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文学

教育读书笔记(15篇)

栏目: 文学 / 发布于: / 人气:2.4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读书笔记(15篇)

教育读书笔记1

前段时间看了《教育从爱开始》这本书,对当代中国小教师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仔细品味书中的内容,感动的时候更有感触。想到现实生活,想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发展自己的小目标。书中真实教育的小故事,真挚发人深省,值得学习体验。

如果一个老师既热爱事业又热爱自己的学生,那就是一个合格优秀的人民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意味着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觉得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幸福和悲伤,理解他们的心灵,永远不要忘记他曾经是一个孩子。孩子是我们传播爱的地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相信,亲吻他们的老师,相信他们的方式。爱这个词很容易说,但真的很难做。我认为老师应该主动与孩子沟通,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一些特点、想法和优点。课堂上是传道受业的解惑者,课后是陪伴关怀的守护者。每当更多的孩子喜欢自己,他们就会更喜欢这门课,有意识地增强他们的学习责任感,愿意学好,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动吗?有时候,当我们会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老师谈论生活动的时间,有时间,有时间,当我们会给他们更多的学习动力量,有时间,有时间,当我们会给老师会给他们更多的学习动力量,有时间学习动力量,有时间,有时间,有时间,有时间,当我们会给他们会给他们更多的学生活动向老师会主动和学生活动,当我们提问,有时间,有时间,有时间问更多的问,有时间,有时,有时候,有时候,我们会给孩子们会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每当我看到这里,我的心也是温暖的。孩子们努力学习真的很可爱。爱可以给力量、爱、温暖的心、爱、创造奇迹、爱和无条件。

让教育从爱开始,让爱在教育中传递,让我们成为孩子的向导,引导他们成长和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成为孩子们的守护者,帮助他们走向成功的另一边。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我们应该好好照顾,让花在我们手中绽放!

教育读书笔记2

假期期间,读了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给了我不少的收获和启迪。

在书中有一篇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让我产生共鸣。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记得崇文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周末我领他出去玩,每隔五分钟他就跟我说,妈妈,我要尿尿。即使没尿,他也要尿尿。他那时太小,还没法告诉我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我当时特别着急,因为和朋友交流起来,他们也说有好多小孩因为在幼儿园受到惊吓或批评而造成长期尿频,无法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只好长期待在家里。后来我了解到原因是崇文班的一位刚毕业的老师,批评中午崇文睡觉的时候老上厕所。孩子本来就刚上幼儿园不适应,再加上老师严厉的态度和批评,直接把孩子给吓到了。知道实情以后,我就联系了崇文的班主任,跟他说了崇文的现状和我的担心。这个班主任是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她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崇文中午再去厕所的时候,老师就牵着他的小手,把他送到厕所,上完厕所以后,老师会坐在他的床头给他讲故事,一周以后,崇文尿频的`现象就没有了。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跟崇文提上厕所的事,只是温和的给他讲故事,让孩子放松,慢慢崇文就忘记了上厕所的事了。从崇文幼儿园班主任身上,我学到了耐心和宽容。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老师和家长粗暴的语言无意中会伤害到那些幼小的心灵,会让幼小的心灵慢慢学会逆反。所以我们家长要学会和孩子说话,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不要觉得你是家长,孩子就要听你的,就要服从于你。上行下效,其实你说话的语气孩子也在无意中模仿,你用命令的语气跟他说话,孩子在跟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也会很大声的命令别人。所以家长要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孩子要的是“精神溺爱”,即家长能给予的最优质的父母之爱。这种爱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质组成,而是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崇文从上一年级开始,班主任管老师就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每天要求同学们阅读半小时的课外读物。我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从小就给崇文买了很多的绘本和书,每天都陪他看书讲故事,从崇文开始上一年级,我就逐渐的把他的玩具给收了起来,除了给他留下他特别喜欢的乐高玩具,家里到处都能让他看到书,尤其是他自己的屋,书橱里满满的书。但即使是这样,崇文能每天一动不动的拼两个小时乐高,也不会一动不动的看半个小时的书。怎么样才能培养崇文自觉的阅读习惯呢?我觉得首先是我们家长做的就不好。我和他爸每天下班忙完家务后就会一人抱一个手机,父母都不看书,孩子怎么能自觉看书呢?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每天崇文写完作业以后,我就会跟他说,崇文我们俩一起看书吧。这时候他就会很高兴。我们俩一人一本书坐在床上,个人看个人的书。时间一长,崇文每天都会主动跟我说:“妈妈,我们俩亲子阅读吧”。在阅读的过程中,他还会跟我交流他看书过程中一些有趣的故事。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作为家长,有缘和孩子成为一家人,就要珍惜做父母的有效期,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孩子一起探究未来的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就有自己的花期,细心的呵护自己的花,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静待花开,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教育读书笔记3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又好又快的成长是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最近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了《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一书,感受颇深。本书是由三名著名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编著,主要从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地沟通、供给有效的帮忙、应对职业挑战、避免职业倦怠、进取反思、敬业等九个方面进行阐述。

