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優秀)春曉原文及賞析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6.14K

春曉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優秀)春曉原文及賞析

橫溪堂春曉

宋代: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

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

譯文:

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

將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間變得青葱。就好似農夫的手,將它染綠。天空中,飄灑着朦朧如煙的細雨。

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

和煦的春風,吹綠了無邊無際的稻田。白鷺飛來,望着那無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腳的地。

註釋:

一把青秧(yāng)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míng)冥。

青秧:綠色的秧苗。趁手:順手、就手。趁,隨即。輕煙:淡淡的煙霧。漠漠:煙霧迷漫的廣大無邊的樣子。冥冥(mǐng):形容天氣昏暗。雨冥冥:天氣陰沉沉的,將要下雨。

東風染盡三千頃(qǐng),白鷺(lù)飛來無處停。

染盡:這裏形容春風把田裏的稻苗全部吹綠,好像用綠色染過似的。三千頃:形容稻田面積廣闊。頃,地積單位,一頃等於一百畝。白鷺:水鳥名,羽毛潔白,腿長,能入水捕食魚蝦。方。趁手青:插秧下田,隨手就青。漠漠:漫無邊際。冥冥:昏暗的`樣子。染:這裏指東風把秧苗吹成青色。東風:春風。整首詩沒有一個字用到“綠”,可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綠,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畫卷,生機勃勃。

賞析:

首句“一把青秧趁手青”,寫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説明春天孕育着強大的生命力。前一個“青”做形容詞,後一個“青”做動詞。第二句“輕煙漠漠雨冥冥”,寫春天的季節特點:薄霧瀰漫,細雨朦朦,這正是萬物生長的好時機。這樣的天氣特點,是江南水鄉春天常見的景象,有鮮明的地區色彩。第三句“東風染盡三千頃”寫春風吹綠了廣闊的田野。這裏用“東風”代替春風,並用“染盡”強調春風的力量。到底染盡了什麼?詩人不説,也不需説,讀者自然會想到和煦的春風把一望無際的稻田都吹綠了,大地好像用綠色染過似的,到處都充滿了無限的生機。第四句“白鷺飛來無處停”以白鷺飛來沒有落腳的地方作結,反襯禾苗長得密密麻麻,熱情歌頌農民的辛勤勞動改變了大地的面貌。

天上細雨霏霏,地上綠茵一片,農民們正在彎着腰插秧,田野上白鷺飛翔,這就是詩人描繪的一幅江南田園風光圖,而這幅圖畫中突出一個“青”字,展示了春風春雨的力量。詩歌畫面鮮明,語言優美,情趣盎然。

春曉原文及賞析2

【詩句】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出處】唐·孟浩然《春曉》

【意思1】春天夜裏,好睡得很,直到黎明時刻,仍在牀上迷糊地睡着,絲毫不覺得外面已是天光明亮了,此時只聽見户外處處是小鳥的叫聲;便想起昨天晚上的風雨非常大,樹上的花朵不知飄落了多少呢?

【意思2】春天夜裏睡得很香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清晨處處聽到鳥鳴的聲音。詩句平易淺近,自然天成。

【鑑賞1】 春夜香甜好睡,根本不知道天早就亮了; 醒來的時候,只覺得耳邊到處都是鳥兒的啼叫聲。原詩描寫好夢方醒,聆聽悦耳的鳥語,春光是何等的美好動人。

【鑑賞2】

春眠太酣,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晨光 中到處可以聽到鳥兒的啼叫,婉轉、悦耳,啁啾起落,遠近應和,令人 應接不暇。這裏寫春光爛漫,百鳥鬧春,春意激盪,怎能不讓人大得春 的真趣?語言平易淺顯,自然醇厚。

【舉例】 春天睏意正足,不知天已亮了, 到處都能聽到鳥的鳴叫。語出唐· 孟浩然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 知多少?” 描寫春晨清麗的景色和 氣氛。比喻在不知不覺中美好的 事物已大量湧現。◇“春眠不覺 曉,處處聞啼鳥”。現北京愛鳥養 鳥協會已有會員兩千多人,全市 至少有16萬人養鳥。(王增年 《北京有 “招鳥工程”》,《中國青 年報》 1993年6月13日)

