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文學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通用19篇)

欄目: 文學 / 發佈於: / 人氣:3.12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説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那麼,你會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通用19篇)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

歲月數着日出日落送走酷暑迎來清秋,落葉在秋風中化作蝴蝶滿天飛舞,濃濃的桂花把秋天開滿温馨。

中秋又如期而至,豐收的喜悦掛在枝頭,灑滿鄉間金黃的田野,綿綿的牽掛和真誠的祝福也在月光中洋洋灑灑紛至沓來。年年歲歲,明月依舊,親情、友情、愛情被皎潔的月光包裝成精緻的禮物,送到萬户千家。

仰望明月,思緒紛飛如雪,人生的枝枝蔓蔓修剪不斷、梳理不清。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開始的時候,其實都是豪情滿懷,走過辛苦月色路才知道,人這一輩子要經歷許多曲折與艱難。然而,我們不能把坎坷歸咎於時運不濟或者上蒼的不公。相反,正是在克服困難、負重前行的過程中,才能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和收穫的美好。

時光飛逝,我們都在一天天老去。生命中收穫很多,失去同樣也很多。看着飄飛的落葉,猛然發現,許多彩虹般的夢想失去了當初的顏色。飄零的秋葉時刻提醒我們,時光易逝,人生沒有一勞永逸,需要不斷重新開始。為了不虛度光陰,我們必須聞雞起舞,永不懈怠。

四季輪迴、草木榮枯是自然界的鐵律。寒暑的更替,不僅讓我們知道自己身在何時何地,更讓我們明瞭,寒冬可以摧折樹枝,酷暑可以蒸乾溪流,但卻不能阻擋收穫累累碩果。秋天播下的種子,雖然需要寒冷、漫長的等待,但是最終會相逢春天的蓬勃。

中秋節,或許這是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了這個節日,我們可以稍稍休息一下,看望一下牽掛着自己的親人與朋友。靜下心來,理一理自己的思緒,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行走,是牽掛、是温暖,是感動,還是其它能夠觸摸到的幸福?

無論走多遠,無論經歷多少風雨,都不應忘記還有故鄉,還有親人,還有朋友,始終在皎潔的月光裏為你守候。如此面對人生,才覺得許多該做的事沒有做,才覺得許多該做的事必須做;如此面對人生,才覺得時間的珍貴,才不會白白浪費光陰。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2

賞月吃月餅是中秋節的一大樂事。而今,面對那精美的月餅豪華的包裝,卻品不出什麼滋味,引不起購買的慾望。相反卻對兒時做月餅,吃月餅的那段苦中有樂的歲月咀嚼不夠,回味悠長。

中秋節快到了,大爺叔叔們便開始張羅做月餅了。壘灶、支鍋、磨面、生火,一家做幾家幫,有柴的出柴,有面的出面,有人的出力。因此那不僅是在做月餅,更是一種親情的交流與溝通,沒人在乎別人出多出少,幹輕乾重,只要一個鍋裏摸勺子,就是一家親了。

做月餅不比蒸饅頭,蒸饅頭,一個人就可以獨當一面,而做月餅卻要複雜得多。工序多,是技術活。所以,既要有技術指導,又要有美食顧問。和麪、調餡、加工、烤制,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技術要求。用做月餅的餡幾乎全是自家產的,土法熬製的紅糖口勁綿長,剛出土焙乾炒好的花生仁香脆可口,加上核桃仁、冰糖、染紅染綠的粉條,按一定比例調好。嘴饞的孩子經不住誘惑,抓了把餡子就往嘴裏塞,饕餮的吃相,惹得大人一陣大笑,捱了自家老子的一個鑿慄,孩子痛得連跑帶跳,弄倒了油瓶,弄灑餡子,又引得一陣呵斥。

餡子調好了,面也和得了,爐火也旺起來了。下一步的活兒就是加工月餅了。拿出新刻的模子,一個個如圓月一般的月餅就出來了。做月餅的模子是請村裏好刀工的木匠專門提前刻好的。題款或是“月圓花好”或是“吉慶有餘”或是“五穀豐登”,將一句句樸實的祝福與祈盼刻進其中,所以,吃月餅時虔誠的神情,不僅是在品嚐香甜可口的月餅,而是品味一種如飲甘醪的祝福,將美好日子一同咀嚼嚥下,並在以後的日子裏慢慢釋放回味。通紅的爐火,滋滋的響聲,香氣薰蒸得大人孩子都把持不住,撩撥得口水直往肚子裏咽,食慾一次次的被激起,那種滋味那些記憶,是吃慣了魚肉葷腥、山珍海味也無法體味的,無法比擬的。所以待到剛出爐的月餅連籲帶呵還不敢沾脣,早已有性急的忍着燙吞嚥下去。而有的人則拿在手中待到涼透了,看看從哪兒下口,別一下子咬碎了月亮,吃掉了嫦娥,細嚼慢嚥,引得早早吃完,卻還沒品出個什麼滋味的人白白的眼饞。早就下肚的孩子們往往又從大人手中再分得大半個餅子。

月餅做完了,人口多的人家五斤,人口少的二三斤,當年的中秋節就富足豐盈了。分到家中,留下三五個讓孩子老人過節,其他的用紅紙包好,趕在中秋以前走親訪友,將祝福一起分享。越是在那物質匱乏的歲月裏,親情味越濃烈,一家有飯吃就決不能讓鄰里親朋餓肚子。那是不夾功利,血濃於水的親情真情,是維繫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絲線。

久蜜則糖苦,久苦則糖甜。那種發自內心的至純至樸的體驗只有經過苦難浸泡的心靈才能真切地體會出,因而,那種體驗是彌足珍貴的,回味悠長的。

再也沒有吃到那樣香甜的月餅,再也沒有那種雖苦猶甜的至美感受了。因此,在這佳節又至的時候,我想起了火烈綿長的往昔歲月。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3

秋風漸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流動的風攜着夜的韻律緩緩吹過,滿月清幽的光籠罩着朦朧的原野,疏影橫斜的山影悄無聲息地撩撥着人們的心扉,真是“天上一輪明月圓,古今何處不中秋。”每至中秋,人們總是盼望閤家團圓,這種期待無論經歷多少風雨,無論經歷多少變遷,都將是人間最永恆的情感!

幼年時,讀張若虛的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當時對其中的含義還不甚瞭解,然而在人生的歲月中穿梭,方才領悟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情懷。的確,當你在異地他鄉飄泊,在鬧市中蟄伏,似乎與故鄉與家,漸行漸遠,但歲月的風霜畢竟不能洗盡鉛華,當中秋月圓的時候,兒時的歌謠就會在耳邊響起,母親的召喚便會變得親切而清晰。人的一生總要經歷迎着旭日走出家門,伴着夕陽漫步回家,不管走多遠,都要去找尋童年的足跡,找尋心靈棲息的家園,因為“家”才是人們最温馨的港灣。在中秋月圓之夜,讓我們盡情地品味親情的芳香,讓幸福的時刻在人生回憶中意味綿長!

夜色朦朧,曲聲悠揚,是誰在月下孤獨地徘徊,把落寞的身影拉得悠長?又是誰揚手間拂落憂傷,把飛舞的霓裳綴成點點星光?千百年來,多少人在月滿中秋時分,或漂泊異鄉,或懷才不遇,為後人留下了蕩氣迴腸、寂寞幽怨的千古絕唱,“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客居異鄉的遊子的思鄉之情;“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是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怒與憂傷……多少名言佳句寫盡人間的愛恨情仇,寄託着對親人的牽掛,對家鄉的思念!秋水長天,月露凝霜,花開花落,月圓月缺。依舊纏綿的守候,傷感孤獨的感歎,也是一種美麗!月斜,看不盡的陰晴圓缺,曲終,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在月圓、秋思、鄉愁之間,讓我們細細地品味這數不清的詩情畫意之佳作,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久久徜徉!