结合我自身的情景:所在的是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幼儿园,在幼儿园教学生活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而在应对各种不一样生源素质表现的幼儿时,应当怎样去应对,并且排除相关的干扰因素让自我在教学岗位上更快的成长,这些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这些问题有了些新的认识,同时也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作者在书中指出:成为最优秀教师的要素,不是教学中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能有效地赢得学生注意、尊重、倾心的人品。正是这种独特的人力资源,有着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能激励学生超越个人所认定的极限,帮忙他们寻求人生的重大意义。这相对于此前在教育界注重教材与教法的钻研的一些教师而言,是一个崭新而又睿智的话题。

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和品质呢作者在书中也进行了阐述,告诉我们梦想教师的素质依次是:交谈和理解的本事;严格而公正地执行纪律的本事;启发和引发动机的本事;高尚的品德;爱护和关心儿童;对专门职业的献身和热诚;友善的`个性;端正洁净的仪表。具备了梦想教师的素质,我们才能去谈所谓“优秀”,而要到达所谓“优秀”,绝非易事,作者在书中也做了详实地阐述。在读后,我也进行了自我反思与总结。

我要做到对自我的工作充满活力,并把这种活力传递给同事和幼儿,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在班级教学和生活中,在处理班级事情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待每个幼儿,要尽可能地做到公正、公平,无论他来自哪里,无论他长得是否可爱、聪明伶俐、讨人喜欢。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理解得更透彻一

些,就是教师必须敬业,有育人教书的活力;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有爱心,大爱无声,师德千秋;并以进取的心态为人处世。此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爱学、善学的人,仅有终身坚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更新补充自我的知识,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不至于落后于当今时代的要求。

教育读书笔记4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在读时,我感受到了无边的爱的沐浴。

这是意大利的一名叫亚米契斯的`作家在三年级写的共一个学期的日记,日记里写了每月故事中的人物和在学校的同学关爱同学、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尊重残疾人……的精神。例如,《一个不幸事件》中,罗贝蒂为了救一个快被车撞到的男孩,不幸被轧断了一条腿;《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中的朱里奥为了减轻爸爸写封套的劳累,他准时晚上12:00起来偷偷地写封套,却因白天劳累遭到父亲误解;《伦巴第的小哨兵》中一位弃儿受命令做了哨兵,不顾子弹袭击,爬上树侦查状况,不幸中弹身亡……而这些事的思想,都出自同一个思想,同一个信念,那就是“爱”。爱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弱小的,需要我们去做,去发现。

我记得还在上幼儿园时,看见了一位残疾人,他走路手一拐一拐的,脚也跛了。当时我不懂什么,也学着他的样貌走,觉得好玩,结果小伙伴们都笑掉大牙。此刻,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没有尊重他,如果他明白,必须会让他心里永远留下这样一道伤口。

在我们生活中,爱是到处都有的。我们也就应学会并做到关爱同学、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尊重残疾人……这样才能做个好学生,还会得到同学、老师和父母的赞许和尊重,这就是爱的强大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爱,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做到。

教育读书笔记5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的伟大作品。

全书共26章,杜威将前24章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两章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第一部分: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应指出了当代教育的严重缺陷并指出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的意义。并借助对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论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在这部分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第三部分: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纯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作与休闲,个人与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

在书中杜威大胆的批判了一些传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批判斯宾塞:“斯宾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教育的准备说。指出这种学说强调把人所需要的知识灌输给缺乏理解力的儿童叫他们痛苦的陷入谜团。乃是满足成人的需要而实于儿童的虐。”批判黑格尔和福禄贝尔:“他们把教育理解成展开儿童先天理性的学说。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秉承着绝对纯全的理性。教育就是将这种理性由内向外的展开。传统教育外铄的力量,开展说注重由内向外的发展。两者显然不同。不过,开展所指的并不是继续不断的生活或者生长而是将一种神秘难测的理性展开作为教育,实际上这种学说仅仅是成教育的变种,因为天赋的理性和成人的需要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而且开发天性交给成人生活做准备更加虚幻莫测。”批判洛克:“把教育理解为训练心智的学说;洛克等人认为人们禀赋着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智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心智的事体。实际上,人没有这种假定存在的而且彼此分割的心力。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的抽象的训练记忆力和思维力,正好像空着肚子训练消化力那样荒唐。”批判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心理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他们观念的学说。杜威认为这说学说忽略了儿童潜在动力和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索知识,却把他们看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容器。”