【全詩】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全鑑賞詩】

《春曉》是一首千年傳誦的五言絕句。它寫了詩人春朝初醒時特有的心理感受, 表達了詩人喜春而又傷春的複雜心情。

春日晝長夜短, 氣候和暖, 人本慵懶易困, 多睡貪眠, 所以, 一覺睡到天大亮,這便是 “春眠”的一般特點。特別是作為隱士的孟浩然, 既無農夫晨耕壟畝的繫念,亦無朝臣五更待漏的懸心,他在 “春眠”時無牽無掛,坦然自適, 睡得格外安穩香甜。另外, 因夜間的一陣風雨, 曾將詩人驚醒,打擾了他的睡眠,風雨過後,詩人又重新入睡,故而清晨醒得很晚。“春眠不覺曉”一句,既寫出了春眠的一般特點,又寫出了隱逸士大夫春夜酣睡的特有情趣。“不覺”二字,是此句的詩眼。在不知不覺中天已大亮,更可見春宵之短, 春睡之酣。

清晨醒來,只聽到屋外鳥鳴啁啾,婉轉動聽,此起彼伏,遠近相應。鳥鳴所引起的雖然只是詩人的聽覺感受,但除了聽覺感受以外,悦耳動聽的鳥聲還隱含着更為豐富的愉悦感受,這就需要讀者發揮聯想,仔細尋覓。一般地説,天氣晴朗的春晨,鳥鳴更為頻繁,所謂“山光悦鳥性”(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曉樹流鶯滿”(上官儀 《奉和初春詩》),即為此種情景。因而,我們從 “處處聞啼鳥”中便可以尋覓到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晨。而風和日麗又使我們聯想到百卉怒放、花香四溢的明豔與馨香,因為陸游曾説“花氣襲人知晝(驟)暖”, “晝暖”與花香之間有着必然的因果關係。所以,鳥鳴不但引起了人們的聽覺感受, 而且還寓示着一個能夠引起人們的視覺、嗅覺、觸覺等各種愉悦感受的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春的世界。鳥鳴所引起的詩人的聽覺感受雖然發生在室內,但詩人想象中的盎然春意與明媚春光卻充溢於廣闊的大自然之中。於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愛憐春光的喜悦心情。

“夜來風雨聲”一句,不是對春朝初醒時眼前實景的描繪,而是對夜間一陣狂風暴雨的回憶。春天的風雨, 多數情況下是和風細雨, 但也偶有例外, 有時雨下得很猛, 並伴有大風。此句所寫即為狂風暴雨, 這可由下面三條理由證實。第一, 詩人在夜間本是沉穩酣睡的, 但竟被風雨驚醒, 可見其聲勢之大。第二, 早晨醒來之後, 風雨已停, 只聽到鳥的叫聲, 而驟至驟停, 正是大風大雨的'特徵。第三, 通過“夜來風雨聲” 與杜甫“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 《春夜喜雨》) 兩詩字面描寫的對比, 可以明顯看出後者是和風細雨, 而前者則是狂風暴雨。

不同的風雨,對春花的作用自不相同。和風細雨對春花生長極為有利,故杜甫《春夜喜雨》在前三聯描繪了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的和風細雨之後, 便在尾聯寫道: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它給春花帶來了繁茂和生機。狂風暴雨則相反,它摧殘春花的芳姿,能使春花凋謝零落。正因為孟浩然所寫的是狂風暴雨,故詩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春花的處境和命運, 順理成章地提出 “花落知多少”的疑問, 在愛憐春光的同時又發出傷春的慨歎。杜詩和孟詩同樣都寫了夜間的風雨,但因風雨的大小及作用迥然有別,故兩位詩人在末兩句所產生的想象與心情亦大不相同: 杜甫想象春花因和風細雨的吹拂滋潤而繁茂,心情很是喜悦; 孟浩然想象春花遭狂風暴雨的摧殘襲擊而零落, 頗露歎惋之情。

“絕句之法, 以第三句為主”(高棅《唐詩品彙·敍論》引周伯弼語),《春曉》詩結構之關鍵正在 “夜來風雨聲”一句。首句破題,次句承接,前兩句均是就春朝初醒時的感受進行實寫。第三句突一轉捩,進入對夜間風雨的回憶,由回憶又自然引出末句的歎問。全詩以第三句為樞紐,將春眠、春鳥、春風、春雨、春花聯為一體, 組成一幅畫面; 而詩人喜春復又傷春的複雜心情也以第三句為紐帶, 融入這幅畫面中。

