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資格證 > 職稱考試

教師職稱考試模擬試題及含答案

欄目: 職稱考試 / 釋出於: / 人氣:9.64K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試題,試題是命題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編寫出來的。一份好的試題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職稱考試模擬試題及含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職稱考試模擬試題及含答案

一、單選

1.課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學生髮展為本 ②培養環境意識

③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 ④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2. 指出哪一組是符合體驗性目標陳述方式的: ( C)

A.說出,表演,展示 B.設計,製作,創作

C.感受,參加,養成 D.解釋,完成,背誦

3.課程變革可以在課程內涵的豐富,課程理念的演進和(D )等三個層面上展開.

A.教材的更新 B.教師的發展 C.學生的選擇 D.課程制度的變遷

4.新課程提倡的三維教學目標是指(D )

A.知識,技能和方法 B.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C.知識,技能和情感 D.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5. 首倡"教師作為研究者"的學者是( A)

A.斯騰豪斯 B.斯騰伯格 C.杜威 D.赫爾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論是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之一,其提出者為(A )

A.加德納 B.推孟 C.韋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養學生技能為目的,一般程式為:定向——示範——參與性練習——自主性練習——遷移的教學模式為(B )

A.講解——接受式 B.示範——模仿式

C.探究發現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對話 互動"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C )

A.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 B.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客體

C.都是主體 D.都是客體

9. 探究學習實施的過程是(B )

A.計劃階段—問題階段—研究階段—解釋階段—反思階

B.問題階段—計劃階段—研究階段—解釋階段—反思階

C.問題階段—計劃階段—研究階段—反思階段—解釋階

D.計劃階段—問題階段—解釋階段—研究階段—反思階

10.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的課程是( B)

A.地方課程 B.校本課程 C.國家課程 D.學科課程

11.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 B)

A.備課 B.上課 C.批改作業 D.考試

12.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著名的卡內基金會提交了一份名為《準備學習:國家的指令》的報告有七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學校需要家庭的支援 B.學校需要社會的支援

C.學校需要專家的支援 D.學校需要政府的支援

13.教育的中心和靈魂在(B )

A.學生 B.學校 C.教師 D.校長

14.校本教研的主體是(C )

A.學生 B.教材 C.教師 D.校長

15..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包括( C)

A.學科學習目標 B.一般性發展目標

C.學科學習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 D.情感目標

二、多選

1.新課程的具體目標除了有改革考試和評價制度,重建課程管理體系外,還有(ABCD )

A.改變課程功能 B.調整課程結構 C.精選課程內容 D.改進教學方式

2.在下列教育評價方式中,屬於質性評價方式的有( ABC)

A.檔案袋評定 B.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

C.表現展示評定 D.成就測驗

3.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習環境的構成要素有 (ABCD )

A.情境 B. 協作 C.會話 D.意義建構

4下列關於新型知識觀的說法正確的是(BCD )

A.個人見解在給定的課程知識面前沒有意義

B.知識客觀化和科學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犧牲個人知識因素為代價的

C.緘默知識對人類的認識有著深刻的影響

D.知識為一種探索的行動或創造的過程

5本次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師生關係應該是(ABCD )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對話的 D.互動的

6.新課程給教師角色的定位是( AC)

A.學習者 B.定向者 C.促進者 D.定論者

7.新課程結構的主要特點(ABC )

A.均衡性 B.綜合性 C.選擇性 D.平均性

8."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內容包括(ABCD )

A.校本課程開發總體目標 B.校本課程的結構與課程門類C.課程實踐與評價的設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旗幟鮮明地把課程改革作為一項政府行為,明確了基礎教育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的作用是(BCD )

A.前沿性 B.全域性性 C.基礎性 D.先導性

10.地方對課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

A.貫徹國家課程政策 B.制訂課程實施計劃

C.組織課程的實施與評價 D.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管理

11.校外課程資源是指學校範圍以外的各種可以用來開發和建設課程的資源,主要有( ABD)

A.家庭資源 B.社會資源 C.校園資源 D.自然資源

12.當今世界,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是(BCD )

A.向學生迴歸 B.向學校迴歸 C.向教師迴歸 D.向教育實踐迴歸

13.教學研究中的行動必須具有以下特徵(BCD )

A..可操作性 B.驗證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現代教育評價的產生和發展可分為如下幾個時期(BCD )

A.教育測驗運動時期 B.目標分析研究時期

C.多方位研究時期 D.教育評價的興盛時期

15.簡述質性評定的主要特徵有( BCD)

A.評定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評價

B.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主體人的發展

C.評價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評定是不斷探索改進的過程

三、判斷

(×)1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印發,標誌著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開始.

(√ )2. 新課程目標取向及精神核心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3 .課程標準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 )4.素質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個性化教育.

(× )5.自主學習就是自學,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排斥教師的介入和指導.

(× )6. 學校的課程結構中學科課程,分科課程,必修課程,國家課程應占絕對主導地位.

(√)7. 我國基礎教育實行三級課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學校課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級管理網路.

(√ )8.實現課程管理的統與分的有機整合,是世界課程管理的總的趨勢.

(× )9.校本教研即師本研究.

(√)10.教育測驗是一種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觀性為目標的活動.

四、簡答

1.新課改的具體目標有哪幾項?

2.課改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3.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義?

4. 本次課改中,課程體系走向綜合化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5. 新課程在教材觀上的轉向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6.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

7. 實行"三級課程管理"的作用是什麼?

8. 為什麼說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9. 作為校本研究的主體對教師有什麼要求?

10.世界各國課程評價有哪些特點?

