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节日庆典

清明节的特色习俗都有哪些

栏目: 节日庆典 / 发布于: / 人气:1.4W

清明节是中国历史非常悠久的节日,因此也形成了很多特别的节日习俗。你对清明节的习俗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民间习俗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的特色习俗都有哪些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清明果也是如此,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目的是“以压时气”,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

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总在不断改变,风俗习惯也在不断改变,清明节也是如此,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广东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清明节除了各种的祭祀活动,清明节的美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可忽略的内容,但是每个节日,每一道美食在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故事。看完上面的内容后你是否对清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清明节民间传统美食

吃青团子

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糰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诗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团坯制好后,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将它们入笼蒸熟。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糰子的表面,所以青糰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是清明与寒食节时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

据考证,青糰之称大约始於唐代,至今每逢清明,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糰,虽然青糰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糰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北京近些年清明节前应时售卖青糰的也渐多,南味糕点铺或者超市都见有售。

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鸡蛋

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据相关专家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专家称,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北京清明节的特色食俗

老北京传统的寒食十三绝

近年有民俗专家建议,传统的寒食十三绝——即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十三样寒食节凉食,应尽快打包申遗,以免断了传承。不论这是否能够实现,姑且逐一看看这些小吃的故事。

姜丝排叉,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硬面饽饽,是一种似烧饼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烧,入口有咬劲,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现在已经无影无踪。

焦圈,形似炸麵包圈,色泽深黄,形如手鐲,焦香酥脆,常作為另一种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儿的配菜食用。但是在今天的营养学看来,太过油腻, 最好少吃。

糖卷餜,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清真节日食品,主料為山药和大枣,皆有滋补作用,也是一道药膳。

豌豆黄,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豌豆利秀、止渴,和中下气。按北京习俗,农历叁月初叁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故事里又和慈禧老佛爷有关,据传说西太后最喜欢吃了。

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原為御艾窝窝,后来在明代传入民间,《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窝窝。

马蹄烧饼,两层薄皮,内空,形似马蹄,现在也已没有售卖的了。

螺螄转儿,因其形似而得名,旧时小吃店常把当天售不完的螺螄转儿,用微火烤干水分再卖,烤干了叫干迸儿,用於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头语干迸儿就酒嘎巴脆。

馓子麻花,古名為环饼、寒具,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

驴打滚,豆面糕又称驴打滚,以黄豆面為其主要原料,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燕都小食品杂?》中就说:黄豆黏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蜜麻花,又称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

糖火烧,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叁宝,其中之一就是大顺斋的糖火烧,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访的外国政要还特意带它回国呢。

芝麻酱烧饼,无需多说什麼。它的一个兄弟澄沙烧饼倒有点意思,因為豆沙馅要从边上露出一些,别名蛤饃吞蜜。

Tags:清明节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