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作文

精选点评作文汇总9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7.29K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点评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点评作文汇总9篇

点评作文 篇1

1. 情境描写调动起悬念;

2. 充分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使事情具体生动.

3. 简要叙述前因进行铺垫.

4. 这一部分可以加入对话或者一些心理描写.

5. 将…改成…更合适些

6. 自然承上启下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令人感动.

7. 国小生能有这样的体会令人刮目相看.

8. 对…的比喻用得妙.

9.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十分仔细.

10. 孩子的气的语言很有意思.

11. 加入人物行为使画面生动.

12. 这段多余不如删去使文章更简洁.

13. 发挥奇妙想象运用精妙比喻.

14. 充满童趣的拟人与比喻使文章顿生光彩.

15. 这段描写读来令人感动.

16. 心理描写细腻比喻句用得好

17. 排比名的使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18. 以味诱人意境深远.

19. 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20. …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21. 结尾含蓄点明主题.

22. 结束得有点突然夸张了.

23. 结尾简炼感人.

24. 结尾同样有趣.

25. 结尾呼应应开头结构完整.

26. 由景生情结尾自然.

27. 比喻形象贴切精彩的结尾可谓点睛之笔.

28. 结尾似乎没有写完应能与开头照应.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29. 结尾呼应文题点明中心.

30. 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31. 以感受开头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32. 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开头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33. 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立意高远令人赞叹.

34. …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35.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36.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37.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38.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39.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40. 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41. 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42. 叙事中夹写景以已度人将心比心.

43. 拟人化语言使文章更显得生动活泼.

44. 外形描写十分有趣突出了…的可爱.介绍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有感染力.

45. 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很形象.

46. 过渡自然每一段交待得很清楚.

47. 这部分参照课文中的例子语言过于平板可适当修改使语言更生动.

48. 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的美.这部分还可以展开写.以小见大表现…

49. 比喻句用得精当.加入了古诗进行联想富有韵味.

50. …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51. 简单交待时间地点和结果…

52. 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

53. …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54. 开篇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5. 以景喻情开头颇有新意;倒叙开头渲染意境.

56. 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

57. 开头很活泼.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开头显得活泼

58. 反问句开头吸引读者.

59. 开头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

60. 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

61. 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62. …对精彩地方进行简单描述;点面结合

63. 简单介绍情况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点评作文 篇2

你说来日方长,邀我焚香煮茗;你说心在咫尺,转眼人走茶凉。

——题记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一阙瘦词,道出了他清旷、闲雅的生活之态。怀抱着对这首词的喜爱,我邂逅了于丹的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在几度人生起伏过后的蓦然体悟,也是于丹在这半世浮华中对生命的思考。书中,于丹用自己的五十载春秋告诉我们,当有一天,我们踏尽千山万水,尝遍世态百味,唯有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方可称之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然而,这又有多少人可以体会?苏轼用了一世光阴,于丹用了半世春秋。那我们呢?最为普通的我们,则又需要多久才会明白?于丹说,来日方长并不长。的确,在生活中,我们虚度了多少光阴,留下了多少遗憾,我们可以做的,唯有好好珍惜。

世人都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然而真正懂得生活,真正体味过生活的人才会明白,来日方长并不长。林徽因曾言爱的,不爱的,一直都在告别中,本以为来日方长,本以为可以爱一生,殊不知一转眼就来不及了,一转眼便再也见不到了。

20xx的元春佳节,人人都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之中,而对我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庆祝之事。我的曾祖母,离世了

打我记事开始,曾祖母就是一个老人;她那么老,好像从来未曾年轻过,她那么老,好像生来只为了做我的曾祖母。记得小的时候,我就爱听曾祖母讲述她的故事。从鬼子进村到嫁作人妇,从生活变故到岁月变迁,仿佛在她的口中有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那时光,岁月静好,时光荏苒,曾祖母安详地坐在竹藤椅上,慢慢地摇,轻轻地摇,摇出了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摇着摇着,思绪便摇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曾祖母的声音颤抖着。她的前半生过得并不安稳。七十五年前的那个秋日,风儿萧瑟;七十五年前的那个小山村,变得不再安宁。日本人侵略了曾祖母的故乡。那时的曾祖母只身一人,在二十岁的如花年华里,忽的失去了一切。烈火的焚烧,飞机的盘旋,无情的掠夺,使原本坚强的曾祖母变得不再坚强。在今后的生活里,她开始变得敏感,变得胆小。轻微的响声,都可以触碰到她敏锐的神经。但惟有在亲人面前,她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坚定。

