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幼兒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0篇)

欄目: 幼兒 / 發佈於: / 人氣:1.39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0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三分鐘)

同學們!今天,老師來是和大家初次合作,同學們想了解為什麼由我給大家上數學課?這是我們老師抽籤決定的,第一次先抽教幾年級,一至五年級你覺得會有幾種可能性?抽到那個年級的可能性比較大?第二次抽科目,語數英你們説會有幾種可能性?哪一科的可能性比較大?

真聰明!今天我們就利用數學課研究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

(板書課題:可能性)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既活躍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又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身邊到處是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帶着快樂的心情學習數學。

二、玩一玩:

1、活動一——轉盤(五分鐘)

同學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麼?(出示轉盤)現在老師想轉動它,大家猜一猜指針最有可能停在哪種顏色上?(學生説)為什麼?説説你的理由。

教師轉動轉盤,驗證。

師:老師這裏還有兩個轉盤,想不想再猜一猜?(出示兩個轉盤,學生觀察,判斷)

班內集體反饋,重點讓學生説説可能性大的原因。

設計意圖:在判斷的基礎上説明理由,是鍛鍊孩子判斷説理的能力,初步讓學生體會為什麼某些事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會不同,同時體會可能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2、活動二——拋紙杯(十二分鐘)

1)問:老師這裏有一個紙杯,如果老師把紙杯拋出去,掉到桌面上,大家猜一猜會出現什麼情況?(學生猜,引導學生補充完整三種情況)

2)問:出現這三種情況的可能性一樣大嗎?(學生猜)

3)師: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請同學們拋紙杯,驗證一下。

活動要求:

A、先獨立活動,每人拋5次,把拋的結果記錄在拋紙杯表格中。

B、拋完以後,小組長彙總,把你們小組出現每種情況的次數進行合計。

C、組長統計完以後,觀察組長記錄的表格,看看你會有什麼發現。

D、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小夥伴之間的合作,仔細觀察,認真操作,認真記錄。

4)學生活動。教師參與到小組中,指導學生的活動。

5)班內反饋。

A、請學生在班內説説自己的發現,用出現次數的多少來證明可能性的大小。

B、看到這種情況,你有問題嗎?(如果學生提不出,教師問)為什麼紙杯躺着的可能性大呢?(讓學生説説)

C、與我們的猜測怎麼樣?看來,同學們的猜測能力很棒!

過渡語:我們平時都玩過紙牌,現面咱們看一看紙牌中有沒有我們要研究的可能性。

3、活動三——摸紙牌(六分鐘)

第一步:摸紙牌

1)教師出示盒子,內裝1黑桃2紅桃。“盒子裏有1張黑桃,2張紅桃,任意摸出一張,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那種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盒裏再加3張梅花。“如果老師再放入3張梅花,任意摸出一張牌,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那種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為什麼”

(出現三種可能性與牌的顏色有關)

第二步:討論

師:大家看,現在盒子裏的牌,怎麼樣?(2黑桃2紅桃)如果老師要摸出兩張牌,可能出現哪些結果?

1)學生獨立思考後,在小組內討論會有哪些結果,填在表格裏。

2)班內反饋:三種情況(黑黑、紅紅、黑紅)“哪種可能性比較大?”

3)摸牌驗證。9個人上前抽牌驗證,組長紀錄。

4)觀察摸牌記錄,説説發現。“觀察你們的摸牌記錄,是不是我們猜測的三種結果,哪種可能性最大?”

第三步:練習(四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組織兩個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人文性的教學內容能有效的接軌學生的生活現實、有效激發學生的已有經驗、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通過小組探究,學會合作學習,進一步驗證可能性發生的大小與什麼密切相關,從而為推理和猜測提供理論依據,彌補各自知識上的缺陷。

4、活動四———拋骰子(八分鐘)

師:同學們真棒,都可以當猜測家了。可能性與我們的生活聯繫非常緊密。

來讀一讀這個小知識。課件出示“你知道嗎?”,學生讀一讀,説一説。

瞧,在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可都是有心人,那比賽中,會怎麼樣呢?下面請同桌小朋友,一個當甲、一個當乙,進行比賽,以拋骰子決定勝負,每人拋一次,如果拋到骰子數大於2,甲勝,在這裏打個鈎,如果拋到小於2,乙勝,在這裏打個鈎,如果拋到2,重新來一次。

請同桌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填寫記錄表。

活動結束,師:哪一桌小朋友願意把你們玩的結果讓大家一起來分享?

