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校园

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复习资料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3.61K

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复习资料

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复习资料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GIS软、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

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

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

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热点问题:

1、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杭州湾大桥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大行星,降等为太阳系矮行星

3、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厄尔尼诺

5、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太湖蓝藻暴发

6、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导航系统

8、珠穆朗玛峰测高

9、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1.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长江干流由西到东依次经过的支流是()

A.金沙江、雅砻江、嘉陵江、岷江B.嘉陵江、乌江、汉江、赣江

C.乌江、汉江、湘江、赣江D.岷江、乌江、嘉陵江、汉江

3.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田为主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若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则水库下游的河流水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河流水文站测得的修建水库前后的水位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水库建成后,该水文站测得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A.2—4月B.5—7月C.7—8月D.9—10月

6.修建水库前,与该河流出现最高水位有关的现象是()

A.梅雨连绵B.春雨菲菲C.冰雪融化D.气旋活动频繁

7.修建水库后可能使河流下游地区()

A.洪涝灾害频繁B.诱发地震、滑坡C.河床泥沙沉积严重D.某些鱼类减少或绝迹

8.长江干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A.源头至宜宾河段B.三峡河段C.宜昌至宜宾河段D.川江河段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移民人数在国内外是空前的。据此回答:

9.长江三峡库区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由于当地()

A.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B.人们的乡土观念的影响

C.以往曾有部分移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而闹返迁

D.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得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10.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全国性商业城市组合正确的是()

A、武汉、合肥B、南京、重庆C、重庆、成都D、上海、杭州

二、综合题

11.阅读资料和图,回答问题。

长江支流众多,基本上南北对称,

一般年份,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与我国

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之间

形成锋面,5月份位于

南岭一带,长江南岸各

支流进入汛期;6月份,

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

游带,北岸支流和干流

开始进入汛期。这种支

流的南北分布和雨带自南向北

的推移规律,使南岸支流与北岸支流涨水的时间

错开,加之沿长江地带有洞庭湖、鄱阳湖等众多

湖泊对洪水起调节作用,干流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大洪峰。但在1998年夏季,锋面雨带在长江流域活动时间过长,并且长江流域普遍出现暴雨,南北支流普遍涨水,与上游的洪水共同汇入长江,使干流水量大增,引发了特大洪水。

(1)一般年份,对长江干流水量起天然调节作用的两个因素: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

(2)图中资料2反映的

问题是。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3)1998年夏季,给长江流域带来暴雨洪涝的天气系统是。导致这次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是。

(4)图中资料4反映长江含沙量大的主要原因是,该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12.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图1的甲、乙两图中的河流,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河口、河流干流上都有世界著名的港口和水利工程。读图判断,A是_______________港,B是_________________港。a是_______________工程,b是_______________工程。

(2)图2中,反映a地区的气候状况的是_______图;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

(3)依据下表中的资料,简述a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a工程b工程

坝址水文条件年径流量(亿m3)8204510

平均含量(kg/m3)1.61.2

年输沙量(亿吨)1.345.3

总库容量(亿m3)1640393

调节库容(亿m3)1310165

库区水量损失(蒸发+用水)大小

入海水量建坝前330近10000

建坝后60~180近10000

出库泥沙建库后进入三角洲的泥沙仅200~300万吨。百年以内泥沙基本淤在库区内建库最初10年有1/3的泥沙下泄,以后逐年增多,90

年后每年约90%的泥沙出库

坝口至河口距离9001800

(4)根据图1和上表,简要分析b工程建坝前后入海水量的变化远远小于a工程的原因?

第一节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D4.B5.C6.A7.D8.A9.D10.D

二、综合题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时安排】1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

(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丰富;反之,地表水资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可参考教参)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从容说课

地理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总和,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空间。通过学习东北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学生了解到一地的发展是建立在综合考察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基础上的理性开发,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家乡的发展,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综合体现。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基本情况,找准一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参考与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形成自己发展的建议和构想,把你的想法以书面的形式反映出来,并可递送有关部门,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关注生活,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都有深远的影响。

学生的问题研究以研究小组方式进行这一问题研究用两课时完成。以小组为单位,内部既分工又合作。

重点

掌握实地调研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网络多媒体、外出需要的照相机、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我的家乡发展条件的评价,巩固和灵活应用第四章知识。

2.掌握获取课本以外知识的基本途径。

3.通过网络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专家访谈、网络搜索等多种方法了解城市中的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2.通过掌握家乡发展资料,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

3.通过成果展示,表达、交流、反思自己探究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家乡发展资料的收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态度。

2.通过实地调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工农业、第三产业存在问题的调查,增强以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利于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往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地的发展是建立在综合考察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基础上的理性开发,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5节课主要是了解和体会了各地工农业的发展情况及发展条件,领悟了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我们也得用地理的眼光,客观地评价目前我们城市及郊区发展的情况。对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地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方法引导)研究方法:收集资料→确定课题→具体调查和进一步收集资料→分析家乡发展条件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其他区域发展的经验以作参考或借鉴→提出对家乡发展的建议或构想。

要求同学们分工协作,职责到人。

确定小组人员组成(组长、副组长、对外联络员、记录员、摄影师。不同类型同学按特长搭配)。

出示参考课题:

我市郊区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我市影响工业腾飞的××因素的调查;