我痴痴地想,痴痴地听,痴痴地以为可以这样过一生

曾祖母越来越老了,我也在渐渐长大,我听到的,也不再仅仅是一个个的故事,更多的是人生道理。每每离开她,她总是微笑着告诉我下次一定要再来哦!我点点头。然而光阴似梭,下次再不知是何时。再转身,再回首,一人,一椅,一树,而已。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行善,二孝顺。记得再后来见到曾祖母时,已是在医院的病房中。苍白的脸,灰白的墙,黄白的床单,一切都是那么压抑,难以呼吸。她那么静静地躺在那儿,依旧那么安详。她是那么胆小的一个人,可面对死亡,却依旧含笑着。我知道,树已落叶,椅已不摇,人已苍老

母亲说,曾祖母太老了,她要去另一个世界了。

离开医院的时候,我红了眼眶。我拉了拉母亲说,走了走了。母亲不说话。我一下子就哭了,又使劲拽了拽母亲说,妈,走了走了。母亲被我拽得后退了两步,我发现,我也站在原地没动母亲也湿了眼角,嘴里重复着我说的话:走了走了

我总以为一个人再老总可以再活一年吧,然而有一天,曾祖母还是离开了我们。就像土垛的院墙,风雨多了,总有一天会塌下来,没了,完了曾祖母的一生我也知道的很少,我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可以慢慢了解她,孝顺她,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就像,她爱我很多,我只是喊她——曾祖母。

我输了,输给了来日方长。

有人为我们沏了一壶感情深挚的热茶,我们却总说来日方长;于是将茶碗搁置,待在花间一游再回,或他处小酌而归,以为它依旧会热香扑鼻等在那里,殊不知这世上回首之间便是人走茶凉。

请趁热喝这碗浓茶吧!

于丹错过了生命中的张主任和耿总,才蓦然醒悟来日方长并不长,我错过了生命中的曾祖母,才清晰明了来日方长并不长。史铁生说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想,曾祖母的故事便也是这样的吧。它们是内心深处的温暖与朦胧,无法再组织成言语,只是为了收藏。张主任与耿总的承诺也已不再是承诺,它们是于丹内心深处的温馨与寂寥,和那些故事一样,仅仅,为了收藏。

不要错过了才明白珍惜。

来日方长,并不长。

20xx很难忘。

点评:读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首先是思想感情的愉悦,当然来自你文章深邃新鲜的立意。生命脆弱,人生亦有诸多不可避免的错过,往事已矣,重要的是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不再错过。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你用真情打动了别人,这是你作文的最大成功。

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加油!

点评作文 篇3

面对眼前蛋糕上的14根正在燃烧的五彩蜡烛,望着这14团跳动的小火焰,我却迟迟不想将它吹灭。因为它燃烧着自己13岁的终结。因为它闪烁着14岁美好的梦;因为它将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14岁,我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代,我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开始了对自身的满怀自信。14岁,我将要进一步为班级争夺荣誉,因为从现在开始我已经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怎样去拼搏,怎样努力去争夺榜上有名。14岁,我已没有了在球场上缩手缩脚的感觉,因为我已有了更大的勇气,敢从“国脚”脚下抢球,一展自己高超的球技。14岁,没有了望见复杂的问题而产生恐惧感,敢在桌上放一大堆稿纸,花费几个小时去理解它、消灭它。

14岁,虽然只比13岁大一年,但在这一年中,我既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又懂得了体贴和尊重他人。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遇见老师就低头匆匆走过或绕道而行。因为从现在开始,我懂得了老师在工作上的辛苦,所以,每当我遇见老师时,便会对他说一声“老师好”,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14岁,当我被老师或父母叫去批评的时候,将不会再向他们投去仇恨的目光,因为我已经长大了,因为我懂得了老师和父母的用心良苦。

14岁,我会对自己的未来勾画出一幅完美的画卷,画卷中的我可能是一位热爱群众的军人,也可能是一位站在讲台上辛勤耕耘的园丁,也可能是一位站在手术台前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医生,也可能是┄┄

14岁的梦是美好的,愿天下所有十四岁的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梦!也愿他们都能实现自己十四岁的梦!

