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精品】社會實踐3篇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6.78K
社會實踐 篇1

炎炎夏日,酷暑難熬,各大中國小校早已放假。在眾多的學生中,他們為了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紛紛去各地、各處遊覽觀光,以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修養,拓寬自己的眼界。因此,筆者來到省旅局,對我省假日旅遊做了詳細的調查:去年以來,新的休假制度形成的春節、 “十一”、“五一”三個假日旅遊“黃金週”,極大地刺激了人民群眾的旅遊熱情,國內旅遊空前火爆,自去年國慶至今年春節、“五一”,接連出現了公眾旅遊消費熱的幾個高潮。假日旅遊有力推動了我省旅遊業及鐵道、交通、民航和餐飲、商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刺激了消費,拉動了內需,增加了財政收入,滿足了公眾的旅遊需求,豐富了節假日生活,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繁榮地方經濟,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受到全社會的普遍歡迎和關注。 假日旅遊帶動假日經濟大發展,其主要表現在:

【精品】社會實踐3篇

(一)假日旅遊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五一”期間全省共接待中外遊客320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20億元人民幣,日均近3億元,比去年國慶增長12%。全省各地的熱點旅遊區再度火爆,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廈門共接待海外遊客5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過16億;去年剛剛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武夷山市接待遊客達到10.5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5000多萬元,均創歷史最高記錄。“五一”期間,適逢湄洲島舉辦媽祖文化旅遊節,七天時間上島人數達12萬人次。三明市有賣票的48個景點共接待26.8萬人次,較去年比增200%,收入5350元人民幣,比增215%。過去屬溫冷地區的連城冠豸山接待3萬多人次。由於假日旅遊的迅速升溫,旅行社生意紅火,各地賓館飯店頻頻告急。

(二)假日旅遊帶動民航交通業的發展。

“五一”期間,廈門機場進出港1143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56%;飛行航班837次,其中增加航班142次。武夷山機場起降航班達170架次。5月1日,進出福州長樂國際飛機乘飛機出遊人數達4900人。從5月1日開始進出福建的各趟旅遊專列整天持續高峰,日均到發客流量達4萬餘人,超過春運,全省增開了30多對旅遊專列。福州、廈門、泉州始發的中短程旅遊列車趟趟爆滿,其中觀光遊客佔80%以上。福州至武夷山的“武夷之列”專列在原有基礎上又加掛四節車廂,仍超員30%。節假日期間,廈門火車站傳送旅客71294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57.85%。公路客運也不遜色,如廈門特運總公司節日客運量達113065人次。據測算,交通費在旅遊花費中所佔比例最高可以達到70%以上,鐵路、民航、公路以及水運已成為假日旅遊最大的受益者。

(三)假日旅遊帶動零售業的發展。

廈門、泉州等地大型商場銷售平均增幅約42%以上,客流量比平日成倍增長,其中一半顧客是來閩旅遊的外地人。1999年全國的社會零售總額比1998年增長6%,但接節假日的銷售卻增長了70%。這就表明,假日旅遊帶動旅遊消費已趨明朗化,消費者正在逐漸形成假日消費的習慣。因此,假日商場的火爆可以說是假日旅遊推動零售業追上國際潮流的表現。

(四)假日旅遊帶動餐飲的發展。

“五一”到我省旅遊的人數320萬人次。這麼多認得吃喝必然給飲食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假如按40元/人天的標準計算,這將是一筆可觀的數目。無論是“五一”、“十一”,還是元旦春節,許多城市、許多景點,出現人流如潮、、瘋狂熱賣的火爆場面,不少灑樓、餐館、快餐店要排隊預約。而且,遊人在飲食過程中,還可領略全省各地的飲食文化。