《春曉》的語言,清遠省淨,明白如話。浩然氣象清遠,心悰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盡鉛華。此詩既無豔麗辭藻,亦無斧鑿痕跡,全詩純用白描,風韻天成。但平易省淨並不等於淺薄無味,我們讀《春曉》詩,覺其淡而雋永,耐人尋味,諷詠久之,自有金石宮商之聲。沈德潛曾説: “孟詩勝人處,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清淺語,誦之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 《唐詩別裁集》卷九)沈氏此論,深得孟詩語言之妙諦。

春曉原文及賞析3

原文:

春曉

元稹〔唐代〕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賞析

《鶯鶯傳》中有鶯鶯復張生信,文詞並茂,早已膾炙人口,卻將元稹先贈鶯鶯之詩略而未錄。文中只略稱:“明年文戰不勝,遂止於京因貽書於崔,以廣其意。”而此詩被大多學者視為《鶯鶯傳》之張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寫兩情如膠似漆,不料卻又天將拂曉,幽期密約恨短;次句“醉聞花氣睡聞鶯”,寫醉夢温柔鄉,花氣馥郁,鶯啼嬌囀,纏綿悱惻難捨。“醉聞”句互文連屬,猶言醉而卧,聞到花香,聽見鶯啼,妙語雙關。

第三句“兒撼起鐘聲動”,寫的是黃色小犬撼動寺鐘,劃破寂靜的夜空;結句“二十年前曉寺情的“寺”,正是《鶯鶯傳》中所謂:“張生遊於蒲,蒲之東十餘裏,有僧舍曰‘普救寺’。”為張生寓居所在。“曉寺情”正是詩的.前三句所敍的情與事。同時也合於《鶯鶯傳》敍張生、崔鶯鶯合歡之詞,即“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及明,睹粧在肩,香在衣。”二十年前山寺如約幽期那銷魂的春日拂曉,令人難忘。此結尾含藴深長。

陳寅恪先生説,明乎此,則知《春曉》所寫一段難忘的戀情,實即詩人元稹與雙文(即鶯鶯)繾綣之情。説這首詩是《鶯鶯傳》之張本,實不過分。結句“曉寺情”又照應題目,渲染題旨,含蓄深藴,耐人尋味。無論是內容與形式、體裁與風格,都達到了和諧與統一。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春曉原文及賞析4

《春曉》原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註釋

1、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2、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3、夜來: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曉》翻譯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想起昨夜裏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曉》賞析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以清淡秀麗的詩句,着意描繪自己熟悉的田園和山水,自然明快,給唐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李白、杜甫等人對他毫不吝惜美譽之辭,李白稱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杜甫贊其“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孟浩然的山水詩往往從大處落筆,描繪大自然的廣闊圖景。如“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彭蠡湖中望廬山》),“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等等。但他更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不過是寫一種閒適自得的情趣,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各種感覺寫得細膩入微,詩意盎然。

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渾然一體,極富韻味。

以五言擅長的孟浩然的這首《春曉》,正是這樣的一首詩。雖只是短短的五言絕句,沒有華麗的辭藻,也不用任何奇絕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説來、靜靜地描述,從全詩的字句無須註釋就可見詩句是何等的平易與質樸,卻最能體現孟浩然詩“其淡如水,其味彌長”的藝術特色,也最為歷代人們津津樂道而至今盛傳天下。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喜愛它、讚美它,從初讀似乎的.平淡無奇,越讀越覺得詩中別有天地,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