我市旅游业发展条件综述

××地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及规划开发设想等

××地区与××地区发展策略研究

(小组合议,确定课题)略。

(学生外出考察,教师邀请其他教师分组指导)

成果展示:论文、建议全班交流,刊登于校园网,以书面的形式递送有关部门等。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请把所选的答案字母代号填入括号内。

1.有关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3.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A.德国的慕尼黑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D.美国东北部地区

4.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人口大量从“冷冻地带”迁向“阳光地带”的原因是()

①“冷冻地带”的工业衰退,失业率升高②“阳光地带”建立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③“阳光地带”发展了旅游业④“阳光地带”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⑤“阳光地带”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5.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6.下列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有()

A.美国东北部地区B.日本九州岛工业区

C.英国北部工业区D.德国南部工业区

7.我国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的工业基地的是()

A.辽中南B.京津唐C.沪宁杭D.珠江三角洲

8.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A.亚洲移民最早到达的地方,开发早B.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

C.油气资源丰富,储量大,易开采D.环境优美

9.不是依靠本区资源而发展了大型传统工业的工业区是()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D.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

10.有关传统工业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纺织、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为主

B.20世纪90年代开始衰落

C.以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基础

D.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的工业化区域

二、综合题

11.读五大湖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______市,是重要的

__________(矿产)产区。

(2)图中B是___________市,C是

__________市,E是________市,其中,

有“汽车城”之称的是____________。

(3)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___(矿产品)的运输方向。

(4)图中各城市共有的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__工业,该种工业布局的方式________型,发展该种

工业的有利条件有:资源条件是__________,交通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条件是

_____________,历史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12.读我国某重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业基地的名称是

___________。其工业中心

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图中城市①_________市,其

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这两类工业布局时

首先要考虑一个共同的因素是

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城市③的主要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工业,其布局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型。

(4)图中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是以________为主,目前该基地的发展受_____和_________供应不足的影响,今后应当限制某些___________大,当地又缺乏_______工业的发展。

(5)目前国家在这里正在实行的重大工业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D2.C3.D4.A5.A6.A7.B8.B9.A10.B

二、综合题

11.(1)德卢斯铁矿(2)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CE(3)铁矿石煤炭

(4)钢铁资源(或煤铁复合体)煤铁资源丰富五大湖和运河廉价水运条件

农业基础好开发历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

12.(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沈阳大连(2)大连造船石油化工消费市场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知识要点1 区域的主要特征

1、什么是区域? 。

2、区域有什么基本特征?

特 征 表 现

界线有虚有实

内部一致差异明显

有一定特色

区域之间联系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

区域之间自然界线: 降水量与干湿区的界线 800mm 600mm 200m,

2、气候区域界线

气温与温度带界线1月份0°亚热带与温带

3、水文界线 内外流区域 长江与黄河 长江与珠江

4、四大海域的界线 渤海与黄海 黄海与东海 东海与南海

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 、异同、特色、联系”

知识要点2 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是 的结果

影响因素

2、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

地 域乡村地域城镇 地域

别地域范围

(大或者小)

产业活动

联 系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

项 目 形 状 结 论

农 业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

交通运输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知识要点3 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和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 。

影响因素: 。

我国三个产业划分:

产业 内 容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 产业比重

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低区域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

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

3、区域结构的变化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中期

晚期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课标要求】

一、标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

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简单地表述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列表比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及其行为表现。

2.说出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3.能够举例说明或根据图表等信息材料分析说明在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指导下人类改造环境产生的不同结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比较等学习过程,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重难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我们看不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等现象,这是因为当时的人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吗?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微弱,只是从自然界获取极少量的生物资源,同时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当时的人口数量也十分有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环境的资源供应能力及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因此当时几乎不存在环境问题,这并非当时的人注重环境保护的结果。

2.远古时代,生活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的图腾是“龙"??一种浑身布满鳞片,有四条带有尖爪的短腿,头上还长着类似黼的角的假想动物。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所谓的“龙”,它实际是蛇的变形,是古代华夏民族对蛇的恐惧和崇拜的表现。从本质上说,人类对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种迷信,也是一种愚昧。在远古人类看来,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类只能俯首贴耳,任其摆布。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是对自然物的敬畏、崇拜,也是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基本态度。

新授课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时间及前提?

时代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历史局限: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二2、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局限及产生的后果?

时代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能力的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因此产生。

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发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一味地从人类自身的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历史局限及其影响: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的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活动提示]悲观派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工业等是不断增长的,因此经济增

长是有限的。乐观派认为虽然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生产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协调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中环境

污染问题,所以,人类能力是无限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悲观派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乐观派则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不断降低,新能源、新资源不断出现,环境问题将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三、人地伙伴论的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

时代背景: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自身行为对地理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环境的关系,逐步建立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伙伴关系。

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人类应该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意义: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四、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各是什么?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环境。

人类中心论:人类是世界的主宰,人定胜天。

人地伙伴论: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有反作用,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人地关系理论产生以来,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了种种不同的思想流派,这是人们对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认识发展的表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人地关系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该理论夸大了_______对________的影响。

(2)过分强调人类的能动性,而忽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人地关系理论是__________,该理论对原苏联和我国的________年代曾有着深刻的影响.

(3)面对日益严峻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问题,_____________(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_________,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_______地发展。

参考答案

(1)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