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企業管理 > 公開課

諦視語文公開課

欄目: 公開課 / 釋出於: / 人氣:1.02W

引導語:時下和過去的日子裡,只要你站在教學的前沿,你便時常親近公開課。下面是yjbys小編為你帶來的諦視語文公開課,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諦視語文公開課

你在公開課中收益匪淺,因為同仁們一道,通過公開課這種常見的渠道,潛心尋求和探討更有效的教學捷徑,並試圖改進現狀,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是的,公開課在潛移默化中客觀的抑或主觀的讓你教學水準提高了不少。

眾多公開課的情景在腦中貯存著並時常浮現,很多課都上得有特色、有活力、有創意,給聽者一種藝術與精神的享受。但我們也知道玫瑰也帶刺,白璧也寓瑕,泥沙俱下在所難免。有時著力搜尋一下這條路徑,便又感於一絲如同嚼蠟的滋味襲來,把這種感受說出來以澆自己的快慰,並不基於筆者無任何造詣,旨意引起共鳴,也不作吹毛求疵之嫌,謹此拋磚引玉,就此,筆者就語文公開課的務實與評價談些膚淺的看法與各位同仁商榷。

  關注過程,求務實

執教者給公開課準確的定位,是上好公開課的關鍵。一般來說,執教者受帶有教研性質的外向型課程制約,往往要被一些花架子和噱頭左右。一堂公開課,是否使用了漂亮的多媒體課件往往成了衡量一堂課成敗的一個剛性指標,至於使用的效果、時間卻大多不大作推敲。因此為了追求觀眾效應,投影也不作合理的安排,其結果是課件的的信手拈來、不作取捨;或只求熱鬧,不講門道,對使用課件投影的意義不甚瞭然,兼有隨意性;或先於文字解讀,或與文章同步進行。譬如一位老師在上沈石溪的《斑羚飛渡》時,課一匯入就先聲奪人,羅列斑羚飛渡的整個動畫過程。學生聞其聲,其聲切切;觀其形,其形鑿鑿。電光聲浪,委實催淚感人;再如一位老師上高爾基的《海燕》時,擬用蒙太奇形式,畫面與文字同步出現,再配音樂朗誦,可謂聲情並茂,神形兼具,讓人胸中澎湃。結果,學生學習的趣味性盎然而生,但文字解讀的豐富性卻被影象色彩的多樣性掩蓋,學生的思維被這聲形所桎梏、定勢,幾十位學生頭腦中的羚羊飛渡、海燕號叫也被這現代技術“標準”了、同化了。由此可見,時下的公開課在一定程度上的價值取向從一個追求步入另一個極端,且有不可收拾之局面。

  就實質看來,新課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我們應當崇尚甄別學

生對文字理解為基點的價值取向,以體現對以人為本的執行。現代技術固然可以製造出一個十分完美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它也只能製造出一個確定的世界,抑制受教育者的創造創新潛能,有悖語文教學倡導的個性化閱讀。因此,筆者以為除了因創設情境(激趣)或介紹知識(背景)之需以外,課件“投影”一般放在文字解讀之中為宜,或作為思維成果的一個示例與學生共同探討。

其次,無止境拓展文字有侵略之嫌。由於 “拓展延伸”幾乎成了每堂公開課的必具環節,“拓展”的好壞將直接關係到課的優劣,便曲解了《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大家“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充分開掘和利用“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這一命題。有的課程剛開啟課本就急迫輟場,文字解讀囫圇吞棗,淺嘗輒止,造成了優質課堂教學資源——文字的極大浪費。殊不知,學生未曾涵泳文字,甘苦未知,怎能大談“課外”,闊論感受呢?一隅之未舉,何以三隅反?課文是語文教學之“根”之“本”,教者不教“本”,學者不學“本”,捨本而逐末,哪裡行得通!某中學雷老師一堂公開課魯迅先生的《風箏》給了筆者不淺的收穫:讓學生講述自己的遊戲與“弟弟”遊戲的感受中比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入剖析“弟弟”不責怪我的感情成分。教研員也是如是評價:課堂的始末都是以學生和文字出發的。值此,回想到了前些日子在桂林聽到的幾堂公開課中,有兩節課最具典型意義:一是上海某中學老師示範的舒婷的詩歌《致橡樹》,一是長沙某中學老師執教的吳晗先生的文章《談骨氣》,兩節課可謂迥然的課堂教學藝術風格和教學審美取向。《致橡樹》面對豆蔻年華的少男少女的第一句話:“同學們,你們喜歡愛情嗎?”便縮斷了師生距離,給課堂定下了熱情的基調,把學生的活躍貫穿四十五分鐘。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意象,在品評中滲透破與立的愛情觀以達到審美的愉悅,討論中又有新的社會理念和崇高的人生觀的啟迪。長沙一中的這位老師便是真正的傳統教學的按部就班:導語、朗讀、分析、作業。議論文有縝密的邏輯思維,分析者把握了這一“本”的內容。中語會蘇立康教授的當場點評讓自己記憶猶新:《致橡樹》上得活,對詩歌的朗頌和感受比較好,教師帶學生髮揮,讓學生去想象、體味,並提供了比較教材,引用郭小川的詩,布魯諾的詩作比較,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談骨氣》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的思路明確,認讀後提出關鍵問題,多於提問,創設問題。他主張不管採用任何教學形式,並不一定要熱熱鬧鬧,目的就是要達到目的,提高學生的創造創新的能力。

