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時間移民》讀後感(精選7篇)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1.98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時間移民》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移民》讀後感(精選7篇)

《時間移民》讀後感 1

科幻講的是什麼?首先是我們現實中所沒有的,那是“幻”,然後得符合科學原則,如此才是科幻。所以,寫科幻作品很難,既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又得帶著科學的“鐐銬”,這便是門技術活了。這方面,工程師出身的劉慈欣便是國內翹楚,一部《三體》似乎無人能及,而他那些零散的短篇的小說也閃爍著別樣的魅力,比如這部新出的《時間移民》。

這本新書其實是有點新瓶裝舊酒的感覺,14篇短篇小說中有不少其實是很早就問世了,作為書名的《時間移民》應該是新作,風格一如既往。所有的故事中都有著關於科學的詮釋和對現實影響的表現,諸如《坍縮》中對概念的解釋、《山》中對於哈勃紅移的描述,通過故事的形式讓人非常容易理解。而在科幻之外,還有更多從技術層面引申出的'想象力——《西洋》中對鄭和下西洋後平定歐洲的想象,營造了另一個世界發展的脈絡,合情合理;《鏡子》中,當計算機可以完全在系統中模擬現實的動態,那麼再造一個虛擬的同步世界是不是可能呢?人類未來是不是真的都生活在伺服器裡,或者是以一種更微小的姿態來存活?這樣的想法貫穿了好幾個故事,諸如《微紀元》、《時間移民》……大量基於科學趨勢的想象力,在文字和故事裡流淌,觸發的不止是感慨和激動。

科學只是工具,探索沒有盡頭,我們擁有的只是我們所觸及的極其渺小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遵循著科學的原則進行延伸和拓展,拓展從想象力開始。這方面,科幻小說的作用尤其之大,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種文明成長的先鋒動力。就像諾蘭導演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這樣的大片背後都擁有的科學精神使得整部電影遠不止故事的精彩和表現形式的美好。而在科幻之外,可能更是人性層面的思考——這才是決定科學去向的關鍵。科技分天啟科技和修羅科技,前者讓我們愈發美好,後者給我們更多威脅,其本質在乎人性人心。當不再有隱私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應對?改造人類的基因來解決人生存的能力是否可以被接受?為了知道一個答案而獻祭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當所有的知識都不再需要學習,可以通過技術植入的時候我們還能幹些什麼?一個個問題其實都在叩問人性。科學很多時候是冰冷甚至殘酷的,就看我們怎麼應對。在這個方面,大劉顯得非常務實,豐富的想象力都有著陸的痕跡——印象最深的是《朝聞道》中那些走上真理祭壇的科學家,最後一位是史蒂芬霍金,他用一個問題“宇宙的目的是什麼?”難住了擁有更高文明的排險者,而這句話後來又演化成了一個現實問題: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那些無解的問題恐怕更有意義,所以才需要去探索和努力。答案往往是終點和侷限,很多時候我們擁有的會困住我們,這便是科幻的意義所在了——跳出那些困境、跳出那些答案,繼續向前推演……

我們將走向那裡?誰都不知道,但如果迴歸人性和內心,縱然沒有答案,至少也多些力量。大劉的小說了,這樣的表現形式很多,諸如在《吞食者》中,叫做大牙的外星侵略者一開始和人類說的是:“有很多的事要談,但不要再從道德的角度談了,在宇宙中,那東西沒意義。”而到了結尾,大牙卻說:“我們終於又開始談道德了。”經歷了戰爭與對抗,經歷了碰撞和摩擦,最後可能還得回到一些形而上的東西,諸如哲學層面,這是科幻可以引發的思考。對於結局,我們不能預見,卻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預判,這種方式中需要科學的理性,更需要人性中那似乎是不可控的感性。