中秋節也是人們享受收穫,盡享喜悦的節日。在鄉村,春花秋實,金燦燦的穀物堆滿糧倉,累累的果實綴滿枝頭,漫山遍野的楓葉萬紫千紅。月滿中秋時,做一桌豐盛的美食,品嚐香甜的月餅,遙想傳説中的故事,然後開懷暢飲,載歌載舞,舉杯歡慶,人人臉上都綻放着喜氣洋洋、幸福祥和的笑容。對中國來説,百年奧運終於圓夢中國,她以驕人的成績奏響了震撼世界的樂章,願這輝煌的時刻凝固成唯美的永恆,激發振興中華的豪情!

靜謐的夜空,明月朗朗,天空浩渺,如水似銀的月華漾着人們的理想,輕輕地叩響生命的旋律。在月滿中秋之夜,讓桂花的香、月餅的香和親情的香,融在朦朧的月色裏,攪在團聚的喜悦裏,交織成一首首悠揚的夜曲,迴盪在古老中國的夜空,讓炎黃子孫共享這美好的時刻。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4

中秋的夜,有它幽深的意境,有它奇妙的情趣,它是一幅朦朧的水墨丹青畫,是一支醉人的天籟合成的歌兒。金秋的曉月兒勾出了豐收的喜悦,也勾出了我深處的記憶。

回想故鄉,中秋的芽兒剛剛萌動,鄉親們就為節日的到來不停地奔波。過中秋,對華夏兒女來説,一向十分講究,不管身處何地,工作多忙,也總難抵擋中秋過節家人深情的呼喚;不論過去遭遇多少世間憾事,但並不妨礙人們微笑着品嚐月餅、閤家賞月。中秋的月夜,既是喜慶豐收的月夜,又是家人團聚的月夜。中秋節是忙節,無論怎麼忙,鄉親們照樣買煙花、糊燈籠、做月餅、炒花生,中秋濃烈的氛圍一下子瀰漫了整個村莊。記憶中,每逢中秋節到來的前幾天,母親也和鄉親們一樣準備餡和麪,忙着做月餅。只是當時的月餅種類還很單一,最多的便是白糖餡,也有豆沙餡的。雖然配料單一,但由於出自母親之手,做出的月餅我們都吃得很香。每每母親做月餅時,我和弟弟便站在旁邊焦急地等待着,饞得口水直流,左等不好,右等不好,弟弟有些按捺不住了,趁母親不注意便伸手去抓拌好的月餅餡,母親回頭輕輕打掉弟弟的手,温情地説:“還不能吃呢,小饞貓,回屋等着去。”我和弟弟只好耐心地等待着,終於月餅做好了,我和弟弟每人抱着一塊大月餅便跑出去玩了,見到同村的小夥伴不停地炫耀説:“看,這是我媽媽做的月餅”。他們眼巴巴地瞅着,有人輕聲問:“能給我一塊嗎?”我和弟弟雖然有些捨不得,但看到他們期盼的眼神,我們還是分給了他們一小塊,大家細細吃了起來,誰都不忍一口吃掉,而是一點一點地品味,最後還吮吮指頭回味一下。

歲月匆匆,轉眼間,二十年過去了,我不再是那個到處亂跑,只知道玩的調皮鬼,我成熟了,而母親卻不在了。如今的月餅種類繁多,什麼荔枝、草莓、香蕉、哈密瓜......各種各樣的月餅應有盡有,任你挑選。每年的中秋,我和弟弟依然懷念母親做的月餅。

中秋的月餅香甜撲鼻,令我難忘。“燒瓦燈”在我腦海裏也成了驅之不散的温柔記憶。少年時代,一吃了晚飯,就邀上一羣兒時的夥伴從家裏背上幾捆柴,急匆匆地跑到村裏祠堂邊的一塊大空地燒瓦燈,有的大人還從家裏抬來了幾桶煤油。瓦燈是白天搭好的,用土瓦碎片壘成“金字塔”形的瓦窯,瓦片與瓦片之間留有空隙,最下邊用石塊砌成一個灶口,點燃乾柴,熊熊燃燒的火焰似一條條火龍從瓦片空隙中飛濺,洶湧的烈火燒得瓦片如剛剛出爐的瓊漿玉液,流光溢彩,圍觀的男女老少仍感不夠過癮,紛紛拿起了勺盆往瓦燈上噴潑煤油,頓時騰起沖天大火,把人們的笑臉和夜空映得一片通紅。柴火越燒越旺,火勢越燒越大,整個瓦燈變得晶瑩璀璨,彷彿一座金黃的寶塔,輝煌無比,煞是好看!就在這時,村裏俊男靚女趁着通明的火光滑進了露天的舞池,伴着悠揚的笛聲載歌載舞,喝彩聲、歡笑聲盪漾在茫茫的夜空,平日寂靜的村落變成了狂歡之夜。從這一張張舒心的笑臉和一對對青年男女輕盈的舞姿中,我們感受到鄉親們是那麼的從容幸福、和諧圓滿。

燒完瓦燈,月還未到中天。中秋的滿月如一朵盛開的玫瑰花飽含濃香,開在碧霄,鄉村便沐浴在玫瑰色的月光裏。趁着明亮的月光,我相邀了幾個夥伴到田野偷東西吃,在十五的中秋之夜,依照本地習俗那不叫偷,而稱“摸青”。月光透過繁茂的柚子樹葉和成片甘蔗林的縫隙,隱隱約約看清了樹枝上滿掛着柚子和菜地裏栽種的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甘蔗。於是,我們不約而同地爬上樹梢摘柚子,下到菜地扳甘蔗,空手而來,滿載而歸。最有意思的要算挖花生,埋到瓦燈剛剛熄滅的柴火堆去煨,稍後又從中取出,清香四溢,脆甜的花生吃在嘴裏,香在心裏。中秋的月夜就是這樣滋潤着我兒時的歲月。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雖然身處街市,離別故鄉多年,但承載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的家鄉,撒滿了我孩提足印的中秋之夜,無時不縈繞在我心中。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5

靜夜,一輪圓月高掛,清輝漫灑,獨坐月光下,一份孤寂,一分清冷,增加幾分思念。

抬頭,望着那一輪讓人燃起鄉思的月亮,不由在鍵盤敲下那一首【父親】,“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龔玥的輕吟淺唱,又把我拉回兒時畫面,那時候,我常在父親瘦弱的脊背,幾多温暖,幾多歡快的童年。父親總是在農忙收工時,揹我去看電影,或是去鄰居家串門。也許是我最小的緣故,父親他不管走到哪,都會帶着我在身邊。長大一些,我上學的年齡了,家和學校隔着一條河,每逢上學放學時,他都會把我背過河去,看着我快到學校時,自己才轉身往家的方向走。那時候不懂的什麼是慈愛,只覺得爬上了父親的脊背就不用走路,還能去自己喜歡的地方。一直到四年級,因為學校集體降級,我轉學去另一個鄉鎮就讀,才結束他每天往返幾次的揹我淌過那條小河,可每逢暴風雨來臨時,他不放心我自己回家。放學走近那條小河,總能遠遠看見他坐在河邊石頭上等我,看見我來,他就會揹我,而過完河他也沒放下,翻過一個小山坡,一直把我揹回家。放下我時,他自己卻累得大口踹氣。那時的父親,他真是一頭拉車的牛。