全书第四章的讲述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即生长。也是我读这本书之后理解最深刻的一个点。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详细阐述了生长的首要条件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类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延长婴幼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杜威首先讨论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意义,从能量和潜力的双重意义上理解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方面,“把能量理解为一种能力,把潜力理解为势力。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即发展的能力。”

杜威认为,不能用比较的观点,而应该用绝对的观点来看,未成熟状态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上生长的力量。他从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出发,由此他提出了理解未成熟主体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

接下来杜威阐述了生长的表现,既是习惯。而习惯从可塑性中来。

彻底的无依无靠的依赖,“暗示着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他把动物的幼兽和人类的婴儿的能力进行比较,指出婴儿具有动物幼兽所没有的社会能力。儿童具有头等的社交能力,灵活而敏感,无力注意自然界反而强化了他们对成人行为的关注和兴趣。可以说“儿童生来的机制和冲动都有助于敏捷的社会反应。”依赖性是一种力量而非软弱,而且是相互的。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的能力,就构成了可塑性。杜威认为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他与小鸡孵出后几个小时就学会啄食与婴儿出生六个月通过尝试性反应才学会抓东西作比,指出人类学习一种动作必须学会变化动作的因素,并根据情况作出种种因素的联合。能发展方法,应用到其他情境,开辟前进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可塑性,人类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效率,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杜威解释了适应的概念,他认为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不能把习惯仅仅看作是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从而不能将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适应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为机体内部发生变化提供的目的和标准的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的话,那么习惯就是被打与环境保持一致,积极机体变化而忽视了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可以称之为迁就,以区别于主动的适应。 主动的适应是持久的适应或是适应平衡,给我们提供一种背景,以备以后调整自己以应对新环境。杜威总结说“所谓适应,即是完美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活动的适应。”他以野蛮部落和文明人对荒漠的应对为例,指出野蛮人顺应环境,习以为常,而文明人则是改造环境。

人们常常把教育解释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这个定义表明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个定义中的.所谓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 的意义上来理解。如果我们把习惯仅仅看作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就会把“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正如一块蜡依照印章一样。环境被看作某种固定的东西,这种固定性为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提供目的和标准;所谓适应不过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的这种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 确实是比较被动的东西。我们习惯于周围环境--习惯于我们的衣服、我们的鞋子和手套;习惯于相当稳定的气候;习惯于我们的日常朋友等等,这些都含有被动的 性质。和环境保持一致,在有机体内引起变化,而不问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就是这种习以为常的显著特点。我们不能把这种适应(不妨称之为迁就,以别于主动的 适应)的特点转到主动利用周围环境的习惯,除此以外,“习以为常”有两个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第一个特征是,我们首先通过使用事物而习惯于这些事物。

简单的说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大体是这样的:某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基本上取决于前一个时代给予儿童的活动指导,这个吵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积累运动,就是生长的含义。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所谓未成熟状态是指生长的可能性和生长的潜力。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的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是理解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主要特征即可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的依赖性不是完全的依赖和寄生,因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具有社会的能力依赖是伴随着能力的成长。而塑造性就是认为了生长而有的特殊的适应能力发展它主要地从从经验中学习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可属性就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保存儿童天性,出儿童天性外,别的都要通过训练搞掉。保存儿童天性但是阻止他们扰乱,胡闹,干蠢事。保存儿童天性,并且正是按照他们所指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

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但从整体来讲,他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者,实用主义教育学同我们中国学生所亲身经历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根本不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育读书笔记6

老实说,对我来说,读《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还是挺具挑战性的,因为这本书的语言比较抽象,难懂。但是细细品来,作者赫尔巴特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是我比较深刻的几点看法。

首先在对儿童进行管理方面,赫尔巴特提出的措施之一是权威与爱,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而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受到爱戴的关键又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本人是非常赞赏这种观点的一旦获得了爱,它就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这是自不待言的'。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应该引起当代社会的注意。因为在当下这个道德缺失的社会,很多人哪怕是知识也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如果是这样,那受再多的教育又如何?还不行害人又害己,酿成了教育的悲剧?所以说,道德教育不是来得更重要吗?而赫尔巴特正是强调了德行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并非“有知识”的人都是有“德行”的。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要反思的地方吗?

