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职业技能 > 烹饪

烹饪培训 火烹技法

栏目: 烹饪 / 发布于: / 人气:1.79W

火烹技法——火烹技法是人类从茹毛饮血、生吃活剥阶段改变为熟食时期的原始饮食生活开始。例如:北京猿人、元谋猿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的发现都证明了先民在1万年以前就开始了利用火烹,烤制食品,猎取野兽、耕田、种植、圈养动物的生活方式,繁衍人类,一代接一代地生活到现在。在人类漫长的生息进化中,火的利用,熟制品的饮食给人类的健康生活、聪明才智起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在各地的风俗民情之中,饮食也是沟通人际关系,联络群体情感的重要方式。

烹饪培训 火烹技法

烹饪培训

1.生活中九种常见烹饪习惯让营养流光光

2.推荐大家5款热门菜烹饪食谱

3.红烧菜烹饪技巧有哪些

4.2016最好吃的面条烹饪技巧

5.2016最新健康的烹饪方法

6.营养豆腐菜的烹饪技巧

7.烹饪技巧和注意事项

8.西餐烹饪基础知识2015分享

9.2015最新烹饪技巧:炒菜加水有什么学问

10.厨房烹饪小知识大全

火烹技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以烧、烤为主要烹调技术手段,而在烧的字意和现实生活中,烧又引申为烧菜、干烧、红烧、烧肉等具体的菜品和菜式卜.

  第一节 烧

烧菜,是将主料改刀后,按不同的品种有的过油,有的用水烫,再用辅料炝锅,放人调料、汤和主料,烧到一定程度勾芡出勺。烧菜与焖菜大致相同,可分红烧、干烧两种。

红烧是炒糖色或者加老抽、酱油、酱色为色泽红润的食品;干烧则是加汤汁,用文火收干的烹调方法。

干烧与红烧做法差不多,但不勾芡,口味浓厚,是将原汤烧至将干时出勺,特点是酸、辣、甜、咸。如干烧鱼。

  第二节 烤

烤,是以辐射热为主的烹制方法,可分为暗炉烤、明炉烤、烤箱烤等多种烤制方法。利用烤制作食品是最原始的烹调方法,人类最初期的烤制食品就是采用明火烧,而暗炉烤、坑烤、电烤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而成的新型烹调技术,为中国烹饪事业的发展探索了更新的领域。

  第三节 焯水与走红

一、焯水:焯水又名沸水,是根据烹调的需要,把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刚熟的状态,随即取出,以备烹调或切配后再烹调使用。

需要焯水的原料比较广泛,大部分有血污或有腥膻气味的肉类原料,都应进行焯水,也有部分蔬菜需要焯水。焯水的作用是:

(1)可使蔬菜色泽鲜艳、口味脆嫩,并除去苦、涩、辣味。如菠菜、油菜、苔菜等绿叶菜类焯水后,可使色泽更加鲜艳,口味保持脆嫩;笋焯水后,除去了涩味;萝I、焯水后可除去辣味等。

(2)可使禽、畜类原料排除血污、除去异味。如鸡、鸭、肉等通过焯水可排出原料中的血污;牛、羊肉及内脏等通过焯水还可除去腥膻味。

(3)可缩短正式烹调时的加热时间。原料经过焯水后,呈半熟或刚熟状态,在正式烹调时,可大大缩短加热时间,这对一些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烹调的菜肴更为有利。

(4)可以调整不同性质的原料的成熟时间,使其在正式烹调时,成熟时间一致。

根据原料和水温不同,焯水一般可分为冷水锅和沸水锅两大类。

(1)冷水锅,冷水锅是把需要焯水的原料与冷水同时下锅。动物性原料中,冷水锅焯水适用于腥味重,血污多的牛肉、羊肉、大肠、肚子等,因为这些原料如在水沸后下锅,表面骤受高温立即收缩,内部的血污和腥膻气味就不易排出,所以应该冷水下锅。

冷水锅的操作要点是:在焯水过程中,必须经常翻动原料,使各部分受热均匀。

(2)沸水锅。沸水锅是先将锅中的水加热煮沸,再将原料下锅。在动物陛原料中,适用于腥味小、血污少的原料,如鸡、鸭、蹄膀、方肉等,这些原料在水沸后下锅,就可除去血污和腥膻气味。不必用冷水锅进行处理。

沸水锅的操作要点是:原料在锅中水略沸后应即取出,加热时间不能过长;鲜嫩的蔬菜不宜焯水,因为维生素易遭到破坏。根据烹制需要炝、拌的菜焯水时应先焯后切、断生即可。

(1)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适当掌握焯水时间。各种原料,一般有大小、老嫩软硬之分,在焯水时必须分别对待。如笋有大小、老嫩之分,大的、老的焯水时l司应长一些;小的、嫩的焯水时间应短一些。