師:你喜歡當甲,還是當乙?並説説為什麼?

(甲勝的可能性大,乙勝的可能性小)為什麼説甲贏的可能性大,乙贏的可能性小呢?

(甲拋到3,4,5,6就贏,乙拋到1才能贏)

師:我們小朋友真聰明,從實驗中發現,甲只要拋到3,4,5,6就贏,有四次機會,乙只有拋到1才能贏,只有一次機會,結果是甲贏的可能性比較大,乙勝的可能性比較小。那你們覺得這樣的比賽公平嗎?(不公平)

師:那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他們的比賽變得公平?

小結:我們同學多會動腦筋啊,用自己的智慧,使比賽變得公平而有意義!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遊戲的公平與否,學生可以從自身的實際基礎出發來解決,使學生髮現問題並很好的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體現人文性,因為學生需要的不是複製別人的數學,而是去構建自己的數學。

三、返回生活,鞏固延伸(兩分鐘)

師:這節課的學習,你快樂麼?為什麼?

師:小朋友今天學到的還真多,你能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説説生活中摸獎的現象嗎?

師:那你想跟周圍摸獎的人説些什麼呢?

設計意圖:“你快樂嗎?”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學生學到了什麼知識,而且更加關注學生情感的變化,用數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現象,進一步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學生在寬鬆、和諧、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保持好奇心繼續去學習,這才是我們最理想的數學課堂。

四、思考

1、盒子裏裝9個白球,3個黃球,1個紅球,閉上眼任意摸出兩個球,結果有幾種可能,請列舉出來。

設計意圖:學生在前面的學習有了充分的感官認知,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讓學生把感官認知與理論結合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的理性認識和思考。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力目標: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在引導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將例題交給學生去自學,探究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趣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講述(故事大意)豬八戒在取經的路上,忽然找到一個大西瓜,他剛要吃,悟空一個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這個西瓜我們分開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師板書:1/2)八戒聽了滿臉不高興,這個西瓜是我發現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師板書1/4)

師:同學們説,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嗎?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們必須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呢?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比較一下分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互動解疑

1、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1)質疑:

下面我們就來比較以下1/2和1/4(指板書)誰大誰小?為了直觀地比較出誰大誰小,請同學們四人一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紙分一分,塗一塗,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塗一塗,比一比,説一説。

(3)交流彙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説出自己的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並小評)

(4)小結: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紙,一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剛才我們知道了把兩張相同的正方形的紙分成不同的份數,都取其中1份,這樣的兩個分數誰大誰小,而如果把兩張相同正方形的紙都分成相同的幾份,取不同的份數,這樣的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呢?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小故事導入新課

放寒假時小紅去了一個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園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該向東、西、南、北哪個方向走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築物?願意當小導遊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説。

(3)指名上台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幹什麼嗎?大家想和他一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

早上太陽在什麼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麼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麼方向?

學生相互説説自己前面的和後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説説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麼建築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建築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説説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其他同學觀察和發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説一説教室裏東、南、西、北各有什麼(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説一説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説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築物的位置關係,並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麼?(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瞭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彙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並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説説校園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麼建築。(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藉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麼位置?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麼建築。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後製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説一説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説説十堰在北京的什麼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麼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簡單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是幾十幾的數),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的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除法的全過程。滲透轉化和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加深對口算除法的理解,發展數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是幾十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是幾十幾除法的算理。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練習

60÷3=360÷9=80÷4=

300÷6=2400÷6=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裏有()個十,()個一。

(2)46裏有()個十,()個一。

(3)62裏有()個十,()個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來我們一起看看這道題。

1、動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題:

把66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多少張?

(2)讀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麼呢?

生:要把66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題意並列式

板書:66÷3=

3、學生自己試着做一做並説明理由,可以藉助小棒圖。

4、全班交流,説説你的想法。

預設: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這樣想的:把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6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一,和起來就是22。

師用多媒體演示分一分

5、藉助圖片,理解算理

出示圖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一位數,再用個位的數去除以一位數,最後把兩部分合起來就是商。

6、口算,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

96÷3=46÷2=

(三)鞏固練習:

練一練

64÷2=84÷4=77÷7=

28÷2=69÷3=63÷3=

210÷3=350÷5=8100÷9=

420÷6=160÷2=1200÷6=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佈置

作業:第13頁練習三,第5題;

第14頁練習三,第7題、第9題、

第10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數和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的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除法的全過程。滲透轉化和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加深對口算除法的理解,發展數感。

3、情感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彩色手工紙10盒

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1、1、認識盒裝手工紙數目

師:拿一盒手工紙,讓學生猜一猜裏面有多少張?