点评作文 篇4

叶问,是一个最新武学的武痴,更是一个深刻理解了武学精神的爱国志士。他用武术伸张着正义,他用武术弘扬着国威,他用武术扛起了振兴中华的大旗。

在和平的.年代,他时常与别人切磋武艺,凭借炉火纯青的永春拳而享誉全城。在乡下人来踢馆时,并不开武馆的他在情况所迫下答应比武,他先是一让再让,但后来儿子一句:“爸爸,你快出手吧,妈妈说你再不出手家里的东西就全碎了。”使他终于决定速战速决了。一番猛攻逼得那人节节败退,拼死反抗也都无济于事,最终被打得落花流水。叶问此举为这个城市赢回了尊严。

只可惜,好景不长。中国不久便被日本侵略,各个地区沦陷,正值战祸乱世的中国民不聊生,惨死无数。而面对日军无情的烧杀抢掠,沦为亡国奴的人们只是任祖国的身躯被日本的铁蹄践踏而无能为力。叶问一家的住所也被日本鬼子霸占,他们一家三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也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辛生活。

叶问眼看着自己的同胞们承受着日军的肆意侮辱和蹂躏,看到朋友武痴林以及其他同伴死在他们的魔掌之中,他终于无法再忍受这种屈辱,毅然在日本人的比武场上一举击败了是个日本人。在日本将军问及他的名字时,他说:“我只是一个中国人。”他不是为了米而来的,他无视在那时胜比黄金的十袋米,捡起了带来的半个地瓜和逝去的武者留下的溅满鲜血的米,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比武场。

名师点评:

“他灼灼的目光分明是要将一切邪恶摧毁,他宁可粉身碎骨也不愿意祗辱于那帮丧尽天良的匪徒的脚下”作者对叶问充满敬佩之情,塑造了有着高尚气节和民族精神的英雄形象,语言有气势,有感召力。

后来,他进行了一次与日本将军的终端对决,在这之前他在被监禁时不肯吃一口日本人给的饭。他走向比武场时,持有的是一身浩然正气,是对中华武术精神的深刻理解,是对祖国的无尽的爱。正是因此,叶问意志坚定,从容无畏。他灼灼的目光分明是要将一切邪恶摧毁,他宁可粉身碎骨也不愿意祗辱于那帮丧尽天良的匪徒的脚下。他孤注一掷了,他决定放手一搏。比武场上,他正气在胸,以记记拳如流星,似闪电,如暴雨,似冰雹,噼噼啪啪的击去,击得对手措不及防,招招败退。终于摆热本军关闭在一个木桩上,亲手断绝了他的性命。

这一壮举引得中国人民沸腾了,他点燃了同胞的抗日激情,坚定了国人对反侵略斗争必胜的信心,激起了人民的昂扬斗志。他打出的是国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

叶问的传奇告诉人们:武力不是暴力与蛮横,而是正义,是气节。他用一股正义化作可以战胜一切邪恶的力量,用凛然的气节奏出了铿锵的生命乐章!

点评作文 篇5

到某个地方做客,当地朋友少不了领着你参观这风景那名胜。未了,你要告辞,朋友却热情挽留,直说还有许多好地方没看完呢。你只好说:“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确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留点遗憾的。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是“遗憾的艺术”。这个主语,可以替换为很多词,比如摄影,比如影视,比如建筑等等,甚至可以是人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事情总是难以十全十美,遗憾总是在所难免。

既然如此,我倒觉得,很多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尽管应当高标准地去追求、去努力,但对于其最终结果,不妨给一点“不求完美”的宽容。

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可以反复修改无数次。但无论怎么改,都没有真正完美的文章。文从句顺,逻辑说得通,观点站得住脚,让人读得下去,就不错了,至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是很难的。作文反复推敲,做事反复思量,只要超过了“度”,都未必是好事,结果反而贻误时机,影响效果。世事瞬息万变,哪里能把什么都想遍了?

还有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学,希望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个“通才”,成为完美的全能者。于是,每天满怀激情,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整日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多半是成了“万金油”。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哪个人什么都懂,能够一个人包打天下。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仅不可能什么都懂,也没必要什么都懂。“一招鲜,吃遍天”,与其致力于做个全能者,不如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在某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钻研得更深。

完美主义者,其实更容易导致更大的不完美。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现实当中,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淮南子》里有一句话:“夫待騕裹、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意思说的是,如果非要等到拥有了腰褭、飞兔这样的骏马才来驾车,那世上的人就没车可坐了;如果非要等到拥有了西施、毛嫱这样的美女才来结婚,那么一辈子也别想成家了。事实就是如此,脱离实际,把要求定得太高,最后多半是一事无成,失去了很多。

