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生活經驗

全球有名的5大科學熱詞有哪些

欄目: 生活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07W

相信很多的科學愛好者都會關注最新的科學熱詞,然而有一些科學愛好者不瞭解現在有名的科學熱詞有哪些。下面為您精心推薦了全球有名的科學熱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全球有名的5大科學熱詞有哪些
  全球有名的科學熱詞

巴黎協定

全球174個國家及歐盟代表聚集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巴黎協定》。此後,中國、美國和歐盟相繼批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決議。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全球多國當時承諾會控制温室效應氣體的排放,以確保從工業化之前到2100年的全球平均氣温升高不超過2攝氏度,並且朝着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努力。

根據協議,各國將共同努力,儘早達到温室效應氣體排放量不再增加的最高點,並且在2050年到2100年之間實現人類活動排放與自然吸收之間的平衡。此外,從2020年開始,貧窮國家還將得到每年1000億美元資金,用於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該協議還制定了削減温室氣體排放量以及遏制全球變暖影響的行動方針。

今年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但這並非今年人們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努力。

10月6日,聯合國國際民航組織(ICAO)通過國際航班碳排放限制協議,這是全球首個單項產業碳排放上限協議。根據該大會達成的協議,航空公司必須為其碳排放增長購買碳信用額,為全球特定環保開發項目提供資金,抵消温室氣體排放增長。決議還強調要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參與該機制提供援助,並就該機制實施情況和影響每三年開展一次審評。國際民航組織有191個成員國,65個國家已承諾加入首階段計劃,這些國家的國際航班總量約佔全球的80%。

10月15日,在盧旺達首都舉辦的聯合國大會上,全球197個國家一致決定修改《蒙特利爾議定書》,禁止令全球變暖雪上加霜的製冷劑——氫氟碳化物(HFCs)的使用。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將從一到兩年內開始減少HFCs的使用,從2019年開始至少減少10%;中國、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將從2024年開始不再增加HFCs的使用;印度則將在2032年開始將HFCs的使用減少10%。 到本世紀末,這一協定有望將該物質可能的排放減少88%。

巨型對撞機

中國醖釀中的超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被國際高能物理學界寄予厚望。但就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全球最大的粒子對撞機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著名數學家、菲爾茨獎獲得者丘成桐和中國科學院高能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表示支持,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則持反對意見。

爭論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針對高額的費用,二是關於對撞機的成果。

丘成桐認為中國高能物理需要一個突破,“這是在基礎科學方面有可能出現重大原創性突破的地方,將有助於探索整個宇宙物質的基本結構是如何形成的”,8月7日,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丘成桐認為,巨型對撞機全世界只有一台,會吸引1萬名左右的頂尖科學家來中國工作,“這會引起西方科學陣營的遷徙,遠遠超過單獨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效果”。而且對中國科研體制改革的推動力量也是巨大的。

對於費用,丘成桐認為,在中國搞巨型對撞機需要花的400億元是分20年投入的,資金壓力不會太大,而這個項目的科學價值無與倫比,是中國成為世界一流的負責任的科學大國應該做的事。

9月初,楊振寧通過新媒體平台,發表《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這是個無底洞》,明確表示,“我絕不反對高能物理繼續發展。我反對的是中國今天開始建造超大對撞機”。並説了他反對的七大原因。

楊振寧認為,造巨型對撞機是無底洞。LHC的建造前後用了多年,前後加起來不少於100億美元。而國內的巨型對撞機預算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他説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數億農民與農民工,還有亟待解決的環保問題、教育問題、醫藥健康問題等。還會因此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

另外,楊振寧對尋找超對稱粒子本身也表示懷疑,“今天希望用超大對撞機來找到超對稱粒子,只是一部分高能物理學家的一個猜想。多數物理學家,包括我在內,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沒有任何實驗根據,希望用極大對撞機發現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對此,丘成桐之前就表示過:“如果找不到新物理,也不是一個壞消息。這就好像以前麥克爾遜—莫雷實驗為了測量以太漂移,最後測到零結果——但這最終導致了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所以,沒有發現新物理並不一定是壞消息。”

科幻創作

對中國的科普愛好者來説,2016年科普熱詞仍然不能少了“科幻”。

8月21日,繼去年中國當代科幻的領軍人物劉慈欣憑藉代表作《三體》的英譯本,榮獲世界科幻界最高獎項之一的“雨果獎”,80後女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摺疊》獲得了2016年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説獎。她也代表着國內近年來一批“後新生代”科幻作家的異軍突起。