至此,筆者想到寧波龍賽中學的一個教學理念:非預設性教學,即執教者理應以萬變

應對萬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往往違背靈活多教學原則,摻水分、搞假象、做小動作。筆者曾聽過各級各型別的語文公開課,發現有些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先進行“彩排”,演練臺詞、板書等細節的落實,教學生回答問題,待到上課時呼風喚雨,博得觀摩者的掌聲和喝采,最後評上所謂“新秀”、“帶頭人”等稱號。可平心而論這完全是一場戲,是教育界的假冒偽劣產品,產生負面影響不淺。觀摩一堂成功的語文公開課,是一種藝術享受,大家都不是門外漢,一感受到了矯揉造作的成分,聽眾心理便憋得慌,長此以往,又怎能培育出高素質的人。

  關注評價,求真實

基於語文公開課評價的多方面的意義,我們不妨就重作一些呼籲。首先要講究真實性,即課程的真實性和評議的真實性。語文公開課的藝術生命在於真實,這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同仁應該牢記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對自然真實、質樸無華的藝術美的追尋,同時也應當成為我們每一堂語文公開課努力追求的藝術境界。有這麼一堂國中畢業生作文複習公開課(亦稱作文提高示範課),具體操作如是:教師列羅數個作文題目於黑板,學生隨意劃分為四個學習小組,每小組並接受兩小題作文的審題任務,通過討論,列出作文提綱或初稿,推薦代表綜述審題結果且成文章雛型。由學生中產生的評委對四小組作文水平進行評議,亮分顯示速成作文的優劣„„

善後工作是,對公開課都會興師動眾進行評議,大加讚賞一番,當在肯定中希冀得以推崇。學生的積極參與,思維能力的拓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淋漓的張揚,眾多的成功都不置可否。我只說,其中的弊端不言而喻。林林種種的類似課型在評議程式中,難見其共同探討和改進不足,難以突破真正坦言的心理,就怕礙於人情的面子,有恐於說易做難的心態,當然也包括其他的情況。於是乎,評價也失血蒼白。

第二,主張教師有過硬的基本功而不能在公開課中受其遷制,因為學生才是活動中的'主體。語文公開課如果是授課老師唱主角挑大樑,學生只是跑龍套的角色,老師嘴皮越練越善辯,板書越寫越漂亮,結果並不成功。評價一堂語文公開課的成功與否,關鍵是看是否大面積地發動學生,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是的,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略,我們不能因為教學中要從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走向另一個衚衕。以上提及的一堂作文課要達到什麼目的、產生怎樣的效果,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且在胸有成竹的基礎上設計並施行教學環節。假使教師在公開課上,只匯入新課、不作詮釋地列羅五種命題方法,諸如修辭法、

擴充套件法、懸念法、符號法、引用法,然後教師便躲在一旁,不作聲息,讓學生去酣暢一番,那定然是敗筆。在圍繞《幸福》為話題展開作文的練話交流時,有一學生無意中讀到爸爸的日記,講一些風馬牛不相接文題,教師便該站出來斧正、小結。兩輪作文賽事,時間在時空中被徹底佔領,教學效率得不到體現。其實作文從形式到內容都涵蓋廣闊的領域,應在一節課的落實問題上舍大求小,求重覓實,定可以讓學生勞有所獲,而不是什麼都無顧忌,只要課堂熱鬧了,便一切都成功了,這樣反失去偏頗。

從全域性來考慮,評議也看教學目的是否明確,重點、難點是否得當,其次看教學過程過渡是否自然,有啟發性,教學環節是否完整,重點突破情況如何,難點解決情況如何,教學效果質量及效率如何,課堂是否引入新的教學思想,教法上是否有創意,是否優化語文的課堂教學的結構。

最後用兩句老生常談的話煞尾:希望在評議公開的過程中,大家都直奔主題,言者無罪。雖然評議者未必強於執教的老師,但交流在已定位的前提下還是有必要的,況且評議隊伍中不乏大批的行家。只是我們在這裡探索的是科學規律,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褒貶,那是十分有益的。正確定位後,大家心中輕鬆愉快。希望所聽到的公開課不是為公開課而公開課,也就是說,在公開課中不作充分的準備是不可能的,做到不露斧痕也是枉然的,能夠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水到渠成,那才是同仁們追求的一種至高境界。我們不妨真正把我們精力潛心於平時的、平凡的、平常的工作中,肯定會功到自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