多一点对“不求完美”的宽容,反而能在同等的时间内多思考几个问题,多+几件实事。所以,追求“百分百”是好的,但也不妨把目标设定得更具体可行。这样的人生,或许会有更高的效率、更大的收获、更理想的结果。

点评

文章标新立异,在人们普遍追求完美、贪大求全的大环境下,作者主张“不求完美”,观点新颖独到,振聋发聩。在论述上,例拳文章写作,证明完美需有度:针对有人想做“通才”,提出专攻更好;引用《淮南子》话语,证明苛求完美更易导致不完美。引证分析结合,例证说理共在,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实,说理充分。“世事瞬息万变,哪里能把什么都想遍了”“脱离实际,把要求定得太高,最后多半是一事无成,失去了很多”“追求‘百分百’是好的,但也不妨把目标设定得更具体可行”等语句,富有哲理,平添厚重。

点评作文 篇6

我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我有一个聪明的爸爸和一个贤慧的妈妈,他们都关心我,十分疼爱我。

有一次,妈妈告诉我今天晚上吃鱼,我十分高兴,因为最爱吃鱼了。终于该吃晚饭了,虽然妈妈正在做鱼,但我已经在椅子上坐不住了,跑到妈妈身边去催促妈妈。鱼终于作成了,当妈妈把鱼端到桌上时,一股香喷喷的气味迎面扑来。刚巧那天晚上爸爸不在,我想:幸亏爸爸不在,要不然我又和上次那样吃得少。爸爸总是跟我抢鱼吃,开始吃饭了,妈妈知道我喜欢吃鱼,就夹了一大块鱼肉放到我碗里。没过多长时间,半条鱼就让我吃完了,而妈妈还在吃那个鱼头。“妈妈,你为什么不吃鱼肉呀?”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却说:“妈妈喜欢吃鱼头,你赶快吃吧,不快吃就凉了。”我又问:“可是鱼头没有肉,一定不好吃吗?”妈妈没有回答。只是微微一笑,直到晚饭结束,妈妈也没有吃几口鱼。

现在我知道了,妈妈吃鱼头是为了让我多吃鱼。妈妈这样做是因为她爱我。

爸爸是个聪明的人,爸爸跟我抢鱼吃也不是他想多吃,而是他想让我不要太自私,不能光想自己也要为他人着想,爸爸这样做因为她爱我。(事例不具体)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早上妈妈早早地起床,为我和爸爸做饭,汗水却爬上了妈妈的额头。每天晚上爸爸悄悄走进我的房间,为我把蹬开的被子盖好……

我爱你,勤劳智慧的妈妈,我爱你,聪明的爸爸,我爱你们。我爱这个家。

点评作文 篇7

你是屹立在世界之巅的绝美风景,用你独有的魅力震撼着世人;你是冰川天地的万年化石,用你威严的身躯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你是上天用来拯救世人的圣地,用你不同凡响的气魄洗刷着人们的灵魂。哦,走近你,西藏,让我发现了你的真、善、美。

刺眼的阳光,泥泞的道路,常常会有那些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遥远的喇嘛寺庙的人。他们,就是朝圣者。也许,在那些生活在繁华浮躁中的人们看来,这只是一群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可怜人。殊不知,朝圣者们虔诚的姿态,正是对他们最直接的嘲笑。朝圣者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用后半生走朝圣的路。每每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匍匐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但很多朝圣者一生都无法圆梦,他们往往死在朝圣的路上。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执着?用一个怎样的灵魂,支撑这个民族去演绎如此撼天动地的神话?朝圣者,是西藏最美丽的真实。哦,西藏,这就是你的真!

常常在电视镜头上看到藏民们牵着一头头牦牛从地平线上缓缓走来的画面。太阳在他们身后冉冉升起,明艳的阳光把藏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尽管他们的脸庞十分模糊,但我仍能感觉到他们坚毅的轮廓上那骄傲而和善的笑容。善良的藏民们依傍着他们脚下的土地生存繁衍,他们坚定着他们的信仰,虔诚着他们的虔诚。在他们与西藏相处的过程中,善待每一个生命,信仰来世的轮回。无意之中,他们已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哦,西藏,这就是你的善!

每每想象那渺无人烟、空旷无垠的高原,每每看到零零落落的藏族院落,每每梦见猎猎飘扬在西藏上空的五星红旗,我都会感到莫名的温暖。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世界之巅,就仿佛高原的白云在我耳边低低吟诵它们的诗篇,就仿佛在空旷的大地上飘扬它们的颂歌。西藏的风景,那么独特。哦,西藏,这就是你的美!

