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心得體會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

欄目: 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3K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管理課程學習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1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能發現“IS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字樣的身影,但是,我並不瞭解質量管理體系以及質量認證,直到這學期,我選修了李奔波老師的《質量管理與質量認證》這門選修課,才對質量管理與認證有了初步的瞭解。質量管理與質量認證是一門讓我受益匪淺的選修課,講師通過名家講座和保時捷生產流水線的視訊,深深震撼了我們,讓我們體會到了質量管理體系在中國與外國發達國家相比的任重而道遠。我學習並瞭解了ISO9000標準,質量管理與認證的歷史,以及一些質量管理方面的術語以及處理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了ISO9000真正含義。經過學習,使我解了一般關於質量管理的程式和方法了。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商品經濟更加繁榮,與此同時,企業管理者面臨更多挑戰。越來越多的企業要通過ISO9000已成為必然趨勢,而國內懂ISO的人才相對較少。因此,瞭解,學習ISO9000,瞭解質量管理體系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企業,都非常重要.任何事物只有你去接觸了,才會瞭解其中的奧妙、才能有談論運用的依據。規模企業要想把產品賣出去,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建立一套適合於自身發展與生存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企業的日常生產工作必須按產品質量程式進行管理,以最大幅度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竟爭力。要知道質量決定競爭力。企業要建立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學會並掌握行業中國家或國際上通行的相關產品質量體系標準(目前,我國為質量體系認證提供的依據標準有ISO9000、ISO14000及QS9000標準),通過國家、或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取得對應產品的質量體系認證證書後,才能夠將產品銷售到國際市場或國內知名企業。因此,質量認證知識,對企業或者想要從事相關行業以及對相關行業有興趣的人來講,可以在質量體系認證活動中、正常生產過程質量活動監督、產品售後服務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掌握質量體系認證知識,還可以參加國家、國際性認證資格考試,取得相應的認證稽核員或諮詢師資格證書,加入認證機構的認證活動,幫助企業開展質量體系的諮詢、認證、複審活動。可以說,學習質量管理體系的相關知識百利而無一害啊。

這是我上過所有選修課中人數到得最多,大家聽得最認真的一門課。大家上課認真聽講,不斷探索新的知識,以求趕上時代快速發展的步伐,在思想上與時俱進。通過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對質量管理體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質量認證也叫合格評定,是國際上通行的管理產品質量的有效方法。質量認證按認證的物件分為產品質量認證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兩類;按產品認證可分為安全認證和合格認證。產品質量認證是指依據產品標準和相應技術要求,經認證機構確認並通過頒發認證證書和認證標誌來證明某一產品符合相應標準和相應技術要求的活動。就是說,產品質量認證的物件是特定產品包括服務。

在瞭解ISO9000以前,我常看到大街上掛著“××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認證”,我茫然不知何物,認為它也許也是某個質量標準,即某種產品達到某一個指標。通過檢查學習,我認識了ISO9000,瞭解了它。知道這套標準被稱為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模式和實施指南,並且有產品認證,也有管理體系認證,它不是指一個標準,而是一族標準的統稱,並且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所以“××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認證”這種說法是不規範的,可以說“××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或者說“××產品通過了ISO9001質量認證”。許多商家的不認真態度或者根本是假冒偽劣產品,根本沒有通過認證,也說不定,所以對這方面的知識的瞭解,學習,將對我以後辨認正規商品有著極重要的作用,對我以後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什麼是ISO9000族標準呢?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為適應國際貿易和質量管理的發展需要,在總結世界上各個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質量管理體系經驗的基礎上,釋出了質量管理體系的一系列國際標準。國際標準通常由國際標準化組織下設的技術委員會(TC)制定,ISO批准釋出。凡是由TC176釋出的標準統稱ISO9000族標準。“族”的概念指的是不僅僅只包含一個標準,而是由一系列標準組成,這些標準使得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更加系統化。ISO9000族標準雖然很多,但其核心標準只有四個,即為: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要求》ISO9004《質量管理體系業績改進指南》ISO19011《質量和(或)環境管理體系稽核指南》在這四個核心標準中只有IS09001標準是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依據性標準。ISO9000族標準也經歷了持續改進的過程,從1987版1994版20xx版20xx版,最新版本為20xx版,升版的目的是為了適應不同組織不同產品的'需要。

質量認證除了作為合格評定,成為國際上通行的管理產品質量的有效方法以外,它還具有更深刻的內涵:

質量管理體系應具有符合性慾有效開展質量管理,必須設計、建立、實施和保持質量管理體系。組織的最高管理者對依據ISO9001國際標準設計、建立、實施和保持質量管理體系的決策負責,對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和提供適宜的資源負責;管理者代表和質量職能部門對形成文懺的促序的制定和實施、過程的建立和執行負直接責任。

質量管理體系應具有惟一性質量管理體系的設計和建立,應結合組織的質量目標、產品類別、過程特點和實踐經驗。因此,不同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有不同的特點。

質量管理體系應具有系統性質量管理體系是相互關聯和作用的組合體,包括:①組織結構合理的組織機構和明確的職責、許可權及其協調的關係;②程式規定到位的形成檔案的程式和作業指導書,是過程執行和進行活動的依據;③過程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實施,是通過其所需請過程的有效執行來實現的;④資源必需、充分且適宜的資源包括人員、資金、設施。裝置、料件、能源、技術和方法。

質量管理體系應具有全面有效性質量管理體系的執行應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滿足組織內部質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滿足組織與顧客的合同要求,還能滿足第二方認定、第三方認證和註冊的要求。

質量管理體系應具有預防性質量管理體系應能採用適當的預防措施,有一定的防止重要質量問題發生的能力。

質量管理體系應具有動態性最高管理者定期批准進行內部質量管理體系稽核,定期進行管理評審,以改進質量管理體系;還要支援質量職能部門(含車

間)採用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改進過程,從而完善體系。

質量管理體系應持續受控質量管理體系所需請過程及其活動應持續受控。質量管理體系應最佳化組織應綜合考慮利益、成本和風險,通過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有效執行使其最佳化。質量管理原則中包括八項內容,但我認為其中心思想是:一、以顧客為中心,是產品滿足顧客的需求;二、以產品為中心,不斷對產品進行改進,取得創新。很多人並沒有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深入瞭解,說質量管理體系只是做無用功,沒有實際的用處,還增加了管理人員工作負擔,公司通過培訓也好學習也好,都只是為了獲得國家或國際的質量認證,這違背了質量管理體系的真正思想,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的建立,並不是為了統一檔案,在ISO9000族的標準引言中提到的總則中說到:採用質量管理體系應該是組織的一項戰略性決策,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的設計和實施受各種需求、具體的目標、所提供的產品、所採用的過程以及組織的規模和結構的影響統一質量管理體系的結構或檔案不是本標準的目的。我們學習標準,必須對它有一個真正的認識和了解,不然,企業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誤解了其真正的目的,那麼就領會不到其核心思想,更加不會把顧客利益放在第一位,也不會加大投入對產品進行持續改進,創新也就失去了動力。任何組織都需要管理。就像我們所上的選修課,如果上課老師不對學生以點名或者其他形式進行管理,那麼一定有許多自我放鬆或者懶散的人就達不到上課讓其有時間空間學習的目的了。我想,當管理的內容與質量相關時,我們就可以稱之為質量管理。質量管理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通過包括制定質量方針、目標以及管理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活動。實現質量管理的方針目標,有效地開展各項質量管理活動。必須建立相應的質量管理體系,也就是質量管理體系。

它代表企業或政府機構思考如何真正發揮質量的作用和如何最優的作出質量決策的一種觀點;它是使組織內部更為廣泛的質量活動能夠得以切實管理的基礎。質量體系是有計劃、有步驟地把整個組織主要質量活動按重要性順序進行改善的基礎。