學生猜後教師打開演示:介紹每沓10張,每盒100張。

1、2、師演示、生口答

(1)1盒裏面有()沓手工紙,10沓有()個十張;

(2)2沓紙有()張,有()個十張;

(3)80張紙有()沓;

(4)2盒紙有()張,()個百張;

(5)400張能裝()盒,有()個百張。

【設計意圖】通過邊演示邊説想法,明確一沓就是一個十,幾沓就是幾十,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探究新知

教學例1

2、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課件出示例1)

把60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多少張?

(1)認真審題,獨立學習。

説一説: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麼問題?你會列算式嗎?(板書:60÷3)

師:為什麼用除法計算?(總數÷份數=每份數)

想一想:應該怎樣口算?

學生思考後,以小組為單位拿出一盒手工紙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組中與同學説一説。

(2)彙報交流、耐心傾聽。

師: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算的?

預設1:60張紙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剛好分完。這樣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張。

預設2:60張紙就是6沓,6沓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張。(課件演示)

預設3:60裏有6個十,6個十除以3是2個十,就是20。(板書橫式:6÷3=260÷3=20)

預設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預設5:60—20—20—20=0共減3次,所以60÷3=20。

預設6:20+20+20=60所以60÷3=20。

【設計意圖】教材在這裏的編寫意圖,是以直觀為支撐,形數結合。教師要儘量地多給出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充分的時間內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在自主探索中運用新知轉化成舊知即表內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難為易,理解算理。

(3)算法優化,理清算理。

你認為以上算法哪一種比較好?為什麼?

請與預設3相同學生再説一説,理解後,其他學生與同桌再互相説一説。

【設計意圖】學生口算除法往往喜歡這樣説:先不看“0”,算完後商末尾添上“0”。這是一種描述的語音,是一種機械記憶的方法,這樣的描述有時容易產生誤解。如有學生説出,教師千萬不可迴避,應耐心幫助學生理清其中的道理:先不看“0”,算完後商末尾添上“0”(算法)。其實這種規律的`總結是預設3(算理)的翻版。口算教學應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使學生儘可能用較為簡潔的語言表述計算過程。如60÷3表示把60看作6個十,6個十除以3是2個十,就是20;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算的,引導學生將整十數除以一位數轉化為表內除法。只有這樣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後續學習,溝通前後知識的聯繫,總結出來的方法才能真正地為以後的學習服務。

(4)揭示課題、鞏固方法。

師:剛才我們計算了60÷3=20(張),它就是口算除法。(板書課題)

搶答題(卡片出示正反兩面)

5÷5=4÷29÷38÷4

50÷5=40÷2__________

根據前兩組的規律,讓學生猜一猜後面每一組算式,口算後説出算理。

同學們真厲害,下面有信心再解決一些問題嗎?

600÷3=(課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數除整百和整千數的商

(1)你是怎樣計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彙報後集體訂正)

預設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預設2:6個百除以3是2個百,就是200。(讓多名學生再説一説,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麼6000÷3呢?

【設計意圖】在60÷3和600÷3的基礎上,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直接類推出口算方法和結果。

2、3、引導小結:口算整十數、整百數和整千數除以一位數時,我們可以把整十數看成幾個十,把整百數看成幾個百,把整千數看成幾個千,轉化成表內除法再進行口算較為簡便。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課件出示例2)

3個班上手工課一共用去120張彩色手工紙,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張?

認真審題,獨立學習。

説一説: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麼問題?你會列算式嗎?(板書:120÷3)

師:為什麼用除法計算?(總數÷份數=每份數)

想一想:應該怎樣口算?

先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紙或小棒邊操作邊説。

彙報交流、耐心傾聽。

師: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算的?

預設1:可以把120張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生彙報師課件演示)

預設2:可以把120看成12個十,12個十除以3是4個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

(3)算法優化,理清算理。

你認為以上兩種算法哪一種比較好?為什麼?