(五)假日旅遊帶動休閒娛樂業的發展。

假日旅遊的啟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鎮居民的消費模式逐漸向休閒娛樂轉變。休閒娛樂不僅讓遊客參與各種遊樂設施和娛樂活動,體驗其中的知識與樂趣,而且以休閒娛樂為載體,將休閒文化、體育運動等形式與遊樂主題融為一體,使“娛”變得豐富多彩,滿足了遊客休閒、娛樂、健身的願望。調查顯示,節假日50%的人考慮外出旅遊,在外出旅遊的人群中,64.8%參與人休閒娛樂。為了適應這一新的需求,各地興起了許多休閒娛樂行業,如茶館、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擊、水上運動、網球、高爾夫和跳舞機等,到了節日這些地方都是處處爆滿。另外,假日旅遊還帶動金融業、網路電信業、農牧業和建築製造業的發展。 雖然假日旅遊火爆,但是由於旅遊業涉及面廣,關聯性強,因此,假日旅遊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通知放假時間太遲;(2)受到旅遊交通的制約;(3)熱點旅遊區住宿床位供不應求;(4)個別宣傳媒體誤導消費者。

社會實踐 篇2

今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群體不斷擴張膨脹,大學生就業難等一系列社會性間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年來深圳富士康公司發生的連續跳樓事件,在人們為那些年輕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時候,也更加關注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間題。解決大學生這個弱勢群體的就業難間題、生活難等間題,已經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決這個間題,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識變成生產力,從而推動一個國家的實力發展。

首先,“弱勢群體”這一概念,在以前雖然不同程度上也劃分過一定階級、一定人群,但還沒有把大學生納入其列,隨著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等間題的日益加劇、形式的更加嚴峻,無形中把大學生劃分到了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之列,“畢業即失業”的言論已經不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社會上存在的許許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視態度和歧視行為,使大學生弱視群體無法獲得平等的就業權,被無情地剝奪了公平競爭的資格,也引發了種種社會衝突和矛盾。

據國家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就連續八年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20xx年212萬、20xx年280萬、20xx年333萬、20xx年413萬、20xx年495萬、20xx年559萬、20xx年610萬、20xx年631萬,從詳細資料觀察,可見畢業生的人數程猛增趨勢,八年累計3533萬,而據教育權威部門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20xx年畢業生就業率僅為35%,加之以往畢業還役有就業的學生,並且不考慮虛假就業資訊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就業形勢是多麼嚴峻,如此龐大的基數已形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以往的畢業生還沒有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之下,又一撥的人群又加之到來,緊缺的、理想的就業崗位上更顯得前什後繼。雖然許多的企業面臨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崗位都是普工崗位,整個社會都在鼓勵大學生下基層,從基礎幹起,但這又與上學最終的初衷相違背,從而甚至形成了教育無用論的局面。以至於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從而走向社會的弱勢群體、邊緣人群。

其次,之所以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間題,大學生自身也存在著不少間題。一方面許多的大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不高,缺乏實際經驗,動手能力極差。在具體的工作中勝任不了領導交給的任務,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學生中也存在錯誤的就業觀念許多大學生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始終以“天之驕子”身份自居,姿態過高,對自身和現實缺乏準確的評估,缺乏正確的就業心態。這些都要求加強大學生自身素質修煉與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發展理念,要認清自身的.現狀,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業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和技能的培養。要加強社會實踐鍛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動尋找就業之路。

另外,出現這樣現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一一企業。自20xx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餘波逐漸隱退,就業形式大大回暖。許多的企業雖面臨用工荒的窘態,但一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經驗歧視和性別等歧視甚是嚴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臺。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缺乏培養人才、留用人才的經營理念,以至於眼睜睜的看著人才流失。這主要表現在企業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崗位不匹配、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許多企業對畢業生JA是挑三揀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業協議條款,擅自延長試用期,無償地佔有畢業生的勞動成果。國家雖在這一方面加大力度規範、調整,但企業配合不積極。如果說每個企業的薪資都和公務員、事業性單位員工基本工資相持平,併為每位員工依法辦理象公務員所享有的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切實做好保證勞動者合法權益,這樣的話他們就不會再與公務員做對比、追求公務員之路現象就會隱退,從而腳踏實地的為企業服務。

除此之外,大學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機制不夠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和生活難的間題。現在無論是對農民還是到國家幹部、公務員等不同群體都制定落實了相關保障措施:像公務員他們擁有相對較高的待遇、完善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農民也逐步推行養老保險,實施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並給生活困難戶發有低保補貼。而未就業大學生呢?什麼都役有,成為一個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邊緣人群。對此國家在以人為本的情況下也應當制定未就業學生相關保障體系,以促進社會均衡、和諧發展、推進社會注意建設。