企業如何保證產品的質量,首先就得做好質量管理,在中國,也許是一種崇拜心理,或者一味追求不切實際的標準,不論是剛剛崛起的小公司,還是歷史悠久的大企業,總有一些人是看著別人有什麼認證,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自己也要想方設法弄來,然後,在各個認證諮詢公司的大力宣傳下,給質量認證套上各種複雜文字或圖表的面紗,讓人覺得是即神祕又高深的大學問。一個優質的質量管理體系應該是簡便有效的。但是質量部門與生產部門員工素質也是決定優質質量管理體系的因素之一,強調全員參與,而且一定的培訓必不可少。在管理執行過程中,首先要發現問題,然後才是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因為遇到不能及時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隱瞞問題,這正是很多企業質量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體制上的問題!不是沒有事先發現,而是解決不了而隱瞞不報,導致問題進一步擴大,所以,一定要嚴格按照流程要求監測與檢驗。如果做到以上所有要點,公司的質量管理應該是讓人放心的,生產的產品在這樣的嚴格把關下,也是讓人放心的。

通過快一學期的學習,不論我以後會不會從事質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所學的這些知識也是受用一生的。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2

印象很深刻的是管理學中的一節課,當時老師佈置了一個關於我們運用管理學的知識對於未來自己從事職位的規劃。其實課下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可是當真正在課堂的時候我卻並沒有站起來回答自己的觀點。這是很惶恐的一種心態,特別是在聽了班上同學的一些看似遙遠但卻真正是經過思考的回答。

有人設想自己是某市的市委書記,他會通過明確自己工作重點首先將目光關注民生問題,利用資源組織考察;也有設想自己是家鄉養殖場的廠長,就會利用農村的環境和生產優勢,吸收附近剩餘勞動力甚至農民的養殖技術來擴大產業。可能這些想法在目前看來都是比較幼稚的,老師點評了同學的發言,並以自己的專業知識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來啟發我們進行更有深度的思考。在這堂課上我學到了一點,很多事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因為知識的侷限性無法去深入地想到。管理學就為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提供了很多新穎的想法。

彼得·德魯克說過:“管理,從根本上講,意味著用智慧代替魯莽,用知識代替習慣與傳統,用合作代替強制。”我理解的'管理就是為人們任務和工作的有效率、成功的完成提供的一種具有規範性、實用性、藝術性的程式或模式。管理現象也是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的,管理學的系統學習就會為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提供新穎的想法。例如我作為班級的學習委員,那麼首先我就必須明確學習委員的工作範圍和職責,在此基礎上我會寫一個相關的工作計劃來保證工作的有序進行。

下一步就是充當老師和同學間交流的傳聲筒,就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其次為自己建立一個獎懲機制以此勉勵個人工作進步。可能的話就是在班級內部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正如李安民說的“現代企業管理重要的一面是建立企業文化,把人當做管理的主體,把文化當做管理人和維繫企業的最有效手段。”其實班級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企業或組織,班級學習文化的提倡就會更加有效的促進同學的積極性。管理學課程都有利於提升我們能力的一方面,重點不是在於把知識記住,而是如何運用到生活中,系統妥善地安排自己的事情。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3

管理學這一門學科對於我們土木專業的學生無疑是陌生而嚮往學習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自從人類有了共同勞動,就有了管理,管理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之一。它廣泛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管理是一切有組織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組織部分。也就意識到了管理學這一門學科對於我們今後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和對管理學的好奇與嚮往,我們完成了為期8周的學習。

第一節課剛開始的時候,陳老師就要求我們要保持空杯心態,認真的學習這門學科。陳老師以她獨特的見解和親身的工作經歷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認可,對管理學的學習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

什麼是管理?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認為:管理是一門怎樣建立目標,然後用最好的方法經過他人的努力來達到的藝術。法約爾認為: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控制,指揮,協調。西蒙:管理就是決策。課本上的定義: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協調以人為中心的組織資源與職能活動,以有效實現目標的社會活動。我個人認為管理就是讓別人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務。然而陳老師簡單的'將管理定義為:我說你做。是我對管理的定義有了更好的記憶和了解。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通過歷史的經驗和實踐,中國有著自己獨特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順道、重人、人和、守信、對策、法治、利器、求實等。“內事不明問張昭外事不明問周瑜,國事不明問魯肅,家事不明問老母”,從孫權的話中,我們並不難看出管理者並不一定要有超越平凡人的能力和過人的見解,只要管理好手下的人,也能將國家統治好,實現自己的大業。從小我就喜歡看一部電視劇《楚漢爭霸》,電視劇中項羽的英雄氣概、雄心壯志深得我們觀眾的喜歡,而不喜歡平庸、地位低下的劉邦。就算最後取得天下的是劉邦而不是項羽,我喜歡的仍舊還是西楚霸王項羽,以為劉邦能取得天下完全就是運氣好。學了管理學之後,我的見解也有了大轉變,劉邦之所以得天下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的能力遠不及這三個人,但他卻能讓他們為他所用,替他打天下,然而項羽妒賢嫉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善用人之道。可見劉邦得天下並不只是運氣而已。

通過各種例子,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然而管理學涉及的東西還很多,短暫的八週時間是遠不能將其囊括手中。但也通過陳老師學習領悟到了不少知識,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之中集合實際生活運用管理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後,真心的感謝陳老師這段時間的教導,感謝你帶我們瞭解學習管理學這門學科,也感謝你送我們的“能”、“敢”、“會”、“能”、“成”。今後,我將記住老師的這五個字,努力學習,爭取做個能做事的人。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4

摘要

管理研究方法課程主要探討管理研究工作過程的規範和結構,也即研究邏輯問題,旨在提高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使學生能夠了解管理研究的一般程式和通用結構,掌握管理研究的基本原則、途徑和過程、研究規範以及研究報告或論文的撰寫等各個環節的規範,進而提高研究論文撰寫的效率和質量。

教學內容由課程學習、課堂研討和課後大作業組成,從而幫助學生理論聯絡實際,掌握管理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管理研究的內在規律和規則,學會如何規範地去做研究、寫論文以及如何評價一項研究成果和論文的方法,力圖把管理研究工作過程和論文寫作過程及其各個環節規範化、結構化、清晰化,在研究中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引言

我們專業該課程開在第8周,若僅從課時數來說,什麼時候開設並無多大影響,但若從該課程的教學要求來看,課程開設時間太遲,造成最後一次的大作業不能沒能很好的完成,這無疑是一個遺憾,當然在這裡面學生也有相當大的責任。

本期共做了兩次應該運用到資料獲取方法知識的實踐課,但作為第七組的一員,我深感第二次作業完成的不足之處,沒有做到全面深刻對問題進行調研與分析,但兩次作業都給了我許多感觸,特別是第一次實踐作業——瞭解校信管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情況,下面我將從那次作業的初級資料獲取上進行總結並就自己感受談談自己的所得。

初級資料並非原始資料,它是經過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使其呈有規律排列的狀態,乃至從中提取出概要性的文字描述或資料描述,可以直接為研究所利用的資料,而此次最大的收穫就來源於在收集原始資料時,所採用的問卷自填法的實施過程中。

問題分析

由於是在本校進行實地調查,所以在調查的方法上我們進行了仔細的斟酌與篩選,最終選擇了結構化交流法中的問卷自填法,以下是我在進行問卷調查過程中的所感與所得:

一.關於問卷設計

對於試卷的設計工作,最初我們設想的是針對我校信管專業設計一份試卷,但在問題的設計中發現很多問題的調查對課題結論的得出很重要,但不具有通用性,即對某個年級的'學生有調查的必要性,而對其他年級學生來說,這些問題沒有價值,比如,如果可能,是否會轉專業,比如對自己所上的專業課的看法。這兩個問題涉及到信管專業學生對信管專業本身的認識和所設課程的認識兩個重要方面,與調研的主題有緊密聯絡,但卻不具備通用性,所以我們組最終決定採用針對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的試卷這種問卷設計方法。

二.關於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考慮到我們專業的特殊性(大多數學生有電腦),以及經費有限,我們打算採用問卷郵寄法,即使用電子郵件,向每個信管班級傳送試卷,請他們在回答後,將試卷發回,但發現大多數人基本都不給予理會,最後我們小組決定傳送問卷的方法,將試卷交給各個大二,大三的熟人,在他們上課前發放試卷,當場回收,而大一按照同樣的方法有我們組員自己負責試卷的發放,但在整理試卷時發現,部分試卷未能收回來。