詩人描寫的是春天。春天萬物萌生,百花齊放,是人們最喜愛的季節。描寫春天的詩不計其數,如“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唐·賀知章《詠柳》),“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葉紹翁《遊園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絕句二首》),“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但孟浩然在這裏既沒有描寫春天那奼紫嫣紅的色彩,也沒有去描寫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擷取的是自己早晨剛剛甦醒時那一刻的感受,而且僅僅是從聽覺去感受。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晨,平和而安詳,悦耳動聽的鳥啼聲聲入耳,而且是“處處”,即遠處近處,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讓人應接不暇。不禁又回憶起依然縈繞腦際的昨夜那瀟瀟沙沙、淅淅瀝瀝的春風春雨,那滋潤萬物也打落了繁花的“風雨聲”。詩人只寫這一點,點到即止。這似乎是不經意的寥寥數字,已讓人感覺到那盎然的春意,彷彿是在如夢似幻、春雨紛紛的夜晚,又彷彿是在春風拂面、陽光初照的清晨,春色無邊,萬物萌生,百花綻放,寓意着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世界。詩人只是拈出春天裏典型特徵的鳥啼和雨聲,沒費哪怕是多一點的筆墨,旨在讓讀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結尾句“花落知多少?”則清晰地透露出詩人熱愛生活、崇尚美好的情懷,少了後來的李商隱式的“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也沒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那“綠肥紅瘦”式的傷春和懷春,卻多了幾分的從容與淡定。

從首句的春睡的香甜到喚醒詩人那悦耳的鳥啼,從依然迴響耳際那昨夜的風雨到清晨詩人對春花的惜愛與惦記,詩人信守拈來,自然流露,沒有半點雕琢。但春曉句説春夜,啼鳥句説春晨,風雨句又説春夜,花落句又説春晨;首聯表現的是詩人的恬靜與安寧,下聯又寫出詩人內心的不平靜……時間的起伏跳躍,陰晴的自然交替,情感的微妙變化,都凝聚在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之中。

詩人愛春惜春、熱愛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愫從心靈深處涓涓流出,從而讓讀詩的人也與詩人一道陶醉在無邊的春色之中,領悟大自然的真趣與神奇。宋代大詩人陸游曾説“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們稱讚《春曉》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之聲。

《春曉》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盛唐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人物,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他的詩當時就極負盛名,李白、杜甫等均對其十分推崇。詩風平淡自然,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春曉原文及賞析5

《春曉》原文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春曉》賞析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覆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詩人內心萌發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並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春曉》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説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牀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悦,説:"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春曉原文及賞析6

  春曉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翻譯

夜已過半,但天將亮未亮,在醉夢温柔鄉中,卻花氣馥郁、鶯啼嬌囀,纏綿悱惻令人難捨。

黃色小犬撼動寺鐘,劃破寂靜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個黎明在普救寺中發生的`情事。

註釋

春曉:一作“春晚”,似作為《鶯鶯傳》之張本。

花氣:花的香氣。

猧:黃色小犬。

創作背景

此詩或元和十四年(819)作於虢州。當時距元稹初識雙文(即鶯鶯)已經過去整整二十年了,但由於天欲明未明、人半夢半醒之際的“鐘聲”,契合了當年的特定情境,便立即引動那“二十年前曉寺情”,使得懷念和悵惘交織,心潮起伏,久久不平靜,因作此詩。

賞析

《鶯鶯傳》中有鶯鶯復張生信,文詞並茂,早已膾炙人口,卻將元稹先贈鶯鶯之詩略而未錄。文中只略稱:“明年文戰不勝,遂止於京因貽書於崔,以廣其意。”而此詩被大多學者視為《鶯鶯傳》之張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寫兩情如膠似漆,不料卻又天將拂曉,幽期密約恨短;次句“醉聞花氣睡聞鶯”,寫醉夢温柔鄉,花氣馥郁,鶯啼嬌囀,纏綿悱惻難捨。“醉聞”句互文連屬,猶言醉而卧,聞到花香,聽見鶯啼,妙語雙關。

第三句“兒撼起鐘聲動”,寫的是黃色小犬撼動寺鐘,劃破寂靜的夜空;結句“二十年前曉寺情的“寺”,正是《鶯鶯傳》中所謂:“張生遊於蒲,蒲之東十餘裏,有僧舍曰‘普救寺’。”為張生寓居所在。“曉寺情”正是詩的前三句所敍的情與事。同時也合於《鶯鶯傳》敍張生、崔鶯鶯合歡之詞,即“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及明,睹粧在肩,香在衣。”二十年前山寺如約幽期那銷魂的春日拂曉,令人難忘。此結尾含藴深長。

