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1.41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説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下面我對本學期工作做一個總結: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數學課,就連以前極討厭數學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

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用心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

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

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當然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如學生不遵守紀律,成績一直不夠理想。還要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包括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以及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教學目標主要是經歷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並掌握相關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相關的口算和筆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進行乘法的驗算。

在教學時,先創設了一個情境,以大象兄弟幫助小猴兄弟造房子為題材引入,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首先先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了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只要能夠算出結果都給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優化。在多種算法中,我讓學生選擇一種你認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將方法進行優化。通過比較、搶答、等形式進行練習鞏固。

第三,通過以大象兄弟幫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題材巧妙地將兩個例題串起來。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因此在出示14×2的豎式計算時應該重點強調豎式計算:“先用2乘個位上的4得8寫在個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個十寫在十位上。”通過説算理板書書上的分佈計算的過程,再引導學生簡化計算的中間環節,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豎式的一般寫法。重點讓學生説説,豎式一般寫法。

另在隨後的“試一試”中讓學生體會一位數乘兩位數,在豎式中一般我們是先寫兩位數計算起來比較方便。提示學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用手擋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學生一起在算一遍,這樣的形式進行驗算,讓學生體會到我們在做練習時,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學寫出來再算一遍,心裏驗算也是可以的。

在練習投影反饋時,選擇什麼樣的作業反饋,缺乏一定的機智。隨手拿的幾本發現一個學生把題目抄錯了,在選擇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可找寫的好的作為範例,也可找有典型錯誤的進行比較。這方面還需要多鑽研,多思考,細心觀摩有經驗的老師上課。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3

《認識方向》是在認識了東、南、西、北,知道了平面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基礎上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在現實的情境或者平面圖上辨認上述幾個方向。

通過課前預習調查,我發現學生中對這四個方向瞭解的同學約60%。於是我通過複習舊知入手,試圖找到學生的知識生長點,通過複習,我發現學生對東、南、西、北這四個主要方向掌握的還挺不錯,全班只有兩三位個同學不能正確指出圖中的東、南、西、北,所以學生都能夠説出平面圖上的方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這四個方向)。於是我開始引入新課,問: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麼方向?(請同學們用學過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進行對應。)下面比比誰能夠通過一節課就學會,好嗎?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課件後,我先是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上有些什麼地方,要求學生説説汽車站、火車站、電影院、少年宮分別在學校的哪面?再要求學生像老師一樣提出誰在誰的哪面這樣的問題,當學生提到如“超市在學校的哪面”的問題時,我及時評價,這個問題提的好,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下像這樣不是正對着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超市是在哪兩個方向的中間,接着介紹這是右上角(東北方向,並畫箭頭板書出這個方向),用右上是東北面幫助學生記憶這個方向。然後再提出你還能提出一個也不是正對着的問題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學提出問題,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説是什麼方向,如果有學生説是“北西”、“南西”等説法時及時糾正(先橫着讀在豎着讀,簡記先橫後豎)。在這個環節後,我又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説方向,如:電影院在少年宮的哪面?學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過多認多説進行鞏固,最後再進行練習。

在練習的環節,最後一道練習情況並不良好,我忽略了學生層次的差異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為生活中的方向與平面圖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將平面圖上的方向正確引入到生活中,這是一個關鍵。學生習慣上知道上北下南,於是教學生面對實際方向,按“東南西北”四個字的順序沿順時針方向90度90度的轉動。這樣仍然有一部分同學難以掌握,需以後解決。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4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力求理解教材用活用好教材,理解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悦.總的來説這節課是成功的,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設計活動——瞭解學生、理解教材。

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活動:例如設計的猜粉筆、猜同學、聽口令站隊等。首先讓學生猜測粉筆“可能”在老師的哪隻手中,讓學生髮現這樣推理的“不確定性”;再給予一定的提示信息“粉筆不在左手中”,讓學生準確的推理出粉筆在老師的哪隻手中。使學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據一定的信息來進行分析,才能推測出正確的結果。其次讓學生猜同學,在一次次不確定的猜測中我不斷地補充條件,通過對關鍵信息的系統整理,不斷縮小範圍得出確定的結論。最後為了降低教材練一練第1題的難度我設計了讓學生聽口令站隊遊戲,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選擇自己有用的信息從而確定自己的位置。這些活動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學習充滿生活化、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由閲讀分析到利用表格,學習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教給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推理出某種結論,比單純告訴他們結果更重要。在這節課中,我利用表格、藉助符號、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我着重讓學生分析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 “在確定一項的同時,就否定了其他的幾項”,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最優化的解題方法。然後,以學校三名教師分別輔導三項活動為例,進行鞏固新知。每個環節的解決都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困惑、失敗的過程,再來品味成功的喜悦。學生有所體驗,就能構建有自己意義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誘人的靈性,透射出的是體驗的魅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整節課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充分感受理解周長的含義。依據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合理的補充了新的信息資源,並改進了信息資源的呈現形式。本課通過測量腰圍、蠶寶寶圍繞桑葉作運動,初步感知蠶寶寶的運動路線就是樹葉的周長;然後對樹葉一週的邊線進行觀察,明確這條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這裏沒有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這兩個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可以怎樣測量並計算出周長,並會用自己的話説出各種平面圖形的周長。此外,還組織相應的討論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這樣安排,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周長的概念來自於生活實際,另一方面為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作了準備。反觀教學過程,旨在突出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根據國小生好奇心強,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由此激發學生認識周長的慾望。

