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书信函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

栏目: 书信函 / 发布于: / 人气:1.83W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和承担教书育人,在教学方面,我们可以给老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给教师教学方面建议书怎么写,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

  更多热门教师建议书↓↓

  ☀☀学生对教师上课合理化的建议✔✔

  ☀☀写给幼儿园老师合理化的建议书✔✔

  ☀☀教师给学校发展提合理化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书籍读书心得✔✔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篇一

一、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学习方面,从而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以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做法。这一突破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健身育人本质特征。

二、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而且它更多地体现了手段和载体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但不能就技能教技能,忽视技能教学背后更重要的东西,否则就会走回“运动技术中心”的老路上去。

三、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关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不但要重视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学,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应该与运动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换言之,这些方面的教学大多要渗透到运动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其他三个学习方面也收获多多。不能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篇二

从“作文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习作要有适当频率和数量要求、作文批改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多建议少修改”这三方面,给我们一线语文老师进行了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指导。这充分说明了,这是可行性很强的好建议。

学了这两条后,使我想到了我们五年级所上的一堂作文课,那就是:一次在国小语文教师杂志上看到一篇《我的名字我作主》的教学实录,形式蛮新颖,学生兴趣也很浓,而且正好与我们五年级语文中的综合性学习中汉字有联系,于是我根据这篇实录整理出了一份教学设计,作为综合性学习汉字研究的引申内容。教案如下:

一、 让学生解读自己的名字; 二、为自己起一个新名字;三、学生记述起名活动 ; 四、第一次交流写作成果。 请同学读一读你的作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的时候,既要看到写得好的地方,又要发现不足,提出建议。(边读边评)。五、师生同玩点名游戏六、第二次交流写作成果

1、请两位同学来读接写的文章,学生点评。

2、同学们,刚才让你们写作文的时候,上面留了两行空格,第一格应该写什么呢?(第一行 写题目 写正中间 ,第二行 写上名字)这篇文章还缺什么?(结尾) 结尾可以怎么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反思:首先这是一堂趣味性强的作文课,主要是让学生有重点地记录下课堂上的环节,并详细写写在进行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的名字,同学老师表现、表情等。但试教下来,发现效果却远远不及预期的。结果学生的文章大部分是没有重点的,把一个个环节一一罗列出来,且在交流时发言得极好的这些描述,到了文章中却很少见到。反思这些过程,我认为首先借鉴不等于照单全收,用到自己实际情况,还得根据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

例如:

1、把这个设计作为汉字学习的拓展,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此活动与汉字搭建联系,如可在一开始为自己设计名字前先讨论讨论汉字有哪些意义,我们生活中是怎样利用汉字这些字形、字音上的特点来寓意的,再根据汉字的这些作用来取名字或寄托希望,这样学生起名时也更有章可寻。

2、为了避免学生从上课铃响到下课铃响一一记录,记流水帐,在活动一步步开展时可适当板书,能让学生更快地明确课堂重点流程。由于班级中学生程度的差异,在进行过程中有的学生能生动描述时的情景、学生的表情等,有的同用到“鸦雀无声,哭笑不得等好词来恰当描述,但对于近一小半同学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到写作时又只能平淡地叙述,所以在大家交流过程中,可对词,观察到位的地方板书出来,到写时,可让学生尽量用上黑板上的好词语,使文章更生动。

  对教师教学方面合理化的建议篇三

新学期,一线教师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可尝试如下策略优化课堂、改进课堂。

之一:采取“汇报他人”策略

在集体交流时,学生往往只关心自己的观点,对其他人的观点不够关注。“汇报他人”策略要求学生汇报其他人或其他组的观点,如此,他们便不得不关注其他人的观点。“汇报他人”策略还可以与其他策略一同使用,比如“黑板记录”“交流墙”“漂流本”等。在集体交流前,教师先要告诉学生:展示环节,每个人不汇报本组的观点,而是汇报其他组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被汇报的小组需要回应汇报者的支持或质疑。

之二:制作“思维碰撞卡”

许多时候,各小组对问题讨论的结果,只有在班级展示时才能显出“庐山真面目”。这种现象有两个弊端:一是小组之间缺少实质性碰撞,很难相互激发、影响,生成新知识、新问题、新答案;二是其他小组即兴质疑、补充、发言的质量会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这些弊端,教师可以让小组记录员将小组讨论结果记录在“思维碰撞卡”上,然后各小组之间交换“思维碰撞卡”,相互批注本组的思考与建议,最后传回到原来的小组,激起对问题的二次探究。这样,班级展示时,各小组之间知己知彼,展示与质疑一定会精彩纷呈。