三.關於問卷的整理與分析

在整理問卷時發現,資料的結果只是對結果的反應,但試卷設計卻很大程度的影響了調查的結果。由於我們小組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首先在選擇題選項的設定上界限不明確,選項內容不夠全面,影響了被調查者的選擇,從而導致結果出現一定的偏差,再則由於我們小組的疏忽,忘了對問卷進行核對,導致錯別字的出現,在給調查者造成造成理解某些問題時,造成一定的困擾,也給被調查者留下不好的影響。而在對試卷進行分析時,由於我們對所要調研的問題的相關知識的瞭解有限,所以並不能很好的對結果所暴露的現象進行深層次的剖析與研究,導致不能很好的對調查結果進行顯示。

結論

資料的獲取途徑有很多,在對不同的型別的資料進行採集時,我們需要學會靈活變通,採用不同的方法,保證所得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同時資料的獲得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在採集資料前,對各種相關資料認真準備;採集過程中,對問卷的發放和回收認真負責;採集後,對所得資料進行仔細整理,認真分析。這寫工作要做好,需要我們對與所調研問題的各方面的知識有很好的掌握程度和一顆嚴謹認真的心。採用問卷發放收集對資料進行收集的工作是一個比較繁瑣的工作,它需要小組成員間的能夠很好的配合,也需要一個很好的領導者來對小組人員與任務進行分配。不允許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和有損團隊合作的行為出現,充分展現團隊合作的1+1>2 現象。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5

xxxx年1月22日至1月31日,我作為示範專業課程負責人之一赴新加坡進行了為期10天的培訓,此行的主要任務是(1)學習課程開發經驗;(2)借鑑課程教學大綱和計劃;(3)借鑑課程開發的具體實施方案。通過對南洋理工學院和和共和理工學院的參觀學習,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對這次培訓有一些心得體會,現總結如下:

(1)南洋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設施非常好,能給教師和學習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科研和學習的平臺。以機電一體化實驗室為例,該實驗室擁有至少6站式的柔性生產線,各種氣壓液壓裝置,大型PLC控制裝置,機器人綜合控制裝置,先進的柔性製造單元等。在專業培訓實驗室,能保證每兩位同學擁有一套完整的科研裝置,而且科研用到的配件也幾乎一應俱全。這就為科研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2)南洋理工學院非常注重團隊合作和資料共享,這也是我們重點借鑑的。經驗積累與分享使這個學校的成果永久繼承下來,而且還每年都不斷的更新,我們的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能也能做到這一點,每年不再做重複性的設計題目,應根據需要不斷更新題目或將原題目加入創新的內容。

(3)南洋理工學院非常重視教師的培訓和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每年都提供一次培訓機會,可以讓教師帶回最新的科技資訊,能更好的支援學院的科研的進展。

(4)所參觀的這兩所學校,網路資源非常方便,能實現全校園無線上網,這對於資訊的傳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以後也應該實現這一目標,把教學資源全部上網,即方便了教師的教學,也便於學生自學,還可以實現無紙化辦公,有利於建設節約型校園。

以上是本次培訓學習的幾點感觸較深的體會。對所負責的課程建設的一點想法:

機床電氣控制是一門考察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它涉及到微控制器、PLC、繼電器、機械等多門知識,實踐性特別強。本課程的突出特點是課堂教學與實踐操作密切結合,強調技術應用,在以前的教學設計過程中,主要是課堂講述,然後配有一定的實驗,由於實驗裝置有限,造成很多的同學沒有親自動手的機會,不能很好的調動同學的積極性,甚至還有很多同學覺得實驗課沒有意義,所以很難達到實驗的預期的效果。在示範專業建設過程中,擬把該課程分成4大模組:微控制器模組,PLC模組,低壓繼電器控制模組,綜合訓練模組。其中重點是PLC模組。低壓繼電器屬於瞭解性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將微控制器,PLC模組儘量以實訓的方式,淡化課堂教學與實踐操作的界限,在基礎知識夠用的前提下,進行“實驗實訓案例教學”,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設計電氣控制線路,編寫程式、除錯和修改程式,將教室搬到實訓室,教師與學生通過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教學過程,教師講授為輔,學生親自動手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訓過程中減少驗證性實驗,多增加一些設計性實驗。在示範建設過程中準備自制PLC的交通燈控制、電梯控制、液壓缸控制、搶答器、舞臺燈光、運料小車、簡易機械手等PLC等創新性實驗。在經過前3個模組的訓練之後,就要進行機床控制的綜合訓練了,在機床拆裝的基礎上,實現對機床的控制。為了教學的順利進行,我係應配以微控制器,PLC,機電一體化等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訓室和一些必要的配套設施等。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於在正常的教學時間內,學生要完成設計專案可能會有一些難度,所以如果能建好實訓室,建議實訓室對學生全天開放,讓他們的業餘時間能很好的利用起來,這樣便於對學生的管理,減少他們無所事事的時間。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6

這學期開始接觸現代企業管理這一門課程,以往對於企業組織與企業活動方面瞭解甚少,在企業管理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老師一開始就為我們重點講述了企業與企業組織。這一學期已經上了六週的課了,在這六週中學習的內容有:企業與企業管理組織、管理與企業管理以及企業文化與企業道德和責任。通過學習這些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知道了管理學在現代的重要性。

在企業與企業管理的學習中,重點講了企業組織結構,瞭解到了職能制、直線—職能制、事業部制等組織結構。在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學習中,瞭解到了管理的概念、職能和作用。重點了解了古典的管理理論,其中有泰羅這一“科學管理之父”在生產領域的科學管理原理、“現代經營管理之父”法約爾在經營管理原理以及“組織管理之父”韋伯為官僚組織指明瞭一條制度化的組織準則。還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最後還有就是企業文化與企業道德,這雖然沒有重點介紹但對我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企業道德與企業責任。一個企業沒有很好的企業文化和高尚的企業道德那是很難在當今社會立足的,像以前的三鹿事件與最近的雙匯這都是很好的例子。這主要是我們在這六個星期裡面學到的東西。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是根據老師的思路這與課本的知識不是特別吻合,書本上的東西說真的要我每個地方都理解那是不可能的,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很深奧的,但老師在講的過程中是用最簡單的語言讓我們理解尤其是結合案例,這讓我能夠有更深的印象。那些案例中有很多是生活中這更容易讓我理解。還有就是讓我們講解ppt,這也算

是一個讓我們上臺展示的機會,讓我們瞭解到了更多的成功企業與管理者。知識面得到了擴充套件,也讓我們的表達能力增強。雖然我現在還沒有講解,但我相信我一定會學到知識。

在慢慢的學習過程中我知道了管理學在當代的主要,企業管理學是系統研究企業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學科的綜合性科學。當今中國,改革開放逐步推進與升化,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快速崛起的經濟,需要大量的綜合性人才。就算是工程技術型人才也需要一些經濟意識與管理意識。我是學證券投資管理專業的,以後的工作過程中肯定離不開管理活動,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著都需要有管理意識。因此需要好好學習瞭解管理學知識。

總之,在這幾個星期的'管理學學習中真的讓我學到了知識,老師課程知識很豐富,講解也很生動。通過這課的學習我相信我們會了解自己一些方面的不足,進一步去改善,進一步去提高。

現代企業管理心得:

1、中小企業千萬不要輕易聘請外部職業經理人做ceo

趙二虎經營山寨,雖身份卑微,形容粗陋,卻也能自給自足,頗受擁戴。有一天遇到了大型國企出來的中層幹部龐青雲,本來想引

進山寨做ceo,以便讓本山寨融入新的血液和經營理念。卻不料因自身理念無非與新ceo的正統化政治管理思想接軌,慢慢被越俎代庖,最終落了個鵲佔鳩巢。企業領導人在政治上如此不成熟,企業理念如此懸殊,幻想輕易接軌,得不償失啊。