翻完大劉的這本小說,就像經歷了一次時間移民,從過去到現在,從當下到未來,想象力帶著科學的翅膀,就有了飛翔的理由。這是啟發,是人類進步的金鑰,我們這些讀者不過是跟著這樣的規律前行者而已,在文字中學會思考,既關乎理性,又關乎人性。結合了這兩者,才能覺察出未來時代的曙光。

《時間移民》讀後感 2

因為《三體》知道了劉慈欣,因為《三體》的出乎我意料的精彩,所以驅使我瞭解更多的劉慈欣的作品。

《時間移民》是劉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說的合集中的一篇,其他的還有《吞噬者》、《詩云》、《思想者》、《山》、《微紀元》、《微觀盡頭》、《夢之海》、《天使時代》等,可謂篇篇都可圈可點,本來我對科幻文學作品不感冒(科幻電影除外),所以很少涉獵,但是劉慈欣的作品更符合國人口味,和我腦海中存留的宇宙圖景及其吻合,同時又出人意料,真有酒逢知己、琴遇知音的感覺。

在以光年為尺度,以億萬年為時間單位的恢巨集背景下,竟然把微觀與巨集觀的描寫得那麼無縫、那麼自然。《微觀時代》下恐龍帝國和螞蟻帝國的博弈是兩種看似力量懸殊的較量,但任何物種一旦走向極端,優勢就轉化成了軟肋、弱勢也轉化成了強幹,最終恐龍帝國被螞蟻大軍消失於無形,究其原因是彼此對彼此的依賴誰更多一些,誰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更大一些,而這正是其價值所在,足可以成為立身之本。

冰雕這一很普通的藝術創作被外太空的不速之客所青睞進而觸發了其創作靈感,於是地球上的所有海洋之水成為其創作的原材料,當整個太平洋被冰封同時被提升到環地球軌道,分割成形狀不一的藝術品進而變成了地球的衛星,在日光的照耀下變換著色彩,失去海水的大洋裸露眼前,馬裡亞納海溝溝底沉積著厚厚的鹽層,人類卻因為失去水資源而奄奄一息,生存的慾望催生了科技的發展,將近地軌道的冰塊重新推入大洋成為當務之急,於是為了重新獲得水資源人類經歷了冰塊的轟擊,在損失了幾座城市、幾億人口的同時,也損失了18%的水資源終於保住了人類生存的權利。《夢之海》對科幻、藝術、科技與戰爭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夸克是否是最小的粒子,如果被高能粒子轟擊會是什麼結果,在物理學界仍有分歧,於是一場超高能粒子的試驗開始了,當人們對微觀世界最小的粒子進行轟擊的時候,粒子沒有被擊碎但也並沒有繼續保持完整而是重新進入了巨集觀世界——宇宙負片,整個宇宙被反轉,彷彿是照片的底片,再次轟擊被再次反轉,當我們一直向微觀的深層去走,當走到微觀盡頭時,就回到了整個巨集觀。高能粒子擊穿了物質最小的結構,於是其力量作用到最大的結構上,把整個宇宙反轉了,《微觀盡頭》說明微觀沒有盡頭,輪迴是永恆的宇宙定律。

已經有證據證明人類已經經歷了三次大的滅絕(筆者按),現在的外星人就是前幾代人類的科技發達到已經可以在外太空尋找生存之地,在劉慈欣的《微紀元》中,人類的災難最終只剩下被派往茫茫太空尋覓人類徙居地的宇航員,當經歷了萬年再回歸地球的時候,發現人類曾經的家園已經變成黑白色了,地面岩漿流過的溝壑如毛細血管般豐富,海洋乾涸,萬物滅絕,那種孤獨感無法言表,殊不知人類為了生存將其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將自身軀體縮小了幾億分之一,達到了奈米級別的力度,一旦小到一定程度,任何打擊或者毀滅性事件就將失去意義,所以一部分人活了下來,只不過進入了微紀元的時代,巨集紀元在他們眼中成為了歷史,被放到了博物館祭奠,生活在微紀元的人沒有憂愁,沒有眼淚更沒有階級,是理想中的伊甸園。由於微小,對資源的佔用和需求也微乎其微,地球生態資源的千億分之一就可以哺育微紀元的一千億人日,微紀元人們的無憂無慮也就可以解釋了,其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人類冷凍的胚胎,人類的貪婪和無度被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對微小的讚美貫穿劉慈欣的各個作品中,這在以空洞無界的太空為背景的科幻作品中確實不多見。

