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集合15篇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1.7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悲慘世界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集合15篇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

《悲慘世界》是法國巨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出名的著作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公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其時社會的重重對立,謳歌了人道的仁慈與純真,抨擊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彼此排擠的醜陋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漆黑不公的社會裡,卻有一個一直與醜陋實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或許正是他的博愛、寬恕及其崇高的魂靈,又從頭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閱歷長時間牢房之苦,總算取得自在時,卻因為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承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巨大!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具有的全部。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一切不幸的人、赤貧的人、值得憐惜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具有很多產業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貧民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常常把麵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處處訪貧問苦。關於貧民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2

這個假期我讀了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為著名的作品《悲慘世界》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這部小說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而逐漸展開的。冉阿讓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終於獲得了自由。當他一無所有地走上社會而又陷入衣食一無著落的困境時,受到了主教的關照。然而,由於冉阿讓犯有前科,儘管他有著強健的身體,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不連他的好意有時也往往會遭到人們的誤解……冉阿讓又一次被捕了,他被戴上終身監禁的紅帽子,在船上服苦役,一個海員在修桅杆時不慎掉進大海,冉阿上不顧安危救了他,自己卻失足掉進大海里!後來,有人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冉阿讓出現了,他英勇無畏,在槍林彈雨中戰鬥,救助別人……

我十分喜歡冉阿讓這個人,雖然他是舊苦役犯,但是他卻在大革命中救出珂賽特心愛的人,我一定要向他學習。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3

這個假期,我看了《悲慘世界》這本書,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冉阿讓,他幼不識字。成人以後,在法維絡勒做修樹枝的工人。他父親也是修樹枝的,結果在一次修剪樹枝時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摔死了,他母親也因重病診治失當死亡。

失去親人的冉阿讓無依無靠,孤苦伶仃。有一次他實在太餓了,走過一家麵包店,就伸手偷了一塊麵包,結果被店鋪老闆抓住了,五年的牢獄就降臨在頭上。沒有過幾年,他又開始越獄,但還是一無所獲,越獄加刑,這樣一來,他一共坐了19年牢。釋放後,他被主教請到天主教堂,讓他恢復自我,走向正義光明世界。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冉阿讓變成了一個百萬富翁,並花巨大的資額,買下了一個名叫珂塞特的女孩。

人生總會遇到許多的挫折和困難,應該儘量抵抗這些。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陷入泥濘,心卻堅貞,而且我們應該盡力幫助需要我們的人。人,應要走正確的路,讓我們一起走向光明!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4

假期裡,學校要求同學們共讀雨果的《悲慘世界》,同學們認真閱讀並寫了閱讀心得。我們將在公眾號、校報《五浦文匯》和校刊《鐸聲》上陸續發表。

當前,同學們正在居家上課,希望同學們以樂觀的心態面對這次線上學習的機會。上課、讀書、娛樂、體鍛、享受親情,換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個天賜的機會。多少年後回憶起這段時光,還是很有意思的。

在這裡我們也同家長們說幾句話:請你們多陪伴孩子,陪伴不是監管。不要只關注上課、作業,更要與他們一起談心,一起看書,一起看電影,一起討論,一起寫讀書心得。更要抽時間進行藝術活動,體能訓練。充分體驗讀書之樂,享受親情之娛!這是難得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呵!

線上授課,比線上下授課要求更高,更辛苦,對老師們的要求更高,願老師們花更多的精力,更認真地備好課,更有創意地上好課,密切關注同學們的學習反饋。尤其要在“精煉”“簡明”“生動”“以少勝多”上下功夫。控制好作業量,給同學們充分的空間。讓同學們能順利地愉快地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5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作品。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冉·阿讓偷了一塊麵包被關進監獄,經歷了四次越獄後整整在監獄裡呆了19年。出獄後他又偷取了一位教主大人的銀器後,再次被警察抓住,但是教主大人卻幫助了他。受到了寬容的他發誓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他開始不求回報的做好事,救出了芳汀的女兒、救出了戰火中的馬裡於斯、還挽救了一直想要陷害他的沙威……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冉·阿讓可能是一個小偷,一個苦刑犯……但是對於我來說,他就是一個在年輕時候犯過錯,最後用自己的一輩子來彌補償還的人。我認為在監獄裡呆了19年之後又被人一直追查,主人翁很可能就會痛恨社會、仇恨社會,最後再一次和政府反抗的人物,但是他並沒有黑化,卻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

