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過程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1.66W

1國小數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過程

國小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國小生為認識主體,以基本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為認識物件的特殊認識過程。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認識主體是學齡兒童,這一年齡階段兒童的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帶有較明顯的具體形象性。他們對生動具體的事物認識較清楚,但對抽象概括的知識理解和掌握卻往往感到困難。

再從認識物件來看,國小生在數學學習中所認識的主要是客觀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這些內容雖然反映的是人類在認識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與其它學科相比較,它們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等特點。認識主體和認識物件的特殊性決定了國小數學教學中的認識過程的個性特徵。首先,認識主體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和認識物件的抽象概括性決定了國小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感性材料的依賴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實際操作和直觀教學;其次,認識物件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學生認識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性和嚴格的順序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嚴格遵循兒童的認識發展順序和國小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順序。

學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國小數學教材為中介的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

國小數學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它既是教師教的依據又是學生學的物件。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緊緊圍繞教材內容展開的,國小數學教材是連線師生教與學的中介。從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相互影響來看,國小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僅決定著學生學的程序,還影響著學的方法。

在教與學的相互作用中,教師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卓有成效地認識、理解、掌握教材內容,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成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從而使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通過對國小數學教材內容的主動學習和掌握,把人類在客觀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認識成果轉化成自己的認識。這種轉化,體現了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效果。

2國小數學教學過程的構成

(一)教學目的。國小數學教學過程是一種有著特定的教學物件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的學科教學過程,它是一種有計劃、有步驟的活動過程。因此,整個過程及其過程中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都必然有其明確的目的,沒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確的師生活動既不能稱之為教學活動,更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國小數學教學目的是構成國小數學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一個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師、學生、教材等要素那樣客觀具體,它是以觀念的形式預先存在於師生頭腦裡的活動結果和追求目標。由於教師和學生頭腦裡有了這種追求的目標,才保證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沿著既定的方向向前發展。國小數學教學目的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具有統帥全域性的作用,它不僅決定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影響著教學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時還制約著教學活動結構的安排和教學程序的發展。

(二)教師。教師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調控者。因此,國小數學教師是構成國小數學教學過程的一個核心要素,沒有國小數學教師便沒有國小數學教學過程。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好像教師不教學生也能學好數學,這是對國小數學教學過程本質的一種歪曲。

3數學教學的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揭示規律的發現過程

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在合作探究中,教師要立足於教材,在師生、生生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再現數學家思維活動的過程,把數學的發現過程清楚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的思維進入規律再發現的過程。

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特徵”的時,課始,我很神祕地說:“同學們,平時都是老師考你們,今天給個機會給你們,讓你們來考考老師,你們可以隨便說出一個數,然後老師來判斷這個數能被2、3、5當中的那個數整除。”我把學生說的數字寫在黑板上,並且讓學生用計算器當場驗證,結果全對。當學生感到驚奇時,我說:“是不是老師的本領特別大呢?不是的,是因為老師掌握了其中的規律,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奧祕呢?”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新課程的興趣。接著問:“大家觀察,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一樣嗎?我們要不要分開來討論呢?他們各有什麼特徵呢?”學生興趣盎然地討論開了。學生在討論中,自然而然地就把這些特徵總結了出來。

分析步驟,注重解題的思維過程

在解題時,教師首先要充分暴露思維過程,展開探索性的分析思路,逐步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發展多樣化解題方法,形成良好思維習慣,把所學方法進一步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培養數學思維方法、意識。

如,我在教學“雞兔同籠”問題時,首先提出問題:雞和兔同籠,共有頭8只,腳20只,問雞、兔各幾隻?針對這個問題,我首先引導學生用列表法――列出雞有1頭,兔有7頭,腳有30只;雞有2頭,兔有6頭,腳有28只……把所有情況一一列出,從而找出對應的正確結論。接著我提出,除了列表法外,還可以用什麼其他的方法呢?從而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我再引出假設法、提腳法,等等。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時,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思維過程呈現給學生,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學生身臨其境,啟動思維,促進數學思維方法、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