請與預設2相同的學生再説一説,理解後其他學生再與同桌互相説一説。

(4)1200÷3呢?(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已有第一節課口算除法的基礎,通過複習用簡潔的語言表述一位數除法的計算過程,學生會很自然地遷移類推出一位數出幾百幾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觀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複述中培養了學生數學表達能力。

小結:在計算一位數除幾百幾十時,可以將幾百幾十看作幾個十的數除以一位數,把它轉化為表內除法。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課件出示例3)

把66張彩色手工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得到多少張?

(1)擺出準備好的66張紙或小棒,讓學生分一分,説一説是怎樣分的?

(2)多名學生説後,教師課件演示,並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單張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張,分完後每份共有()張。

(3)説明計算方法:66張手工紙有6沓(每沓十張)和6張,也就是66可以分成6個十和6個。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再分單張的,就是把6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一,最後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單張合起來20+2=22,就是所求的結果。

分步算式:60÷3=206÷3=220+2=22(板書)

(4)引導小結

都是“先分後合”把幾十幾分成兩部分:整十數和一位數。分別除以幾再相加。將新問題轉化為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

【設計意圖】這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每一位都能除盡的例題。學生通過邊分手工紙或小棒操作,邊説出口算步驟,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它採用的是“先分後合——化難為易”,將新問題分兩部分轉化成表內除法來解決問題。為了降低難度,教師以板書分步算式來解釋口算方法,這樣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為筆算除法打下基礎。

3、課堂練習

3、1、算一算,説一説。

8÷4=()15÷5=()

80÷4=()150÷5=()

800÷4=()1500÷5=()

9÷3=()24÷6=()

90÷3=()240÷6=()

900÷3=()2400÷6=()

你是怎麼算的?對比這兩組題有什麼相同點與不同點。

附答案:

8÷4=(2)15÷5=(3)

80÷4=(20)150÷5=(30)

800÷4=(200)1500÷5=(300)

9÷3=(3)24÷6=(4)

90÷3=(30)240÷6=(40)

900÷3=(300)2400÷6=(400)

左邊這組題商的位數與被除數相同。右邊這組題商的位數比被除數少一位。

3、2、解決問題。

一共90人,先排成人數相同的9列,再圍成人數相同的3個圓圈。

(1)每列多少人?(2)每個圓圈多少人?

附答案:

(1)90÷9=10(人)答:每列10人。

(2)90÷3=30(人)答:第個圓圈30人

又出示了一組“智慧島”習題。

附答案:

20元=200角200÷5=40(枝)答:可以買40枝鉛筆。

20÷2=10(本)答:可以買10本。

4、鞏固提升

4、1、填一填。

2、填出裏()的數。

3、解決問題。

一隻東北虎的體重是一隻鴕鳥的4倍,是一隻企鵝的9倍。

請你自己算一算企鵝和鴕鳥的體重。

附答案:

360÷9=40(千克)答:企鵝的體重是40千克。

360÷4=90(千克)答:企鵝的體重是90千克。

【設計意圖】練習時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探索規律,發現簡便的口算方法,正確口算出結果,注重培養學生養成驗算和反思的習慣。

課後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b師生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口算,這些口算內容,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同時又可以為後面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打下基礎、加強這局部口算練習,有利於提高計算能力。

板書

口算除法

把兩位數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分別除以一位數後再相加。

60÷3=20

600÷3=200

120÷3=40

66÷3=22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掌握書寫格式,理解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算理,並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筆算除法的步驟和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後,如果有餘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合在一起繼續除的道理。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120÷4280÷7300÷5540÷924÷284÷4

93÷369÷3

提問:口算24÷2時你是怎樣想的?

2、計算:4)85)257)639)45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談話:我們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比較簡單的表內除法,現在我們學習稍複雜一點的筆算除法,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

2、出示教科書第19頁的主題圖。

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畫面內容,並用自己的話口述畫面的內容。

教師根據畫面內容,編一道除法應用題。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參加植樹活動,共種42棵樹,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1)提問: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想一想這道題該會怎樣列式:(學生列式:42÷2、)

(2)42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誰會口算42÷2?怎樣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擺好42根小棒,怎樣把四個十和兩個一各平均分成兩份?要分得又對又快。

(4)筆算:42÷2、

教師:剛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説明同學們口算對了,如果這道題用筆算怎樣算?筆算除法的順序和口算一樣,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怎樣用豎式計算除法。

師一邊講解一邊板書:先寫除法的豎式,被除數十位上的數表示4個十,4個十除以2商2個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寫2,用除數2去乘2個十,積是4個十,表示從被除數中已經分去的數,把4寫在42的十位下面,4減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了,個位上還有2,要落下來繼續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寫在個位上,再用除數2去乘1,積是2,表示從被除數中分去的數,寫在上面落下來的被除數2的下面,2減2得0,表示個位上的數也分完了。

提問:做筆算時,先從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寫在什麼位置上?