在父親的背上,從幼兒到童年,從童年到青少年時期,總有許多敍不完的情景,而長大成人之後的我們,卻遠離家鄉,為了各自的生活,留給父母一份寂寞與孤單,父母為了我們更好地生活,從不會説起自己那一份落寞與孤獨,只在某個時候,兒孫齊聚一堂,他們才把最開心的笑意寫在爬滿皺紋的臉上,他們在意的,不是你給他們多少禮物,多少錢才。再多的苦,一份團聚是所有的滿足。

而今又逢中秋團圓日,月下的情思,卻是重山阻阻,父母也會伴隨一份失落,等來的,只是一聲電話的問候。

此時,那月隱進雲層,似乎和我一樣,有些傷感,有些心酸的淚流,女兒也想借那清歌一曲,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6

一輪明月,把個中秋之夜裝點得有了些許詩情畫意,也把遠古的幽思寄託得更加深遠。此時此刻,我行走於鋪滿月色的柳堤,前方是若隱若現的故鄉老宅,即將與家人團圓的喜悦溢於言表。是的,我從幾十裏外的縣城趕回家,為的也是這片月色,抑或是月色中包涵的亙古不變的寓意。

明月何皎皎,我是踏着月光而回。古人中秋賞月,必定親人圍於一桌,置辦果饌香醪。如是書香門第之家,吟哦詩詞歌賦,讚美月色,別有一番雅緻。即使貧窮農家,粗凳陋席,當中也列着自制的月餅與桂花糕,鄉間俚語談月之傳説,其樂融融。

古人對月重在一個賞字,賞月之光華,賞月之情趣,以及在月色中濃釅的那份親情。賞月有着一種靜謐之美,撩人情思,引人遐想。我則喜歡踏月而行,動態更富有詩意,把月之精華盈於足間,前行的路彷彿都裝裹着一襲月輝,輕便敞亮,每一步踏得堅實果敢。

猶記得兒時,我一年中最盼望兩個節日,春節和中秋,因為只有在這傳統的節日裏,外出做工的父親才會回家。到了中秋,母親會早早地準備一桌豐盛的佳餚,擺在門前的小院子裏,我和母親靜靜地坐着,等待父親歸來。小孩子嘴饞,我趁着母親不注意偷偷地拈起一片肉塞進嘴裏,可我卻忘了拭去嘴上的油膩。母親發覺了,佯嗔一聲:“看你這饞樣,等你爸爸回來再吃。”

有一次,明月已經爬上中天,父親仍未回家,母親有些焦急,不時地抬頭望着門外。我自告奮勇去接父親,我一路蹦跳着跑出去。門外有一座小山岡,站在上面可以清晰地看見通往家裏的那條柳堤。我站在月光下,伸長着脖子張望,月光從柳葉間穿梭,灑下點點光斑,讓人頓生一種思鄉的情懷。終於,我看到了柳葉下移動的影子,是父親,他昂首闊步踏入了我的眼簾,也踏碎了這千古永皓的月色。我激動地跑下去,父親的臉上洋溢着笑意,用寬闊的肩膀馱着我。父親的腳步一點也不沉重,反而輕快起來,月光在父親腳步的撫摸下異常的燦爛。我頭頂着明月,手拿着父親買回的月餅,已深深地陶醉於此等情境之中。我咀嚼着月餅,同時也把流淌在心頭的温情細細地咀嚼。

如今,我走在父親曾經無數遍走過的柳堤,月光並未把時間的印記隱藏。這輪明月,照拂過唐宋的詩人,也同樣照拂過父親温暖的背脊。我環顧柳堤,往事點點滴滴在腦海中浮現,我抬頭望向當年我佇足等待的那座小山岡。意外的是父親竟然如一尊被歲月侵蝕過的雕像般站在那裏,他發現了我,迅速地邁開大步向我奔來。沉默片刻,父親笑了:“今年的月色真美喲!”我也笑了,眼裏閃爍着淚花。

我與父親肩並肩地踏入月色中,驀地我想起了蘇東坡的那首《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啊,我與父親體味的不是相似的意境嗎?我們踏入月色中的每一步,都是愛的期盼。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7

中秋即將來臨,洋溢出節日的喜慶。妻子託朋友的福,得到一盒包裝精美的月餅。為提前感受中秋的味道,她鼓動我吃月餅。慢慢地,月餅的香,月餅的甜沁入心脾,温暖我的靈魂。隨之,那一幕幕香香甜甜過中秋的往事就紛至沓來,歷歷在目。

還是在我們小時候,家裏的中秋就格外引人嚮往。不過,那時家境貧窮,經濟拮据。父母節衣縮食,計算開支,簡單合議後,由母親到鄉場買回幾個麻餅,全當過節的主打“吃食”。

母親將麻餅放進碗櫃,沒有關門,沉香便瀰漫開來。我和弟弟垂涎欲滴,趁母親幹別的家務活之際,從碗櫃裏拿出一個麻餅分着吃,那饞勁就甭提了。“幺兒!少吃點,晚上還要賞月、吃月餅喲!”母親見狀,並沒有過多責備,只是善意地給我們提醒。

我們也很懂事,知道父親和母親還沒吃呢,就此打住。

到了晚上,中秋的月亮圓圓地掛在空中,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過節了!”父親一聲吆喝,率先拿起麻餅吃起來。我們早已餓得飢腸轆轆,吃得分外香甜。當然,一向樂觀的父親還會抬頭看着皎潔的月光,呷一口老白乾,吃一箸菜,發一串感歎,怡然自得的樣子十分可愛。

夜深了,母親收拾着,還在演繹着鍋碗瓢盆交響曲;父親酒興濃厚,講述着月亮、月餅神奇幻化的故事。聽着,聽着,我們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月光依然皎潔,大地依然亮堂,老屋依然肅立。我們到外地讀書了,很少回老家與父母過中秋,只得買個月餅來吃,倚着窗户,看看月光,寄託對父母的思念。

不經意間,一個個中秋靜靜地來,悄悄地去,傳遞着父母的關愛,傳遞着我們的掛念。父母的銀髮早生,皺紋密佈,幹繭縱橫,已然老了。而我們也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挑燈夜讀,一路過關斬將,終於考上了大學,走上了工作崗位,成家立業。

原本想回老家去過中秋,好好感恩操勞一生的父母,然而常因工作關係、人情應酬導致回老家過中秋的事擱淺下來。每每想起這些,愧疚的情愫就會陡然湧出,讓我們心中倍感酸楚。不過,我們會在中秋那天,給父母打去電話,送去誠摯的問候與節日的祝福。加之,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家庭負擔的減輕,父母的中秋再沒了拮据和將就,有了質優價廉的月餅,有了豐盛的菜餚和提神帶勁的酒,有了我們打回去的電話,兩個老人家也會把中秋過得香甜,過得自在。這樣一來,我們的心裏才會多少有些慰藉,多些釋然。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8

秋夜,伴一盞孤燈讀《紅樓夢》。書房裏,父親種的那株桂花開得正盛,若有似無的幽香滿溢在每個角落,甚至,温柔地纏繞在了指尖,在每一次翻動書頁的瞬間,撲鼻而來。

彼時,正讀到《紅樓夢》中賈母帶着眾人在凸碧山莊過中秋賞月賞桂花一回。那山坡子上的桂花一定開得正當時,圓月中天,微風裏花香裊繞,連那擊鼓傳花用的都是順手摺下的一枝桂花。最喜歡的,還是那段花下品笛:“趁着明月清風,天空地淨,聽桂花陰裏,嗚嗚咽咽,裊裊悠悠,又發出一縷笛音來,果真比先越發淒涼。大家都寂然而坐。”想來,那桂花樹下傳來的裊裊笛音,一定也是浸透了桂花的香,令笛音更加的清透醉人。

