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計算機 > 網路技術

淺談網路技術與人文精神

欄目: 網路技術 / 釋出於: / 人氣:1.59W

技術(包括“網路技術”)導源於“求知意志(the will to know)”。人文精神導源於“意志”的自由。因此在技術的時代(即以技術進步為主導的時代),人容易淪為“求知意志”的奴隸;而在信仰的時代,人的自由意志被“無知”所矇蔽。無視物質手段的進步,一味沉浸於精神自由的人,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所說,將永遠停留在如夢般的,實現不了的“自由”裡。所以意志朝著“自由”邁出的第一步,總是放棄一部分可能的自由,為了實現另一部分自由。這裡既包含了經濟學家所說的“自由選擇”(選擇“自由”與為自由而“選擇”),也意味著薩特所說的“自由選擇”(被註定了要自由地選擇)。自由選擇於是不得不帶有某種功利性質,因為它所選擇的恰恰是通過使“物質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湧流”來實現精神自由。對“手段”的追求可以使手段異化為對“目的”的壓抑。我同意<矽谷時代>的宗旨---立足技術時代,倡導人文精神。 如果我們同意康德的看法:思想提供“意義”,理解提供“知識”。那麼我們就不難接受這樣的判斷:在全球資訊網上我們獲得的是“知識”(儘管這些知識可以突現為高度複雜的知識),而我們自己的頭腦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提供“意義”。我們生活的意義之所以必須要從我們自己的頭腦裡得來,根本原因在於生活的意義必須經過親身體驗才可能被領悟。“意義”的意義在於它從來就不是一種可以置認知主體於度外的“知識”;“意義”的意義在於它是一種情感的投入,它是心靈的激動,它是如同強烈的愛(或者恨)那樣的“幸福感”(或者“使命感”)。當我們思考生活的“意義”時,我們是用心靈(而不是用大腦)在思考。所以任何思考都包含了對生活的感受,由此構成我所說的思維的“深度”。或者用我在另一篇文章裡的提法,就是“知識過程與人生體悟”(<讀書>1999年4月)。

淺談網路技術與人文精神

(1)知識的民主

我是在“權利平等”的意義上使用“民主”這個語詞的。在分工條件下,也只有通過勞動分工這一制度安排,人們才可能獲取並大量積累專業性的知識。但是專業知識的`制度化與積累反過來把社會劃分為“專業群體”,隔離了這些群體之間的交往和理解。這就是哈貝瑪斯所擔心的日漸取代了傳統權威的“專家文化”。因為專家的知識權威並不提供生活的意義,一旦專家文化摧毀了傳統的意義權威(上帝)之後,人的意義也將消失。(“上帝死後,人之若何?”)這一問題被稱為“現代性危機”。就知識領域而言,現代性危機起源於專家對知識的切割與分離。網際網路提供了這樣一種技術可能性:在不破壞甚至有助於專業分工的前提下,以廉價手段為大眾提供接近各種專業知識的機會。我把這一可能性定義為“知識的民主”。

在目前已經出現的免費網站裡,我列舉如下專業網站以說明知識的民主是怎樣實現的:(a)醫藥。以英語為媒介,大約有五個普及性醫藥知識網站是免費的(包括最近上市的“er”),這些網站設有針對各類疾病的醫藥諮詢專頁和進一步獲得付費醫藥的諮詢。對多數患者來說,他們在醫生的診室裡待幾分鐘所能夠學到的知識通常無法解答他們對自身疾病的治療方案或藥品選擇的無數疑問,而這些疑問通常可以從這些免費專頁裡得到令人滿意的解答。另外,還有一個高度專業的醫療網站,以幾百名最好的醫生為諮詢網,為上網的專業醫生提供疑難問題諮詢,按照所諮詢的專案收取費用(從5美元到500美元)。據說,那些剛剛畢業的外科實習醫生可以一邊上網諮詢,一邊進行手術,該網站保證提供高速實時對話以幫助手術順利實施。(b)法律。至少已經有了三個面向非專業人士的法律網站(以英語為媒介),這些網站通過聊天室或電子郵件對話方式免費評估潛在的立案可能性。在聊天室裡,當事人可以把自己經歷的事情詳細講述給主持人聽,然後由主持人評估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勝訴,以及能夠獲得多少賠償。這些重要的“首次諮詢”在許多律師事務所都是必須付費的。(c)金融。中國境內已經有至少兩個金融專業網站,而以英語為媒介的金融網站大約有二百個。除了專業金融網站以外,許多站(例如“Yahoo!”,“Lycos”,“Excite”,“Microsoft Network”,“Netscape”)都設有免費金融與投資網頁。專業網站的好處在於訪問者在那裡可以免費學習大量金融與投資知識(比較著名的,例如“”,“day-trading international”,以及微軟開設的“”)。許多網站的聊天室已經成為業餘投資者學習金融知識的最佳場所,著名者如“Yahoo! Finance”,“Silicon Valley”,“CBS Finance”。而且,業餘投資者還可以從這些網站獲得免費提供的實時股市走勢圖和其它重要的行情。這些服務相當有效地緩解了專業投資機構與業餘投資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性”。(d)各門科學與人文的專業知識。只要開啟例如“雅虎”網站的首頁,就不難看到這些原本分門別類聲氣不通的學科已經被網際網路以“超級文字”方式連線為一體了(儘管從首頁到各個專頁仍需要一系列鍵擊從而讀者很容易沉淪於“專家文化”中而忘記返回主頁)。