五、論述

1.新課程標準在哪些方面突出體現了"以學為本"的設計思想

2.舉例說明,在教學中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3.談談自主學習的實施要點.

4.試述發展性評價的內涵是什麼

六、簡答

1.新課改的具體目標有哪幾項 P8

答:有六項具體目標,它包括:改變課程功能,調整課程結構,精選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改革考試和評價制度,重建課程管理體系.

2.課改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P15

答:(1)構建一個新型課程管理體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師隊伍.(3)探索一套新型課堂教學模式.(4)完善一個新型教育評價體系.(5)建設一個先進的資訊化平臺.(6)培養一批先進典型.

3.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義.P34-35

答案:本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包含著三層含義:(1)以人(學生)的發展為本;(2)倡導全人教育;(3)追求學生個性化發展.

4. 本次課改中,課程體系走向綜合化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P43

答案:(1)從國小三年級至高中設定非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2)新課程還設定了許多"綜合性學科",著意推進課程的綜合化,對舊有的課程結構進行改造;(3)各分科課程都在嘗試綜合化的改革,強調科學知識同生活世界的交匯,理性認識同感性經驗的融合.

5. 新課程在教材觀上的轉向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P60-62

答:首先就教材與學生的關係而言,學生不再是教材被動的受體而是對教材進行能動實踐的創造性主體;教材不再是隻追求對教育經驗的完美的預設,而要為學生留有發展的餘地,使教材編制過程本身延伸到課堂和學生的學習之中.

其次,就教材與教師的關係而言,教材的權威消解了.教材設計要有意識地引導教師能動地乃至個性化地解讀教材.

6.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P94—95

答: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索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的意識和能力.瞭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 具有初步技術能力.

7. 實行"三級課程管理"的作用是什麼 125

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各自權利和責任的劃分,①擺脫了過去僵化單一的管理體制`,妥善地處理了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係,②有助於教材的多樣化,③有利於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和學生髮展的需求.

8. 為什麼說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141

①首先,教師素質的高低,對學生髮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通過自身修養對學生"言傳身教",學生通過"耳濡目染"可以從教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這種潛移默化有時比課堂上的傳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師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選擇,開發和利用,是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再完美的課程也必須經過教師的實施,理想中的課程與教師實施的課程肯定存在一個"落差",教師能否合理選擇課程資源,對於縮小這個"落差"非常重要.

9. 作為校本研究的主體對教師有什麼要求 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強調教師即研究者,要求教師形成研究意識,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鼓勵教師從課程改革的問題和需要出發選擇課題,強調研究的實效性和可持續性.

10. 世界各國課程評價有哪些特點.P170

答:一,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二,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三,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四,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五,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七、論述

1.新課程標準在哪些方面突出體現了"以學為本"的設計思想 P26

答:第一,在課程目標的設計上,新增加的兩個維度"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突出了作為學習主體的人——學生和學生髮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關注和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學習的態度與情感,反映了課程標準的設計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學為本"的現代課程理念.

第二,在內容標準的設計上,從"學習領域",學習主題","目標要素"的學的角度,來設計和組織課程內容,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充分感受到課程標準中"學生"和"學生髮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課程實施建議方面,從"教"更好地為"學"服務,從"教"更好地服務於"學生髮展",從"教"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樣一個角度來提出建議.為學生形成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學習品質,提供教學環境和教學平臺的支撐.

2. 舉例說明,在教學中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P50

答案要點:

首先,辯證地理解"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既要改變過去那種只有"預設",完全封閉,一切盡在"教師掌控之中"的現象,又要避免不適當地,漫無邊際地"生成",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減損國家要求及教育"引導","塑造"的責任.

其次,教師在備課及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詳略得當".所謂"詳"一是在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設計上,儘可能地將"三維目標"和有關內容加以整合,而不能僅有"知識點";二是儘量考慮周到,預先設想可能出現的情況及多樣化的對策.所謂"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詳盡,寧可"粗一點",給現實的,活生生的教學留下一定的時空,最終在教學中完成,在教學後完善,決不能像過去那樣把教學的每一環節,教師的每一句話及學生的可能回答都寫出來,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學成了完全預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劇".

再次,在課堂中,教師要"與時俱進","與境俱進",及時抓住並靈活處理具有"生成價值"的問題,回答,細節,情境等,讓教學充滿靈動,智慧與活力;但是,這種"生成"必須與預設的學習目標,學習主題有某種內在聯絡(這種聯絡不一定侷限於本節課或本單元的目標和內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這樣才能既保證課堂教學的"開放"與"靈活",促進學生自主和富於個性化,創造性地學習,又達到國家對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舉例略)

3.談談自主學習的實施要點(P67—74)

答案要點:

(1)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2)使學生認同學習目標;(3)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4)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5)學生參與評價學習結果並優化學習方法;(6)讓學生參與課堂管理.

4.試述發展性評價的內涵是什麼.P180

答:其基本內涵表現為:

(一)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發展.淡化原有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關注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的功能,激發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

(二)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適應.體現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三)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關注全人的發展,強調評價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發展,重視被評價者的主體性與評價對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

(四)評價內容綜合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以適應人才發展多樣化的要求;評價標準分層化,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的獨特性.

(五)評價方式多樣化,將量化評價方法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適應綜合評價的需要,豐富評價與考試的方法,如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情景測驗,行為觀察和開放性考試等,追求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評價主體多元化,從單向轉為多向,增強評價主體間的互動,強調被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建立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社群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互動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饋資訊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

(七)關注發展過程,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而終結性的評價結果隨著改進計劃的確定亦成為下一次評價的起點,進入被評價者發展的程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