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文學

《皮囊》讀書筆記

欄目: 文學 / 發佈於: / 人氣:1.94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皮囊》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皮囊》讀書筆記

《皮囊》讀書筆記1

六小時看完這本書,一開始看完一篇故事總要停下來休息一會,因為故事內容太過真摯和殘忍,讓我感慨良多。看到一半,我還不知道作者所謂的皮囊是什麼,只是有着“軀殼”這層理解。到後半部分,越來越多的文章直指作者本身的內心活動,就像剝洋葱一樣,一層一層地撕開,也把自己薰得滿眼淚光。我不再想給皮囊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我慢慢明白作者要表達的內容“皮囊只是人體的一個軀殼,終有一天,時光會把它帶走,但我們還有心,通過心去温暖彼此照亮彼此”這本書不僅有着心靈的陳述,更有關於沒有表達卻無比偉大的愛情,有着城市化發展的變遷,有着鄉下人的偏見和純樸,有些濃濃的故鄉情……有些許多許多東西,但是,正如書的最後一段所説,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所以,在我們不同的人生階段再讀這本書,定會有別的感受。但此刻,?它照亮了我內心小小的一部分,也願他能去照亮更多人的內心,讓我們懂得所謂的“理解”。好書!

《皮囊》讀書筆記2

人人都稱讚《皮囊》的好,一句句意味深長的話點評了皮囊,也概括了皮囊,名人對名人作品的評價也吸引了不少讀者,為此打開《皮囊》這一書。

讀者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找到與之共鳴的地方,而後受益匪淺。那麼寫這些東西的文人,他們對人生的領悟以及對一件事情的客觀評價又是多麼的清晰、全面、理解。讀一本好書是在和一味偉人對話,好書的背後實則是一位擁有強大靈魂的人。

時間是有力量的,它會沉澱內容,那些我們還未觸及的生活,這些我們永遠做不到切身體會的情感。

幾次他想我想急了,大清早在樓下不斷叫我名字,通常寫稿到凌晨五六點的我,睡眼惺忪地起身,走到樓下,發脾氣地説了他一通,讓他別再吵我,然後搖搖晃晃地回房間去睡,但第二天,他又一大早叫我名字。——《皮囊》

有時我會想,是不是每一位年邁的老人都會做着無比重複,讓人心生厭倦的事。他們的行為變得遲鈍、思想變得簡單了,每天做着該是生活,卻又比生活更乾脆的事。他們退化成了孩童,卻無法得不到用來形容小孩可愛、無知的褒義評價。他們是怎麼呢,是什麼樣的生理過程導致他們老年後的種種表現,而我們對他們的理解則是惹人厭惡,可能有那麼些有耐心的人,會細語相陪,但最後也只是一副無可奈何的表情。

隔着只是一個客廳的距離,奶奶不見爺爺的人影,就會用她那左半身不便的身子挪動着,喊着爺爺的名字,又或是一個人在房間的時候,也會不停地喊着姑姑或爺爺的名字,無人迴應時,聲音則是愈發的響亮。靠近身問她有什麼事,她用一雙呆呆又不確定的眼神説:沒事。於是我們全家人每天都浸泡在奶奶的呼喊聲中,像是一隻蒼蠅在你耳旁不停嗡嗡作響,刺激着你的耳朵,衝擊着你的頭腦。這種環境下生活的我們不覺會感到煩躁和疲倦,如果得空出去走一下,耳朵倒是淨化了一番。

有過生硬的語氣罵過她,而她是用帶點無辜又惱怒的表情看着你,有時反而數落你一通,在辯解‘難道説話也不讓我説了嗎’。我們會厭倦他們的行為,為他們那些不明原因的做法感到生氣,而我們每天都在這種生氣又喜悦的環境下度過一天又一天,我們既不理解又無法不接受,不理解的是那些莫名其妙的事,而無法不接受的則是血脈相連的情。

沒有長大到她的那年齡,沒有經歷生命週期裏那鮮明的過程,是不理解時間沉澱帶給一個人的內容的,對於她的行為,我不理解,或頑劣,頑劣中體現的是一份最單純的情——害怕孤單和丈夫陪伴的安全感。