自古,桂花與中秋就脱不了干係。彷彿是種約定,每年中秋前桂花都應約而放,千里迢迢奔赴圓月之約。中國古代神話裏,吳剛在月宮經年累月,怎麼砍也砍不斷的那棵桂樹,每臨中秋,便馨香四溢。傳説也只有每年的中秋,他能夠在桂樹下稍事休息,飲一盞桂花酒,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

猜想,吳剛,每一斧下去,那夾裹着月亮清輝簌簌而下的點點黃金屑,落到了何方?在西湖,至今還流傳着一個美麗的傳説。杭州靈隱寺,有一年中秋,皓月當空,有個叫德明的和尚忽然聽見寺外傳來滴答滴答的下雨聲,連忙開門一看,只見從月亮上落下無數珍珠般的小顆粒。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師父,智一長老仔細一看,原來是月宮裏吳剛伐桂震落的桂子。他倆把這些小顆粒種在寺前廟後的山坡上,第二年中秋,樹上開滿了芬芳的桂花。後來,人們把桂花種在西湖四周,漸漸種遍全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寫下“山寺月中尋桂子”的不朽名句。宋代詞人鄭域也雲:“嫣然一笑,風味人間沒,來自廣寒宮,直偷得天香入骨。”桂花那沁人心脾的香,恐怕也只有根自月宮,方擔得起“天香”的盛譽。

獨坐書房,遙想,古人的中秋,不單有家人團坐,圓月當空,桂下品笛,更兼有以桂花和着糯米做成的“廣寒糕”,就着桂花陳釀,聯詩做賦,是怎樣一幅其樂融融,充滿情調,令人豔羨的情境。

夜已深,父親敲門而入,提醒:“別睡得太晚。”順手,在他的桂花下鋪上張乾淨的白紙,夜風裏,朵朵桂花如月中仙子,悠悠飄落。我知道,明天清晨,早起的父親替我泡的那盞清茶中,一定有盈盈如蓮的桂花,染香一碧茶水,每一口順喉而下的,温暖香甜肺腑的,還有濃濃的父愛和暖暖的親情。

其實,縱然歲月更替,縱使中秋的形式有了諸多改變,千百年來,依舊亙古不變的,是桂花的香,是中秋家人團圓歡聚的祝願。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9

又是一年中秋時。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過年吃團圓飯、壓歲錢、貼春聯,正月十五鬧元宵、清明節吃雞蛋、五月端午吃粽子,雖然每個節日各有各的特色,但我唯獨對中秋情有獨鍾,它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特別的嚮往。

我喜歡中秋,是因為秋天邁着她碩果累累的腳步迎面而來。瞧,玉米地裏,一顆顆粗壯的玉米杆上都長着一兩個結實的玉米棒子。果園裏,紅彤彤的蘋果掛滿了枝頭,秋風吹過,吹來了一陣泌人心脾的誘人果香,是那樣的清甜。黃澄澄的柿子掛在枝頭,像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橘黃燈籠。還有那一串患葡萄,紫瑩瑩,像是倒掛的串串紫色寶石。這一切惟有經歷過鄉村生活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歡中秋。一進入陰曆8月,各家各户都會自己用新下來的花生,買來豆沙、葡萄乾、葵花籽、青紅絲等等,從東鄰西舍借來各種各樣圖案的模具,自己動手製作。新出爐的月餅,圖案鮮明,熱氣騰騰,一股清香味道兒撲面而來,烙的黃澄澄的外殼,讓人垂涎欲滴!親戚朋友,你來我往,相互品嚐,那股濃濃的親情難以用言語表達。

我喜歡中秋。秋高氣爽,一家人圍在一起,看着皎潔的月光,舉杯暢飲,聊聊老家的親人,這種意境實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記得我們小時候過節小時候的中秋,好像僅僅是對一塊月餅的奢望。誰家的孩子,拿着母親給的一塊月餅,到處炫耀,卻又捨不得一下子吃掉。放進嘴裏,往往是回味時的想像多於咀嚼的時間,在那些誇張的饞涎欲滴裏,我們都能很滿足地吃出甜美、幸福的味道。菜大多是在自家的院子裏,摘幾根黃瓜、西紅柿、豆角、買點肉做點可口的飯菜。現在的餐桌上,烤雞、月餅、水果、沒有點海鮮都不算過節。“無酒不成席”,過去就是買一瓶算裝白酒,現在很多高檔的酒、飲料也上了百姓的餐桌,百姓日子的紅火,逐漸成為千家萬户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真。

仰望着夜空,我的思緒早已沉浸在思鄉的情結中,心,也落進在了那萬般柔情的月色當中……我希望所有的親人身體健康、平安快樂;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0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題記

不知蘇軾寫這首詩時有沒有想到那在月宮中懷抱玉兔滿目孤獨的奇女子嫦娥,有沒有品嚐那風味獨特的月餅,有沒有擺上供桌拜過月亮之後再飲酒大醉,作此篇。

不知蘇軾再異鄉的中秋風俗和現在我們的風俗是不是一樣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若親人團聚,定會異常珍惜眼前這月光下轉瞬即逝的美好時光,永遠記住這皎潔之月,懷念着嫦娥奔月的傳説。賞月,品餅,月下之景已成定格,成為永恆。如若不能團聚,遙望同一輪明月,恐怕不會有東坡這樣豁達開朗的胸襟吧。思念始終就如不合時宜的雲一般籠罩心頭。抬頭,看月,即使品餅,我想也會索然無味。月下,思鄉人的淚掛在腮旁,如嫦娥那孤寂的眼神,悽,清。

而那月中的嫦娥哦,是不是也正在月中看景呢?左眼是親人團聚,美好時光,左眼是倆地分別,苦愁孤寂。嫦娥看看左邊,看看右邊,看看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砍伐桂花樹的吳剛,看看懷抱中的小白兔,再看看孤獨的自己,淚,無聲滑下,左邊的叫喜,右邊的叫悲,混合再一起,叫做愁。嫦娥默默地合起秀手,向世間傳達最淡漠卻又最純真地願望—凡塵中地人們啊,讓笑常住心間,哪怕眼裏含着淚。

一如在月下看月地小小地我,眼裏全是思念。忽然,我笑了,雖然,眼裏,有淚。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1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首七絕,寄託的是一種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情懷。題中的“十五夜”,結合全詩來看,當指中秋之夜。在唐代詠中秋的詩詞中,此篇頗為著名。

吟誦此詩,頓感“詩中有畫”。在歷代畫家所作的唐人詩意畫中,明《唐詩畫譜》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畫面背景幽遠: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的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遊之地,曲欄圍着竹木太湖石,一棵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隻棲鴉,樹旁生長着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其中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酣,而旁邊一戴襆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凝神傾聽他們交談。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實為傳神佳作。