2、一定要在真正的實踐中強化提升自己的領導地位。

龐青雲投奔趙二虎後,馬上在一場搶糧車戰鬥中嶄露頭角,展現了“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的英勇與膽略。後來在攻打舒城、蘇州、南京等地的時候,在真槍實彈的實戰當中表現了自我,也提升了自我,更是突出了他的統帥才能,展現了一個大型企業職業經理人的應有素質。試想如果龐青雲一加盟山寨便紙上談兵瞎指揮,則肯定早被清理出局了。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7

經過這七週管理經濟學課程的學習,讓我們初步瞭解了微觀經濟學的基本觀點與基本理論,同時讓我們認識到管理經濟學不僅是一門簡單經濟學理論課,同時也是一門注重實際應用的課程,它是連結經濟學理論和企業管理決策實踐的橋樑。

本門課程我們主要進行緒論和1、2、4、5、6章的學習,對於每一章的學習,我們都有不同的收穫和感受,現在課程已經基本結束了,我覺得有必要進行一個課程的最終總結,以達到整合提高和總結提煉的效果。

緒論部分,主要學習了一些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邊際分析法的應用和不同的利潤之間的區別和應用。

第一章 市場供求及其執行機制

本章主要講解了市場需求、供給、和價格三者的相互關係,其中需求量及其影響因素、需求函式、曲線;供給及其影響因素供給函式、曲線;最重要的知識點就是供求法則的相關分析與應用也就是需求-供給分析法。這讓我們知道了如何應用經濟學方法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需求價格供給之間的關係。

第二章 需求分析

本章主要介紹一些關於需求彈性的一些型別:價格彈性、收入彈性及其交叉價格彈性的知識和應用,我們使用“需求彈性”作為工具來說明需求量對某種影響因素變化的反應程度,即E=Q%/X%。三種類型的彈性分析分別從價格、收入和相關產品價格變化入手來分析對需求量的影響。同時也介紹了影響不同彈性的因素。

第四章 生產決策分析

本章內容主要講解了生產技術及其決策分析,生產函式、單一可變投入要素的生產決策、多種投入要素的最優組合、規模與收益的關係、規模收益的型別、影響規模收益的因素和生產函式與技術進步的關係。

一、生產是指一切能夠創造和增加效用的人類活動,生產的整個過程體現為從投入到產出的一系列活動。生產要素是指在生產中投入的各種經濟資源,包括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生產函式是指在既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一定時期內各種可行的生產要素組合和可能達到的最大產出量之間的物質數量關係。生產函式的一般表示式: Q=f(x1,x2,…,xn) Q ——代表在既定條件下,任一投入要素組合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的最大產量。 x1,x2,…,xn ——代表各生產要素的投入量。

資本K和勞動L兩種投入的生產函式:Q=f(K,L)。

三個基本概念:

1、總產量(TP):投入一定量的生產要素以後所得到的產出量之和。

2、平均產量(AP):平均每投入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得到的產出量。

3、邊際產量(MP):增加或減少一單位生產要素投入量所帶來的總產量的變化。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在一定技術水平下,若其他生產要素都不變,連續增加某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會使邊際產量增加到某一點,超過這一點後,再繼續增加該

種要素的投入會使邊際產量不斷減少。

二、等產量線: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生產同一產量所需投入的兩種生產要素之間的各種可能有效組合方式的軌跡。其特點是(1)等產量線凸向原點,其斜率絕對值遞減。(邊際收益遞減所導致)(2)等產量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其斜率為負。(3)距離原點較遠的等產量線代表的產出水平較大。(4)在同一等產量圖形中,任何兩條等產量曲線不能相交。

三、如果各生產要素都以同樣的比例增加,則產量的變化有3種可能:

(1)產量的增長比例大於生產要素的增長比例,這種情形稱為規模收益遞增。

(2)產量的增長比例等於生產要素的增長比例,這種情形稱為規模收益不變。

(3)產量的增長比例小於生產要素的增長比例,這種情形稱為規模收益遞減。 企業在生產規模擴大的過程中,一般要經歷規模收益遞增、不變和遞減3個階段。

第五章 成本利潤分析

本章內容主要講解了成本與利潤分析,成本是企業為獲得各種所需要的各項資源而付出的代價。針對於不同的會計或決策目的,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在本章中,主要涵蓋了11個“成本”的概念。包括相關成本與非相關成本、機會成本與會計成本、增量成本與沉沒成本、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外顯成本與內含成本和邊際成本。成本與利潤分析方法主要講解了貢獻分析法和盈虧平衡點分析法。

1、相關成本是指適宜於作決策用的成本。(用市價計算出的成本)

非相關成本是指不適宜用於決策的成本。(有過去價格計算出的成本)

2、機會成本是由資源的稀缺性和替代性引起的。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為獲得一定的成果所付出的代價,不僅包括經濟活動本身的資源投入,還應包括所放棄的收益(機會損失)。

會計成本是會計師在帳簿上記錄下來的成本。會計成本不能用於決策,但它是確定機會成本的基礎。

3、增量成本是指企業因作出某一特定的決策而引起的全部成本的變化。屬於相關成本。

沉沒成本是不因決策而變化的成本。屬於非相關成本。

增量收入是指因作出某一特定決策而引起的總收入的變化。

運用增量成本進行決策的方法是把增量成本與增量收入加以比較。

4、固定成本是不隨產量增減而變動的'成本。

可變成本則隨產量增減而變動,是產量的函式。

6、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水平上,產量增加一個單位,它給總的成本所帶來的多大變化。 數學表示:MC = △TC/△Q 或MC = dTC/dQ

同時還簡單介紹了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相關概念簡單應用。

最重點的內容是貢獻分析法和盈虧平衡點分析法。貢獻分析法是增量分析法在成本利潤分析中的應用。貢獻是指一個方案能夠為企業增加多少利潤。 即 貢獻(增量利潤)=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貢獻分析法是通過貢獻的計算和比較來判斷一個方案是否可以接受的方法。

(1)如果貢獻大於零,說明這一決策能使利潤增加,因而是可以接受的。

(2)如果有兩個以上的方案,他們的貢獻都是正值,則貢獻大的方案就是較優的方案。

盈虧平衡點分析法又稱量(產量)—本(成本)—利(利潤)分析法,它是根據

產量、成本、利潤三者之間相互關係來評價選擇方案進行決策的分析方法。 盈虧平衡點分析法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研究產量、成本變化與利潤變化之間的關係;

(2)確定盈虧平衡點產量;

(3)確定企業的安全邊際:企業預期(或實際)銷售量與盈虧平衡點銷售量之間的差額。

第六章 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

本章主要介紹了一些市場結構的分類、不同競爭條件下企業行為模式,重點是完全競爭條件下企業的短期決策和長期決策的相關理論和條件結論。 短期產量最優是P=MC=MR

長期均衡是P=AC=MC

關於企業行為分析也是基於這些基本理論。

結束語:結束了本門課程的學習,讓我們收穫頗多,這大部分功勞是任老師辛勤的付出,在此真誠感謝老師,祝願老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對這門課上課方式的建議:繼續課堂多媒體的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效果,可以多加一些討論,分享之類的環節,加大同學們的興趣與積極性。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8

進入電大後,開始學習管理學。以前對於管理只接觸過一些斷斷續續的概念,不是很全面瞭解。經過半年的系統學習下來,我有了不少收穫,以前工作中接觸過的一些管理培訓思想都通過逐步學習而全面一一對應起來。

通過學習,我發現這門學科涉及面非常廣。而有效的管理,是沒有一種固定模式的。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結合實際,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標,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而我們則要從中選擇出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於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於企業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換取最多的回報,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兩個重要部分。

對於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企業在運作前需要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說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著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泰勒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

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會大打折扣。

這第二部分是對於人。如果說對於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說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群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著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型別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說,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工作和對於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學習管理學,我想不光是要學習管理學本身的學科內容,也要從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管理學也是一門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發現問題的學科,並且所有的知識都必須要經得住真正實踐的考驗。

以上是我管理學學習半年來的一些認識,短時間內也很難思考得很全面,因此先寫下這這篇心得,算是自己學習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吧,進入了這個領域才發現這是片無比廣闊的天空,我要廣泛的涉獵管理學以及與管理有關方面重要書籍,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結合實際進行實踐,以取得更多的收穫。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9