知識的民主不是從網路技術那裡自動發生出來的,它需要制度變革來誘導。美國的網際網路業務首先得到政治家如副總統高爾的全力支援,獲得了長期免稅的權利(目前尚在辯論中)。其次,美國的電話收費制度已經先期實行了變革(九十年代“電訊業打破壟斷”的後果之一),不僅長話費用通過競爭(和使用網際網路電話技術)而大大降低,而且市話成本也逐漸下降,計算機聯網費用也隨之下降,大多數消費者可以採用20美元左右月費方式上網(時間無限)。作為對比,歐洲的網際網路業務至今難有長足進展,主要原因就是電話公司壟斷市場,造成消費者不得不按聯網時間支付昂貴的電話費(在德國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城區之間通話都可能按長話付費)。即便是目前風行歐洲的所謂“免費網際網路”運動也不過是鑽了電話業壟斷的空子(靠把客戶帶給電話公司得到“回扣”維持免費網站)。第三方面的制度條件是商業制度(支付手段,信用確認,商品割交與售後服務)在網上的健全與擴充套件,從而網上商業的利潤可以得到保護。沒有潛在利潤的吸引,網際網路公司是很難維持免費資訊服務的。最後一方面的制度條件是社會對自由競爭提供的保護。這方面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以“Linux”為代表的自由軟體運動(free-source movement)的豐碩成果,這一運動正在發展成為對抗“微軟”?勻ǖ鬧饕?諧×α俊C懇桓鮃浴發inux”程式碼編寫的應用軟體,如果受歡迎的話,都可以獲取商業利潤(例如剛剛上市的“R Hat”公司股票價格在一個月內從25美元飆升至140美元),而所有這些軟體的基礎語言---“linux”則是免費提供的。這好象每一個人都可以靠應用數學方法賺錢而“數學符號”是免費提供的一樣。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知識的民主代替不了政治民主。前者是後者的認識論前提,“公民有知的權利”;政治民主還需要“程式正義”作為其道德前提。

(2)交往的自由

與“民主”一樣,“自由”也是一個,甚至是一個更廣泛的外延性概念(而非“建構性概念”)。這裡所說的,僅僅是“交往的自由”。即便是“交往(communication)”這樣一個概念,用於此處也還是過於寬泛。對這個語詞的更嚴格的界定,似乎應當是“交流”或“通訊”。總之,網際網路提供了比以往的交流方式廣闊得多的對話介面。以電子郵件為例,如西蒙(Herbert Simon,電腦科學,政治學,心理學,和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曾經注意到的那樣:電子郵件比電話更靈活,後者要求受話人必須在場,而前者則允許受話人在任何時候接收資訊並決定是否回覆。電子郵件的這一性質導致了對客戶問題的分層次答覆方式,例如各個網站都要準備的“FAQ(經常被問到的問題)”解答,以及更深入一步的專業問題解答,其次是通過電話直接與工程師對話解決問題(這是“微軟”目前採用的客戶服務程式),最後,如“Dell”和“Cisco”那樣,通過“常駐客戶工程師(on-site staff)”解決客戶的技術問題。在這樣一個廣泛和多層次的社會交往過程中,電子郵件提供的是較淺層次但非常廣泛的交流面,它的靈活性在於,一旦建立了交流,對話雙方隨時可以進入更深層次的合作。電子郵件的這一特徵剛好迎合了最近興起的“mass customization(大規模地針對每一個客戶的需要而提供服務)”企業戰略的需要。最近上市的“KANA”股票,專營自動處理電子郵件的軟體,股價在一個多星期內從25美元升至7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