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留學 > 留學美國

留學融入美國朋友圈的方法

欄目: 留學美國 / 釋出於: / 人氣:9.96K

對於準留學生而言,未來的社交將是充滿未知和挑戰的。大多數留學生在赴美之前並沒有獨立融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美國學生群體的經歷,結果就導致到了美國之後,一陣陣的恐慌,那麼該如何解決這些恐慌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些過來人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留學融入美國朋友圈的方法

一、袁飛鴻(化名):“抄作業,聽RAP”

美高學生

袁飛鴻同學的回答是所有受訪者中最接地氣的。他覺得自己在一開始進入美國同學圈子的時候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外國人數學不會就問中國人,沒做作業就問我抄,我沒做作業也問他們抄。於是大家和和氣氣一家人。”

與大多數受訪者相同,袁飛鴻覺得美國學生的興趣和課餘活動相對於中國學生會更廣泛一些。他以體育專案為例,美國學生除了足球籃球,還有橄欖球、棒球、高爾夫這樣的興趣。

當我提出讓他推薦一些可以幫助準留學生們瞭解美國文化的建議時,袁飛鴻推薦了看美劇、聽鄉村音樂和rap、看棒球和橄欖球。但關於聽rap,他還提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東海岸的就聽東海岸的rap,不要聽串了,不然就完了,就像你到了上海聽二人轉。”

二、Mimi:“尊重別人,做自己”

女,大一,高中赴美就讀於Millbrook School,今年被布朗大學錄取

Mimi的英語水平較同齡人而言較高,在赴美學習之前就對美國音樂,電影,文化很感興趣。她覺得這些興趣讓她到美國之後和其他學生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可以聊,更自然地展開對話。

雖然Mimi對美國的文化有所瞭解,她在一開始融入美國學生群體的時候還是感覺會有一些文化差異。但她覺得這種文化差異不會想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麼大,只要適應一段時間應該就OK了。

對社交和文化差異方面,Mimi給出的建議是:“我覺得主要是有一個比較open的心態。因為有很多人到那邊就會不接受他們的觀念。其實,不一定要完全採用他們的觀念,像我的話就是一半一半的,就是要接受,不可以排斥,要尊重他們的觀念。然後,最重要的就是Be nice, just be yourself。”

  三、Apple:幫自己喜歡的社團主動做些事

大一,現就讀於巴德學院

我和Apple是在Coursera的翻譯組裡認識的。她在高二時候直接跳級到大一,並開始了在美國的求學之旅。

對於中美學生的社交方式,Apple認為中國學生會相對更傳統一點,一般看到別人跟你打招呼才會打招呼。而美國人往往會更直接了當,也會更主動一些。比如課上看誰比較順眼,就會去問要不要一起吃個飯之類的。

在被問到在一開始融入的時候遇到什麼困難時,Apple分享了一段自己的勵志經歷:

“一開始在pre-medical society就是個小朋友,而且那裡邊亞洲人又少。大家都踴躍發言的時候,我只能坐那兒聽著,去參加什麼醫學會議我也是就屁顛屁顛跟在後面。總之,存在感非常弱。

但是我個人又是對medicine(醫科)這塊兒比較有激情,所以不希望在這種專業類社團裡邊就這麼隨便混混,所以只好厚著臉皮去給全社團聯絡活動。雖然那應該是secretary以上級別的人做的事兒,但多找了幾個活,多跟management team交流後,存在感就漸漸強了,臉皮越來越厚了。後來也不怕在活動、會議上說話了,再後來新一年換屆選舉我就成了新的secretary了!”