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倍思親人。古人多有望月感歎而抒寫中秋情懷的詩作,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詩人王建望月興歎,但與他人的寫法迥然不同。相比之下,他的這首詩頗有創意,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這裏,詩人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蕭森的樹蔭裏,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慢慢進入了睡眠狀態。詩人寫中庭月色,僅用“地白”二字,就將積水空明、澄靜素潔的感懷躍然紙上,使人情不自禁地聯想起李白的名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幽遠清美的意境之中。月明之夜,“樹棲鴉”其實難以看見,這裏應為聽覺所致。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全句雖然無一字提到人,但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濕桂花”:夜深人靜,秋露潤濕了庭中桂花。如果打開想象的翅膀,更會飛至月中的桂樹。此句乃是全篇畫龍點睛之筆。萬籟俱寂,桂香襲人;圓月中天,絲絲寒意。詩人望月生情,凝想入神,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無聲”二字,既細膩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由桂花樹聯想到樹下的白兔,揮斧的吳剛和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詩句帶給我們的是無比豐潤幽美的意境。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難道惟有詩人獨自凝神注望?其實,此刻普天之下,有無數人賞月思親,心馳神往!於是,水到渠成,詩人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裏,詩人採取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望月凝思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感懷,意境高遠,含蓄深邃。前兩句是含“月”不露,第三句“今夜月明人盡望”,方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同是望月,那感秋懷人之情,卻因人而異。詩人悵然於親人離散,故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其“秋思”必然是最深沉濃摯的。第四句“不知秋思落誰家”,似虛而實,詩人並非“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深諧詩歌含蓄之美。這裏,詩人並沒有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自己明明是在思遠懷人,卻偏偏要説“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當時的情思表現得藴藉深沉。一個“落”字,新穎貼切,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真切的動感——那飄逸的秋思隨着銀月的清輝灑落人間。這種唱歎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望遠思親的摯情表現得格外婉轉感人。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2

佇立在天樓的小花園中,晚風輕輕地搖曳着一園蒼枝秋蕊,也搖碎了滿園月影。幾枝桂樹,在娑娑慢舞中散發岀浸人心脾的芳香。中秋那輪月,比昨夜更園更亮也更清,怕是為迎這天下人家團圓時,在瑤池中浴過罷?冰輪中那株梭蘿,枝更清晰葉更亮。樹下吳剛,正在嫦娥輕舒廣袖,蔓妙的舞影下,手捧桂花佳釀,笑盈盈的邀天上人間共慶團圓。然而我心,卻輕飄幾縷淡淡的惆悵……

不知多少年,奔波在外的兒女們再也沒回來過中秋了。兒子,此時你可曾還岀差在外省他鄉?兒媳你可是還在電腦前,為重樓疊影間勾劃-抹濃濃的綠意和斑斕多彩?女兒啦,你還釆訪在人家歡聚的笑聲中?

好懷念那年中秋,皓月下,兒子你包滿嘴月餅,搖着正含笑望月的我,眨巴着眼問:爸月餅為啥沒月亮大?我説月餅比月大,因為它包的是人間的親情餡,裹的是親人的團圓芯。你嘟囔,嗯,不懂不懂。女兒你指着明月問,嫦娥姑姑咋不回家過中秋?她一個人好孤單喲。清輝桂馨中,一家人那融融之樂……

我好想,素月下一壺香茗一盤月餅,兒女承歡膝前,共話人間滄桑,在桂香和明月共釀的清趣中慢品那份濃濃親情。然而,嗟也乎,年年歲歲中秋夜,月正皎潔輝正清。人在旅途鞍未下,闔家相聚夢裏景。

但我心知,萬里求學,山遠水遙;求職受聘,殊多不易;尋知求愛,也許情殤;建家立業,力竭神疲;養兒育女,勞心費神……在這茫茫人海中,你們也擠得艱辛。滾滾紅塵裏,你們也跌闖得太不容易。生活的重負,壓得你們意亂神傷,已荒疏了回家的路。關山重重,你們再經不起匆匆來去折騰。你們,是情非得已,萬般無奈……

我更明白,你們雖遠在他鄉,但故鄉這輪朗月,總是常掛在你們心幕上。中秋月夜的清風,常會在你心海蕩起陣陣漣漪。舊居中的父毌,會時時溢岀你的眼眶走進你的夢裏。不是嗎,翻開書本走上網頁,多少遊子在對月深情的呼喚,多少在外的兒女,杯未曾舉卻早已淚灑千行。

我想説,兒女們啊,父毌能理觧你們指間燃燒的明明滅滅的無奈和月下久久徘徊的悵惘。只要你們學業有成不讓父毌心血成湯;只要你們在某棟樓裏有個自已的座位;只要你們在月下成雙……只要你們的腳步堅實,腳下的路也走得順暢。天下的父母都會悄悄淡了這份聚散情,慢慢撫熨這塊渴昐傷。好兒女志在四方,你們大步朝前走!莫在月下頻回頭。你們別愧怍,舉杯笑吧!那笑聲會在父毌臉上的皺摺裏盪漾!你們莫遺憾,對月唱吧!唯願你們的歌聲比父輩更敞亮!那將會比你們匆匆歸來依偎着我們,更舒心愜意得多!再説,縱然萬水千山相隔,總還有那高懸的玉盤託裝父子眷顧的心相望的眼。相別的時光再久遠,總常有那多情的嬋娟傳遞着親情的思念相聚的昐。夠了,這就夠了!

心念至此,欣然放懷:兒女遠千山,相聚心念間,邀舉琥珀杯,千里賀嬋娟。吟罷望月,月更朗潤;弄簫舞風,風更輕盈。飲一口清茗,我透身心神清氣爽。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3

對於明月,總有些朦朧的説不清道不明的感念,我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説《因姻緣》,女主人公的名字就叫做淳于明月,這個名字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的。明月,是天性善感的女人留在心底刻骨銘心的柔潤與明澈,是隱沒在浮華喧嚷之後的沉靜,是穿過了聲色犬馬之後的淡定。

中秋將至,月白風清,望月思親,那一輪明月啊,引得多少思鄉的心,似孤獨離岸的帆,比任何時候都更渴望停泊。這個時候,更需要撫慰關懷的,是沉浸在鄉情裏的那顆孤獨寂寞的心。

許多人都對孤獨和寂寞有過精彩的言説。復旦大學的陳果老師是這麼説的:孤獨是自成世界的獨處,表現出的是圓融的高貴,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周國平老師是這樣説的':寂寞和孤獨的不同是,前者是尋找別人,後者尋找自己。

是的,精神上的自由和尋找自己,對於今時的人們,似乎尤其重要。在當下我們生存的空間,正在發生着漸進式的鉅變,已經開始從外部世界的燈火輝煌喧喧嚷嚷,轉戰到內心世界的熱鬧非凡,甚至光怪陸離。這種變化潛移默化的快速繁殖着,也許您還沒有意識到呢,它已經衝擊到了您的靈魂,並且將會不期然左右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不論你是否能夠感覺到這種變化,它都在那裏,不早不遲,恰逢其時。我們,註定將成為這個變革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因此,作家白落梅説:“都説世相迷離,我們常常在如煙世海中丟失了自己,而凡塵繚繞的煙火又總是嗆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

是的,迷離,丟失,是當下使用頻率極多的詞彙,它反映了現代人的常態,大多數人都在迷離中找不到自己了。

於是,周國平説孤獨是尋找自己。我們看到,身邊許許多多不甘寂寞的人,喜歡扎堆兒,喜歡羣聚,喜歡呼朋喚友熱鬧非凡的景象。嚷嚷吵吵中,如果有人能夠稍微冷靜下來,就不難發現,這看似繁榮的景象,不過是心無所依,六神無主的依傍而已,嘈雜的人羣中,其實人們早已經丟失了自己。

