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一課三磨》讀後感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3.03W

讀完一本書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課三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一課三磨》讀後感

寒假裡,我有幸讀到了這本《一課三磨》。之前也有過好幾次磨課經歷,深深知道一堂好課一定要經過多次打磨才能呈現出來。但怎樣的課算好課,怎麼打磨,打磨的目標價值在哪裡,其實當時心裡並不太清楚。《一課三磨》這本書就對以上的這些問題做出了詮釋。什麼是“一課三磨”呢?書中這樣定義的:“一課三磨”是指一個學科教學團隊圍繞一個教學課題(課文或問題),經過多次集體研討與實踐研磨,獲得課題實施(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與教師的專業成長。“一課三磨”的具體流程是一磨教材解讀,實現教材資源到教學內容的轉化;二磨活動設計,實現教學內容到教學活動的轉化;三磨課堂實踐,實現教學活動到學生素養的轉化。下面談談我的一點粗淺理解。

一磨教材解讀。

我們在拿到一篇課文或其他教學材料時,首先都會想到我用它來教什麼,即挖掘教學材料的教學價值。書中卻給我們指出了教材解讀有三個視角:一是科學性解讀,把握作品原意。我理解的是閱讀者第一次不帶任何目的、任何想法地讀完這篇文章,留下第一次初步印象。二是文學性解讀,發現審美意義。我理解的是語文味兒的閱讀,即關注文章的語言、結構、表達方式等。三是教學性解讀,開掘教學價值。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可以用這篇文章來教什麼。在決定教什麼的時候,要考慮學生已有水平,為何要提出這個教學目標,還要想想這篇文章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可行度如何。直到這樣,教材解讀才算全部完成。在後面章節提到的“一課三磨”教研形式中,有主題沙龍式、個人敘事式、深度對話式等,說到教材解讀,有時可以是一位上課教師的三次不同目的地讀教材,也可以是多位教師的共同解讀,眾說紛紜,討論重組等形式。

二磨活動設計。

活動設計要體現三個原則:教學評的一致性原則、多層面的互動性原則、活動之間層遞性原則。具體做法有三種風格:直與曲、平與奇、線與塊。這一段我理解不是很深刻,大概理解為:直與曲就是指學生知識形成階段需要曲折而緩慢的教學過程,不能簡單灌輸。在知識運用階段可以直接快速,不用多次重複。最後的知識整理階段就是歸納總結、拓展練習,也是直截了當,不需要同層次的多次練習。平與奇是指將平淡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奇特的`教學活動。如創設有趣的情境、設計有挑戰性的重要問題、調動多種感官的多元組合活動。這樣就達到了有新意、有變化、有意外的活動效果。線與塊的風格我感覺是作者更喜歡塊的設計,他覺得一條線的設計過於精細,教的痕跡太重,而學的空間太窄,所以建議將教學活動設計成三到五個活動版塊,每個版塊聚焦一個學習目標,拋棄過多過碎的提問,直指教學目標。如果每個版塊指向的都是同一個教學目標,比如複述。就要注意版塊之間的遞進性原則,不能是重複教學。可以將幾個板塊分別設計成概述、講述、轉述等不同目標的活動,促進學生複述能力階梯性生長。

三磨課堂實踐。

有了準確的教材解讀,合理的教學活動設計,還需要走進課堂,和學生真實的面對面,才能發現設計中的不足,學生理解的難處。這時候就需要觀課議課。觀課觀察教師的提問數量、提問與目標的關聯度、問題指向的認知能力等。觀察學生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課堂參與度、情緒體驗。課上完之後,上課教師聽取觀察組的結果分析,結合自己的上課感受,再綜合同事們的修改意見,有條件的可以請教專家介入,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加以改進重構再去課堂實踐。

讀起來容易,理解並內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卻很難,需要多次的磨課實踐才能達到。且讀且悟,且行且思,讓我們在漫長的假期中離專業的教學生活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