看來機會還是需要自己主動出擊去爭取。

  四、Bruce: “串門子”

大二,現就讀於倫斯勒理工學院

Bruce在一開始遇到了一個許多留學生面臨過的問題,就是最開始的一兩個月感覺不敢講話。這種情況按Bruce的描述就是:“感覺每天都像在練習英語。”那麼他是怎麼突破這種困境的呢?Bruce選擇主動走出自己的confort zone,為自己創造練習的機會。“記得大一有很多同學都會把宿舍門開啟,我就時不時串門找他們講話。”

他認為中美學生平時聊天的內容差別並不會太大,主要還是聊些學習和生活上的事情。但是他表示美國同學會更喜歡聽或者講個人最近幹過的事,而中國學生會講些教授或者別人做的事。

在被問到融入過程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點時,Bruce的觀點與Mimi相同,他覺得主要還是拓寬自己眼界,能夠接受更多的觀點。

“比如可以深入瞭解一些時政、歷史方面的新聞,有自己的觀點。這些事有可能會被問到的。也可以看些最近火的美國電影記住些經典情節,根據自己興趣愛好不同,瞭解些跟美國相關的事。”

 五、Yinsu:“找一個美國同學搭訕吧”

男,大二,現就讀於倫斯勒理工學院

對於中美學生的社交,Yinsu說其實差別並沒有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麼大。他覺得美國學生也分很多型別,有很活躍的,喜歡去各種club;有很學霸的,有喜歡去party的;也有喜歡宅在寢室裡打遊戲看netflix(美國線上流媒體)的。

不過大多數美國同學是不會讓自己天天與世隔絕,即使是學霸也不代表人會很沒勁或是社團活動不積極。他說:“和各種美國人接觸了之後找到自己的各種圈子就好了。一定不止一個因為大家喜歡的東西都太廣泛了,不過會玩的大家都會互相認識。”

在被問到關於他在一開始融入時有遇到什麼困難時,Yinsu覺得其實一開始並不會出現融入不了的這種情況,因為同學們在剛開學的時候都是很興奮的,而且也都很願意認識新的同學,所以這就是搭訕帥哥美女最好的時機。

對於為什麼許多中國人覺得融入美國同學圈子很困難,Yinsu認為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中國學生自己身上。

“關於什麼美國人不接受中國人這樣的言論都是瞎說的,我也跟很多美國人聊到過這個,其實都是因為中國人的扎堆抱團現象太過於嚴重,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插進來說話,甚至有的時候在和一群中國人聊天說著說著大家就說起了自己的話題,所以他們只能默默走開。”

Yinsu認為一位美國室友可以在融入的過程中助我們一臂之力,他可以幫助你瞭解美國文化,練習口語,最重要的是可以帶你認識更多美國朋友。“一般申請好宿舍之後學校都會告訴你室友的名字學校郵箱,記得到學校之前有一些郵件往來先互相認識一下。”

最後,Yinsu給即將赴美的'學生們一條建議:“大家都放大膽去搭訕吧!”他還特別提醒中國同學們在搭訕的時候記得要手機號,因為美國人還是習慣用簡訊,他們並沒有Wechat。

在講到中美學生交友方式的區別時,每個受訪的美高學生都覺得這與中美課程系統的區別有很大的聯絡。

在中國,每個年級都會被分成固定的班級,每個學生周圍都會有一個固定的集體,就算自己不主動去認識新同學,在一個班級中時間久了同學之間也就自然認識了。所以中國學生的社交圈還是以班級為主。但是在美國,一個人一天可能會出現在5個甚至6個不同的班級裡,所以身邊很少會有一直呆在一起的同學。

因此,在美國認識新朋友的方式就會更多樣些。他們可能是在社團中有共同興趣的小夥伴,可能是小組project裡機敏的得力組員,可能是球隊裡共同努力的隊友,甚至有可能是在等校車時偶遇的一個很聊得來的同學。這樣的交友方式會使朋友圈更開闊,因為交友的形式更加多樣而且不同的朋友又可以再帶我們認識更多不同的人,但這種方式也需要我們變得更主動開朗。

  六、社交小技巧

1.看看美劇,美國電影

2.聽聽Billboard等流行音樂榜單

3.瞭解一下棒球,曲棍球,橄欖球,高爾夫等運動

4.多聽聽快語速的美劇或是英語廣播(青少年是語速最快的群體)

5.入學前可以先在社交網路上認識一些同校的學生(eg. wechat, , instegram,twitter等)

Tags:朋友圈 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