還有一些人,把閒暇時間投入到娛樂,投入到興趣愛好的活動之中,比如唱歌跳舞旅遊等等,其實,這作為一種愛好,是可以提倡的生活方式。有一份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當然是不錯的選擇,總比用盲目遊走、瘋狂購物、打麻將等消磨時光要好很多。然而,一個時代,人們不遺餘力的找尋各種形式進行娛樂,喜歡各種各樣的消遣,目的如果只是為了打發時光,滿足眼耳鼻舌身口意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精神的豐富和性靈的提升,便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在這個人們只顧得忙着用外部刺激充塞空虛內心的時代裏,哪裏有人願意選擇一個人的安靜獨處呢?——與其説是不喜歡,不如説是不敢於,是害怕,害怕一旦閒下來就會百無聊賴,空虛寂寞。要知道,孤獨與寂寞,與人多人少無關。

南懷瑾先生説過:“就是這些人都很苦悶。物質生活的壓迫,他在唱歌跳舞時放鬆了,可是他沒有辦法把握。在唱歌跳舞的時候暫時忘了,一回到家還是感覺淒涼。如果他把握到放鬆空靈的境界,就了不起了。”

先生又説:“我告訴你們一個經驗:當夜深人靜時,一個人跑到高山頂上或大沙漠裏,非常寧靜,自己的眼淚就不曉得怎麼會流下來。這不是悲傷也不是喜歡,那是一種無比的寧靜的舒服,身體每一部分都自然打開了,心裏的痛苦、煩惱什麼都沒有了。就是古人所謂的“空山夜雨,萬籟無聲”。只聽到空山裏雨水拍打樹葉的聲音,別的什麼都沒有。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錢財能夠買得到的。在這種境界中,沒有了身體,人和宇宙合一了。從科學上講,你把自己腦神經一放鬆,就很少生病,從而健康長壽了。”

南懷瑾先生最後總結説:“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寂寞的享受是沒有用的。”

寂寞的享受——説得多好!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的心靈不夠豐滿和強大,即便置身於茫茫人海中,也找不到真正的依託;而當一個人心靈豐盈飽滿,即便獨處,心靈的花園也必是百花盛開芳香宜人,哪裏又會感覺得到孤獨寂寞呢?

可見,當下人們所逃避和排斥的獨處,是對心靈最好的安頓,是一種修持,一種體悟,是一種能量的積聚;是歷經磨礪後的破繭成蝶,是無法言説刻骨銘心的隱忍之後的涅槃重生。忍受孤獨和寂寞需要來內心強大的力量,而化解並欣然融合孤獨與寂寞,則需要高度的智慧了,這高度的智慧來自於哪裏呢?它來自於心底的那份清涼與安定,那份自信與平和。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或者説常常被孤獨和寂寞所困擾,比如另一半的缺失,奮鬥路上的寡助,獨自求索時的乏味,追求真理時的孤獨求敗,還有被人誤解冤屈時的有口難辯,以及不同頻率時溝通的雞對鴨講,等等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屬於人生常態。一個人來,一個人去,誰也帶不走什麼,誰又幫得上誰呢?即便歌舞昇平,門庭若市,當曲終人散,雞犬不聞,奈何孤寂依然——孤獨就是本來。`

既然是常態,是人的本來,經歷孤獨和寂寞,就是還原人的本來。

人類走到今天,似乎是開始向後倒着行走了。看上去好像是在前進,因為所有的科技都是在幫助人們滿足更高標準的享受。然而,人類一旦對物的欲求過高了,離靈性的境界就遠了。這正是人類的退化,退回到動物本能的基本階段。一味滿足物慾而忽視心靈的陶冶和淬鍊,人類必將自己承受背道而馳的後果,這是人類的共業,誰也逃脱不掉。因此,我們需要呼喚真正的覺醒!讓精神力量重生吧,使靈性境界昇華,這將是對人類最終的拯救。

月上天邊,中秋將至,“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古人沉浸於相思之中,留下許多美麗的詩行,足以令後人玩味咀嚼,頻生共鳴,也同時讓人感同身受,陷入悲情之中。人的情感如此脆弱,抗不得輕觸微碰。當人沉浸在這樣一派悲情之中的時候,身心所感得的將是負面的沉淪。特別是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早已超越了古人的想見,心靈已經是超負荷的承載了,怎抵得住那一縷相思幾許悲愁? 然中秋將至,再讀古人的詩詞,那一分分情味韻致,竟驀然間令我生出些許新的感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妙不勝言的奇思佳句,不就是為了圓滿我們的思念,體會那一份相思,感悟那一分鄉愁嗎?這樣一種情形,難道不是讓我們藉以抒發情感,釋放情懷,融合心內的孤獨與寂寞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份豪邁,這份灑脱,這份透徹,不正是點醒我們,去感悟陰晴圓缺自古難全的人生,去接納看淡那份看似執拗的孤獨與寂寞嗎?

近中秋,午夜,仰望星空,遙想那一輪當空皓月,難道不就是為了讓我們充分表達心聲,把一腔柔情滿腹相思,化做對親人的無比珍惜和深切的愛嗎?難道不就是讓我們把孤獨寂寞編織成愛的禮物,借夜色月華,傳達給每一位思念的人兒嗎?

這個夜晚,借電波對話美麗的佳節,傳遞淳淳的愛!一份超脱,一種姿態——望月,賞讀,品味孤獨。

有一種孤獨叫中秋……

中秋之後是國慶

別人闔家團圓,你卻寂寞如狗

説多了都是淚

中秋節,你為啥這麼孤獨呢?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4

風傳漏報天將曉,惆悵嬋娟又一年。

——朱淑真《中秋月》

飛星傳恨的七夕剛剛走遠,不應有恨的中秋又來了。恨無邊,情無限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還縈繞在耳邊,舞長空,舒廣袖的嫦娥奔月的愛情又開始傳唱了。風傳漏報天將曉,惆悵嬋娟又一年。又到中秋,好久沒有寫文字的我又有了一份心的感慨,或者説是歲月輪迴中的心的感悟。

農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稱“中秋”。提起中秋節,我思緒翩翩,有無盡的感悟。久居這座北方的小城,對身邊季節的輪換沒有什麼出奇的感覺,只是有一種來得靜,來得茫然的感觸。沒有了雙親,遠走了摯友,彷彿自己對節日也淡漠了許多。以前的中秋,總要回家陪父親去過,五年前的中秋,陪父親過了最後一箇中秋。今天,懷念的心扉,放映着平淡的往事,在陰陽兩界裏陳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千古絕唱的詞句告訴我:人和自然一樣,總會有殘缺。生命逃不出殘缺的宿命,人生的殘缺也是一種美。

中秋,人們會抬起頭凝視天空中的滿月,會吃着香甜的月餅,與家人一起度過一個温馨的夜晚。在人的心中,中秋這個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組成的。吉劇《桃李梅》中有句唱詞唱道:但願月圓人也圓。圓,中秋就是一個圓,月亮的圓,月餅的圓,還有每個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團圓。明月,團圓,從中秋節誕生那天起,節日的涵義便定格在歷史的河流之中。它就像涓涓的流水,在向我們在傾訴着那或淡或濃的情感。多少思念之情,流淌在每個人的心底。月有陰晴圓缺,這輪明月,承載了多少的悲歡離合。多少年的思念,多少年的牽掛,多少年的哀傷……

廣寒清淺,銀河無聲。月亮在空際上不知道懸掛了多少歲月,經歷了多少滄桑,見證了多少的悲歡離合,承載了多少思念之情。對影成三人的孤寂,讓多少遊人走進了異鄉為客的孤獨之中。獨在異鄉為異客,異鄉的你好嗎?那年中秋,我在海高高的樓台上,手捧一杯香茗,靜靜地等你,你沒有爽約。清輝的月光下,你我同吟“歎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説。”曾經的你,如今以至永遠定格在我心扉的最深處,我那無數淚跡斑駁的文字裏綿綿纏纏的傾訴是那樣的眷戀,讓我在執着的思念中不捨離去。

