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校园

打破唯分数论会考改革任重道远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2.68W

会考招生政策是每年会考结束后大家热议的话题,因为它是考生进入高中的关键,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18年会考招生政策,希望能帮到你。

打破唯分数论会考改革任重道远

  打破唯分数论会考改革任重道远

推进会考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要让所有学生接受高质量、全面的义务教育,并享有公平的升学机会。这次《指导意见》所设计的国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力图在学、考、招结合上下工夫,希望通过考试评价改革,引导所有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教育部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会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会考改革)。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国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相关报道见A6版)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唯分数论,具体表现为: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存在“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会考、大学联考要考(计入总分)的科目,学校就将其作为重点学科高度重视,而不考(或不计入总分)的科目,就将其视为“副科”边缘化。与升学无关的美育、劳动教育、体育,都被一些学校和家庭漠视。本来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要求,“开齐开足”所有课程,是学校的本分,可是,这在一些学校却是很难完成的任务,音体美课被挤占是常事。

推进会考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要让所有学生接受高质量、全面的义务教育,并享有公平的升学机会。这次《指导意见》所设计的国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力图在学、考、招结合上下工夫,希望通过考试评价改革,引导所有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落实会考改革措施、真正破除唯分数论,还任重道远。

根据《指导意见》,国中学业水平考试有两大特点,一是全科开考,即国家所有要求学习的课程都进行考试;二是统一要求科目(语数外、体育)与学生自选科目结合。对于全科开考,舆论担心这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全科开考的重要意义,是对所有课程学习进行合格评价,要求学生学习达到国家义务教育要求。在全科开考基础上,再有纳入会考录取的统一科目考试要求,和学生自主选择的科目,由于“一考两用”,因而并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能把基本学习要求当负担。

在全科开考情况下,所有学校必定会开齐所有课程。由于学生可自主选择会考计分科目,不像以前所有学生限定考同样的科目,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倒逼”学校重视所有课程的教学。当然,能否有“倒逼”的实效,最终取决于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如果学校仍以功利的态度敷衍非会考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或限定学生的会考科目选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相对而言,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会考录取中发挥作用,这对打破唯分数论更为重要,这也是在进一步推进会考改革时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有二。

一是推广我国部分地方会考的做法,这也是这次《指导意见》所倡导的,即在会考中把综合素质评价折合为分数纳入会考录取,这可引导学校、学生、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综合素质评价。但如何做到客观、写实、具有个性,将直接影响到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发挥。做到这些需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实行学校的现代治理。学校自主办学可培养更具个性的学生;实行现代治理,会让综合素质评价透明、公正,具有公信力。总体看来,目前各地会考中综合素质评价分值并不高,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差不多的等级,因此,综合素质评价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及其他会考科目。

二是推进部分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尤其在取消艺术、体育竞赛会考加分之后,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之外,重视综合素质发展,需要加大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力度。这次《指导意见》也提到,要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这方面改革推进的深入程度,将直接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推进的深度。

从长远看,我国基础教育要全面消除“唯分数论”,扭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局面,还需要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到的“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深入推进中大学联考制度改革,这就需要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最终实现中学自主、多元办学。

  会考改革不唯分数唯“全面” 倒逼中学开全科

教育部将会考改革分解为五大“重头戏”,即:推行国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其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备受关注。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天若表示,以往不少国中教学像高中一样,一门心思向分数看齐,会考新方案破除“唯分数论”,是个很好的导向。南京市弘光中学校长周易宏认为,会考新方案引导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过去有些学校不重视音乐、体育、美术,如果这些科目进入会考方案,就会促使学校开足开齐艺术科目。而在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尤小平看来,新会考方案对接新大学联考方案,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注重其全面发展。

“江苏细则”还要等等

“江苏会考改革具体方案,要等接到教育部正式文件,学习消化后再研究确定怎么做。”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透露,我省南通等地已先期探索会考改革,一些做法跟国家会考改革新方案较接近。

国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是国家新会考方案亮点之一,这点我省南京、南通、扬州等地已执行多年。教育部会考改革意见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南京会考早就将体育计入总分,从刚公布的2017年会考体育方案看,今后分值变化可能也不大,但满分标准会循序渐进靠近国家标准,学生想拿满分必须每天锻炼。

从本世纪初实施新课程开始,南通对会考改革进行持续探索:2002年—2005年,部分升学考试科目变为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科目;2006年—2008年,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考试、物理与化学合卷考试;2009年至今,增加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与会考成绩一并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2010年12月,“南通市会考改革——探索减轻中国小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南通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张华介绍,南通会考改革总结起来就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南通第一中学校长顾志刚表示,南通会考的'考试模式、录取方式等都有待完善。

教育部此次会考改革提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要求各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南京市教育界有关人士分析,这项变化对南京考生影响不大,因为南京早就没有竞赛加分。

  倒逼中学开全学科

“过去部分学校以分数为导向,计入总分的课程一周本该开4个课时,实际却开了9个课时,而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课程却没开设。”南师附中新城国中校长韩晖认为,新会考会倒逼学校重视国家课程方案的所有科目。综合素质评价,也会引导学校和家长,从重视课堂教学结果转向教学过程和结果并重。这体现教育公平,学生的能力、特长本来就各有差异,课程的均衡,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不同位置。

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具体哪些课程进入计分范围?周易宏认为,在学生全面发展和不增加学生负担之间,方案也需要寻找平衡点。受访的大多数老师坦言,任何科目,只要纳入升学计分,都会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是学生的选择面有可能扩大,学生将可以自主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从而规避自己的薄弱科目。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可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

会考科目调整,将涉及教师队伍的安排。大学联考改革后,由于物理、化学组合竞争激烈,选择物理、生物组合人较多,化学老师在全省都呈饱和状态。会考是个“指挥棒”,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结构等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综合素质评价做起来难

受访校长、家长和专家对会考改革方案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综合素质评价好是好,但操作起来难度也不小。”尤小平说,虽然南京已开始推行综合素质评价,但只是一种参考,毕竟综合素质的“高”和“低”不太好量化。目前比较实际的操作是“不合格”不予录取,在合格的情况下,还是分数更具有可比性。

家长们对综合素质评价也存有疑虑。一位不愿具名的家长表示,如果会考录取就按统一科目加自选科目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那就没有综合素质评价什么事,进而也会令学校、学生和家长不再关注,如此综合素质评价很可能在一些学校变成“走过场”。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天若指出,我省各地国中发展差别很大,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都不均衡。如果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同步走”,对那些弱校和农村学校来说未必公平,还是应从实际出发,允许各市在推进“时间表”上有一定弹性。

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政府管理学院顾海教授说,“从长远看,我国基础教育,要全面消除‘唯分数论’,扭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局面,还需要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提的‘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深入推进中大学联考制度改革,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