,應當習得這種“工匠精神”,勇敢地在成為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尋夢、築夢、圓夢,成為未來的“大國工匠”。

職業院校的`學生是“大國工匠”的後備軍,教師應當將“工匠精神”運用到日常工作中,通過各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練就精湛的專業技能,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