劉慈欣作為一名程式設計師的經歷,使其作品天生對邏輯推理和IT的描寫更加入木三分,程式設計師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現,在《2018》中的一段介紹我認為相當到位:“程式設計師、網路工程師、資料庫管理員這類人構成了共和國的主體,這個階層是19世紀的產業大軍在21世紀的再現,只不過勞作的.部分由肢體變成大腦,繁重程度卻有增無減。在浩如煙海的程式程式碼和迷宮般的網路軟硬體中,他們如兩百多年前的碼頭搬運工般背起重負,如妓般徹夜趕工”。IT的腦袋加上文學素養,結合思維活躍的創意和嚴謹的構思,一部部中短篇科幻作品的問世和積累,最終促成了舉世矚目的《三體》,再次說明任何事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次次欲言又止、欲說還休,一個個不眠之夜、筆耕不綴,一點一滴熬出來的。

劉慈欣除了擅長對巨集觀的描寫,對微觀的描寫也很獨到,執行粒子流,虛擬運算的電腦,充滿辯證的數理邏輯,星球毀滅後的末日。用三維視角對四維空間及更高維度空間的全景式描繪是他寫得最好的地方,從翹曲的空間如何一點點進入以及對文明被毀後的詳細解剖,很像一個殘忍的變態狂面帶笑容對人類進行肢解,但完全沒有魯迅先生說的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感覺,所以讀者感覺不到任何悲劇的色彩,而這也許是劉慈欣特色的冰冷吧,如果非要說點美中不足,這應該是一處。

《時間移民》讀後感 3

枯葉落下的時間是5秒;太陽升起的時間是2分07秒。而在一萬一千年長河之中,時間又是何等慢長?

《時間移民》中大使與四十萬人跨越了三個時代,共一萬一千年,來到了人類理想的社會環境。

第一個時代——黑色時代。它如惡夢:黑色的大地,黑色的樹林,黑色的河流,黑色的流雲。與現世社會一樣:一樣的沒有理智,一樣的戰爭,一樣的屠殺……雖是經濟戰爭,可他們不相信結果真能決定成敗……於是有了流血的戰爭。整個世界動盪不安,好像隨時都會土崩瓦解,這個世界無力地運轉,彷彿已無力承受更多的負擔。於是,大使選擇了返回。

第二個時代——大廳時代。它看上去是那麼理想、完美,地面是水晶狀的,有風鈴般美好的樂音。雖然看上去堅硬卻柔軟無比。由於有六個太陽,天失去了廣闊與深邃,這個世界沒有了夜晚,也沒有了戰爭。

我們有了量子儲存器,大腦可以像計算機訪問記憶體一樣提取它的資訊,比大腦本身還快,相當於一個人擁有了人類所有知識。而知識能解釋一切的時代過去了。他們繼續往前走。

到了第三個時代一一無形時代。“大廳“彷彿老了。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都拒收移民,有機物已不是人們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好像活著,又似乎是死了。任何機體都可能是一個人。而無形世界,更像一個夢。想象既是現實,每個人比神更有力量。而又似乎什麼力量也沒有,只是一個軟體罷了。

讀完這三個時代,我的.心情有些悲涼。這些時代讓人細思極恐。

黑色時代還讓我有實感,但戰爭把人們折磨得如同不會流淚了一樣……這是一個乾涸的時代,紛亂,迷途。

大廳時代夢幻而又理想。我想書中說得“他們得到了切,又失去了一切。”什麼都有,是少了一顆努力的心與理想吧!