我雖工作多年,但對管理學還是知之甚少,所以非常感謝集團領導給我們提供了這次培訓學習的機會,讓我對管理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非常感謝培訓老師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的無私精神。

通過這一個多月對《現代管理學》的學習,讓我瞭解到管理學是一門很深奧的知識,任何組織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援,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組織進行併為該組織服務的。法約爾說管理可以分為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它的研究物件是合理組織生產力,完善生產關係,維護上層建築。

管理有兩重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具有科學性和管理共性,社會屬性具有階級性和管理個性。自然屬性就是合理組織生產力,管理水平和生產水平的相適應。社會屬性就是管理建立有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管理為所有者服務。管理學的來源有這麼三種類型:技術型、制度型、魅力。

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有大量學者和實業家在總結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借用許多科學家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論體系,它為指導管理實踐提供了原理,原則、方法和技術。人們掌握了系統化的科學的管理知識,就有可能對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正確的解決辦法。

雖然管理是一門科學,但它只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管理科學並不能向管理者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由於管理的.物件主要是人,解決的是組織和環境的適應問題。而不同人的心理特點和素質不同,組織就面臨的環境又很複雜多變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審視度事,隨機應變。管理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必須靈活地、巧妙地運用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

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由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假設向“複雜人假設”轉變的。而複雜人是指人們通常有多種需求和不同的能力,往往把滿足需要中的一種或幾種需要結合在一起,作為自己的目標。人是複雜的,既不是單純的經濟人,也不是完全的社會人,而是因時、因地、因各種主觀條件變化而採取適當反應的複雜人。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當作會說話的工具,認為人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毫無責任心,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人性假設趨於一致。之後,梅奧從霍桑實驗"中認識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外,人們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其他行為科學理論的代表人也從不同側面強化了社會人假設,其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社會人假設發展為一個精典而又精緻的需求模型。由此可看出管理學知識這門學科的應用面之廣。

在學習了管理學後,我更深刻的意識到了一個企業或是團隊的成功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因此,管理不僅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實踐;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綜上所述,這是這一個半月我學習管理學的心得體會,我也將會應用於今後的實踐工作中,希望能夠取得更多的收穫。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10

《管理學》這門課是我在本期修的。我學習,是因為,我認為我將來就是一個企業家或是一個公司老闆,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人才”,然而,間接面對的就是“管理”曾聽說過“天時不如地種,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側面說明了管理的重要,因為,要留住人才,關鍵總在於管理。因此,我修了這門課。

我先說明,我寫的算不上什麼“體會”只能算是“心得”罷了,所謂“心得”即心裡所得到的,就這一點,我想每個人只要接觸了什麼,也都會自然而然的有一點兒心得,因此,我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

第一:瞭解了這門學科的組成:《管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古代以及現代的經典《管理學》原理,這一章裡,我們學習到了許多經典的管理榜樣,首先,管理的最重要原則——以人為本。這和現代的管理理念一致,到處都是聽說的“以人為本”,因此,在這裡我才真正的在書接觸到了這個觀念。

其次,管理中的“人際技能”,這又映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處理好人際關係,同時“人際關係”也是一個立足社會的基本點。

再次,分工與協作,分工要求各盡其職,協作便又是現在熱炒的“團隊精神”。

老師在總結這一章時,提出了以下一些令人受益匪淺的五點意見:

1、自我超越(pemonalmastey)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gmentalmodls)

3、建立共同的願意(buildingsharedvision)

4、團體學習(teamleaning)

5、系統思考(systemsthinking)

第二:瞭解了這門課的一些基本思想。首先是“道德與社會責任”我想無論是那門課,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道德與責任”便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能夠得以生存的關鍵。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取向也被提到了。其次,全球化管理,這一點,是當今社會非常流行的.,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21世紀,還有就是“資訊管理”這是一個新觀念,因為以往沒有,這也是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提出,Internet的建立,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不斷要求現代人要專門化的從事這門管理。

第三:管理有幾個方面: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和創新。在提到決策時,老師曾說了兩句他人的名言“做一件事情,在沒有最好意見之前最好不要做決定(即集思廣益)。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只有一種方法,則此種方法可能是錯誤。”我想這便說明了我們在做一件事決策時候應把握的兩個基本觀點。它教導我們不要“唯心主義”同時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同時老師不拘書本上的知識,概括地提出以下6W和3H的思想,“WHATWHYWHENWHICHWHOWHEREHOWHOWMUCH”,有了這些,我們便能更好的決策第一件事了!

在談到領導時,老師也同樣不遺力的講述了優秀領導的作風,其中的“不可求全責備,切忌用人唯親,應當用其才,力戒貽誤時間,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以下兩點又是不可或缺的。絕對深度的溝通技能作為一定的激烈措施。溝通是領導能夠深得人心的重要保證,而激勵便宜是領導能夠留住人心的重要措施。

由於本人未能深入研究這門課程,只是相當淺顯的心得而已,還望見諒!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11

在21世紀的今天,人力資源管理已經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人力資源管理已經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管理職能之一。在一個組織中,只有求得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學管理人才、有效開發人才等,才能促進組織目標的達成和個人價值的實現,這都有賴於人力資源管理。

經過課程的學習,我認識合理化建議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對發現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及時實施解決方案,並著力迅速解決問題,減少工作中出現的無效動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並完善工作流程,以更快、更好、更優的完成本職工作。通過本次網路課程,我學習到了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諸多知識,豐富了自身素養。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在行動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動,運用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努力實現工作的合理化、精細化、科學化、最優化。

經過課程的學習,我認識科學運用人力資源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以積極的態度,有效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SMART法則,合理安排工作,通過使用工作日誌等管理手段,積極完成工作;及時跟蹤專案進度,以科學發展的態度,通過過程控制、持續改進等方法,逐步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合理化,圓滿的完成工作任務。

人力資源管理資訊化不僅使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也在戰略上提供了決策者最全面而實時的資訊,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12

大三上學期我選修了管理學,因為擔任校紀檢部部長想了解一點有關管理的學問,以前對於管理學不瞭解,但對管理有些瞭解,但不繫統。經過半年的公共選修課的學習,我有了不少收穫,慢慢知道原來管理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通過學習,我發現這門學科涉及面非常廣,有效的管理,是沒有一種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首先必須是結合實際,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標,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而我們則要從中選擇一種最有效、最節約,或最易實現的辦法。因此,我們必須要先認識到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對於管理提出了經典論斷,而有關企業管理更是情有獨鍾,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企業在運作前需要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

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組織結構,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說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

其次,如果說對於工作方式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則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霍桑效應就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組織結構,越來越機構冗腫,這樣會使其辦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獎勵機制、競爭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說開創了這一領域。

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群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著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型別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

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說,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效果。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對於物和對於人的管理,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學習管理學,我想不光是要學習管理學本身的學科內容,也要從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管理學是一門很需要自己思考、研究和發現的學科,並且所學的知識都必須要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在實踐中創新管理模式。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13

本學期,通過對於專案管理課程的學習,我初步瞭解到專案管理知識體系及其構架,通過老師提供的張之洞漢陽鐵廠建設中的專案管理案例,生動再現了專案管理的九大知識體系及其運作四部曲,使我從更現實的角度進一步體會到什麼是專案管理以及學習專案管理課程的重要意義。

從定義來看,專案是為創造獨特的產品或服務而進行的一種臨時性工作。專案管理則是將各種知識、技能、工具和技術應用於專案之中,以達到專案的要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如北京的奧運會、上海的世博會、西部大開發、三峽工程等大型的建設專案,還有很多在日常工作當中的小型工作,包括開發一個新產品、一個市場的運作活動,都被看作是一個一個的專案。專案管理就是用正確的行為方式來保證目標的實現,這裡除了要求結果的成功,更強調了方法的合理性。所以除了績效,專案管理還要考慮時間和成本等等因素。整個過程中始終追求著這樣一個終極目標:從成功到成熟,從成熟到卓越。