千古一輪玉,塵寰不了情。多情的日子,為自己劃上了一輪心月。多情的秋,觸動了我無盡的思念。凝眸無月的夜空,心思惆然,如能賞到中秋月色,是否就可以把心中的執念與期盼放逐。把這份牽絆放逐到天之涯,海之角,再也與相思無染,與牽掛絕緣?可是,我的纖纖素手,依然是我文字間惆悵的心事,許多過往我不知該如何忘記?夜來棖觸客愁多,今晚無月的中秋夜,我漫過黑夜清寂的心,等你從遙遠的夢中趕來,但願你還和以前一樣,不爽約。不要讓我走進事“如春夢了無痕”的清愁中。

白天外面一直下着綿綿秋雨,今天的天氣是陰雨轉多雲。冥濛的細雨蕭蕭地飄灑着,給大地披上了濕漉漉的裙裳,如此一來,現在應該賞月的時候,卻看不到清輝的月光,更看不到月宮中的嫦娥翩翩和吳剛蕭逸了。然,我還是備了酒菜、月餅、瓜果,與女兒夫妻一起用餐後,看他們開車返家的背影,我的嘴角流露出一絲淡淡的微笑。曾經自己做為女兒,我給父親一箇中秋。今天,自己以長輩的身份給女兒一箇中秋。年年中秋,歲歲中秋,今日又逢中秋。人生易老,中秋不完。中秋,你掛牽着多少情感;月圓,又孕育着多悽清。此刻,窗外寂靜無聲,讓我感覺到的是:情,濃濃的;夜,靜靜的;心,沉沉的。

又逢賞月歎無光,雲裏嫦娥亦感傷。歲月流淌,又至中秋,心念如初。陌上花開,中秋無月,又讓我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韻所致,相思亦尤甚。倚靜夜,淡淡的微涼。無月的中秋夜,給我帶來了久違的心的寧靜,仰望夜空,輕吟起了朱淑貞的那首:風傳漏報天將曉,惆悵嬋娟又一年……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5

三十年前,我的中秋節是在一張張郵票中度過的。

那時,還在部隊服役的我,在中秋節的前幾天裏,總是把寫好的一摞摞信,逐一貼上一張八分錢的郵票,等待着漫長的郵寄。那時候,總想在這個思念的日子裏寫很多很多的信,除了家中的親人,就是我同窗幾年的同學,還有兒時的玩伴,總想告訴他們我在外面過的很精彩,也總想知道,他們在家鄉過得好不好。記得有一張郵票印着長城和邊關明月的圖像,印象特別的深,每每將它小心翼翼的粘貼在右上角的時候,思緒總用一種隱隱的觸一動和飄飛的感想,想着收到這封信的主人看到我的中秋祝福時,會是怎樣的情景,是否也會像我一樣內心的激動?

那些年的每一個仲秋,基本上是在大海上渡過的。遼闊無垠的海疆上,戰艦在巡航,像一座流動的神聖崗哨,守護著祖國的安詳。仲秋的早晨,站在冰涼的甲板上,遙望無際的海平線,看太陽冉冉升起水面,紅紅的霞光四射,映照着內海晨早捕撈的漁船,凝視遠處商船傳來問候節日快樂的旗語,心中便有一種説不出的自豪和温暖。尤其是仲秋的夜晚,戰艦短暫的拋下錨鏈做短暫的停留,甲板船舷上擠滿了戰友,我們在靠月亮升起最近的海面,頭頂一輪圓圓的秋月,品嚐產自家鄉的月餅,遙望望家鄉的方向,那種思念心情,或許只有在漂泊的時候,才能體味得到。

每一條船都載滿着思念,每一個身邊的戰友,都有一個只有在月圓之夜才能勾起思念的家。

時過境遷,幾十年過去了,我踩着歲月的腳步,在路上行走,喜歡文字的我,每當中秋月圓之時,便想在積累的不算太薄的記憶冊上留下點回憶和感想。我知道,流經千萬年的時光,從古到今,從遠到長,我們一直守候着同一個月亮。曾經有過“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感慨,曾經在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生明月共潮聲”的詩意中落淚,曾經沉迷於陶淵明“春秋滿四澤,夏雲多奇峯,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鬆”的四季頓悟。月有一陰一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同一個月亮之下,卻有着各有千秋的故事,也正是這些情節不同的故事,才造就了精彩紛呈的曲折人生。

我喜歡家鄉的月,因為它融入了我生命的全部,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記得兒時,每當月到仲秋傍晚,皎皎月光裏,茂密的甜棗樹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眼瞅着母親把把父親從集市上買來的幾個月餅切成幾角,一角角的分給孩子們吃。那個年代,家裏日子拮据,八月十五能吃上一角月餅,可算得上是人間美味了。那是日子過得清苦,卻也簡單快樂着。

因為,我喜歡家鄉仲秋淳樸的味道。

從我出生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那一刻起,在我的脊背上,就被清晰刻上黃河兒女的銘記。這些年,無論我走到什麼地方,接觸多少異域風土人情,家鄉的明月始終在心中。它和着黃河水的質樸和渾厚,夾在三角洲温潤的沃野中,在入海口潮汐喘一息的檔口,仔細聆聽月光灑下的韻一律,感受上天賜予這塊風水寶地的一份祥和,在這一時刻,才會真正感到作為黃河兒女的驕傲所在。

又是一年中秋月,又是一年月一團一圓。

深情的望一眼當空秋月,感覺它就像我三十年前粘滿信箋上的那些郵票裏情景,深深貼在我的記憶裏,貼滿身後走過的腳印裏。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6

賞月,是美的享受。

漠中賞月,更是情景交融,美不勝收。

時值中秋佳節,太陽吝嗇地收回了散落在大漠的最後一縷金光,很早就躲到西方那座高聳的沙山後面去了。一個漫漫的黑夜,漸漸地籠罩了浩瀚的沙海。單調的漠中鐵路,孤零的養路工區院落,湮沒在愈來愈深的夜幕裏……

靜謐!死一般的靜謐!風呢?雨呢?大自然的交響樂呢?萬籟俱寂。只有工區宿舍裏透出的燈光,才顯示出一些生機。

我們幾個養路工,默默地坐在沙山上,焦躁地等待着月亮一躍而起的美景。夜黑的相互看不清面容,夜靜的能聽到彼此細微的喘息。誰也不言語,只是痴呆呆地望着黑洞洞的夜幕,望着月亮就要升起的方向。沉悶的空氣壓抑着每一個人,好像都喘不過氣來。偶爾一陣小風拂面,方可感到短暫的舒心。

“月亮出來了!”大家幾乎同時呼喊起來。充滿了興奮和喜悦的音波,在寂靜空曠的大漠上久久、久久地迴盪……

只見東方墨一般的夜幕裏,出現了一道細彎彎的月牙。金黃金黃的,引人無限遐想。我目不轉睛地望着她,唯恐錯過了每一點兒細微的變化。

月亮在緩緩上升,越來越充實飽滿。當她升至全圓的四分之三時,由於遠方沙丘的遮擋,活像一個被貪嘴的小孩咬了一大口的月餅,只是這個月餅太大了,猶如工區伙房發麪用的大盆。隨着月亮的升騰,缺口越來越小,直至完全癒合,一個滿園的月亮終於跳出地平面,躍上沙丘定點飛旋起來……是幻覺嗎?不可能!他在旋轉的瞬間竟然變得紅彤彤的,像一個火紅的燈籠,在夜幕的襯托下,讓人感到那樣美麗,那樣誘人,如夢如幻。又彷彿近在咫尺、伸手可得。