之三:设置“采访”环节

在课堂讨论环节,有一些学生的交流往往浮于表面,不够深入。这时,如果有一种类似电视节目的访谈或追问,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采访”便是这样一个策略。在进行“采访”时,首先要营造出问答的情境,“挑战员”设计问题,其他学生做好接受采访的准备。之后,小组长有针对性地询问小组成员,“挑战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为什么会是这样?”“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其他学生也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与完善。

之四:不断追问

针对一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追问,让交流与探究更有实效性。教师可以这样追问:“我不明白你讲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讲?”“如果是这样,那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你可以换一种说法吗?”“请举一个例子。”“你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你的几个观点之间有联系吗?”“对于他的观点,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学生回应追问的过程,是一个对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

之五:掌握提问艺术

教师发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提问的目标指向要明确,不能让学生听得似是而非,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问题之间逻辑关系应该紧密,教师要做到不碎问、不乱问;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主问题或核心问题,使课堂教学始终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推进。

在学生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时,教师要有耐心,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以此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思考,如果发现学生有走神的现象,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醒。此外,教师不要试图对已经解答的问题再作解释,因为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考。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某个小组或某个学生回答特定的问题,但应该明确以下几点:教师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不要总让几个善于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时,要通过眼神、言语等形式,多鼓励那些胆小而不敢举手的学生,但不要强迫学生回答;如果被叫到的学生一言不发,教师可以启发,一定不能挖苦学生;如果是请特定小组回答问题,教师可以让该组组员按照一定顺序来回答,这种顺序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安排。

之六:积极回应学生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课堂回应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积极回应、消极回应、探问转问。

积极回应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给予的反应。积极回应的形式包括口头表扬、接受学生观点、运用“代币制”奖励等。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如点头、说“对”或“不错”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表扬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如果表扬太频繁,也会失去其价值,尤其对高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接受学生的观点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开展下一步教学,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修改、比较、概括,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学习。“代币制”奖励是教师将五角星、小卡片、游戏币等物件发给回答正确的学生,学生可以凭借这些物件,“购买”或“兑换”诸如自由活动、荣誉称号、课外读物等奖励,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后续学习。

消极回应出现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主要表现为不赞成、批评等。必要的批评是不可避免的,但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批评的时机与火候,还要尽量避免用消极回应对待潜能生和内向的学生。

探问是针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在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较多。探问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等。当探问无效,或为了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这就是转问。探问与转问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活动、改善思考方式。

教师回应学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呵护学生的心灵,对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要有容忍的“雅量”,幽默、诙谐的对待方式比冷冰冰的动作或表情更合适、更恰当;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有耐心聆听学生发言的“气度”,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更不可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全然不顾学生感受;教师要将师生平等放在首位,明确课堂是师生共同切磋的地方,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感觉课堂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教师在回应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回应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发问、辩论;教师还要善于梳理学生的问题,将教与学的思路聚焦于教学目标。

之七:确保导学案设计问题化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活动化。问题化不等于习题化,也不等于提纲化、流程化。

习题转化为问题的途径:从这个题怎么做,拓展到这类题怎么做,从“个体”提升到“类别”;从书上直接找答案,变为思考、整合答案;从封闭性习题转换为开放性问题;从答案唯一走向答案多元;设置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将“直接问”变成“间接问”。

问题设计误区:提出没有思维含量的简单问题;提出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对问题认识浅尝辄止;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直接,学生伸手可及;问题的难度、梯度、深度超过学生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问题不知所云、一筹莫展。

问题设计技巧:变直问为曲问,化顺问为逆问,变散问为聚问,变严肃问为诙谐问,变封闭问为开放问,变统一问为分层问,变“是什么”问为“为什么、怎么样”问,变单一问为综合问,变学科问为跨学科整合问。

之八:引导学生阅读课标

阅读课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要借助课标厘清每个单元知识点的达标要求。比如,对于举例子、下定义等数学概念,课本会用常规字、黑体字进行区别。举例子的概念只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下定义的概念则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学会在情境中合理运用。

阅读课标的基本原则:重视语句中的思维逻辑主线,从繁冗的语言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体会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客观把握语句中呈现出的现象和情境;阅读课标的过程也是建模的过程,学生要在理解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与自己知识契合的“接口”模型。

之九:提高学具使用率

教师让学生通过学具进行课堂学习时,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使用过后就丢弃不用或归还库房。其实,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各种原因对学具沒有看清、摸透、用足、想通,以至于造成知识内化的“夹生”现象,留下学习体验“不过瘾”的遗憾。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教学资源的再利用,对学具实行“召回制”,让学生能经常见到使用过的学具,能在课外学习中,利用学具弥补知识、巩固知识、复习知识、发展知识。对于学具,教师可以“提前发、延迟收”,提高学具的利用率,增加学具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