我讀完案例全文,瞭解了張之洞在漢陽鐵廠建設中進行的種種管理活動。由於專案整個過程存在一些問題,又由於一直有沒有很好的解決問題,所以造成了整個專案的實施過程充滿了艱辛,而從實施的結果看,這是一次事實上失敗的專案嘗試。從現代專案管理的理論方法體系來看張之洞的專案管理過程,所謂的九大知識體系都得到了體現,但是都沒有做好,成為一個“教訓”性質的專案管理案例。

首先,我對案例進行梳理。從專案管理的啟動、計劃、實施、收尾這四部曲出發來看整個專案的運作過程。

一、啟動

1、建設漢陽鐵廠的可行性:在洋務運動的大背景下,鋼鐵採取進口,總是受治於洋人,大清國迫切希望煉出第一爐現代化鐵水。需求分析是可行性論證裡的第一步,當時的需求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朝廷計劃要修鐵路,第二個需求則是來自軍方的。張之洞身為總督,用鐵製品製造武器賣給下轄的軍隊。

2、選擇專案經理:張之洞選擇了親信蔡錫勇作為專案啟動時的專案經理。蔡錫勇幫助張總督制訂整個專案運作的章程,並開始了一些相關的前期工作,比如選地址、看材料、採購裝置、組建專案團隊等。

3、裝置材料:冶煉用的高爐中國無法生產,於是向英訂購了鐵爐二座。材料是鐵礦石、焦碳。

4、技術和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對於中國來說是缺乏的,從西方國家引進,中國方面可以匹配一些助手級的人才。從外聘到內聘到招聘,整個人才的梯隊有了雛形。

二、計劃

專案的整體規劃:一開始就要做好計劃,搞清目標。只有專案的目標明確,合理安排時間、費用、人力和其他資源,控制好專案的變更,這些是保證專案能夠順利完成的.基本條件。案例中整體的計劃比較複雜全面,要建立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家集冶鐵、鍊鋼、軋鋼於一廠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鍊鐵廠、熟鐵廠、貝色麻爐鋼廠、馬丁爐鋼廠、鋼軌廠到鋼材廠都是其中的專案,這些需要好幾個專案好幾個階段進行,鐵廠專案是第一個專案。

三、實施

專案的實施是最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大專案。其中包括領導的藝術,核心團隊的建設,這屬於專案中人的問題;然後是專案的範圍,到底涉及到多大多深入的東西,還有就是最重要的質量保證;還有資訊的通暢,資源的保障(採購或者自制)等等。光緒十六年十二月(1891年1月)鐵廠基建動工,至1893年最後完工,中間已經開始了生產,至1893年的10月份機械裝置安裝甫畢,前後二年十個月。建成後的漢陽鐵廠共有四個大廠、六個小廠。其規模居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此外,廠內還設有職工醫院、技工學校。在實施上完成了預計的規劃內容。

四、收尾

第一個專案還沒有收尾就開始了第二個專案,也就是說第一個專案還沒有來得及看到收益,就倉促開始了第二個專案。而且在第二個專案的融資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融資問題”。

我們審視一下這整個專案進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經費不足、成本過高。原投資計劃大大超出,財政撥款是一張空頭支票。燃料從開平運抵,甚至從英國、德國進口,成本高昂。從海外招聘的技術人員工資奇高,造成人力開支大大超過預算。

二是冗員太多,管理不善。從海外招聘的技術人員超過了當時需要的人數,管理人員大都是官員的親戚朋友,招來容易辭退難。

從專案運作的四步曲去看專案卻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將專案從功能這個角度分開去看,從專案整體管理、專案範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和採購管理這九大體系來對張之洞的專案管理過程進行一下分析。

1、專案整體管理。整體管理就是包括在專案生命週期中協調所有其他專案管理知識領域所涉及的過程。專案的主持者張之洞要從專案各類資源的整合、對各種條件約束的研究、環境是否適宜執行它等多個方面來巨集觀地考慮,例如,鐵廠所購買的裝置是否就是合適鐵礦石的冶煉,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漢陽鐵廠是出了問題的,因為當時的鐵礦石含磷量多高,而原來的貝塞麥轉爐不能有效去磷,只有到了盛宣懷接手後才將其換為馬丁平爐,解決了鐵脆性過大的大問題。應該說,在整體管理方面,很容易有太多不合適的地方,一個問題考慮不到,就可能造成整體上的問題出現,必須慎之又慎。

2、專案範圍管理。專案的範圍指專案的最終成果和產生該成果需要做的全部工作,也是個全域性變數,對於張之洞的專案來說,我們知道,其最終成果就應該是建造成一個具備生產能力的鐵廠,而全部相關工作則應該有建造廠房、購買裝置、聘用人員、以及運作整個專案的全部工作。專案範圍是制定專案計劃的基礎,它包括用以保證專案能按要求的範圍完成所涉及的所有過程。

3、時間管理。拖期現象是讓張之洞頭疼的一個問題,由於鐵廠開始並不會立刻產生效益,所以來自上面的撥款就不一定得到保證,再加上當時修頤和園的錢也佔去不少,而

工廠的耗費是連續的巨大的,於是,不斷因為錢的問題而產生工程拖期的狀況。

4、成本管理。在漢陽鐵廠這個專案上,張總督並沒有考慮到成本。

5、質量管理。質量是專案的核心問題,質量控制要深入到每個與專案相關的人,要深入到專案的每個過程中,從一開始,就要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每個過程都要進行質量的控制。這裡的質量不僅僅指產品(或硬體或軟體)本身應該具備的性質,還有專案執行和管理的質量。對於漢陽鐵廠這個專案,專案管理的質量開始幾乎無從談起,只能生產出幾坨沒有用處的生鐵的話,但是,隨著專案管理方法在當時的發展,之後還是得到了一些重視,比如請盛宣懷來經營鐵廠有了很大的效益,而這效益則直接來源於專案的質量。

6、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在晚清時期是及其缺乏的,通過內招外聘網羅了一批人才。對於一件事情來說,人才可以做到乾淨利索,而一般的庸人則事倍功半。張之洞在漢陽鐵廠專案中就起用了很多不同型別的人為他工作,做到人盡其用。

7、溝通管理。做專案就需要與客戶接觸,就會出現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談判。雙方都會為自己方的利益而進行討價還價。與客戶之間搞好溝通,是專案進展是否順利的一個條件。張之洞並不是一個容易溝通擅長溝通的人,費了很多腦子來防範人際關係上的爾諛我詐。對待不想做這個專案的人的消極怠工問題,需要作為專案經理的人具備非常完美的協調本事,溝通中有許多的策略在平時的實際工作中可以使用,目的不是坑害別人,而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專案,達到雙方事先確定的目標,而採用的一些藝術手段而已。

以上,我從專案管理九大知識體系分析梳理了張之洞做漢陽鐵廠專案的全過程,明白了掌握現代專案管理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對於張之洞來說,他希望能夠多快好省地看到自己專案執行的成果,卻因為沒有一個現代專案管理的思想指導而不斷陷入困境。拿時間管理來舉例,我們現在有專案的網路圖、甘特圖、關鍵路徑法、技術評審技術(pert)等方法,還有project這樣的軟體,所以在時間管理方面應該有了比較有效的手段。而在當時卻是一個非常頭疼的難題。

我查閱過專案管理方面的資料,其中我認為“專案管理16條至理名言”簡單而又有效的把專案管理中的重點進行了強調:

接受專案管理理論,並持續地運用它。

採用促使公司向著成熟的專案管理髮展的管理哲學,並將其傳達給每一個人。

在每一個專案開始時,制定有效的計劃。

在付諸實施時,儘可能小地變動範圍。

要認識到成本和進度管理是緊密相連的。

選擇合適的人做專案經理。

向高層管理者提供專案發起人的資訊,而不是專案管理的資訊。

加強直線管理層的參與和支援。

關注可交付成果而不是資源。

培育有效的溝通、合作及相互信任,以實現專案管理的快速成熟。

與全部的專案團隊成員和直線管理層分享專案的成功。

消除非生產性會議。

應儘可能早而快地且以有效的成本識別並解決問題。

定期測評專案進展。

將專案管理軟體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計劃或人際關係技巧的替代品來使用。

制定全員培訓計劃,讓員工學習正規的、定期更新的課程。

若張之洞當時就能掌握此現代專案管理的先進理論成果,提高專案的質量,降低專案的成本,降低專案的風險,最終提高企業的效益。相信漢陽鐵廠這一專案會成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在今後的學習與實踐中,專案管理知識同樣會給我帶來幫助,謝謝老師一學期以來對我們的教導。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14