他是我一直崇拜且學習的物件,能夠一直不忘初心是我作為教師一直要信奉的信條,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樣不忘初心。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6

貧苦的冉阿讓為了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抓住並判處19年有期徒刑。出獄後,走投無路的他偷偷的那走了好心收留他的主教的銀器,而被抓住後,主教卻聲稱是自己把銀器送個他的,使他免於“災難”,好心的主教感化了冉阿讓。冉阿讓發誓以後當個好人,不在偷別人的東西。

但是,主教放過了他,但警長沙微卻一心要找他的麻煩。冉阿讓便一邊奔走,一邊逃脫警長沙威的追捕。在途中,他照顧了一個窮女孩——柯賽特。這時,轟轟烈烈的巴黎農民起義爆發了,而多年追捕他的現任警察局局長又出現在他的面前。

然而,冉阿讓用自己的良心像主教一樣感化了警察局局長沙威,過上了安定的生活。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做人做事要寬容大度,對方做錯了事要用實際行動去示範。就像論語中孔子所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意思是說:用政令去訓導百姓,用刑法去整治百姓,百姓們就只會求免於犯罪受罰,卻並沒有羞恥心。而用道德來教化百姓,用禮制去約束百姓,百姓們就不經由羞恥心,而且人心歸服。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7

一直都很想讀《悲慘世界》,而今終於把悲慘世界讀完了,這本書的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黑暗統治,即使黑暗即使人性無存,但是有一個人卻以真誠和偉大的愛來和黑暗相抗衡——冉阿讓。

這本書很厚很厚的三本,內容是豐富的,因為冉阿讓是豐富的,我記得他說過:

他說: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但是法律是沒有良心的,他明白自己活著的真正意義,他學會誠實的做人,他讓自己的靈魂再次得到上帝認可,但是法律是一個沒有眼睛的屠殺者,不會去看靈魂,不會去讀內心,法律注重的永遠都是表面。法律在說自己公平的時候,它已經將一顆誠實的善心扼殺了。其實法律拯救的不是人的靈魂,拯救的而是人的軀體,讓你的軀體消失,法律就完成了任務。而他一直是法律責任的一部分,他的一生看起來就是陪法律演一場沒有意義的戲一樣,但是他從來沒有在這場戲中放棄過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本書最讓我感嘆的是,冉阿讓可以把一個陌生人當做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女兒一樣去愛他們,這是人間最偉大的愛。

其實每個人都有愛,但是有的人她只愛她自己,只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但是冉阿讓他把愛給了每一個需要的人,無論這個社會多麼現實,我真的被冉阿讓感動了……我敬禮……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8

在這個世界上,最缺的就是愛心。我只要碰到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我願意。

《悲慘世界》裡面的主人公冉阿讓,是個乞丐。可是,他能慷慨解囊,花了五百美元買下了一個被奴役的小女孩。他辛辛苦苦的討了的幾年的五百美元卻為了她,花費了。這是為什麼?因為他願意。

再回過頭來看一看“小悅悅”事件,那麼多路人走過,都視而不見,不願意伸出手幫一把。其實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出手幫一下的話也許她就不會死。

老人在馬路上摔倒了,你要不要扶?肯定會出現一個可悲的情況:一個可憐的老人倒在路中央,一群人圍著他,對他指指點點,就是不肯扶。如果當時我在場,我就會毫不猶豫的扶起他。也許會有人問我為什麼。我會堅定的回答他:“因為我願意”!