《皮囊》是認人、認心的書,透過事物的表層,深入它的內心,觸摸到的是一顆悲憫、無助、渴望的心。

模糊不清的每天磕磕絆絆,其實連結它的是一份經歷世間事的現實的情。

作為旁觀者,未真正到達那一刻,只能通過想象去猜測那中間的複雜過程,只是自己的片面之詞去下定義,終究理解不全那將近用一生時間去填充的愛的寬度。

《皮囊》讀書筆記3

借用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三天讀完此書,相似出生境地一步步併入城市生活的我好像過電影般硬生生的回到童年待過的鄉村,學校,一個個活生生的面孔快速的在腦海中閃過,這期間也有對過往的種種質疑,追憶,探究和假設。

反覆又把我帶到那個從小酷愛讀書,急於藉此瞭解世界,和自己內心對話的影子前,似乎過去的這些年都白過了,如同作者一樣,到現在都沒明白我究竟要怎樣的生活,怎樣回答我直面的人生,總感覺被現實的世界拖着在蹣跚躅行,突然明白為什麼有時候會莫名的焦慮和憤怒疑惑無奈!不得不説,文中對於人物內心的獨白雕琢的務實而細膩,是我喜歡的風格,潛意識中享受於此的同時也在將其歸於自己語言的儲備庫中,想想哪天自己也能以這樣的筆觸描述活生生的自己及逝去的日子,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皮囊》讀書筆記4

閲讀這本書的這段時間,剛好是我作出了第一次重大抉擇的時候。之所以喜歡它,是剛好在這本書裏遇到了我自己——厚朴,那個熱血青年,那個從小被父親灌輸的概念就是世界只有一張地圖那麼大,在作者的影響下執着的嚮往北京奈何家庭條件不允許,直到臨死前還打算去北京治病,其實,這個人除了滿身幹勁行動力極強之外,什麼東西都沒有,全靠誇張的譁眾取寵博取大家眼球,組建的‘世界’樂隊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是個半吊子無疑了。

可是這難道不是我嗎?懦弱,膽怯,糾結……曾經我也迷茫過,懷疑過,否定過,總是顧慮太多,父母也總是礙於那副面子而覺得半途而廢是不光彩的事,沒法跟親朋好友交代,但無論怎樣,這一次我終於是真正做了一回抉擇,終於和過去的自己反叛了一次!知心的朋友們也勸過我,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否正確?有沒有一天我會後悔?但至少現在,我不後悔,我做的是讓自己快樂的事情,而我,也需要長大,需要學着去生活,而不是永遠以理想和責任為藉口活在他們所想要的世界裏,我,也想要去自己的‘北京’闖闖!

《皮囊》讀書筆記5

初次在路邊的一個小書攤見到《皮囊》這本書,對它的作者內容都不甚瞭解,但衝動之下還是買了下來。

作者蔡崇達是一名記者,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文學作品。李敬澤給這本書作的序中説寫這麼一本書是傷心的。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了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者,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觸,讀這麼一本書確實不輕鬆。

這本書我讀的特別慢,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讀完,因為我和韓寒秉持同樣的觀點:我希望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韓寒説他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我也是在心情平緩不浮躁時拿出來翻上幾頁,因此它放在我的牀頭。當結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圍沉靜下來,我會在臨睡前讀上那麼幾頁。

我讀的慢並不是説這本書不夠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這本書太豐富了。讀完每個故事你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後聯想到你,和與你有關的塵封在你記憶深處的人和物。《皮囊》裏的文字就像是一塊石頭激起了你腦海中的千層浪,你根本躲閃不及就被拉進了回憶。比如讀了天才文展後,我也回想起了我兒時的一些玩伴,想起參與我兒時最美時光裏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與他們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間的生命軌跡就像兩條平行線一般,永遠不能相連。每每想到這兒,不免又慨歎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這本書它到底是小説集還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過讀完之後感覺這個疑問又不那麼重要了,關鍵的是作者傾注的感情是真實的,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我想這就足夠了。比如在寫張美麗時,作者毫不避諱,寫了當時自己由於青春期正常發育,對人們口中的美女張美麗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並且好幾次瞞着父母,和小夥伴去看張美麗。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動寫的真實而又繞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這本書是作者對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對親人朋友的懷念之外,作者還提到了自己對寫作意義的理解。