“看月亮去啦!”我動情地喊了一聲,大家瘋狂地向月亮跑去……月亮卻像逗人玩耍似的又離開了沙丘,繼續緩緩向上升騰,大家似乎也從夢幻中清醒。誘人的月亮,一會兒鑽入雲層,一會兒又奇蹟般地鑽出來。越來越小,越來越圓,越來越明亮,從原來的火紅變成了銀白,最後,銀盤子似地掛在了墨藍的天空。

環顧四野,月光驅散了濃夜,浩瀚的沙海在融融的月光下,顯得更加跌宕起伏,波翻浪湧。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詩句。觸景生情,深藏已久的情思湧上來,猛烈地撕扯着我的心扉……

我們這些養路工遠離家鄉和親人。平時陪伴我們的,只有一條單調的鐵路和無際的荒漠,生活枯燥而乏味,如同一潭死水。只有從征服沙魔的成就裏,尋找到自身的價值,只能在列車駛過的隆隆聲中,感受到人生的意義,獲得一些快慰。在這裏,我們失去了家鄉曾有過的一切,但值得慶幸的是,白天沒有失去太陽,夜裏沒有失去月亮;白日我們在陽光下工作,夜晚我們在月色裏回想……

常言説,每逢佳節倍思親。月兒喲——你這情感的信使!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詩作賦讚譽你,將千絲深情、萬縷思念寄託於你。無論在天涯還是海角,你總是跟隨着人,給人以愛撫和安慰,為人們傳遞着牽掛和眷戀。今晚你能把我們的情思,帶給遠方的親人嗎?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7

明月當空,星兒寂寥,浮雲漂去。山巒疊影,若隱若現。瓊台樓閣,如靜空中。小橋、船兒默默相依,悄無聲息。岸石突兀,河水輕潺。螢火蟲飛舞,蛐蛐低吟。

夜深沉,星兒緩緩閉上眼睛,風兒似乎早已惺忪入夢。小河靜靜入睡,小橋、船兒發出鼾聲。月色鋪滿水面,如此寧靜。微風輕撫,那麼温馨。入情、入景、入夢。

稍傾,樹影婆娑,沙沙聲響!是風!擾動夜的寧靜。剎那間,水面蕩起漣綺,清波徐徐範出萬道霞光。飛進了原野、就像天空飄撒無數霞光。温潤晶瑩、俊美灑脱。飄向空中,映照山川,大地。無數的珍珠交相輝映,如此絢麗奪目。跳躍着,翻滾着,訴説着無與倫比的美麗。如夢、如醉、如幻,怎能不讓人遐想、痴迷。

徐波親吻,石兒陶醉。默默閉上雙眼,任憑波浪的親暱。如語、如痴、溪水叮咚,低吟一曲。霞光突閃,玉女披着彩虹飄飄而落,撥動琴絃,深情一曲。如雨、如靜、如舞、如泣,小橋聽得失神,船兒飄過岸邊,渾然之中不知身在哪裏。風兒忘卻了腳步,痴痴怔在那裏。樹葉屏住呼吸,雲兒盪漾在星河,峯巒倒映在水底。玉樹瓊閣,樹影婆娑,月光溢滿,無限霞光。

山巒疊影,交相輝映、夜月星雲,水天一色。此情、此景,天上、人間!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8

秋天的清爽,讓人嚮往、讓人留戀,有清涼的秋風陪伴,更是秋天風景裏的一縷愜意。中秋的月兒,悄悄的向我們招手,情不自禁的想起、北宋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仲秋的月兒快圓了,中秋節也漸漸臨近,中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團圓節,也是讓不能回家的遊子,思鄉落淚的時候;有些人雖然身在異地,但是故鄉是心裏永遠的掛念,人們對家鄉的依戀,不僅僅是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還是家鄉的美景,或者是在一起成長的小夥伴,然而、最讓人思念的還是父母親人。

夜深邃,星朦朧,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你也許是守護在邊防的戰士,也許你在異鄉為人民服務,或許是在海外漂泊的遊子,也許你是離鄉背井的農民工;即使是節日,也會有些人被迫留在他鄉,團圓節不能回家,少不了嚐盡鄉愁的滋味。即使不能回魂牽夢繞的家鄉,也不要忘記在遙遠的故土,還有對你濃濃思念的親人;所謂的鄉愁,還是對恩重如山的父母、念念不忘的牽掛,月圓之夜、更不要忘了給父母打一次電話,道一聲祝福,告訴他們不回家的原因。

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在異國他鄉地人、常唸的詩句。誰都會對生養自己的故鄉,有依戀、有思念。你可以在他鄉生意興隆,你也有可能在他鄉高官厚祿,你給含辛茹苦把你養大的父母,打過幾次電話,又回家探望過幾次。天下父母心,就是天下第一情,沒有父母的辛酸,我們就不會長大成人。當你在他鄉風光的時候,也許白髮蒼蒼的父母眼含熱淚,在暮色裏、站在你回家的路口張望。你在和朋友聚餐歡歌時,父母也可能跑幾裏的山路,正在為準備你回家的團圓飯。

人生匆匆,年華總易老。有多少個春秋,經得起荒廢,身在外地工作的人,又能和父母團圓幾次。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水月光下,有多少被思鄉之情纏繞的兒女,就有多少父母眼含思念的淚水,在苦苦等待遠方的兒女回家。丟下鄉愁,綻開笑容聽一聽‘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如果有條件回家的,不要讓鄉愁折磨自己;儘量給自己一個與家人團圓的機會,就回家探望情深似海的父母,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要等到,欲孝而親不在,給自己留下終生地遺憾。

中秋望月的抒情散文 篇19

八月十五九州同,秋涼菊黃露華濃。想當初,美貂蟬在這一晚焚香拜月,美人明豔,柔腸百轉,對着月兒話呢噥,一片虔誠對蒼穹。她要訴的是纏綿心事還是……女兒家的小心思誰能猜得出呢?

樹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楊美眉與人相約百花亭,“海島冰輪初轉騰,見玉兔,玉兔又早東昇,那冰輪離海島,乾坤分外明。”清淺的秋夜,是如此靜美;清淺的時光,是如此安好。

那人失約了,嬌玉環哀怨自傷,獨酌致醉,迷離婉轉,“皓月當空,恰便似嫦娥離月宮,奴似嫦娥離月宮,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廣寒宮,啊,在廣寒宮。”

百姓家的比翼連理夫妻在帝王家是沒有的,有的盡是數不完的惆悵和幽怨。“百姓們閨房樂如花美眷,帝王家深宮怨似水流年。”

我家鄉俗話説:“二四八月看美人。”二四八是指農曆的月份,這時候春光好,夏花燦,秋桂香,好時光裏看人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春花秋月看不夠,何況美人呢。

又説:“年怕中秋月怕半,人生幾度月當頭。”中秋過後節日一個連着一個,人世的光景也就在這一個又一個的節日中悄麼聲息的溜走了。記得去年的中秋吃的是蛋黃餡的月餅,今年拎回家的是綠茶味的,其實啊,我是不愛吃月餅。

秋水長天,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九月的末梢,趕上雙節一起過。這幾天手機裏塞滿了各個商家的節日優惠信息,引得我行不安坐不寧,八天長假,一定是要逛逛的。

今夜,月色旖旎,見玉兔啊,玉兔又早東昇,聽見貂蟬對着月兒悄悄説:願邦家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