(2)有特殊气味的原料应分开焯水,许多原料往往具有某种特殊气味,如萝i、、芹菜、羊肉、大肠等。这些原料如果与一般无特殊气味的原料同锅焯水,就会使一般原料沾染上特殊的气味,影响口味,因此必须分开焯水。焯水是最常用的初步熟处理方法之 ,有好处,但也有缺点。原料在水中加热时,会发生种种化学变化,有些变化是好的,是需要利用的。例如:鸡、鸭、肉等在焯水时,一部分蛋白质和脂肪就会散失到汤中,如果将汤和

用,从整体看损失还不大。但对蔬菜来说,影响则较大,因为新鲜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既怕热,又怕氧,很容易溶解于水,因此蔬菜焯水极易造成维生素C较大的损失,尤其是有些蔬菜在焯水后还要用冷水冲凉,营养成分损失就更大。所以蔬菜不要轻易焯水。

二、走红:走红又称排色,就是指将动物性原料(一般为动物性原料)投入各种有色调味汁中加热,或在原料表面涂抹上某些有色调味品后再油炸,使原料上色的一种熟处理方法。

走红主要适用于制作烧、焖、煨等类菜肴的韧性原料,如鸡、鸭、肉等。原料经过走红处理,不仅色泽红润美观,而且口味更加丰富浓厚。

走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卤汁走红,另一类是过油走红。

卤汁走红,是把经过焯水的原料或生料放人锅中,DH.A.酱油、绍酒、糖和水等,先用旺火烧沸,随即改用小火加热,使调味品的色泽缓缓进入原料,直至原料色泽红润。过油走红,是把酱油或糖色等有色调味品先抹在原

料表面,再下人油锅中炸(一般选用植物油),直至原料上色。

(1)卤汁走红时应掌握好卤汁颜色的浓度,使其色泽符合菜肴的需要。卤汁先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继续加热,使味和色缓缓浸透,同时还要掌握好原料的成熟程度及卤汁与原料的比例,微火炖制。

(2)过油走红时,涂抹在原料表面的调味品一定要均匀,以保证原料上色一致,也可以用老抽、糖色等对原料先行腌渍,在其色人味的基础上再过油。走红时的油温应掌握在五六成热的范围内。

  第四节 过油与制汤

一、过油:过油又称走油,是将已成形的或已经焯水处理的原料,放在油锅中加热制成半成品,以备烹调时使用。

过油是常用的一种初步熟处理方法,可以使原料滑、嫩、脆、香,还可以使原料色泽鲜艳,对丰富菜肴风味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过油的技术要求较高,在过油时,如果油温、火候掌握不好,就会使原料出现老、焦、生糊或达不到脆香的要求,从而影响菜肴的质量。

过油,根据油温的高低及油量的多少可分为滑油和走油两大类。

(1)滑油。滑油又称为拉油、划油等。烹调中适用范围广,凡用爆、滑炒、滑熘以及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其中的动物性原料大多要经过滑油。滑油的原料一般都是丁、丝、片、条、块等加工后的原料。滑油前,多数原料都要上浆,使原料不直接同油接触,水分、养分不易溢出,以确保柔软鲜嫩的质地。

滑油操作要点是:滑油前,将锅刷净,加热,油要干净,植物油一定要清香油,否则会影响原料的色泽和口味,原料投入油锅后,油温应始终保持在三成至五成热。因为油温过低,会使原料脱浆;油温过高会使原料变老,失去上浆的意义,同时油也会变得混浊;油温太高,会使原料粘结在一起,而表面变得脆硬,失去柔软嫩滑的特点。

(2)走油。走油又称油炸,适用范围很广泛,凡用拔丝、糖酸、红烧、干烧、红扒、黄焖等烹调方法烹制的'菜肴,其中的主料大多数要经过走油。走油的原料,既有生料,也有已经焯水处理过的原料,一般都是较大的片、条、块或整只、整条的大块原料。走油时,有的原料需要挂糊或上浆,有的则需要入味后再投入高温油锅中,在油的高温作用下,原料表面迅速形成一层硬壳,这层硬壳既保持了原料内部的鲜嫩,又可使原料在正式烹调后仍保持形状上的完整。随着加热时间不断地延长,还会使原料外表呈现各种美丽的颜色,外焦里嫩的效果。