筆算除法,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題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參加植樹活動,共種了52棵樹,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1)先讓學生獨立分析,然後列式,並説一説為什麼這樣列式?

(2)讓學生自行動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師:52平均分2份,讓我們一起拿出52根小棒來試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還剩1捆,餘下的1捆怎樣分?

②把餘下的1捆拆開,與2根小棒合併起來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個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師:用豎式該怎樣計算呢?我們在動手操作時,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數十位上的5,商是2,寫在被除數十位上面,還剩1(餘1捆),餘下的1和除數比較,餘數比除數小,餘下的1表示1個十,個位上的2落下來,1個十連同個位上的2合起來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寫在被除數個位的上面,正好分完,餘數是0、

(3)比較例題1和例題2的異同。

相同:都是從被除數十位上的數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要寫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數十位上還有餘數,餘下的數要與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除。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4)小結: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除法豎式的筆算方法,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後還有餘數,餘下的數要與被除數個位落下來的數合併後,繼續除。每次除後餘下的數要比除數小。

三、鞏固運用

1、完成教科書第20頁做一做的第1題。

讓學生用競賽的形式開始練習,看一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並要求學生説一説思考的過程。

2、完成教科書第20頁做一做的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1題。

課後習題

完成練習四相關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瞭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估算習慣。

教學重難點

瞭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説出下列各數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引入新課

(1)有124箱貨物,李叔叔三人開了三部車,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3)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讓學生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各題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問:請學生逐一説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説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書第13頁主題圖,同時出示例題2

教師:要求“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師:大約是什麼意思?

教師:怎樣進行除法估算?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後彙報討論結果。

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約運40箱剩下的4箱每人還可運1箱,每人大約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説,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進行估算。

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時約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師:以上3種結果都對,説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小結: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前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4、再現問題:

(1)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組織學生討論:

①在解決第一題的時候,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麼?

②在解決第二題的時候。將182估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5、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討論,讓大多數人明白:在第一題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題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度過困難期。

三、鞏固運用

完成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怎樣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

五、課堂作業:

教材練習三的第3題和第4題。

課後習題

完成練習三作業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有餘數的除法”例1,例2。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教學豎式計算表內除法,掌握除法豎式中的各部分含義。

2、認識餘數,知道餘數的含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4、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將表內除法列成豎式來計算和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教具、學具:小方塊。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老師説算式,學生搶答。

54÷6= 42÷6= 72÷9=

2、最大能填幾?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提出問題,引出筆算。

學校運動會開幕式即將就要舉行了,需要佈置會場。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

(2)動手操作:請同學上講台進行分一分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裏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加法和減法中,我們都能用豎式來計算,那麼除法如何列豎式來計算呢?

(6)(課件出示:豎式)仔細閲讀課本P50頁,看看這個豎式中的每一個數和符號表示什麼意思?同時瞭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7)練習:豎式計算(並説出各部位的名稱)

27÷3=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打算將班級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23盆花平均每組擺5盆,用什麼方法來計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動手操作: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認識餘數:餘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我們就把這3盆叫做餘數,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接着板書課題:有餘數的除法)

(6)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麼?(發現了當餘數是0,也就是沒有餘數,剛好能被分完.而有餘數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結餘數的含義

餘數就是不夠再分而剩餘下來的數,就像分5盆一組,3盆因為不夠分成一組,而是剩餘下來的,所以餘數要比除數小(板書:餘數要比除數小)

三、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完成51頁做一做。

2、現在從小袋子中拿出50個小方塊,平均分給8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個?剩餘幾個?你會列算式和列豎式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四、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五、板書設計

有餘數的除法

1、餘數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餘數要比除數小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藉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象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並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麼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餘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衞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麼?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麼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彙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採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麼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説一説。

預設:

(1)本週平均最高氣温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鐘。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於生活。

(三)知識應用

1、判斷。

(1)某國小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麼,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釐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釐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比數據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準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

(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現在能解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