今年9月,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16中國科幻季”在北京拉開帷幕。活動旨在激發中國科幻創作的潛力,推動科幻產業的發展,為作家、學者、讀者、媒體及投資者提供相互交流、融合發展的平台。活動內容包括2016中國科幻大會、第二十七屆“銀河獎”頒獎典禮、中國科幻史展、科幻嘉年華、科幻片展映、“科幻·中國與世界”國際科幻高峯論壇、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盛典等系列活動,前後持續近一個月。投入和關注程度之高史無前例。

2016年是銀河獎30週年。在過去的30年裏,銀河獎對中國科幻發展的意義深遠。對科幻作者來説,獲得銀河獎不但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帶有“認證”性質的身份定義。這一次,過去27屆的獲獎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中國科幻創作的30年。同時,為適應產業發展要求,“銀河獎”將升級為全國性的綜合大獎,把“銀河獎”系列活動打造為全國性的科幻活動標誌性品牌。

科幻產業這個概念在中國被正式提出,不過是最近5年的事。《三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2010年出版前,我國科幻基本上處於雜誌時代,圖書出版領域缺少暢銷書,商業價值還沒有被髮掘。但2010年之後,在還沒有完全從雜誌時代自然發展到圖書時代的情況下,伴隨着爆發式的文化市場需求,科幻行業突然呈現出出版、影視、動漫、遊戲並行發展的態勢。

隨着中國科幻迎來資本的廣泛興趣,科幻創作者們喊出了“不忘初心”的口號。尤其是科幻作家們,拒絕急功近利,不因資本而變得浮躁。6月17日,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了為期兩天的“科幻文學”主題工作坊,來自多個國家的嘉賓學者結合創作做了20多場主題發言。這也是近年來國內規格最高的科幻學術會議,國內科幻學術研究隊伍已經初具規模。

三父母嬰兒

10月19日,美籍華人醫生張進領導的美國新希望生殖醫學中心研究團隊在鹽湖城舉行的美國生殖醫學學會會議上正式宣佈,世界首個細胞核移植“三父母”嬰兒於今年4月在紐約誕生,目前孩子健康狀況良好。不過,這種繼第一代體外受精、精子注射、胚胎移植前診斷、胚胎冷凍之後的新一代試管嬰兒技術,一經報道便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每個人都從父母那裏繼承三份遺傳物質,分別是來自父親精子的細胞核DNA(脱氧核糖核酸)、母親卵子的細胞核DNA以及母親卵子中獨立於細胞核的線粒體DNA。線粒體DNA只能通過母系遺傳。

製備“三父母嬰兒”的技術,是為了防止母親將有缺陷的線粒體所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傳遞給後代,或者幫助因線粒體缺陷導致不孕不育的女性。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將母親的病變線粒體換成一名健康捐贈者的線粒體,這名不相關的捐助者就是“第三方父母”。

張進的團隊在患有一種罕見神經系統疾病的女性身上開展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將這名婦女的卵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一個供體卵細胞中,使供體的健康線粒體保持完整。然後研究人員將修改過的卵子與這名婦女的丈夫的精子進行授精,並將其植入子宮內。

依據現有技術條件,實現線粒體移植可以藉助兩種方式。英國批准的“原核移植”是在兩枚已受精的卵子間實現基因替換,剔除線粒體中有缺陷的基因信息。而另一種方式名為“主軸移植”,即用捐贈者卵子的健康線粒體替換母親有缺陷的線粒體後再實施人工授精。

目前美國禁止這類技術,英國僅批准用“原核移植”的方式做三父母試管嬰兒。

由於張進團隊的這項研究是在墨西哥開展實施的,批評人士認為這麼做是為了規避美國和英國更嚴格的監管制度。還有科學家擔心,來自兩名婦女的線粒體的存在,是否會影響到由此所產生的嬰兒的健康,以及捐贈的線粒體是否會影響這名嬰兒的最終後代,這種技術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是未知數。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三父母嬰兒就曾經誕生過,但這項技術一直遭遇倫理困境。儘管這一次嘗試已經初步成功了,但科學家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繼續探究下去”。

寨卡病毒

直到11月,世衞組織才宣佈寨卡病毒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但這不意味着將寨卡病毒及其併發症降級。

2015年5月以來,巴西發生了大規模感染疫情,此後迅速擴散至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有近200萬人感染。我國從今年2月份發現首例輸入性病例以來,目前已發現18例感染患者。2月,世衞組織還將與寨卡病毒相關的新生兒小頭症病例和其他神經系統病變升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