大使最後選擇跨越了一萬一千年“回家”,一萬一千年之後,大地是泥土的,長滿了春的氣息———望無際的綠草!滿目山川河流。有太陽,藍天白雲,平平無奇。大使為眼前的平淡流下了熱淚!

據說愛太滿會隨著眼睛而湧出。我相信,這種乾淨美好的眼淚是對家園的愛吧!

而“他們”消失了。大使他們成了僅存的人類。樺最終也跟著他來到了這一片土地。新生活開始了。“他們”什麼也沒留下,又留下了一切。我們擁有了所謂的“一切”。

新的輪迴開始。

美好的結局。

我看完後合卷,閉眼再讀。

從本身出發,劉慈欣寫的《時間移民》是在科學的地基上架造起了一座藝術的房屋,裡頭有哲學的內飾。讓我內心受到極大震憾。

這讓我開始反思。反思人類現今的生活與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平淡,卻又不平淡。我從六點半起床,刷牙洗臉。但我也會感嘆:生活為什麼不能讓我多睡會兒。在路上,我聽書或背書。有時什麼也不做,在車上發呆。也許還沒醒,也許在擔心什麼,或想記起什麼。

到學校後搞衛生、上社團。上午上課。中午吃飯、打籃球。下午上課,晚課寫作業,然後放學。

很平淡的學生生活。其間有歡笑,有眼淚,有不甘,有尷尬……都是人的自然情緒。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支援我的是我的記憶。平淡的日子在我心中如酒般,釀久了便香,成了我心中的不平淡。我一點點地努力,雖然也有自暴自棄的時候,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但活著的實感與幸福感讓我幸福、滿足。

這也是我為什不喜歡前三個時代的原因。

睜眼,我看到了現世,我突然想用力好好生活並珍惜這個世界。

想珍惜現世的平淡不平淡。

《時間移民》讀後感 4

戰線拖太長了,很多內容忘記了,但是看到目錄和記下的句子又記起了整個內容。[捂臉]總共14個章節,無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文明,都對應著一個話題。大劉像一個智者,站在上帝視角探討地球的未來走向;像一個老友在吐訴心聲;像一個胸懷夢想的勇士去征服下一座巔峰。

第一章《坍縮》,講述宇宙的巨集觀和人類的渺小,時間到起源和宇宙的坍縮。如果時間倒轉,逝者將往生,由老及幼,《返老還童》的光景上演,那面對現世中的親朋摯愛,他們將怎樣和我們告別?正如哲學的終極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第二章《西洋》,若當初鄭和下西洋穿過了非洲好望角,到達了英吉利海峽,那現在世界的主流文化可能是以國畫、黃面板人種、漢語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夢裡夢外的世界跨越了幾千年。

第三章《鏡子》,從映象時代講述人類政界現代與過去慢慢長河的演變,反應出人類歷史的相對性和絕對性,絕對的是這是一部勝利者的史詩,相對的是諱莫如深的人心難辨。你是否能剝離一切偽裝看透自己和他人?

第四章《朝聞道》,假設要你用生命去換取一個知道宇宙奧祕的機會,你會選擇接受嗎?當有人終其一生奔波在探索宇宙奧祕的路上時,有人卻覺得家庭才是生命最重要的部分。朝聞道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群以求知至上的科學精英聚集在真理的祭壇前以生命換取真理的故事。正如我們祖先之最初往星空的那一瞥決定了未來人類的走向。