陳寅恪先生説,明乎此,則知《春曉》所寫一段難忘的戀情,實即詩人元稹與雙文(即鶯鶯)繾綣之情。説這首詩是《鶯鶯傳》之張本,實不過分。結句“曉寺情”又照應題目,渲染題旨,含蓄深藴,耐人尋味。無論是內容與形式、體裁與風格,都達到了和諧與統一。

春曉原文及賞析7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及註釋

譯文春日裏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昨天夜裏風聲雨聲一直不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註釋①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②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③啼鳥:鳥的啼叫聲。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譯文

春日裏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

昨天夜裏風聲雨聲一直不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註釋

①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

②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③啼鳥:鳥的啼叫聲。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曉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春曉

唐代: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譯文: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

夜已過半,但天將亮未亮,在醉夢温柔鄉中,卻花氣馥郁、鶯啼嬌囀,纏綿悱惻令人難捨。

猧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黃色小犬撼動寺鐘,劃破寂靜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個黎明在普救寺中發生的情事。

註釋: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yīng)。

春曉:一作“春晚”,似作為《鶯鶯傳》之張本。花氣:花的.香氣。

猧(wō)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猧:黃色小犬。

賞析:

《鶯鶯傳》中有鶯鶯復張生信,文詞並茂,早已膾炙人口,卻將元稹先贈鶯鶯之詩略而未錄。文中只略稱:“明年文戰不勝,遂止於京因貽書於崔,以廣其意。”而此詩被大多學者視為《鶯鶯傳》之張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寫兩情如膠似漆,不料卻又天將拂曉,幽期密約恨短;次句“醉聞花氣睡聞鶯”,寫醉夢温柔鄉,花氣馥郁,鶯啼嬌囀,纏綿悱惻難捨。“醉聞”句互文連屬,猶言醉而卧,聞到花香,聽見鶯啼,妙語雙關。

第三句“

春曉原文及賞析9

春曉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翻譯:

春日裏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昨天夜裏風聲雨聲一直不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註釋

①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②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③啼鳥:鳥的啼叫聲。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賞析: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 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覆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詩人內心萌發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並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春曉原文及賞析10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官錦污,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户,春風自在楊花。

古詩簡介

《清平樂·春曉》是宋代著名詞人王安國寫的詞,這是一首傷春題材的抒情小令。上片寫暮春殘景,下片以春風吹綻梨花自喻品格高潔。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傷春題材的抒情小令。上片寫暮春殘景,下片以春風吹綻梨花自喻品格高潔。

起首兩句“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運筆奇巧。平常景物,鶯兒啼鳴,經擬人手法點化為對執意歸去之春光的'殷情挽留,形象生動。“費盡”兩字足見挽留之情篤意誠。其後,晏幾道寫出“留人不住”一句(《清平樂·留人不住》),兩者不無關係。“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為倒裝句式,意為一夜風雨把枝頭殘花吹落遍地,春已離去。“宮錦污”形容落英繽紛,一片狼藉,不忍入目。詞人倒裝這兩句,意在突出落花春去、令人痛惜的情感,對摧花之原因已無暇多顧了,故有人評其“倒裝見筆力”(《譚評詞辨》),非常精當。

過片,留春、惜春之情愈發難收。“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二句緊承上片,將感情推向高潮。小憐原為北朝馮淑妃之名,這裏泛指歌女。深夜,不知何處歌女彈奏琵琶,絃聲如訴,引得詞人一宵無眠,魂思悠悠,追隨春光,遠遊天涯海角。從留春、惜春,再到追春,一條情感發展的脈絡已經形成,但從詞意看,似未跳出一般傷春小令的窠臼,表現手法也未見絕妙。然而結尾兩句,意象一變,傷情盡掃,不由得使人耳目一新,詞的底藴道出:春風雖已離去,但吹綻了滿枝嫩白、清逸的梨花,而對豪華、富貴、權勢的府邸卻不曾逗留片刻;那些美好的事物,來時清白,去時高潔,令人神往;人生在世,就應該這樣始終保持高潔的品格,而不去趨炎附勢、青雲直上。“春風自在梨花”一句,也有作“春風自在楊花”,但無論“梨花”,還是“楊花”,都是作者一種自喻。王安國仕途坎坷,政見與哥哥王安石屢屢相左,後遭誣陷,罷廢歸田,藉詞一吐情愫,自我慰藉,可以理解。命運不幸的士人往往會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這首超拔脱俗、傷情不傷神的小令,便又是一例。