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會“我願意”。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9

感覺有點像歌劇,想起以前在上學時聽的一個70多歲的老師講的音樂課,竟然在短時間內愛上了歌劇,雖然聽不懂,一個同學一激動課下買了歌劇看,當然以後再也沒有這麼感覺了。可見愛上某藝術需要一個高人持續帶領才可能真正入門,領路人真的很重要。

回頭再看電影,寬恕和悔過,需要信上帝才可以實現,不信上帝,萬劫不復,寬恕罪犯,需要罪犯信上帝,否則就是農夫與蛇,中國人不信上帝,沒有寬恕。電影的一點偏想,不是感想。走題了,大家看電影吧。

我讀了一本書叫《悲慘世界》,作者是法國著名小說家、詩人雨果。

這本書中的主人翁是個正直的人,他在富人的眼裡是個很貪財的人,但細細算起來,他一生中所用的生活費只是他全部錢財的五分之一,剩下的錢全部用來幫助窮人,比如:幫窮人孩子讀書。救濟窮人……他處事正當,相信神靈、生活樸素、品德優良等等。他就是法國的福來主教,他的這些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我們和生活學習中做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比我們更需要幫助的人,特別是品德。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0

讀完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

冉阿讓為了家裡的生計,偷了一小塊麵包,卻因此坐了19年牢。之後,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當時的他,已經洗心革面了,好不容易當上市長,卻又因為特殊原因去法庭自首了,在後來的日子裡,他為了完成芳汀的心願越獄了,併成功找

到了芳汀的女兒。在這些年,他幫助過無數的人,到頭來卻遭到親人的誤解。

一個偷了一塊麵包的人,在牢裡待了19年,重新改過之後卻還是有人來抓他。他為了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用去多少錢都願意,像這樣的一個好人在世界上能有多少?而他卻還要躲避警察的追捕,甚至要辛苦地找旅館,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當時的人們真是有眼無珠。

從冉阿讓的經歷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封建與黑暗和人們的殘忍。

看完這本書後,我們應該為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而滿足,更應該感謝先輩們為我們創造了安定和諧的生活。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1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悲慘世界》。這裡有許多悲慘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現在就讓我們更深一步瞭解內容,看看我的讀後感吧!

作者維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重要的小說家,戲劇家。《悲慘世界》是雨果通過真實故事所受到的啟發來創作的。主要講述了主人公(一個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受到了主教的感化而棄惡從善,來到了濱海蒙特勒伊城。成為了人人敬愛的馬德蘭市長。他接濟女工芳汀河孤女珂賽特。可是沙威的出現讓主人公冉阿讓走上了一條挫折的路。我很討厭沙威,他是那個不公平社會的代表。

讀完了這本書,我深有感悟,要做一個正直、善良,捨己為人的人,不做壞人。你看冉阿讓所處的環境,社會和生活多麼悲慘,多麼不公平!他的一生在苦難中掙扎,卻有著捨己為人的情操。再看看我們生活的環境,多麼幸福,多麼快樂!我很慶幸我生活在一個和平法治的社會裡。所以我要珍惜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將刻苦學習,將來能夠有所作為,去回報我的親愛的祖國。

今後,我要多看名著,從這些書中明白道理,並學習這些道理哦!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2

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看完這部書,裡面講的:婦女不再因為貧窮而墮落;男人不再因為飢餓而偷竊;兒童不再為沒有食物而身體孱弱。本世紀的三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本書和相關題材的書不會是無效的。

裡面講的是一個窮苦的底層階級,一個貧苦的農民,因為偷了一塊麵包被判坐牢,又因為越獄而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出獄之後對於社會的不公平而報復,偷懶主教家的東西,主教當著警察的面說這對銀燭臺是送給冉阿讓的,並對他說,"我為了拯救一個人的'靈魂,你拿了這對銀燭臺是為了做一個誠實的人。"冉阿讓被感動了,就像在上帝的光芒的照耀下,一切黑暗都一掃而光,冉阿讓決定重新做人。

最後成為一個大慈大悲像菩薩心腸的一個人,一個人道主義的代表。為兩個青年馬呂斯和科賽特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人道主義在這本書裡面像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這未免有點兒烏托邦,但是要塑造一個很好的現實中的人,烏托邦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雨果是一個靈魂的工程師。繼《巴黎聖母院》裡的聾啞人加西莫多,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木木》裡的農奴格拉希姆,又多了一個指引自己做一個更好的人新的形象《悲慘世界》裡的冉阿讓。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3

欣賞了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不禁感慨萬分,這世間還有愛嗎?