《管理學》這門課是我在本期修的。我學習,是因為,我認為我將來就是一個企業家或是一個公司老闆,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人才”,然而,間接面對的就是“管理”曾聽說過“天時不如地種,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側面說明了管理的重要,因為,要留住人才,關鍵總在於管理。因此,我修了這門課。

我先說明,我寫的算不上什麼“體會”只能算是“心得”罷了,所謂“心得”即心裡所得到的,就這一點,我想每個人只要接觸了什麼,也都會自然而然的有一點兒心得,因此,我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

第一:瞭解了這門學科的組成:《管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古代以及現代的經典《管理學》原理,這一章裡,我們學習到了許多經典的管理榜樣,首先,管理的最重要原則——以人為本。這和現代的管理理念一致,到處都是聽說的“以人為本”,因此,在這裡我才真正的在書接觸到了這個觀念。

其次,管理中的“人際技能”,這又映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處理好人際關係,同時“人際關係”也是一個立足社會的基本點。

再次,分工與協作,分工要求各盡其職,協作便又是現在熱炒的“團隊精神”。

老師在總結這一章時,提出了以下一些令人受益匪淺的五點意見:

1、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的願意

4、團體學習

5、系統思考

第二:瞭解了這門課的一些基本思想。首先是“道德與社會責任”我想無論是那門課,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道德與責任”便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能夠得以生存的關鍵。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取向也被提到了。其次,全球化管理,這一點,是當今社會非常流行的,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21世紀,還有就是“資訊管理”這是一個新觀念,因為以往沒有,這也是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提出,Internet的建立,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不斷要求現代人要專門化的從事這門管理。

第三:管理有幾個方面: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和創新。在提到決策時,老師曾說了兩句他人的名言“做一件事情,在沒有最好意見之前最好不要做決定(即集思廣益)。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只有一種方法,則此種方法可能是錯誤。”我想這便說明了我們在做一件事決策時候應把握的兩個基本觀點。它教導我們不要“唯心主義”同時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同時老師不拘書本上的知識,概括地提出以下6W和3H的思想,有了這些,我們便能更好的決策第一件事了!

在談到領導時,老師也同樣不遺力的講述了優秀領導的作風,其中的“不可求全責備,切忌用人唯親,應當用其才,力戒貽誤時間,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以下兩點又是不可或缺的。絕對深度的溝通技能作為一定的激烈措施。溝通是領導能夠深得人心的重要保證,而激勵便宜是領導能夠留住人心的重要措施。

由於本人未能深入研究這門課程,只是相當淺顯的心得而已,還望見諒!

通過對管理學原理的學習,我對管理學原理中的成本管理感觸頗深,因為隨著我國加入WTO,中國的企業開始直接面對眾多國際化的企業,競爭日趨激烈。中國的企業要想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必須加強企業的成本管理,強調現代成本管理觀念。以下是我個人的心得體會。

一、我國企業成本管理的現狀

企業價值補償不足。因為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使企業資產價值流失嚴重,價值補償不足,而且企業一般物流管理失控,能源的浪費比較嚴重。產品損失成本增加。企業的生產裝置、工藝技術陳舊落後,原材料質量不好,運輸管理不善,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次品、廢品造成的質量損失驚人。企業成本資訊核算失真。

成本核算不實,一方面是核算人員思想上不重視,另一方面為達到某一目的進行人為調節成本數字,潛虧嚴重,企業虛盈實虧。成本管理短期行為嚴重。由於近年來承包經營責任制不夠完善,企業只包利潤,不包成本,短期行為氾濫;以包代管,管理不力,各項規章制度名存實亡;企業領導任期有限,管理鬆弛,人員素質較差;財政、審計監督不力。

企業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識薄弱。沒有充分認識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必須加強成本管理的重要意義,沒有充分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競爭的實質是企業成本的較量。因此,成本管理鬆弛,預算約束弱化,損失浪費驚人。

二、傳統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成本管理範疇過窄。

受長期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企業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產成本的管理,而對企業的供應與銷售環節則考慮不多,對於企業外部的價值鏈更是視而不見,這種成本管理觀念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要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在的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只考察產品的製造成本會造成企業投資、生產決策的嚴重失誤。

從成本動因的角度去考慮,企業的任何一種產品從引進到獲利,其成本絕不能僅僅理解為製造成本,而是貫穿產品生命週期的全部成本發生。與此相適應,成本管理的內涵也應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充套件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資本成本、服務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應樹立成本的系統管理觀念,將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視為一項系統工程,強調整體與全域性,對企業成本管理的物件、內容、方法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在管理領域上,只限於對產品生產過程的成本進行核算和分析,沒有拓展到技術領域和流通領域;在管理體系上,偏重於事後管理,忽視了事前的預測和決策,難以充分發揮成本管理的預防性作用。

2、成本管理觀念落後。

在傳統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歸結為降低成本,節約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從現代成本管理的視角出發來分析成本管理的這一目標,不難發現,成本降低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況下控制成本費用,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的下降。因而這種成本管理是一種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成本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不能再將成本管理簡單地等同於降低成本,而應是資源配置的優化和資本產出的高效管理。

因此,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的生產成本,而且要關注其產品在市場上實現的效益。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達的今天,企業單純依靠成本的降低來獲取優勢是不可能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更多的應靠技術的投入,從而產生更大的收益,也即現代成本管理中所謂的相對降低成本,從而提高成本效益。

三、現代成本管理的立足點

現代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員運用專門方法提供企業本身及其競爭對手的分析資料,幫助管理者形成和評價企業戰略,從而創造競爭優勢,以達到企業有效地適應外部持續變化的環境的目的。通過分析比較傳統成本管理和現代成本管理,可以概括現代成本管理的立足點如下:

1、立足於長遠的戰略目標。

現代成本管理的宗旨,是為了取得長期持久的競爭優勢,以便企業長期生產和發展,立足於長遠的戰略目標。而傳統的成本管理則立足於短期的成本管理。比如企業進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企業宜僱傭年齡相對較大、技術熟練程度高的員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以“成本優勢”標準衡量,企業應從長遠出發僱傭年輕、文化程度高的員工,利用學習曲線,以獲得較長時期的成本優勢。

2、立足於總體發展戰略。

現代成本動因的理解應是企業戰略高度上的,它不僅包括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應包括企業的規模、市場開拓、企業內部結構調整等無形的成本動因。為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侷限於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而是應該將視野向前延伸到產品的市場需求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態勢分析,以及產品的設計;向後延伸到顧客的使用、維修及處置。

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會涉及到產品的資訊來源成本、技術成本、後勤成本、生產成本、庫存成本、銷售成本,以及對顧客的維修成本、處置成本等成本範疇。對所有這些成本內容都應以嚴格、細緻的科學手段進行管理,以增強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在產品設計階段推行價值分析,就是一種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成本管理手段。現代成本管理以企業的全域性為物件,根據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而制定的`。

它把企業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綜合起來,現代成本管理從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出發,其成本管理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分析,而且包括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和企業所處行業的價值鏈分析,從而達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域性的目的,並由此形成價值鏈的各種戰略。

3、立足於外部環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重心應由企業內部轉向外部,由重生產管理轉向重經營決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種決策成本也就成為企業成本管理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如相關成本、差量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付現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遞延成本等等。在企業成本管理中,重視和加強對這些管理決策成本範疇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損失,為保證企業做出最優決策、獲取最佳經濟效益提供基礎。應把企業成本管理納入整個市場環境中予以全面考察。

只有對企業所處環境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才能預測和控制風險,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確定和實施正確適當的管理戰略,把握機遇,主動積極地適應和駕馭外界環境,在競爭中取得主動,最終實現預定的企業戰略目標。而傳統成本管理的物件主要是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對企業的供應與銷售環節則考慮不多,對於企業外部的價值鏈更是視而不見。