作者説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説這是他所理解的寫作與閲讀的終極意義,寫作能幫助或提醒我們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馬塞爾·普魯斯特説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的內心裏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在簡書上寫作上時常看到好多簡友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好多寫作者本着“輸入多才能輸出多”的初心,一年裏囫圇吞棗的讀了近百本書甚至幾百本書。我對這些做法不大讚同。如果你讀的是工具書之類的東西那我不反對,但如果是文學書籍,我勸你不要操之過急。就像普魯斯特説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內心的東西,內心的豐富才是你不斷創作的源泉,內心的豐富是慢慢累積的,並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從這本《皮囊》開始讓我們慢下來,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只有我們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個個魂靈,才能體會這世間的風情萬種與醜惡百態。

《皮囊》讀書筆記6

選擇《皮囊》這本書,大概是因為作者蔡崇達。一次偶然的機會,曾聽過他的講座,講座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但對於那一系列頭銜卻記憶深刻。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一個80後,從記者一步步做到主編,年少有為,蔡崇達本身就是一個奮鬥勵志的榜樣。出於一種崇拜的心理,我開始閲讀《皮囊》。

在書的封面,有這麼一句話,“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書中的故事,關於親情,關於故鄉。那些問題,關於人生,關於活着。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但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在差異中又存在着共鳴。

書中寫的最好的,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輩子活得坦然而硬氣。家裏人祭祀殺雞時,有隻雞撒着血在祠堂裏亂跳,阿太將雞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説:“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時切斷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聲,而全家都因此慌亂開來。

阿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不是什麼文化人,只是個神婆,然而這話卻説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讓靈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温暖的,逸樂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恥的。我們活在這世上,周圍充斥着喧囂和永不滿足的慾望,我們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卻從不曾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慶幸,藉着讀《皮囊》這本書的時間,我認真回顧了自己之前二十幾年的生活,並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規劃。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説:“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讀書筆記7

沉!這本書勾勒的父親真實又沉重,包括其他人物。前面九章包括兩個“阿小”扣除一個“神明”共九個人物的故事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

父親的形象是“懦弱又可愛,兢兢業業一輩子”;母親的形象有時剛強,有時“慷慨”有時又無比“脆弱”;愛情的得而復失、生活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後的死亡,“美麗”的形象是吶喊又無助;兩個“阿小”的對比,角色的互換性十足,兩個人物妥協於生活的方式,一個是得到“香港”,一個是得到“香港的幻想”,“阿小”的形象是“香港”;“文展”心門的敞開與閉合,不合時宜的負重前行,文展的形象是“脣”或者蠢;“厚朴”的五音不全,玩性十足,闖爺一枚,把有形無形的“hope”貫徹始終,厚朴的形象是“青春無敵也有敵”。其餘兩位,阿太和“聖誕節”朋友就按下不表吧。

蔡走出一扇門又走進另一扇門,門裏面“拓”出的風景真實的同時又極其淒涼。有對家的記憶,有對兒時的回憶,有對中學和大學的追憶,最後是對自己對命運的不斷追問。這些追問有的答了,有的又沒答,確實幫助讀者發現了自己的內心,內心已經存在的東西。

《皮囊》讀書筆記8

好的作品總是能夠引起別人的共鳴,讓人深陷其中,正如作者所説的那樣,看見自己,看見讀者,看見更多人的心。我們總是把別人當成界限,去發現去尋找自己的不足,但是回過頭來,最喜歡的可能還是自己。

在書裏我很喜歡的一句話肉體是用來用的,而不是伺候的。就如同書名那樣,所有的市儈,世俗,人生百態都藏在人的`皮囊之下,但是人為了生存,還得努力的用肉體去支撐,去活着。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活着的各種意義。不過從作者在父親病中所描寫的日子,真的讓人覺得生命無常,很是脆弱。且行且珍惜,珍惜身邊的每個親人和朋友,不做後悔之事!

