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漫話小行星語文教案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1.46W

  一、匯入新課

漫話小行星語文教案

先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執行軌跡圖,使學生頭腦中留下感性的立體的九大行星圖,語文教案-漫話小行星 2。然後,請大家分別談談對哪種天體感興趣,為什麼?想沒想過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尋求自身發展的方向?

  二、明確目標

1.瞭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程序說明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掌握詞語。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無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見蹤影。

雨後春筍(sǔn):大雨過後,春筍旺盛地長出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湧現。

懸而未決:無著落,未解決。

2.學生討論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辦法,對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義。

  四、研讀課文

1.讀課文,將你從文中瞭解到的有關小行星的知識有條理地介紹給大家聽。

指名一個學生表述,其他學生聽並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紹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識有:

(1)太陽系除了九大行星,還有眾多的小行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發現只有200年的歷史。

(3)第一顆小行星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天夜裡被義大利人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叫穀神星。

(4)第二顆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國人奧伯斯發現,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著,要經過很多個不眠之夜的觀測、檢驗和繁複的計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們找出來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相繼被發現,直到1845年,第5號小行星才被發現。

(7)星表、星圖等觀測更加完備,使用了更強有力的望遠鏡等後,小行星才不斷地被發現。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觀測中被應用後,人們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以上內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10)給小行星正式編號的先決條件: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引數,預報它下次執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裡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

(11)以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國天文工作者發現而正式編號命名的小行星超過百顆,編號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國人最早發現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時間是1928年。

(14)張鈺哲1957年發現的小行星編號是“1125”,命名為“中華”,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漫話小行星 2》。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小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

(16)近地小行星的發現只有50年的歷史。

(17)已被確認為是近地小行星的現在只有4顆,其中第3顆是我國科研人員1977年發現的,離地球最近時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學家們嚴密監視著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內的近地小天體。

(19)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說明小行星的在天體中的位置及其體積和質量。

(20)為什麼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麼多的小行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是大行星粉碎成許多碎片形成;一種認為在太陽系未形成時,由於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對於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從小行星的位置說起又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2.由前一個學習環節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結構順序和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

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分說有關小行星發現的歷史、正式編號和命名以及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等方面的知識,最後總說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義,採用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順序。

本文安排說明的內容,是以對事物認識的前後為順序,因而是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

3.你思考過有關小行星的發現程序越來越快的原因嗎?試給大家談一下。

討論明確:

有關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執行區域(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與地球的距離(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體積和質量(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只有1000千米;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這些發現都藉助了資料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裝置的不斷完善(強有力的望遠鏡,照相方法等)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我們不妨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攙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注重博採眾長。

  五、總結、擴充套件

教師談如何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說明文的總體結構,大體可以分作三個部分:(1)引出說明物件(引說部分);(2)闡說說明物件(主體部分);(3)總結說明物件(收尾部分)。

說明的結構順序儘管千變萬化,但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1)模式結構(說明事物的幾個方面);(2)縱式結構(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或製作過程);(3)縱橫交錯式。

就正文說,由於段落層次之間的關係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種常見的結構形式:

(1)並列式。各層之間的關係是平等並列的。

(2)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發展過程安排層次,前後互相承接。

(3)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係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

(4)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大致有三種情形:

A.總—分式;B.分—總式;C.總—分—總式。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第一、二、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