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皮囊》讀後感大綱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4.82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皮囊》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皮囊》讀後感大綱

《皮囊》讀後感1

用了兩天時間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胸口鬱積着一股氣,怎麼也出不來,説不出的難受。

這本書前半部寫得有點消沉,又很真實,讓人覺得生活不該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們想改變生活,追尋夢想,結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踐踏。所謂的夢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現實的世界裏更加無助。

"我不願意和許多關心我的朋友聯繫,不願意開口説話,或許也在於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處,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處了。"

讀到這裏,我彷彿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最近,我將自己封閉了起來,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不是不想參加,是沒有了熱情。我害怕人多的時候,害怕在大家歡聲笑語的時候我一個人獨自發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陣狂歡之後,回來更加落寞。不如不去,乾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發時間的方式,看書。以前不喜歡讀書,現在反而讀的多了一些。不求黃金屋,不求顏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寧。

我看書慢,這也是之前不愛看書的原因,太耗時間了。然而這現在成了一個好處,那就是看書可以打發更多的時間。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兩個小時。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覺的點了。

"你根本還不知道怎麼生活,也始終沒有勇氣回答這個問題。"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辭職道別時跟他説的。怎麼生活?我似乎想過這個問題,似乎又一直也沒想明白過,到現在也不知道答案。"我,或許許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採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藉口——理想或者責任。"是的,原以為是為父母的期望放棄了一些東西,選擇了一些東西。曾有過宏大的理想,到頭來卻不在現實面前低頭,不得不過普通人的生活。我們把之解釋為對父母的順從以及兒女的責任。實際上呢,這或許只是一種藉口,一種掩飾自己懦弱無能的託詞。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麼。小時候我從農村搬到縣城,之後去省會南京上學工作,再之後去了揚州工作,現在又輾轉到了蘇州。每一個地方都是好地方,無不是風景秀美,人文薈萃之地。處處都是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無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築。我知道這是什麼景點那是什麼中心,但是這些都與我無關。朋友説等你買了房子就有了歸屬感。是麼,房子於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家裏也有這種感覺。

王小波説: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身無能的憤怒。

或許是閒的大發了,想法太多。也許,下一刻我會去大上海,曾經覺得無比擁堵嘈雜的魔都,或許那裏的忙碌緊張能稍微填補我的胡思亂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們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沒有什麼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學和青春,我努力回憶自己的大學,竟也沒有什麼印象。我有些發慌,我存在的痕跡都沒有了麼。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為傲,鄙視思想淺薄,鄙視隨波逐流,鄙視世俗市儈,鄙視目光短淺,鄙視素質低下。甚至為此而覺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並不覺得有錢多了不起,當官就能怎麼樣。雖然,暫時做着不好不壞的工作,過着不好不壞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會有成功發達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樣,只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

生活就像一場戲,我在等待一個結果,一個想要又不想要的結果。累的時候,很想妥協。哪樣的生活不是生活,也許就賭贏了呢。轉念看到什麼雞湯,又覺得不甘。

想那些有的沒的耗費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讀點書。很慶幸讀到這本書,對過去的回憶,能讓我們珍惜現在,對失去的回憶,能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與其想太多有的沒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讀書的意義在於增長見識,拓展視野;在於明辨是非,獨立思考;在於可以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獲得心裏的認同,最終獲得片刻心靈的歡愉。

《皮囊》讀後感2

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這本書在豆瓣經過無數書蟲犀利如光、挑剔如電的眼神掃描,仍能在熱銷榜上停留數週,我相信它定有過人之處,最終我購買了電子書。 這本書的序言作者有兩位,都是重量級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輟學獨闢蹊徑走出一條成才之路的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影視歌三棲明星勞模劉德華,真不知道,蔡崇達是有怎樣通天的本事,將原沒有任何交集的兩人扭結在一起,為他的著作寫了序。

一本書,我的習慣是,如果讀了5頁還有將我帶入,便放棄。也因此而捨棄了一大堆入題頗慢、手法細膩、背景交代宂長的各類泰斗級作品。但我並不後悔,我始終堅信,都5頁了,還沒有引人入勝的場景和人物出場,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説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那個即使切斷了手指,也異常冷靜的99歲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她説的這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給作者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也是從第一個故事開始,註定了這本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從整本書來看,蔡崇達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美麗少婦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蔡崇達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閲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蔡崇達在筆下紀念了若干他熟知的人之後,開始審視自己。從腳下的泥土、居住的房子、小時玩耍的海灘、帶着鹹味的空氣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從父親中風癱瘓在牀後,他以奮力讀書贏取獎學金、寒暑假掙錢為途徑,力圖通過努力,用柔弱的肩膀撐起這個家,讓父親去美國治病,而當他一次次在重病監護室煎熬,與父親經歷過生離死別後,他終於明白,有些努力是徒勞的,也真正明白,人活着的意義,因而選擇逃離築夢地北京,回到了小漁村,守着愛的人,“生根發芽”。這也許是許多正在為夢想、為生計、為責任努力拼搏向上的有為青年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卻被他的這份勇敢和決絕而打動。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為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陸離時,能與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義。這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活着是為了什麼?生活是為了什麼?未來該怎樣規劃?