第五章《命運》,一個無心的`舉措讓時空發生了跳躍,意外的進入到了地球最初的模樣,拯救了恐龍的她們成為了恐龍時代的“救世主”,渺小的人類卻成為了恐龍的玩物,淪為動物園中被觀賞的動物。人類和動物角色反轉,吃動物的人變成了被動物吃的人,這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第六章《山》,一位登山運動的極限愛好者——馮帆,因自己導致隊友死亡,從此背上了十字架,失去了登山的勇氣,逃離到離山最遠的地方度過一生。成為從此呆在藍水號上的一名水手,就像《海上鋼琴師》裡的1900,5年裡從未下到陸地。在一次對話中,發現來自外星的生命想要吸乾地球的海洋,無形中飛船的引力激起9100米的水峰,馮帆又開始了再一次的登峰運動。

第七章《時間移民》,當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那麼我們可以乘坐一列時光飛船可以去到未來生活。無論是120年、160年、1000年還是11000年,多久人類都想要回到地球。110個世紀後的地球沒有人類,沒有破壞,一切都像人類誕生前最初的模樣,一切都結束了,一切又都開始了。

第八章《思想者》,人到中年的一位醫生回想起在青年時代一次春遊中,偶然邂逅了正在天文臺裡工作的她,兩人在這種未知的狀態中互生情愫,約定下一次的見面時間是人馬座的下一次閃爍,4年、7年、17年…每一次的久別重逢都像一縷月光瀉進了他的心靈,而明天就是人馬座再一次的閃爍,這一次,他們會邁出怎樣的一步?(個人很喜歡這個故事,大劉用天文的外衣包裹出一個柏拉圖式的純純愛戀。)

第九章《吞食者》,一次意外的探索發現了太空中其他文明被殘忍的吞食最終被降維打擊。隨之而來的地球也收到這樣的警告訊號,地球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大劉的宇宙黑森林法則即將上演。究其原因是:文明是什麼?文明就是吞食,不停地擴張和膨脹。這裡的吞食者(白堊紀時期消失的恐龍),大劉用另一種形態將外星文明與地球的資源爭奪呈現出來。

第十章《微紀元》,一位在巨集紀元時代出發航行了25000年(約等於飛船光速航行的23年)的先行者,意再返回地球時發現,地球從巨集紀元走到微紀元,25000年的時間裡,地球早已改朝換代。為了適應地球氣候的極端變化,人類從現世常人的大小變為細菌大小,成功解決了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在感嘆和孤獨之餘,只能一個人默默的死去。如果將這裡巨集紀元巨人看作是現實中的大人們,而微紀元的小人兒看作現實中的小孩子,又是完全不一樣的視角。總有種“大人愛喝酒是因為很多煩惱,喝完酒就快樂了;而小孩子不用喝酒也很快樂哦~”的感覺。

第十一章《天使時代》,你曾想過長出一雙翅膀,可以在天空飛翔嗎?在一次人類基因大會上,來自非洲國家桑比亞的伊塔教授展示了自己得意的基因編輯技術——一匹長著翅膀像獨角獸一樣可愛的小馬,卻被西方大國以挑戰倫理道德的底線而鎮壓。對基因編輯,西方存在的雙重標準:一是贊同以基因編輯出最忠誠的軍隊;二是對於自然選擇下出生的人類的絕對否定。讓人不禁思考當代的試管嬰兒和上個世紀的克隆人克隆羊,和桑比亞長期匱乏的物質情況,人民難以為繼生活,才產生出食草的人類這一想法。兩種極端反襯出道德的雙重標準。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權利,只要有需要,倫理終究是第二位的。正好反觀去年國內提出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如果出發點是好的,為什麼不能給予這些想要活下去的人一樣的權利?只是當人類作為上帝編輯基因時,手中握著的手術刀,應該要好好思考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

第十二章《夢之海》,試想一下,如果人類賴以為繼的海洋全部升到地球太空,成為地球外圍的一環,這將是多麼壯觀的一件藝術品!冰雕藝術家顏冬遇到來自宇宙的低溫藝術家,從水花為冰,再從冰化為水的過程,這一藝術和能量的表現形式讓人類經歷了多少磨難,也學會了在藝術和生活之間的取捨。滾滾車輪留下的不是一張張時光的掠影,而是文明留下的印記。當我們還在討論如何維持生活的時候,宇宙中那些高階文明的生物早已突破思想的界限。