点评:作者从真、善、美的角度,写出了西藏给自己的总体印象,表达了内心深处对西藏的神往之情。作者虽然没有到过西藏,但她分明对西藏有着长久的关注和深刻的理解,这取决于从电视中的观察和自己丰富的想象。

在结构上,是总分式。主体部分的三段末尾都用了复沓句式(“这就是你的真”“这就是你的善”“这就是你的美”),使文章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点评作文 篇8

看了唐代海通和尚治水的故事,觉得可笑之至。他募集了民间大量钱款,在大渡河畔的凌云山边主持凿了大佛一尊,企图借佛力永镇势如奔马的河水。可是,石头佛像再高再大,对滚滚滔滔的激流又有什么作用可言?其结果可想而知:船只照样倾覆,船夫和船上乘客照样不能摆脱葬身的命运。虽然海通为了保护佛财不让官府诈去而献出了一只眼睛,后人因而给他塑像纪念,并冠以“为民献身”、“普渡众生”之类的美,但头脑清醒的人却不会被他所迷惑。

我认为海通治水是可笑的,他的方法不仅没有成效,而且劳民伤财。有人或许要说什么“不看功劳,还要看苦劳”,来为海通辩护,但我以为,他的一只眼睛牺牲得并没有价值。海通此举实为不重科学的中国传统弊病的典型病例。对于奔腾咆哮的大渡河水,他茫然不知所措,只祈求于佛的法力。他根本不会躬请水工共商治水之策。囿于传统,他这个佛门弟子怎能与水工来往?因为水工之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人们是不屑同他们往来的。

海通离我们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但他所犯的病仍然在当今的中国流行着。因为这种病的病毒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温床的。中国文化的弊端一天不除,病号就一天不断。从校园这小小的窗口便可窥一斑。有的学生课后游荡,但听课效率高,学习方法好,考试得高分;有的学生却终日端坐桌子前,埋首书中,不懂科学的学习方法,只知死记硬背,考试也能得高分。老师往往欣赏后者,说他们是好学生,要大家向他们学习;对前者却扣以“不守纪律、自由散漫”的帽子。后者的学习方式不是海通治水吗?他们书虽然读好了,但身体也垮了。终于当立业之时,羸弱之身不允许他们专注地投身于工作之中,而终日与药片、针剂打交道。

从海通治水到“愚生求学”,中国传统文化弊病已流行了千余年了。但何以没有解决的方法呢?这值得我们深思!但有个答案是肯定的:提倡科学。

点评作文 篇9

郭氏尊重好人,却未重用;厌恶坏人,却未清除。两方面都不能彻底,结怨反多,使其城池变为一片废墟。而一位高材生因初出茅庐,未引起国家重视。当他在外国成名时,政府竟不惜一切代价,请他归国。从这两则故事可以看出要使国家兴旺发达,就必须懂得爱护人才,重视人才。

首先,要想治国安邦,国家昌盛,必须重视人才。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他很重视人才,且用人惟贤,不拘一格。魏征曾与李世民有过一段过节,然而李世民不但不记旧恨,而且还重用魏征,拜他为大夫。魏征是个有学问的人才,并敢于大胆进谏,使唐太宗一生中少犯了许多错误。后来唐太宗为了纳贤,还确立了一套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他的统治时期,国家更加兴旺,社会更加安 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较快地发展。这个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他为何能将国家管理得这么好呢?这正由于他“以人为镜”,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能善于用人,爱护人才,不像郭氏那样不重用好人,使之城池败亡,变成废墟。

其次,要使国家事业发达,必须重用好人,清除坏人。隋炀帝妒忌心极强,他妒忌那些才华超过他的人,并把他们杀害了。他还宠信重用一些专门阿谀奉承的卑鄙奸诈的小人,致使隋朝很快地灭亡了。隋炀帝不但没有重用好人,也没有清除坏人,而且听信小人之言,增强了坏人的势力,隋朝迅速衰败是情理中的事。

再次,要招纳人才,礼贤下士,要肯花大代价。比利时政府为了使高材生博尔德特回国,不惜一切代价,把建筑一艘驱逐舰的专款拔出,来建筑一座式样与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相同的研究院。博尔德特大为感动,终于返回自己的祖国。因此我们必须肯花大代价,才能招纳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作贡献。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培育大量优秀人才,只有懂得爱护人才,重视人才,才能振兴中华,实现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