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热点

天津大学联考改革方案出台:2017大学联考英语一年两考

栏目: 热点 / 发布于: / 人气:2.59W

日前,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从2017年大学联考开始,在现有英语听力两次考试的基础上,实行大学联考英语笔试两次考试,取笔试和听力各两次考试中较高的分数,计入大学联考总分;从2020年起,高校招生依据统一大学联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天津大学联考改革方案出台:2017大学联考英语一年两考

  天津大学联考改革方案出台 2017大学联考英语一年两考

方案明确,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将取消文理分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实行全科设置、全科开考,学生根据要求在每学年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等级性考试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从2020年开始,统一大学联考录取总成绩由统一大学联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

方案提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将与统一大学联考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从2017年起,春季招生将成为市属高职院校在津招生的主渠道。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模式。

  回归学习本质,培育全能人才

根据天津市大学联考改革方案,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探索基于统一大学联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文理不分科,综合素质评价的纳入,为高校招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标准,弥补了在过去的大学联考成绩中,学生德育、品行等方面难以考量的弊端。此次改革,目的就是探索招生录取与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本次大学联考招生改革利益有三:

一是扩大选择性,坚持统一基础上的差异发展。实行语数外统一考试,学生自主选择三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纳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促进了学生专业特长的发展。从这样的设计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大学联考也将从“标配”时代进入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这也正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改革方案中提到文理不分科,主要目的是将大学联考由原来一味追求高分的应试选拔模式,转变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这种改革更符合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偏文偏理都会存在局限性。如今,知识更新换代频率很快,需要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是强调综合性,改变了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的局面。新大学联考改革方案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列入高校招生的主要参考,有利于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回归了学习本质,“唯分数论”将得到很大改观。

三是体现过程性,弱化了“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新大学联考改革方案中规定,外语考试为学生提供两次机会,最终成绩取较高分数,计入大学联考总分。同时,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这一系列举措很大程度上破除了“一考定终身”的顽疾。

总体而言,与现行的大学联考方案相比,新方案从实践操作方面切实保障了学生的选择权,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协调了学生的兴趣与选拔的关系,从而为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录取多元化不仅是对学生学业负担的一种解放,更为高校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政策的方向性制定,符合客观、公正选拔人才的趋势。政策制定仅是改革的第一步,在今后的推行过程中,政策也会不断完善。对此,需要相关制度及法律作保障。此次改革,对于推进教育改革的公平性以及整个未来国家推进考试招生规律的改革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次大学联考改革将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引导:今后不会再用单一的分数选拔和评价学生,不能只围绕分数来学习.学生要改变“分数至上”的观点,家长应该更多关心学生个性和兴趣上的发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高等教育与高招改革同步推进

大学联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关注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改革。面对大学联考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慎重思考与回答两个核心的教育命题,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定位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形势下把握人才培养规律,以及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等重大问题。在今后的政策推行方面,高校应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及培养目标,不仅要明确学校适合给哪类学生提供教育,更应明确学校通过怎样的方式、机制、内容、资源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保障。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方面,学校都会进行资源重组。

第一,高校人才培养应从“侧重专才”向“通专兼备”转变。未来数年,是国家推动发展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必然会对交叉复合型人才产生巨大需求,也必然会对目前学科专业区别分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带来挑战。为与经济结构转型相适应,高校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理念,在加强德育的基础上,更积极主动地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教育资源集聚、整合、共享,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第二,高校教学理念应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的个体特异性明显增强,学习需求也愈加多样化,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因此,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必须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这需要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实践,共同推动学习社区的形成。

第三,高校人才培养应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转变。新时期,知识的学习将更凸显“非线性”特征,终身学习将成为常态,学习能力将逐渐成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才是确保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关键。

第四,高校教学方式应从“课堂单向传播”向“网络多边互动”转变。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渠道,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全时空的多边交流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教学的交互合作与智能化发展。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术将逐渐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

第五,高校评价方式应从“学校评价”向“专业评价”转变。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逐步从单一化价值追求发展到多元化分类发展阶段,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也正在由大而全的学校评价向学科专业评价的纵深方向转变。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资源分配、管理体系、评价体系设计等方面随之发生转变,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合理化专业布局,适应评价方式变化的新要求。

第六,高校教学建设应从“同质化”向“品牌特色”发展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日渐趋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培养出多层次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大量专门人才,才能在招生规模、生源质量、教育资源配置、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保持领先地位,确保学校声誉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