还有,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

念,反过来他也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他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即教育离不开教学,要以教学为载体,而且任何教育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我觉得这个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一方面,这告诉了我们思想品德这门课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学校开设这门课,让学生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教育者在设计课堂时时刻记得“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是说设计任何一个课时,任何一个教学步骤都应该要思考其对学生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当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也不例外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是无可厚非的,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吧。

教育读书笔记7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当我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本书为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以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男孩的成长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其中,让我最感到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是——《佛罗伦萨小抄写员》。二岁的国小生朱利奥看着父亲天天辛苦地为一家赚钱,他想帮助父亲抄写(由于他父亲的工作钱很少,所以帮助报社抄写而赚钱)。于是,他在父亲十二点钟睡觉后偷偷地帮父亲抄写,一开始,父亲未发觉,他决定继续做下去。后来,他因为每夜睡眠不佳而导致经常打瞌睡,引起了几次父亲的责骂,但他没有放弃,还继续抄写,更没把真相说出来。最后,父亲得知了叙利奥一直在帮助他抄写,对自己骂叙利奥而后悔不已,并让他好好地睡了一觉。这个故事,给我的触动很深,我今年已经十一岁了,我一定要以朱利奥为榜样,要多体贴体贴父母,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把心用在学习和锻炼上,以优异的成绩来让父母觉得他们的辛苦有所值。通过这一本书,让我知道了怎么立身为人,也懂得了爱的真谛!

教育读书笔记8

《教育诗》描写的是马卡连柯在1920年到1928年创办高尔基儿童教养院时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内容经过了一些文学的修饰,既不是教育论著,也不是教学札记,起名为教育诗,真是名副其实。马卡连柯生于1888年,死于1939年。享年51岁。1920年马卡连柯接到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通知,要他组织一所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收容所这样的儿童教养院。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更高的追求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马卡连柯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他的教育诗生活。他给自己新成立的教养院起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高尔基教养院。也是对当时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高尔基教养院办学之初,学校里来了8个儿童少年抢劫犯和常年的流浪者。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性。头脑中只有好吃懒做,得过且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教育信念是要培养真正的苏维埃人民大众,要善待儿童,从学生的本性出发,循循善诱,不能在教育中渗透资本主义的一切荼毒。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想真正彻底改变犯罪儿童的一些恶劣行为其实是不可能的。刚开始马卡连柯也是本着教育家的理念进行自己的教育工作。但是,一段时间的实际接触他发现:“我从教育学的绳子上失足跌下来了。”他甚至开始使用了暴力。在他的一顿失态的暴力下,那些顽童竟然开始乖乖地参加劳动,听从劝告。

马卡连柯说,一个人的内部的各个零件并不是生长的那么完美的,甚至是有些缺陷的,需要外人帮助他重新换过或者重新打磨。这也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在他的高尔基教养院中,他就倾注了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当然遭到了社会学家、教育家的强烈抨击。

尽管他的'高尔基儿童教育学院逐渐办的蒸蒸日上,学童们开始形成真正的集体,大家非常团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在这个集体中,处理违规违纪儿童的方法:惩罚他们面壁思过,不准吃饭等等方法,还是遭到了强烈的异议。即使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遇到这样的童犯、流浪者,我觉得要想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惩罚教育不失为一种非常有利的措施,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马卡连柯在进行从1920年到1928年整整八年的高尔基教养院工作中,投入和全部的心血。当时教师的思想之高尚令人无法想象。以校为家,和学生同吃同住。完全的一幅共产主义者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他们以苦为乐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同化着学生。这也是高尔基教养院里能够如此团结的主要支柱之一。

尽管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了这个集体能够健康成长,马卡连柯的思想经过了炼狱,学童们的进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却自始至终到遭受着来自教育家的强烈抨击。最后终于坚持不住,八年后,1928年,在高尔基亲自去拜访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养院后的当天,马卡连柯向教育委员会递交了辞呈,辛酸地离开了高尔基教养院开始了他的崭新的教育工作生涯。

厚厚的725页教育诗,承载着马卡连柯的辛酸的追求和无悔的奉献。生在当时的马卡连柯,既是他的幸运,使他的集体主义思想得意绽放光芒;也是他的不幸。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他在处理一些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难免有失偏颇,却还自以为是。因为寻找不到更加妥善的处理办法而陷入理论的泥淖不能自拔。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和历史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合住书后,高尔基教养院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好像是马卡连柯给我讲的故事一样。真的受益匪浅。