第十三章《微觀盡頭》,比夸克更小的物質單位是什麼?瘋狂的科學家又要開始新一次的試驗——擊破夸克,尋找比夸克還要小的物質單位。假設人類一直向微觀的深層走,走到微觀盡頭就回到了整個巨集觀。就能實現整個宇宙反轉?就像宇宙開始於奇點,和人類大腦的腦電波互相傳遞引發意識一樣?這完全超乎我的想象能力了…

第十四章《歡樂頌》,設想有一天你正在聽一場露天演奏會,突然抬頭看到天上的月亮往下掉,速度越來越近,近到就像你在笨豬跳沒有牽引繩索,你突然往下墜落。無限漫長的時間中,砰地一聲你以為要撞上了,發現是一面可以穿越的鏡子,你毫髮無傷。鏡子足夠大,和宇宙一樣寬度,卻沒有厚度,關鍵是這面鏡子居然還想要彈奏太陽。那音樂聽起來會怎麼樣?就像從水下觀察世界,一半是浩瀚星河,一半是蔚藍深海,晝與夜無限更替,就這樣一圈圈漣漪在波浪狀的水面一直泛到外太空去。

《時間移民》讀後感 5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書了,選擇在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在頭腦裡做一次時間的旅行。

書中從宇宙的坍縮開始講起,就如同一面鏡子,把人類的歷史重新回放,故事從多角度,多空間展開,縱橫交錯,像蜘蛛網一樣衝我們撲面而來,但是有一條主線始終沒變,那就是一條尋找真理的正義之路。正是因為對真理的無上追求和正義的探索,才使得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走向真理的祭壇,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只為尋找一個答案,在科學高度發達,環境極度惡劣的情況下,才有了時間移民一次次的尋找和出走。

從人們對自己的命運開始懷疑起,人類社會正是由於對西洋的探索開始,才把東方古國的文明散播出去,而鏡子的出現可以讓人們更加正確、全面的認知自己,在物質紛雜、情感密集的社會中,有一個觀念逐漸清晰起來,正義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所以宋誠被強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支撐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忠於職守、盡職盡責,敢於堅持真理、大膽揭露黨內糜爛現象,用正義和良知向以“首長”為代表的暗勢力宣戰,他經歷了同學好友的出賣,首長恩威並施的警告,被人誣陷的痛苦,妻子女兒的唾棄,監獄裡非人的折磨,但他在自身職業的感召下,始終堅守真理,並堅信邪不壓正。

宋誠的短短几個鏡頭就濃縮了機關公務員的種種,在黨中央積極開展“三嚴三實”教育和履職踐諾實踐活動中,結合《時間移民》中宋誠的'種種表現,我們漸漸從他的人性掙扎中,更加清晰地理清了思路“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讀書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借鑑別人的歷史,讓自己少走彎路。而在現實工作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抹不開人情世故這張網的,有“老首長”一樣領導的知遇之恩,就像書中的宋誠所說這些都是“感激萬分,一直想找機會報答的”,還有像呂文明那樣的“不是手把手,而是手把腳地教宋誠走路,每一步踏在哪兒都細心指導”的好同事,還有跟兄弟一樣體貼入微、照顧有加的老闆們。多少優秀幹部就是因為這些入情入理的人際交往而在貪腐的旋渦裡不能自拔,漸漸沉淪、最終被吞噬。有些領導也像“老首長”一樣,曾經有著對黨的絕對忠誠和真誠信仰,但隨著職務的越來越高,周圍人員的拉攏腐蝕,私慾的極度膨脹,漸漸背離了原則、背離了信仰,最終走向了一條不歸路。但是隻有堅持初心,方得始終,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像宋誠一樣,以高度的熱忱堅守信仰、秉持正義、堅持真理,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心、守得住底線、愛崗敬業、履職盡責的人民好公僕。用廉潔自律的星星之火,燃起一片燎原之勢,用自己的正義來捍衛真理。