另據調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畢業生雖然都有著自行創業的激情,但絕大部分都被這樣那樣的困難所限制。國家、政府雖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優撫。但對於大學生自主創業機制還不夠完善,在政策上還存在程式複雜化等多方面問題。在大學生創業方面,國家、政府應當加大創業資金投放,政策優撫等。應從政策上支援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為有志創業的青年學生搭建創業平臺,提供創業培訓、幫助其融資並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切實解決創業資金、技術等問題。

最後,我認為,要切實解決好這些畢業生,這就要求無論是那個行業、那個部門都要形成一定的就業比例。政府應一方面規範、提高企業各項勞動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諸多職能部門也要有計劃、有需要地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就業。企業要有長遠的眼光,努力將大學生培養成一個可以為企業帶來活力與生產力的團體,而不是隻把大學生當做勞動力。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我們不能在心裡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會照顧的弱勢群體,我們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牢記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努力學習和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的,只有我們擁有真正的能力和實力,才能被社會和企業所接受,才能創造我們自己人生的輝煌!

四、實踐調查結果:

(一)、畢業後工作期望

目前大學生選擇工作日漸趨於理性,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對工作方向的選擇、對工作崗位的選擇等。現在已經逐漸漸形成了為自己選工作的良好態勢,而不是以前的為專業選工作。至目前我們統計所得出的結果顯示,約有34%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沒有什麼聯絡,只有38%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聯絡比較密切。而且從現在的社會發展觀察,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會的經濟來源,再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據我們從300份調查統計得出:沒換過工作的畢業生大約只佔38%,而大約有42%的在職大學畢業生想換2份以上工作。

(二)、自我期許和對企業的期望

大約97%的畢業生表示能夠勝任現在的工作,但是實踐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成為了畢業生工作壓力大的主要原因,相應的超過半數的畢業生表示在企業中最希望能得到專業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晉升和出國深造總共只佔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調查的畢業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質於專業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簡單的只是為了暫時的利益。

從中我們深深體會道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必須重視實踐能力的提高,多參加社會實踐和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兼職工作,不能再只侷限於書本和課堂,而是要做到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爭取日後能早日適應社會。

(三)、就業資訊和途徑

通過調查畢業生在畢業時最關心的資訊分別是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以及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分別達到了36%和20%,這說明大學畢業生希望與招聘單位能有一個溝通的機會。另外求職技巧也成為了一個關注的熱點,這說明在學校裡開設就業指導課和就業指導講座的確是很有必要性。他們表示,通過專門的就業講座、就業指導網站和校園招聘大會的形式能比較容易獲得當時的就業資訊。但他們同時表示校園招聘大會實際效用不大,漸漸興起的網路求職和傳統的人才招聘市場是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途徑,而效仿國際的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就業亦佔有一定的比重。

(四)、職業生涯規劃

通過問卷結果的統計,我們看到半數左右的畢業生表示在大二、三開始考慮就業問題,大概10%的人大一就開始考慮,剩下的人則在大四或畢業時才開始考慮。在高校職業規劃選項中,只有約11%的人知道職業規劃並知道怎樣規劃,而59%的人則不瞭解職業規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幾屆大學畢業生中,絕大部分的人在大學裡職業規劃意識淡薄。而且,絕大部分人表示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課程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有9%的畢業生對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相關的講座表示滿意,但同時有25%的人表示當時學校根本無此項服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各高校還未普及,而且課程質量普遍不高,不能達到學生的需求。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相關講座,以及提高提供就業指導質量應該成為各高校的重要任務。

社會實踐 篇3

從校園走出來的那一刻,我們便肩負著這樣或是那樣的責任和重擔,這是我們這個年齡該有的一樣東西。 有一句名人名言這樣說道:“在學校能學到的只是人生知識的5%,而另外的95%則完全依靠我們去在社會中去實踐。”的的確確,我們可以想想,學校的書本上有講到我們應該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社會洪流中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如何做好接人待物嗎?沒有!是的,我們要想在日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立足於不敗之地,必須去親身努力實踐,感受到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的到的那種不一樣的崇高。

