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校园

克己复礼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48W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克己复礼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克己复礼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明确各章基本观点。

2、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3、背诵12.1、3.1、16.2、13.3章。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2、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3、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解读各章内容(字、词、句)并加以评析。

(一)重点字词句:

①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

②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③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

④君君:动词,行君道,按君主的守则去做。臣臣:按臣子的守则去做。

父父:按父亲的守则去做。子子:按子女的守则去做。

⑤诸:之乎,兼词,代词+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⑥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

⑦是以为孝:介宾倒装(以是为孝)

(二)克己复礼的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章:克己

3.14、7.5章:崇古

3.1、6.25、12.11章:秩序

16.2章:道

13.3章:正名

1.2、2.8章:孝梯

17.21章:报恩

17.11、3.3章:仁

三、探究:

1、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2、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3、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甚矣吾衰也。――吾衰也甚矣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5、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文字略)

引用的荀子、《礼记》中的三段文字,主要从“人性”角度论述“礼”的必要。从人性角度而言,人作为高等动物,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动物性、“恶”)”和“社会属性(社会性、“善”)”的双重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还具有“社会性”,因此,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需要制订一定的“礼”(规范)来加以约束自己,所谓“克己复礼”。否则,人将与动物无异。孟子也曾说过,“恻隐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无此“四心”,“非人也”,与动物无异。

6、“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

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

四、写作

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

《克己复礼》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B.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D.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有事,弟子服其劳

C.有酒食,先生馔

D.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是哉,子之迂也

A.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B.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D.临之以庄,则敬

4.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A.是社稷之臣也

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C.曾是以为孝乎

D.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

B.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不议:无可非议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错:错误

D.有酒食,先生馔先生:老师

《克己复礼》同步练习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

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

⑶则民无所错手足错措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悌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请事斯语矣名作动⑷必也正名乎形作使动

⑵觚不觚名作动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名作动

⑶子将奚先名作动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作动

⑺衣夫锦,于女安乎名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