劉慈欣在用科幻的影像世界告訴我們,無論你做過什麼,時間都能證明一切,還原本真,無法藏汙納垢,無法遮遮掩掩,時間移民們可以去尋找新的大陸,一切從頭開始,而我們只能從現在做起,做好自己,因為真理都是正義的。

《時間移民》讀後感 6

《三體》之後第一次讀劉慈欣的小說,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大劉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將人文歷史和硬科學糅合在一起,為讀者帶來思維上的衝擊。甚至,部分場景讓你細思極恐,所謂的“幻想”其實離我們很近。他善於運用從具體到抽象的寫作方式,把浩瀚雨中的萬物都變成了隨時可以捨棄的塵埃和慧尾。“對這樣一種赤裸裸的數學真理,對於習慣了模糊處理的中國人來說,無疑像是吞下一根魚刺。”

他的語言時而刻薄:面在進行搜查時他被帶回家一次,當時妻子和女兒都在家,他向女兒伸出手去,孩子厭惡地驚叫一聲,撲在媽媽的懷裡縮到牆角,她們投向自己的那種目光他只見過一次,那是一天早晨,他發現放在衣櫃下的捕鼠夾夾住了一隻老鼠,他拿起夾子讓她們看那隻死老鼠……

時而冷靜:我們基本上被自己所知道的歷史騙了。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有一大半是卑鄙的騙子和陰謀家,用他們的權勢為自己樹碑立傳且成功了;而那些為正義和真理獻身的人,三分之二都默默地慘死在歷史的塵埃中,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在強有力的.誣陷下遺臭萬年,就像現在宋誠的命運;他們中只有極少數的人得到了歷史正確的記憶,其比例連冰山的一角都不到。”

有時又從上帝視角看向人類:偉大的映象時代將到來,全人類將面對著一面鏡子,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能在映象中精確地查到,沒有任何罪行可以隱藏,每一個有罪之人,都不可避免地面臨最後審判,那是沒有黑暗的時代,陽光將普照到每個角落,人類社會將變得水晶般純潔。

在時間旅行的故事裡,我們見證了移民眾生相。

《時間移民》讀後感 7

讀《時間移民》讓我知道了科學只是工具,探索沒有盡頭,我們擁有的只是我們所觸及的極其渺小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遵循著科學的原則進行延伸和拓展,拓展從想象力開始,這方面科幻小說的作用尤其之大,甚至可以當做一種文明成長的先鋒動力。就像諾蘭導演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這樣的大片背後都有科學精神,使得整部電影遠不止電影故事的精彩和表現形式的美好。而在科幻之外,可能更是人性層面的思考,這才是決定科學去向的關鍵。科技分為天啟科技和修羅科技,前者讓我們愈發美好,而後者則是給我們帶來威脅,其本質在乎人性人心,當我們不再有隱私的時候該如何應對?改進人類基因的技術我們能否接受?一個個的問題就很扣入人心。科學有很多時候都是冰冷殘酷的,就看我們怎麼應對。在這個方面,作者劉慈欣就顯得很務實,豐富的想象力有著著陸的痕跡。

《時間移民》是作者劉慈欣二十餘年創造的精華。在這本書中劉慈欣構造了未來世界人類最神奇的可能性。故事講述了由於環境惡劣化和人口壓力,地球政府決定派出遠征隊伍,選取25歲以下的.人類成員向未來移民,移民隊伍進行了多次停留,但每一次的停留,那裡的環境也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最後一次的航程“移民大使”把時間鎖在了未來1100年,在這個時間裡,地球恢復了原始生態,人類開始了原始生活,開始了新文明的起點。

讀完這本書就好像親身經歷了一次時間的移民,從過去到未來,想象力帶著科學的翅膀,就有了飛翔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