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論語別裁》讀後感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1.13W

看書也講究緣分,如同擇友。不經意間,在網購時看到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因敬佩南先生的學識,亦或是于丹的讀書心得有所觸動,很想知道南先生對論語到底有何別裁,就毫不猶豫地訂購併利用假期用心地品讀與體味。南先生詼諧的語言,旁徵博引的求證,貫通古今中外的學識,透過本質還原孔子大智慧的解讀,彷彿是一罈陳年老酒醇香四溢,又好似一杯清茶沁人心扉,深深地吸引了我,欲罷不能。看南先生的書,就像一位智者在跟你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幫你指點迷津,許多的人生哲理包含其中,等你品味,等你領悟。讀後脣齒留香,淨化心靈。終於我把總是看向外面的眼睛收回,開始反觀內省,那種精神的滋養慢慢滲進心靈,從內裡改變自己做人做事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人省己,受用終生。

《論語別裁》讀後感

南先生用“經史合參”的方法,細心體會原著的本義,撥開秦漢儒學和宋明理學等古代名家設定的層層霧障,力圖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雖然褒貶不一,甚至是質疑和批判,但南先生從千年中華文明著手,聯絡實際,聯絡自身,細膩而不缺大氣的闡述,使《論語》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讓我們找回了曾經遺失了的人的品格和功能,令人耳目一新,可敬可佩!

年早過不惑,可一直不知道人的價值究竟應該體現在哪裡,怎樣的人生才算幸福。南先生用最淺顯的語言,為我們詮釋著孔子的大教育,為我們指點著迷津。孔子最看重“仁”字。這個“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嚴。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雖是自我教育,但背後還繫著一個社會目標——安人。“安人”是給人類以和平、快樂。教育的根本並不是為自己,為的是一個社會目標。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其修身是基礎,而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社會目標。所以孔子時代的這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念,就是將個人與社會統一起來。教育的目標不是為自己的私利,不是為升官發財,而是為“安人、安百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有這個使命,就格外感覺到一種責任。

南先生對學問的解讀最讓我佩服: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所以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知識淵博不等於有學問,文章寫得好也不等於有學問。有學問就是會做人、會做事。它的前提是“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反觀我們目前的教育,還糾纏於應試的泥淖,暑期有些學校還為了提高几個百分點,侵佔學生難得的社會實踐和休息時間進行集體補課;有時我們還會困惑於如何開展素質教育這些基本問題之中,實際上我們的古人早已弄明白學問的真諦,並真真實實地付之於行動,也取得過巨大的成效。只是在這人心浮躁、追逐功利、唯文憑為是的時代,我們忘了老祖宗的教誨了。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必須正本清源。

《論語別裁》這部書是南先生對《論語》這部書別出心裁的解釋,為我們這些不懂古文的假知識分子更好地瞭解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提供了無私的幫助,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許多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論語》的絕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問答。聰明的學生問他,有聰明的答覆,愚笨的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他的答覆便又不同。孔子的教學是因人而異的,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是一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認為除了絕頂聰明和絕頂愚笨的人沒有辦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樣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提出的'教育哲學是民主自由的,他把人看作是平等的個體來對待,並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他的這種教育哲學,連同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我認為都是現在提倡的以人文字理念的思想源頭,至今仍有其先進性,並將繼續對我國的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還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君子不重則不戚,學則不固,主忠信,無憂不如己者,過則勿改。”等等。這些關於教育教學的至理名言在《論語》裡比比皆是。

《論語》在一問一答之間體現出來的教育思想,通過南先生的別裁,娓娓道來,對目前的教育改革也提供了許多的啟示。現再舉兩例為證。

《論語》第二章《為政》裡有這樣一段話:“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大意是子張要孔子傳授如何謀生,怎樣找公務員當的學問。看起來這個學生學習的動機並不純,但孔夫子並沒有氣的把他攆出去,反而傳授了一套辦法說,想做一個好乾部,做一個良好的公務員,要知識淵博,宜多聽、多看、多經驗,有懷疑不懂的地方則要保留,多請教,講話要謹慎不講過分的話。一個人做到講話很少過錯,處世很少後悔,當然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這樣去謀生,隨便幹哪一行都可以,祿位的道理就在其中。如何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需求,在解惑之時適時地傳道,這不就是我們目前提倡的融德育於教學的理念的最好詮釋嗎?

《論語》第三章八佾中有這樣一段話:“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大意是子夏問他的老師孔子:為什麼《詩經》裡這三句話要這樣描述?孔子回答他:“繪畫完成之後才會顯出素色的可貴。”以現在的人生哲學來說,就是一個人由絢爛歸於平淡的可貴,暗示淡泊以明志的道理。這是孔子的啟發教育,以子夏的聰明,一聽就懂,於是提出了心得報告,說:“難道禮儀的後面還有一個禮的精神嗎?也就是說禮的內涵比表之於外的禮儀更重要嗎?”孔子聽了,大加讚揚,說子夏不但講得對,還更啟發了自己。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啟發式教育嗎?通過啟發,讓學生明白以知識背後的情感培育立身處世的胸襟,以知識的學習過程教人明白做人的道理,這不正是目前教育中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嗎?同時我們應該效仿孔子,當遇到部下或學生有好的意見時,就應該及時地鼓勵與讚揚,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讀過《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南先生告訴我們,坐而論道,玄思辯難,都是讀《論語》的歧路,唯有知行合一才是正道。我們學習了《論語》,領悟到了學問的真諦,瞭解了孔子關於教學的見解,就應該把這些聖人的見解貫徹到做人做事之中,貫徹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立己達人,這才不枉聖人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