只是苏联的人名字比较复杂,往往一连串连在一起,读完书后,故事情节虽然历历在目,但是人名字却实在记不住几个。就连马卡连柯本人的名字我都没有留心记住。实在惭愧。

教育读书笔记9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读书笔记10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写,得到了我们班同学的一致好评。我也央求妈妈买了一本《爱的教育》。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阅读这本书。这本书叙述了国小生恩里科读三年级时发生的种种事情。

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内容充实、主题明确。其中,《卖炭人和绅士》这则故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则故事讲述的是:绅士的儿子卡洛·诺比斯骂卖炭人的儿子贝蒂的父亲是叫花子。第二天,诺比斯的父亲亲自来到学校,要求诺比斯向贝蒂以及她的父亲道歉,诺比斯才很不情愿地道了歉,贝蒂以及她的父亲才原谅了他。

想到高傲的诺比斯仗着自己父亲是绅士,就经常欺负同学,甚至还骂贝蒂的父亲是叫花子,我就想到丑小鸭的兄弟姐妹们,自己没什么本事,却经常奚落可怜的丑小鸭。瘦小委屈的贝蒂就犹如丑小鸭,虽然是一个卖炭人的孩子,但谦虚善良,丝毫不比那些富人家的`傲慢孩子差。

我认为这则故事是本书中内涵最丰富的一个故事,恩里科的老师认为这是给孩子们上的最好的一课。

教育读书笔记11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大学联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王祖衡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教育读书笔记12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刚开始看到书名,心里想着,哪有老师会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向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取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样那么不听话怎样那么坐不住怎样那么难教怎样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样也不管管等等。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下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明白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就应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好处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期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期望了。你是笑着应对自己的期望呢,还是苦着应对自己的期望呢笑着应对期望,期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教育读书笔记13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它主要写了柏杨老先生对现实中国中存在的丑陋的'一种强烈抨击、许多同学看过我的这本书都说我有病、看真么极端的书、把中国说得一无是处、从国家到官员再到百姓、在一些时期都表现的十分“丑陋"、不过看过这本书后会让每个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的态度、因此、我觉得这本书这个方面是很有益的。

教育读书笔记14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日记体小说,它主要写了主人公安利柯以日记形式,记录日常身边的事情,向读者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爱,如师生之间的爱、同学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爱、邻里之间的爱……

读了这本小说我体会到了爱无处不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其实献出爱心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是一定要干什么大事,比如给他人一颗宽容的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不乱扔垃圾等等……

这本图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烟囱扫除人》,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安利柯到女子学校里去送书,看见了一个烟囱扫除人在哭泣,因为她刚得来的钱从破的口袋里漏了出去,在一个帽子上插青羽毛的`大女孩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捐钱,钱很快就攒够了,甚至有些没带钱的把她自己的花也捐了出来,钱攒够了,烟囱扫除人十分欢喜。

这让我想到了那次书法课唐小童没有带毛笔,这时班里的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毛笔给了她,她很开心,也很感激。于是她收下了我的笔,其实是因为我离她最近,哈哈。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爱有多美好,也有很多种,不管是同学还是陌生人,每个人心中都有爱,有时候只是借一支笔的一件小事,它也体现的是爱。

啊!爱!你是那么尊贵和华丽,你又是那么简朴和厚实。

教育读书笔记15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它所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在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高尚情操在我国源远流长,无独有偶,国外的学者对其师的尊重、感情也值得我们学习。即使已经过去了四十四年光阴,安利柯的父亲也不忘他的国小老师,还专程去看望他,并像小时候那样爱戴他、尊敬他。这是多么好的一位父亲!我顿时觉得安利柯很幸福,他不仅拥有如此博学多识、温文尔雅的父亲,而且还拥有一个值得他学习的好榜样!

师生之情固然使我感动,但亲子之情更敲动我的心扉。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禁对主人公马尔可的'敬意油然心生。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为了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国首都一个富有人家去当女佣,后来就与他们断绝了联。13岁的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并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在马尔可的多次请求下他的父亲终于答应了,马尔可在去美洲找母亲的路上遇到了许多人,有慈祥的伦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也有无恶不作的小偷,当然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人。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马尔可终于找到了母亲。这个故事让我真正懂得了爱的力量:只要有一颗挂念家人的心,即便相隔千里都还是心连心。

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虽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我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爱就像花蜜,我们不能缺少爱,正如蜜蜂不能缺少花蜜一样。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世界就将因为爱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