在冷瑟的寒風中,便開始了我的寒假實踐之一:在我們家鄉,有著一年一度在正月十五鬧紅火過“社火節”的傳統。正直今年是龍年,全縣的人們在體育場裡,舉行聲勢浩大的節目表演。主旨在於報告全縣人民,各鎮各鄉在這一年裡的豐碩成果。由於參演人數眾多,所以每鄉鎮都需要較多的勞動力去幫助他們抗旗頭和標語。這看似簡單的工作,做起來並不是那樣的一帆風順。早晨8點準時集合,然後便是在縣城主幹道上抬上旗頭和標語一直到體育場。由於那天的風比較大,大家都是面紅耳赤的直哆嗦。我們扛的是4人一組的旗頭,但是竹竿較細,在風大的情況下可以把竹竿壓彎,這便需要我們去用外力把它扶正。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場面,是我近幾年沒有遇到的。冷風颳的面頰像刀割一般,手則是凍的麻木沒有知覺,眼睛裡基本都是黃色的被風颳起來的塵土,簡直跟挖土窯洞的人差不多了。在這期間,我們幾個人曾開玩笑說:“再也不幹這事了,掙得這錢真是不容易”。的確是這樣,等這一天的節目表演結束後,我回家洗頭時,用了兩遍洗頭膏都沒有起沫,可想而知這是怎樣的艱苦。雖然這只是小小的一次鍛鍊,但是讓我親身感受到了錢的來之不易,這也只是表面的,物質上的。更深層次的我們可以想到如果我們不去做這些,我們在家裡可以舒舒服服的,那麼肯定會有其他人去做,那我們就比別人幸運嗎?也不是這樣的。我們可以享受,但是我們必須要有基礎,有一定的經濟來源讓我們可以奢侈那麼一段時間。而今的我們大家,都是學生,經濟來源也基本是父母,我們都20幾歲了,在上個世紀已經可以獨立了,在外國已經可以獨自過活,但是,這裡還是中國,教育方式和文化的差異讓我們遲一步進入社會,去了解它。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本來就不多,更需要我們去做,並且去做的好。 而在離開學還有一段時間裡,做了自己在寒假裡的第二次社會實踐:我當了一次售貨員。我們學營銷專業的也就是去做銷售,本來心裡設想的面對顧客要微笑,然後利用所學的那些《消費心理學》、《公共關係學》裡面的知識去應用於實際,但這也只是設想,等自己親身去體驗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夢想和現實的差距是多麼的離譜。做的是零售,所以顧客也比較多,可以說是薄利多銷。來來往往的不只是需要我們有冷靜的頭腦,更重要的還有一顆平常心態和熱情心。記得在一次銷售過程中,由於顧客買的東西比較多,等賣完東西時顧客看了

我一眼,我也同樣用疑惑的眼神對視著,等待了兩秒多鍾,他說:“我需要一個塑料袋!”這時的我,突然有一種不適應的感覺,是自己的服務不周到,更是自己想的太少,沒有急顧客之所急。如是在日後也出現這樣的毛病,豈不是失去了一大批的顧客源?這是我對那件事情後自己的感悟,也是對日後工作時對自己的警示。應該為顧客多想,因為顧客就是上帝!還有一次由於顧客比較多,找零時,顧客買了1.5元的物品,給了我5元,我想的找3.5元時,顧客突然給了我5角,當時我便不知所措了,其實也蠻可笑的,只是小小的加了五角,我便不知道找顧客多少錢,我慌張了幾秒。最後總算草草收尾。也許是我的第一次面對零售,也許是我對自己沒有自信,但這也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們可能在日後面臨更多的複雜的情形,需要我們更加冷靜的去思考,但這些的前提,便是我們的基礎知識很紮實,不要到那時才懂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

這一寒假的時間我沒有虛度,學到了很多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但我懂,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用心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社會的千變萬化,也許每個人的人生之路並不平坦,但是如果我們少了許多的彎路,多了自己可以把握的人生軌跡,那麼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

Tags:精品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