寨卡病毒是一種能通過蚊蟲傳播的蟲媒病毒,主要是通過伊蚊傳播。寨卡原本是非洲烏干達南部一片叢林的名字,科學家們最早從生活在那片叢林裏的一隻恆河獼猴身上分離出了這種病毒,被稱之為寨卡病毒。首次得到文件記載的寨卡病毒病暴發疫情於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羣島,發病185例。2013年10月開始,法屬波利尼西亞也發生寨卡病毒暴發,發生病例大約有上萬例。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寨卡病毒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被帶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它的一般症狀表現為四類:發熱、斑丘疹、關節痛、非化膿性的結膜炎。與埃博拉相比,雖然寨卡病毒也引起廣泛關注,但絕大多數臨牀症狀都是輕微的,可以在2~7天內自愈,重症與死亡病例罕見。

但除此之外,有大量證據表明,寨卡病毒能夠感染神經細胞,進而引發新生兒小頭症、成年人格林巴利綜合徵等。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寨卡病毒可以穿透血胎、血眼、血睾和血腦四道屏障,一旦進入這些免疫力“豁免區”,就可在其內部長時間存在並造成傷害。

幸運的是,小頭症和其他與寨卡相關的新生兒畸形並未像之前想象的那樣大規模暴發。直到11月,世衞組織宣佈這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但這不意味着將寨卡病毒及其併發症降級。全球多個團隊正加緊開展針對寨卡病毒的研究,以解開有關寨卡病毒的不少謎題。

比如,一項針對哥倫比亞寨卡疫情的新研究指出,孕婦在懷孕前三四個月感染寨卡病毒最容易引發胎兒小頭症;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人員從中國第一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寨卡病毒單克隆抗體,並對其致病機理進行了解析,這在全球尚屬首次。

  知名的科技熱詞

霧霾

霧霾再度入選,是我們在這份榜單裏最不想見到又必須面對的熱詞。

北京的霧霾嚴重程度達到當年峯值。全市35個監測站點中,除去兩個沒有顯示外,其餘33個全部達到重度污染級別,空氣中細小顆粒物的總重量超過5 000頭成年大象的體重。7日18時,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發布公告,空氣重污染預警等級由橙色提升為紅色,這是北京首次啟動紅色預警。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是足以寫進中國歷史的重要事件,標誌着中國在環境問題上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節點。現在的北京,讓人想起了上世紀50年代的霧都倫敦。

如何解決這樣的環境難題?公眾的警醒、政府的堅決、科技的手段、生活的變革、經濟的轉型,還有長期的堅持,才是最終戰勝霧霾的可靠保證。

屠呦呦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説,屠呦呦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儘管她和同事們的發現,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10月5日之後,這位耄耋老人的研究經歷、獲獎感言、參加座談都成為了海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不論是對於屠呦呦還是對於中國,2015年10月5日都是有着歷史意義的一天——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這是對中國科學百年努力的褒獎,更是一個無比重大的開端:在世界科學的最高殿堂,中國人來了,今後還會常來。

三體

科幻小説《三體》和它的作者劉慈欣都迎來了自己的巔峯時刻:在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上,《三體》榮獲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獎。

這不僅是中國,也是亞洲首次獲得這項最有聲譽的科幻獎,標誌着世界科幻界對中國作家和作品的認可。《三體》這部講述人類與外星文明接觸的故事成了劉慈欣創作的高峯,拉昇了中國科幻文學的水平。和屠呦呦有一點可以類比,劉慈欣在另一領域,為中國實現了零的突破。

實際上,在此次之前的10年裏,“三體”一直是一個頻繁出現的詞彙。通過這部小説,無數讀者瞭解到謎一般的天體物理學,對量子、時間、空間等原本艱深的科學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優秀的科幻小説、科幻電影是科學傳播的優良載體,中國需要更多的《三體》和劉慈欣。

  最新的科技熱詞

PPP模式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並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公私合營模式(PPP),以其政府參與全過程經營的特點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PPP模式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係,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的投資風險減小。PPP模式比較適用於公益性較強的廢棄物處理或其中的某一環節,如有害廢棄物處理和生活垃圾的焚燒處理與填埋處置環節。這種模式需要合理選擇合作項目和考慮政府參與的形式、程序、渠道、範圍與程度,這是值得探討且令人困擾的問題。

MOOC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2年,美國的頂尖大學陸續設立網絡學習平台,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課程提供商的興起,給更多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台。新國大是第一所與Coursera達成合作協議的新加坡大學,它2014年率先通過該公司平台推出量子物理學和古典音樂創作的課程。

比特幣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佈的開源軟件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絡。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着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佈式數據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比特幣可以用來兑現,可以兑換成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使用者可以用比特幣購買一些虛擬物品,比如網絡遊戲當中的衣服、帽子、裝備等,只要有人接受,也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

西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喬·曼欽(Joe Manchin)2014年2月26日向美國聯邦政府多個監管部門發出公開信,希望有關機構能夠就比特幣鼓勵非法活動和擾亂金融秩序的現狀予以重視,並要求能儘快採取行動,以全面封殺該電子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