老蔡始終冷眼看待他周邊的一切,即使是父親病逝下葬,抑或是母親對神靈執拗到瘋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隕落,他都能靜靜的去看待這一切。老蔡筆端所要告訴讀者的是,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希望在閒暇時你翻閲手頭的這本書,能有瞬間讓你遠離塵囂和喧鬧,能有片刻撫摸到你的靈魂,打動你的心。

“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為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讀後感3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好吧,你告訴我,還有靈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靈魂啊。他們在忙什麼?上天堂下地獄還是在荒野上游蕩?那些古書上的孤魂野鬼,它們所渴望的,不過是轉世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樂的、疼痛的、脆弱的,可恥的皮囊。

蔡榮達寫了一本書,就叫《皮囊》,他以這本書獻給已經離世的父親,阿太,獻給陪伴着他的母親、妻子和女兒。

“阿太是個很狠的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裏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切斷了。”接下來,慌亂的是我們一家人,她自始自終,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病房裏正在幫阿太張縫合指頭,母親在病房外的長椅上和我講阿太的故事。她曾經把不會游泳還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讓他學會游泳,舅公差點溺死,鄰居看不過去跳到水裏把他救起來。沒過幾天鄰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裏。所有鄰居罵她沒良心,她冷冷地説:“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是啊!皮囊有心,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

“東石”,我生活的這個小鎮,或許有太多像我父親那樣的人。十幾年來,鎮區的發展一直往反方向滋長,整個小鎮都在集體逃離那片帶給他們樂趣和磨難的海洋,然而這片試圖被父母藏住的海,卻因父母的禁止而越發吸引我。

再次去拜訪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開步子往甘蔗林那衝,母親氣惱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直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沒了,那鹹鹹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懷裏摟,我看到,這海水之上那碎銀一樣的陽光,鋪滿我的瞳孔,醒來的時候,已經在醫院的病牀上,海是藏不住的。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和它相處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緻,也翻滾着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有,人的慾望也是。以前以為節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地掩藏住,是最好的辦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

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

“我在海邊上車,一路被帶向濃郁的山色,窗外的景緻,如同溪流中的光影那般鮮潤地滑走,我看着一座座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來,卻倉促被扯走

……我多麼希望能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但我也明白,我現在唯一能努力的是,卻使彼此錯身了,我希望,至少我們都是彼此曾經最美的風景——這也是我能想到唯一反抗。”

謝謝時光,謝謝命運,雖然他們那麼殘酷。但終究讓我看到過風景。物都不可避免地有陰暗的一面。想要活得輕鬆便要學會妥協,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副最初的皮囊,又為什麼要給自己裝上更多不真實的皮囊來偽裝最後又一層一層地撕扯下來呢?我們的靈魂還在,我們仍有夢,就要不忘初心。

《皮囊》是認心,認人的書。

寫這麼一本書,是傷心的,傷痕累累的心。

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了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着,讓第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這是最好的。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皮囊有心。

《皮囊》讀後感4

我們每個人都有着輕盈的靈魂,由於被皮囊負累,所以要不斷地錘鍊,實現生命的超脱。——題記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成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不斷經歷的真正目的。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麼,有的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説着過往。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庭的精神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對生活的打擊下是如何將精神一步步從脆弱的肉體中狠狠撕扯出來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堅強,千瘡百孔的是母親的堅持,還是“藕斷絲連”扯不斷的父親的無奈。

我越來越覺得,在這個物慾橫飛的時代,不光要追求物質的豐富,也要靜下心來提升我們的精神,讓心靈有所安放、讓精神有所依託、讓思想更加純粹,這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才最踏實。從《皮囊》這本書中,讓我感悟和思考最深的就是我們究竟要做什麼樣的人?究竟該追求什麼?究竟該如何去做?

做一個思想純粹的人。思想純粹的人最本真,做一個思想純粹的人就要多讀書、多讀經典,要“讀那些有閃光思想和高尚語言的書,讀那些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的書”,讓書中的精華來洗滌我們心靈上的污垢,激活感性,啟發知性,錘鍊理性,提升境界,昇華人生。我最喜歡經典理論著作,因為他們所藴含着的強大思想力量和豐厚的精神動能,常常能夠起到燭照精神殿堂的奇妙作用。讀那些雖歷經千載仍然熠熠生輝的不朽之作,讓我們瞭解他們的思想、人格與精神,在閲讀與思考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昇華境界,讓我們在學習思考與感悟中鑄就闊達與仁愛之心,在寂寞中壘築靈魂之塔,在困境中做到毅力堅韌,挫折前精神樂觀,讓自己的情感從心泉湧出,樸實、自然、熨貼,如在瓦屋下飲一壺高粱釀造的老酒。

做一個情操高尚的人。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與規範,是社會正面的價值取向,也是我們現在所説的正能量。從品性方面去理解,道德包括仁、義、理、智、信等方面。《大學》説“修身以明德,立德以明志”,孟子説“人人皆可以為堯舜”都説明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並非高不可攀的,只要我們學會心中有他人,學會以小善積大善,學會吃虧不貪便宜,學會尊重他人,學會自我反省,學會感恩回報,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人類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內心的寧靜和靈魂的安詳,所以保持樂觀的心態,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追求情操的高尚,對自己對他人都很重要。

做一個擔當有為的人。在《皮囊》一書中,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對家的擔當,看到了母親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對子女的擔當,看到了作者立志求學改變家族命運的擔當。這是我們中國底層人民最勤勞、最堅毅、最樸實的原動力,是值得人們敬重的。人不能沒有擔當,扛着它,就是扛起自己生命的信念,只有那些能夠勇於擔當責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得尊重與尊嚴。承擔責任是對一個人價值的衡量。當一個人能夠對自己負責時,他就具備了獨立的人格和行為能力;當一個人能夠對他人負責時,他就具備了價值。可以看到,書中的人物,他們在事業、家庭、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時,都能擔當起自己所應擔當的那份責任,不悲觀、不麻木、不逃避、不褻瀆親人朋友對他的信任與希望。親人朋友也願與之共患難,親他、敬他、愛他。這種擔當,使人格更為高尚,生活更加精彩,人生過得最為充實豐盈。

《皮囊》一書讓我感悟,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説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