可憐冉阿讓,偷了一小塊麵包,結果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後,原想報復人類,可被善良的主教感化,決定重新做一個善良的人。於是,逃出指定的地點,來到一個貧窮的小鎮,從此開始了他的神聖事業。由於他的出現,小鎮繁榮了,他成為人人尊重的市長。

好景不長,偵察員沙發現了他苦役犯的身份,從此可憐的冉阿讓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為什麼曾經犯過錯的冉阿讓改斜歸正,人們卻不能接受呢?如此善良的人得到的回報是什麼?

拿破崙期間,人們之間充滿著欺騙,巴黎是淹沒一切的漩渦,走進巴黎,就像進了一個無底洞,到處是貧窮的人,有錢人可以欺壓窮人。整個巴黎是那麼骯髒、穢……

奸詐的德納第夫婦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冉阿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又有多少人是善良、正直、無私、忠於職守呢?就像沙一樣,他維護社會秩序,他使法律發揮力,他為社會除暴安良,他挺身直立,氣派豪邁,把一種勇猛天神似的超人淫佈滿了天空,他發出萬丈光芒,殺人從不眨眼,確有一種無比偉大的氣概,但他卻無法辨別善惡。

希望大家像冉阿讓那樣,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4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悲慘世界》的書。這本書令我感悟深刻,你想了解這本書嗎?

這本書大致介紹了這樣一個情感淳厚的故事:讓·瓦讓是一位剛從監獄裡釋放出來的苦役犯,雖然他已自由了,卻由於那張黃色通行證而遭到了別人的謾罵。萬萬沒想到的是,一位主教大人竟免費提供給他住宿與食物,並以巧妙地方法教會了他善良的人品。從此,讓·瓦讓神奇般地變成了為人親切、善解人意,還不惜生命來幫助別人的馬德蘭市長。後來,他還以父親般的慈愛完成了芳蒂娜的遺願——將阿塞特培養成人。他在一次次波折中挺了過去,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情緒的低潮,用勇與嘗試、急中生智的優點度過了改過自新的一生。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沉思很久,仍在回顧那感動人心的故事。在故事情節中,不知不覺地便深刻反映出了惡與善的兩個極點。讓·瓦讓的前半生有不可救藥的惡,而後半生卻有著令人敬佩的善,芳蒂娜有著為了還子而付出一生,在死前還惦記著孩子的精神,泰納迪埃一家人確有著名副其實的不靠工作,只靠狡猾的做法。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有好心就有好報。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我相信它會讓你終生受益!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5

前幾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雨果寫的《悲慘世界》。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主人公冉阿讓因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刑9年。出獄後,深受主教感染,決心從善。當冉阿讓成為鉅富後,廣施仁愛,最終因病離開人世。

他曾被人小看過、懷疑過。但他沒有報怨,繼續奉獻著。他的所作所為都受到人們的尊敬。但人們不知道他們的市長其實是曾經被人笑話過、做過9年監獄的冉阿讓。他的愛差不多隻有珂賽特知道。當他把珂賽特從壞人那邊救出來時,給她買了一個大布娃娃,並把她當作自己的親身的女兒。這是一份無邪的愛!

我們的父母不也是這樣的嗎?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他們每天不辭辛苦地工作,默默無聞為我們奉獻著。作為一個養尊處優的我,難道不應該報答父母的這份愛?我們應該尊重父母,用自己的行動報答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