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南京安魂曲讀後感700字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2.55W

《南京安魂曲》讀後感:南京1937,你何處安魂?

南京安魂曲讀後感700字

引子裡,送信的本順回到學院,驚魂未定地講述著他連滾帶爬、親眼見到的屠城。然後筆鋒一轉,正式開篇,回到了城破之前。

“早上好,安玲”,金陵女子學院負責人明妮·魏特林,和我——安玲,小說的敘述者——打著招呼雖然那時已是大兵壓境,不時有轟炸機從陰霾的雲層上飛過,每個人的心情緊張壓抑,但其中卻沒有一個能預知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正在拉開帷幕。

《南京安魂曲》是美國華裔作家哈金的最新一部長篇,中文版譯作的推出幾乎與哈金英文原著上市同步,可見1937年的南京始終是國人心頭的一塊痛。

在嘗試了近40遍推翻重來,幾乎無法進行下去的寫作之後,哈金終於為自己選準了一個角度——金陵女子學院,敘述者為留守其中的外國員工。明妮·魏特林史有其人,當時她就在金陵女子學院,親眼目睹了屠城現場,《南京安魂曲》很多歷史資料、史實細節都是依據《明妮·魏特林日記》而來,所以使得小說描寫更為真實細膩。而由於外國人的特殊身份,小說也以不多的筆墨觸及到蔣介石,唐生智的逃跑,與日軍上層人物的交涉,以及拉貝在南京的救援,這突破瞭如若單純以平民的角度去展開的束縛,視野由此擴充套件到全域性。同時,通過從外逃回來的教師、助工對大屠殺的講述,很好地彌補了敘述者囿於學院之內,不能親眼所見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置身於人間地獄的金陵女子學院已遠非孤島,能夠獨善其身,敘述者眼睜睜地看著強姦、屠殺事件在學院裡發生,而又無能為力。金陵女子學院成為了一個點,通過這個點輻射出整場屍體遍橫於野,哀號不絕於耳的南京大屠殺。

但對大屠殺的鞭辟入裡的描繪並非是哈金的本意,它在全書只佔有1/4的篇章,大屠殺之後,並非悲劇結束,哈金的筆觸更多地放在了它給人們造成的無法抹煞的恐懼、創作,以及頑強生活的勇氣和反抗。

“二月十七日猶如春天, 難民們紛紛把被褥拿出來晒,姑娘們在樓裡拖地,擦門窗,整個難民營顯得人聲鼎沸,色彩斑駁。”哈金以此描寫著民眾們螻蟻般的復甦。接下來,街道兩邊開始冒出很多小攤。隨著暑熱的逼近,難民營裡有不穿衣服的小孩子們在四處瘋玩亂跑。南京城的.居民彷彿又已一點點地開始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反抗的地火卻始終是在下面暗暗升騰。南京陷落的第一個“紀念日”,金陵校園的學生們都一直在談論如何紀念這個恥辱的日子,儘管明妮出於對她們安全的考慮,一直在苦口婆心地勸說,但她們還是戴上了刺目的黑紗。被日軍強姦後發瘋的玉蘭,儘管死前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但一直頑強地高呼著打-倒日軍的口號,校園內更是不斷有人投筆從戎,奔向城外的游擊隊。而日軍在瘋狂過後,也開始哀嘆“中國如此之大”,彷彿已開始蒙生失敗的不詳之兆。

作為基-督徒的明妮·魏特林,雖然心靈上並未如奧斯維辛倖存者對上帝缺席發出的激憤怒吼,但同樣遭受著一場巨大的無從回答的詰問。“上帝用他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我們難以理解。”明妮這般說著,卻是無法真正說服自己。明妮·魏特林後來因遭受誹謗,黯然回國,最後以被投入精神病院終了一生。魏特林在南京的作為,已可不用一個基-督徒作要求,而是在憑著良知本能行事。竭盡全力的她儘管有信仰傍身,卻因曾身處過巨大的黑暗,而終究無法釋懷,並對信仰產生了懷疑。“誰能想到我最終也精神錯亂了呢?”“我想知道日本人在南京的所作所為,會有什麼報應。” 明妮·魏特林成為這場悲劇裡成千上萬苦難者中的一名。

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在完成《南京大屠殺》之後,於2004年因精神抑鬱,極其痛苦自殺。哈金也同樣踏入了這場人類歷史上最為黑暗絕望的泥沼,出人意料的是,哈金在作品裡的筆觸卻是意外的冷靜,有意的剋制。

在描寫六個女子被日軍放回後,她們齊齊說只被毆打,未被侵犯。數十頁後,哈金卻又是突然輕輕點出謎底,其中的一名女子因為被強姦懷孕自殺了。“她們怎麼能承認被人強姦了,她們丟不起這個人。”這成為了全書最為震憾的場面之一。

“我”,敘述者的兒子,在日本娶妻生子,後又被強徵來華,最後也是屍首兩處。在最後的東京大審判裡,“我”遠遠地看著兒媳和孫子,“只能朝他倆點點頭”。“那是我最後一次看見他們。”哈金以如此不帶感情的筆調為這部沉重的小說劃上句號。

書名為安魂,但上帝缺席,這是後人對祖輩,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奏起的悲涼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