走油的掌握要点:走油时,锅中油量要多,能够浸过原料,油温一般应在七八成热;带皮的原料,在下锅时,必须皮朝下,肉朝上,使皮面多受热,以达到涨发松软的要求;原料下锅后,由于表面的水分受高温而立即汽化,会带着热油四面飞溅,容易造成烫伤,所以应采取防范措施。大块原料一次炸不透,可以第二次再炸。

油温是指锅中的油经过加热所达到的温度。过油时,必须会识别和掌握油温,否则就难以运用各种油温对原料进行正确的初步加工。

(1)识别油温。——识别油温是掌握油温的前提。根据常规,油濡大致可分为三档,如表所示。

(2)正确的掌握油温。——在过油时,不仅要会识别油温,还必须根据火力的大小、原料的形状、投料的多少等因素,正确的掌握油温。

①根据火力大小掌握油温。用旺火加热,原料下锅时油温应低一些,因为旺火可以使油温迅速升高。如果原料在火力旺、油温高的情况下下锅,极易造成粘连、外糊、内生的现象;用中火加热,原料下锅时,油温应高一些,因为以中火加热,油温上升较慢;如果原料在火力不太旺、油温低的情况下下锅,则油温会迅速下降,造成流浆、脱糊;在过油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火太旺,油温上升太快,没法调节火力时,可端锅离火或部分离火,也可在不离火的情况下加入冷油,使油温降至适当的程度。切不可加水!

②根据原料的性质形状掌握油温。原料质老或形态较大的,下锅时油温应高些,以便热量容易传人原料内部;原料质嫩或形态较小的,下锅时,油温可低点。

③根据投料多少掌握油温。投料量多,下锅时油温应高些,因为投料数量多,油温必然大幅度地迅速下降,而且回升陧;投料量少,下锅时油温应低一些,因为投料数量少,油温降低的幅度也小,而且回升也慢。

运用过油的方法对原料进行初步热处理,应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1)原料应分散下锅。原料挂糊、上浆时,一般应分散下锅,如果是丁、丝、片等小型原料,下锅后还应划散,以免粘连在一起。划散原料的时机要恰当,划得过早会碰坏原料上的糊浆,造成糊浆脱落;划得过晚原料已经互相粘连,不易划散。不挂糊、上浆的原料,虽然不致相互粘连,但也应分散下锅,以便受热均匀。(2)需要表面酥脆的原料,过油时应该复炸。有些经过挂糊且较大的原料,如果需要表面酥脆,必须复炸一次,不可一次炸成,因为一次炸成,会使原料在较高的温度下或较长的加热时间中,形成外焦里生或内外干硬的状态,不能取得表面酥脆、内部软嫩的效果。所以,一般应先用温油炸制,待原料内外熟透时捞出,使油温上升到旺油锅时,将原料再下锅复炸一次,这样就可以使原料达到表面酥脆、内软嫩的目的。

(3)需要保持白色的原料,过油时多选用干净的猪油。过油时,因为油的质量对原料的色泽影响很大,可选用清香油或猪大油,但火力不能太旺,油温不能太高,加热时唰不要过长。

二、制汤制汤又称吊汤,是把蛋白质与脂肪含量丰富的动物性原料放在水锅中加热,以提取鲜汤,作为烹调菜肴使用。

汤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是汤菜的主要原料,而且很多菜肴的调味用料,都离不开汤。特别是鱼翅、海参、燕窝等珍贵而本身又无鲜味的原料,全靠精制的鲜汤调味提鲜。因此,汤的质量好坏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

汤的种类较多,各地方菜系在具体用料、制法以及名称上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可分为高汤、奶汤和清汤三类。

我国各大菜系,素以善制鲜汤著称,其用料之精、制法之细及汤味之鲜,各菜系均有其独到之处。各类汤的制法如下:

(1)高汤。高汤是制作最简单、是最普遍的一种,因为是第一遍汤,称为毛汤。其特点是汤呈混白色、浓度较差、鲜昧较小。一般作为大众菜肴的汤料或调味用。

①用料。鸡、鸭的骨架,猪肘骨、肋骨、猪皮等及需要焯水的鸡、鸭、猪肉等。

②制法。制作高汤一般不必准备专用锅,大多用设在炉灶中1司的汤锅制作。制作方法是:将鸡、鸭的骨架、猪骨,以及需要焯水的鸡、鸭、猪肉等用水洗干净后,放入汤锅中,加入冷水,待烧沸后撇去浮沫,加盖继续加热,至汤呈混乳白色时即可使用。