四、運用現代成本管理的現實意義

成本管理範圍的日益擴大,更有助於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以及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的不斷創新,成本管理的範圍日益擴大。對處於開發型、競爭型市場環境中的企業來說,應該把企業成本管理問題放在整個市場環境中予以全面考慮。因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是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它表現為一個由此及彼、由內及外的“價值鏈”,通過了解整個行業的價值鏈來進行成本管理,更有助於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因此,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範圍不僅包括生產領域成本的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領域成本的控制,還要對研究、開發和設計成本進行控制;不僅要通過管理工作控制成本,而且要通過技術工作管理成本。同時,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又使成本管理的範圍向著與多學科相互結合、相互交叉滲透的方向發展,如在計算機整合製造系統的大背景下,適時生產控制、全面質量管理、作業成本法的出現。相關科學的引入,使成本與技術密切結合,不但擴大了成本管理的範圍,也開闢了降低成本的新途徑。

現代成本管理的實施,有利於改善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作為一個完善的企業管理系統,現代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正確引進和運用現代成本管理是我國企業管理中值得深思的問題。現代成本管理是企業全員管理、全過程管理、全環節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結合的管理,是經濟和技術結合的管理。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成本管理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傳統成本管理把成本侷限在生產這一狹小層面上的研究領域,把重心轉向企業整體戰略這一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注重採購、技術、財務領域及競爭對手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業正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從而正確地選擇企業的經營戰略,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加強成本管理的關係,提高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

樹立現代成本意識,運用成本——效益分析為企業創造更大收益。現代成本意識是指企業管理人員對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夠的重視,不受“成本控制即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無法再降低”的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充分認識到企業成本降低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確實,在相關指標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成本支出的絕對額,反而會相應地增加企業的收益,而單純的成本降低確實是有限度的。然而,在各項經濟指標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有時增加成本支出的絕對額,反會相應地增加企業的收益。

因此,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內容不僅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從成本與效益的對比中尋找成本最小化。必須指出,這種無窮盡降低成本的思想必須依靠戰略構築、組織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現代完整意義上的成本意識。其表現為,一方面把降低成本的工作擴充套件到供應、生產和設計等各個部門,形成全廠全員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貫穿企業各部門的成本意識;另一方面將降低成本從戰略佈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從選擇開發專案種類、進行可行性研究起就注入成本思考,確立具有長期發展觀的成本意識。

成本效益理念可通俗地表述為“為了省錢而花錢”的思想,即為了未來的更多收益應該支出某些短期看來似乎是高昂的費用。比如引進新型裝置可能導致一筆較大的支出,但是,在今後裝置使用期間,因裝置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產出加上裝置維修費用降低的綜合效益,可能抵補支出而有餘,這樣就總體而言,效益有所增加。由此可見,為未來“增效”而樹立成本效益理念是極為重要的。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經濟環境發生了劇變,資訊科技的發展,一方面給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競爭變得異常激烈,成本優勢的取得對於一個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而成本優勢的取得絕對不限於成本本身,應從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獲取效益的潛力。在我國,對成本控制的研究和應用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企業管理者要及時轉變傳統狹隘的成本觀念,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充分運用現代的先進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管理課程學習心得15

這一學期我們專業開設了《管理經濟學》這門課程。剛上MBA的課,我有點不適應,我的本課專業是自動化,起初我對這門課真的一無所知。而且在我的印象裡文科的學習應該是枯燥無聊,相對理科學習簡單一些的,但在開始學管理經並且包含的知識很多都是理科的,管理經濟學的學習讓我頗有感觸。

首先,我對這門課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認識,這學期我們主要學習了需求與供給理論、效用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等。

我們所學的管理經濟學都是微觀經濟學的原理,它以單個經濟單位作為研究物件,圍繞稀缺資源的配置,研究均衡價格的決定和變動、消費者行為的決定和變動、生產者行為的決定和變化、市場結構差異、要素市場的價格決定和變化、一般均衡過程等問題,其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為市場主體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提供解釋和指導。微觀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主要採用實證分析方法、規範分析方法、靜態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邊際分析方法等。微觀經濟學的研究物件是經濟個體,如單個的消費者、單個的廠商、單個行業等,它主要以單個數量的分析為主。在微觀經濟學中,這種分析方法有兩個重要的假設條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設,即“經濟人的假設”,即在經濟活動中每個經濟個體總是以利己心為動力,企圖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另一個假設條件是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它要求人們對有關的經濟情況能確切的瞭解,即完全知識或完全資訊的假設條件。但這一條件在現實中往往難以實現。

其次,學習經濟學之後,我得到了幾個印象最深刻的詞彙。機會成本,現在的我真正體會到“時間就是金錢”這個概念,時間有其機會成本,我們在校大學生為了學業而放棄了外出打工賺錢的機會,這是我們學習的機會成本,而有部分學生利用本該學習的時間去泡網咖,打魔獸,唱k等。這是在進一步浪費我們的時間,讓我們損失更多的機會成本。理性人,作為一名理性人,我學會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考慮它的邊際收益,考試作弊可以讓我們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去複習課本知識,用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是作弊過程中心理上擔心焦慮的過程與背那十幾頁的資料相比,那個收益更高?大概每個人心中自有答案。每個國家總有其比其他國家優勝的地方,相對而言,人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其比別人優勝的地方,覺得自卑的人,還沒找到自己優點的人大概還沒學習到經濟

學這個精妙的詞語吧。無謂損失,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兩全其美的做法,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損害到某些利益,那是正常的,而且是發展所必須的。有些損失我們只能設法地減少,要想完全消滅是不可能的。多元化,用許多不相關聯的小風險來替代一種大風險,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個理論適用於我們平時投資,做決策選擇。

最後,學習經濟學之後,讓我得到了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事情沒有絕對正確的和絕對錯誤的,即使是作為科學性的一門學科,巨集觀經濟政策也有其支援和反對者。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決策者應該試圖穩定經濟嗎?貨幣政策應該按規則制定還是相機抉擇?中央銀行應該把零通貨膨脹作為目標嗎?政策應該平衡其預算嗎?應該為了鼓勵儲蓄而修改稅法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觀點,但我們可以很肯定地否決他人的觀點是錯誤的嗎?答案是不!為此,世界萬物有多種多樣的答案,思維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當你作出一個決策,必然要放棄另外一個選擇,萬物沒有完美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們只求尋找到滿意抉擇,患得患失的心態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選擇與放棄是孿生的,選擇就意味著需要一定程度上對某件事物的放棄。

當我們真正用心地投入到西方經濟學的學習中時,我們可以很快地找到它的奧妙之處,它真的很有意思,它不同於高等數學。雖然高等數學可以鍛鍊我們的思維,而且它把影象與方程結合在一起,真的讓人覺得,發現這個規律的人很了不起!但它畢竟離我們有點遙遠,沒有切實運用到我們實際當中,當我們出去買東西的'時候,不可能動用到方程與影象還解答我們需要的東西吧但西方經濟學就用供求關係教導我們,我們所購買的物品價格不可能無限期地增長。物品在價錢提高的時候,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它的需求減少,而且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會使物品的成本降低,從而使物品的價格減少。它不同於管理科學。管理學教導我們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方面在企業管理方面的運用和意義,理論說得倒是不錯,就是實踐性差,很難找到一個機會正規地實踐這些內容,單憑書本所講,難以運用掌握。但是西方經濟學卻可以讓我們從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尋找到實踐機會,我們可以預測未來通貨膨脹率,以確定是否應該把自己的錢存放在銀行中;我們可以運用多元化投資,把部分資金投資在股票,購買債券和共同基金等。當運用一兩個知識理論解決到心中無數多個為什麼時,敬佩感和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我們敬佩發現經濟規律的天才,同時我們也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感到自豪。不過每門學科都有其侷限性,它不可能每個內容都吸引到大家的興趣,它當中當然有沉悶的地方,有你看不懂的地方,有你感到鬱悶的地方,但是,只有你用心去思考過研究過,它的魅力就在於思考的過程,能令人得到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是一本書籍最大的成就。而且不同的教材,它的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