讓我還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厚積薄發的力量。雖然生活也並沒有故事裏的那樣慘烈,但是厚積薄發,思考過,實踐過,努力過才是真切實際,學到的東西在任何時候都會是自己的武器。與其説機會運氣缺一不可,但是前提能走到這一步的時候,還是要有料,有底氣,有談資,更多的,我會鼓勵自己付諸實踐,因為為了讓我自己更好地展望未來,更大程度的發出光芒。

《皮囊》讀書筆記9

生而為人是每一副皮囊的共通點,每一副皮囊下的靈魂又讓你我各不相同,靈魂折磨着皮囊,也正中了那句皮囊就是用來折磨的,而不是用來伺候的。

處於浮世,常常覺得忙、茫、盲,人生這份答卷不是單選題也更非多選題,有時候可能只是一份連問題都沒有的綜合分析題,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敢停下,跌跌撞撞與現實對抗無數回合,因為我們都不甘於交一份空空如也的白卷,又或許我們只是用忙在逃避我們必須要回答的那個問題,一旦停下來,會不斷的拷問自己,我要怎麼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我真正享受什麼?有時候又因為太過忙碌,越是忙碌越是空,空的只剩一副被靈魂折磨得殘破不堪的皮囊,一副皮囊在盲目的拼搏着...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靈魂囚禁着皮囊,讓生命變得厚重,而這份厚重感常常壓的我們快要窒息,也因這份厚重感,我們變得更加成熟,甚至到後來,會發現不是真的可以不care得失,只是越來越會安慰自己,成熟,大概就是變得越來越會自欺欺人。

我一直不理解,也一直像個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為什麼時光這列車一定要開得這麼快,為什麼還要有各自那麼多分岔,我不知道我們這麼急匆匆地到底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或許不僅是我一個人在大呼小叫,那些靜默的人,內心裏肯定和我一樣地潮汐...

《皮囊》讀書筆記10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好吧,我們還剩下靈魂和心。

可是失去了皮囊的靈魂和心是孤獨無助的,皮囊,在我們心中不過一副軀殼,包裹着我們本該輕盈的生命,攜帶着我們孤獨流浪的靈魂,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心。

打開《皮囊》,我看到了凡人難以掩飾的喜怒哀樂。有視人生無常曰正常,頓悟世情或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已的距離,自我保護,也有感性的血肉人生。

李敬詳説《皮囊》是認心、認人的書。

是啊。《皮囊》這本書記敍的都是關於生活中最常見的生離死別,可為何我看的時候,卻淚流不止呢?

我在《皮囊》裏看到了“父親”不久未出現在各種書裏的人物。

我看見這個父親,離家、歸來、生病、掙扎、離去。

他懷着固執、頑強、好強的心去爭取自尊,然後失敗,帶着憐惜的掛念離去了。

在這期間,母親也被照亮了,她不同於其他人,她有她自己的隱忍,有她自己的堅持,為了一棟房子,不惜傾盡所有,也許,這就是她的堅持吧。

《皮囊》中每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堅持,懷着一顆年輕有活力的心歷經世事後,變得傷痕累累,但這並不壞,流淚、流血、留下疤痕,然後依舊敏感着,讓每一次疼痛的跳動都如同初心。

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恕、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在讀《皮囊》時,我明白了阿太試圖留給蔡崇達最好的遺產,在《母親的房子》是我真正地看見並理解,母親那永遠説不出的愛情,看見《我的神明朋友》,我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沖擊中逃脱……

在《皮囊》中,我看見生活中我們應該珍惜的人,還有那些,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但人本質上又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我們也許可以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世間哪個人靈魂不是念變着這一副皮囊,在這無數個輪目中,找到一副又一副皮囊,又失去。正如阿太所説,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認識温暖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去關心他們,這就是蘇珊來塔格所説的人的世界。

《皮囊》這本書是傷心的,也是温暖的,我們能從中讀到人間冷暖,世事無常……

“走向自己內心,是通往他人內心最快的路徑”——蔡崇達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説閲讀質感的散文集,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既認心,又認人。”

……

這是一本確實值得靜下來慢慢品讀的好書,當你讀懂了那字裏行間的滿溢的情感,便會懂得好的文章應該是怎樣的。劉心宇的這篇讀後感,文筆優美,技法流暢,更重要的是將自己讀過《皮囊》後的內心共鳴放置在了讀後感中,文章讀之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