(2)奶汤。奶汤的特点是:汤呈乳白色、浓度较高、口味醇厚。主要作为奶汤菜的汤料及白汁菜等菜肴调味使用。

①用料。宰好的母鸡1只、猪肘带骨肉、猪肋骨、鸭骨等各750克。

②制法。初步加工:将宰好的母鸡用刀剁去爪,洗净;猪肘肉切成长条;猪肘骨、猪肋骨、鸭骨洗净,砸断,一起放入沸水锅中,约煮5分钟捞出。煮制:将猪肘骨、猪肋骨、鸭骨放入汤锅内在锅底铺开,鸡、猪肘肉及猪肚放在骨上,加入开水,加盖。用旺火烧沸后改用中火煮180分钟,至汤呈乳白色,鸡、猪肉已烂时,将锅端离炉火,捞出肉和骨头,再用净纱布将汤滤净。

(3)清汤。清汤的特点是:汤呈微黄色、清澈见底,味极鲜香。主要作为清汤菜的汤料及爆、烧、焖、炒等类菜肴调味使用。

①用料。宰好的母鸡、肥鸭、猪肘子、猪骨、葱段、姜片。

②制法。初步加工:将宰好的母鸡洗净,剁去爪,剔下全部脯肉,剁成蓉泥(称白哨);将适量的鸡腿肉剁成茸泥(称为红哨),将鸡、鸭的腿骨砸断,两翅别起;猪肘子刮洗干净,用刀划开皮肉,使肘骨露出,将肘骨砸断。煮制:将汤锅刷洗干净,倒入适量清水,依次放人猪骨、鸡(不包括白哨和红哨)、鸭和猪肘子,在旺火上煮沸后,撇去浮沫,煮至六成熟时,将猪肘子、鸡、鸭、猪骨捞出。汤锅移至微火上,撇去浮沫,舀出适量汤放人盆内晾凉。在盆内加入鸡红哨、葱段、姜片搅匀。将猪骨、鸡、鸭、猪肘子再放入原汤锅里,用微火慢煮约80分钟,然后再捞出猪肘丰、鸡、鸭、猪骨。吊制:将汤锅端离炉火,撇去浮油,晾至七成热时,再将汤锅放在中火上,用手勺搅动,使汤在锅内旋转,随即加入有鸡腿茸的凉汤,继续搅动,待汤烧至九成热,鸡腿茸漂浮至汤表面时,用漏勺捞出,将汤锅端下晾凉。同时舀出少量汤放人盆内,加入鸡脯茸搅动,倒人汤锅内。随即将汤锅放在旺火上,加入精盐5克,用手勺搅动。待汤饶至九成热,鸡脯茸全部浮至汤表面时。将汤锅移至微火上,捞出鸡脯茸,撇净浮沫后,将锅端下晾凉即成。

制汤即通常所说的吊汤。吊汤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鸡茸的鲜味溶于汤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汤的鲜味,使口味鲜醇;二是利用鸡茸的吸附作用,除去微小渣滓,以提高汤汁的澄清度。

  三、制汤时应掌握的要点

各菜系在制汤的具体用料和方法上虽有差别,但基本上大同小异。由于所使用的原料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所以制汤掌握的要点差别不太大。

制汤所用的原料,各地方菜系虽然略有差别,但大致以鲜味浓厚、无腥膻气味的动物性原料为主,如鸡、鸭、猪瘦肉及骨架等。

因为制汤所用的原料,体积较大,若投入沸水锅中,原料的表面骤受高温,外层蛋白质凝固,内部的蛋白质就不能大量地渗到汤中,汤汁就达不到鲜醇的要求。最好一次加足水,中途加水也会影响质量。原料焯水后用热水炖制,或晾凉后再下锅。

制汤时,恰当地掌握火力和时间很重要,一般来说,制奶汤是先用旺火将水烧沸,然后即改用中火,使水保持沸腾状态,直至汤汁制成。火力过大,容易造成焦底,烤干水;火力过小,则汤汁不浓、汤色发暗、黏性较差、鲜味不足。制清汤是先用旺火将水烧沸,然后改用微火,使汤保持微沸,呈冒小泡状态,直至汤汁制成。火力过大,会使汤色变白,失去"清澈见底"的特点;火力过小,原料内部的蛋白质等不易渗出,影响汤的鲜味。

制汤中常用的调料有葱、姜、盐、绍酒等,在使用这些调料时,应掌握好投放顺序和数量。制汤时,绝对不能先加盐。因为盐有渗透作用,易渗进原料中去,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而不易充分地溶解于汤中,影响汤的浓度和鲜味。葱、姜、绍酒等不能加得太多,在30~50克之间,加多了会影响汤本身的美味。


Tags:烹饪 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