春曉原文及賞析11

【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出處】唐·孟浩然《春曉》

【意思】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 道,醒來後,聽見處處都有鳥叫。曉:天 亮。啼鳥:鳥叫。

【鑑賞】詩人在春日裏暢然而眠,若不是聽到了窗外的聲聲鳥鳴,根 本無法覺察到天已破曉。詩句描寫以聽覺為主,加之內心的揣測,春日清 晨的明麗與生機躍然紙上。首句中的一個“眠”字本就顯出了幾分慵懶, 更何況詩人有意無意地完全關閉了感官中最為重要的視覺,而且自始至 終,他的雙眼似乎從未睜開過。此時此刻,簾幕仍閉,錦衾尚温,卻能聞得 窗外鳥聲輕啼。可以想見,詩人該是何等閒適與愜意。讀之如聞其聲,如 臨其境。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睡醒後聽 到羣鳥爭鳴歡叫的情景。[例]抓好自 然環境的保護工作,北京的鳥兒還是會 重新增多起來的。人們多麼希望有朝 一日醒來,又能重温“春眠不覺曉,處處 聞啼鳥”的詩境。(黎先耀《尋鳥啟事》)

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春困難耐或酣睡不 醒。[例]這邊幾個托腮凝神,那邊幾個 已伏案而睡,正是“春眠不覺曉”呵。 (呂金鈴《請推開這扇窗》)

【全詩】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全鑑賞詩】

孟浩然有些寫景抒情的小詩,風格閒淡清遠,含蓄爽麗,耐人玩味。他的五絕《春曉》就流傳極廣,也最為膾炙人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春眠不覺曉”是説,人們已經習慣了冬季的生活,對春天的到來,一時還不大適應,所以多為春氣所困,酣眠而忘曉。這是人們幾乎都有的但未能以詩的語言道及的經歷和感受,一經詩人道出,即能心領神會,感到異常親切自然。這是一層意思。再者,由於夜間風雨,詩人擔心春花被摧殘、打落,或者為這場 “隨風潛入夜” 的 “好雨” 的降臨而欣喜,一直未能安枕,直到雨止天晴才朦朧入睡,所以酣眠而不知曉。從中可以見出詩人的雅興和清致。有的注本將“不覺曉”解釋成“不知不覺天已破曉”,則興味蕭然矣。

“處處聞啼鳥”。“啼鳥”是承首句的 “春”字而來,並緊扣了 “春曉”的題面。窗外啼鳥爭喧,還能“處處聞”之,一方面表明詩人的春宵酣夢已經被繁密細碎的.鳥聲所喚醒,一方面也意味着天曉和晴朗。詩人用這得以“處處聞”的鳥啼聲把讀者從詩人的芝蘭雅室引向廣闊的大自然: 春天雨後清晨充滿無限生機,這裏是花鳥的世界。花有迷人的色彩和醉人的芳香,鳥有宛轉的歌喉和翩飛的形象。旖旎的春光,爛熳的春色,滲透着詩人歡暢喜悦之情。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意至此忽來一個轉折,但仍有詩人思維的軌跡可尋: 由 “聞啼鳥”而聯想到天已放晴,再由天已放晴聯想到睡前的夜雨,於是發出 “花落知多少”的歎問。這種歎問,或是問人,如同詞人李清照濃睡後的“試問卷簾人”,也可能是不經意的自問。因為此時尚在初曉,詩人醒而未起,未及往觀,故用問句。在這問句中,流露出一種惜春的情意。

近人王文濡評此詩時説:“描寫春曉,而含有一種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唐詩評註讀本》卷三)此話講得不錯,既惜落花,也惜韶光。不過,這種感情表現得比較淡薄,是不關世事的隱逸詩人的感情。清代詩評家認為“詩猶文也,忌直貴曲”(施補華《峴傭説詩》),主張“短幅中藏無數曲折”(黃氏《蓼園詞評》)。本詩就有這樣的藝術特色。此外,語言清新自然,詩體玲瓏剔透,可謂佳作天成,妙手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