2、感知周長,理解概念

可以設置幾個學習活動,通過描一描、畫一畫、找一找、摸一摸、説一説感受物體的周長,學生在這些具體的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建立周長的概念。

3、引導探究,計算周長

曲線圖形的周長是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探究,找出測量樹葉的周長的一般方法:可以用線圍一週,這條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討論三角形的周長如何計算(三條邊的長度之和),長方形或四邊形呢?(四條邊的長度之和),然後口算它們的周長,彙報計算過程和結果。為以後的學習正方形、長方形等周長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4、深化認識,拓展延伸。

數學課堂離不開練習,而有梯度的練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而且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通過練習的設計,使學生鞏固周長的概念,逐步引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學會用轉化、平移的方法來解決較難的問題。

總之,惟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麼是周長”,經歷一種生活體驗,才能讓學生對原來所認識的“周長”達到真正的“數學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長”的含義,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周長的含義。而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中學生“體驗”的價值所在。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6

一、轉變教學中的觀念,變教為導

在過去,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被動的學習、機械的學習,而在新課標下,要求教師轉變過去以教學生為主、以導學生學習為主。它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來主動學習知識。由過去的偏重結果變為現在的偏重學習方法。這時,就要求教師要正確引導和指導學生學習。

我首先設計了逛鐘錶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然後讓學生去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讓他們觀察簡單的鐘面上有什麼,怎樣記住時針、分針、秒針等,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值得一提的是,近似整時的學習是本課難點,教學時,我有意模仿生活中看電影的場景,把數學學習植根於學生生活經驗之中,充分尊重學生這一極具人文色彩的學習主體在學習中的“生活化”作用,妥善引導學生在數學應用中提升數學理解的質量。但在這一節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運用還不夠,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有所設計,這也是我們今後學習、交流、教研的一個重點。

二、變作業為遊戲

在過去,教師偏重於學生的“雙基”培養,上完新授課以後,緊接着就是一大堆的作業練習,在新課標中,“雙基”仍然很重要,但是,學生獲得“雙基”的途徑卻有重要的變化,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獲得“雙基”,輕鬆愉快的環境這是新課標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認識鐘錶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把作業編成的遊戲,如:比一比、動手擺一擺、撥一撥鐘面、畫鐘面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去鞏固所學的"雙基"。當然,轉變觀念不是否定,過去在教學中的一些好的方法、經驗等,我們也要把它們融入新課標下的教學中去,如:循序漸進、點面結合、照顧全體等。

在這節課上,我充分認識到: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數學要儘可能要把學習內容置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變書本數學為生活中的數學。建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師生教學相長的互動模式。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時、分、秒的認識”是國小數學中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始終遵循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觀念。儘管學生在課上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於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

在課剛開始,我將學生原有的關於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作為學生的課前測試,有少數學生不能正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展開教學,很好地把握住了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根據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分針走一小格,秒針走一圈,從而揭示分與秒的內在聯繫。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四是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

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後説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撥動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説出所表示的時間,並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於教學難點着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因為在教學中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後的目標測試中,只有個別學生還不能完全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後進行個別輔導。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8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可以通過對生活的感悟來探究數學知識。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節實踐活動課。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選擇學習素材、組織的活動儘量取自於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我開門見山的引入課題,從一日三餐不可少到吃的營養搭配,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熟悉感,對本節課有濃厚的興趣。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即對菜譜的不同搭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從簡單到多項,從無序排列到有序思考,從具體到抽象,從圖形搭配到建立數字模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最後在“練一練”中,通過設計行走路線和設計服裝搭配,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另一方面也培養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面對新教材,在鑽研教材的內容、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適當靈活地處理。例如引導學生探究用多種方法找出一共有幾種搭配的方法。我由淺入深,在搭配週三的菜譜時,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記錄出搭配的結果,數字或符號來代替實物進行搭配,學生在此活動的基礎上發現了“連線法”、“計算法”。由此可見,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目的設計活動,讓學生直觀操作,同時適時提出問題,就會引導學生的思考逐步走向深入,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在活動中為學生創建拓展延伸探究問題的空間。

在備此節課時,我分析了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教學結果進行了預設,因此大膽地把研究的問題進行拓展延伸,在學習初步感知搭配的方法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找規律,用連線的方法和計算的方法來找出一共有幾種搭配的方法,在對週五菜譜搭配時增加了一道葷菜,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桌合作發現規律,解決問題。我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方法解決問題。目的是讓他們通過在建模過程中充分體驗、感悟,找出最優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鍛鍊實踐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到數學的思想與方法是數學學習的精髓。在教學活動中,把知識的傳授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怎樣有效地結合是教師們不斷探究的目標。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9

“千克”和“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並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缺乏認識。因為質量單位並不象長度單位那麼直觀,特別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物體的關注,更多的是關注它的大小、長短等表面特徵,而對質量的輕重關注較少。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呢?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是由老師來代替。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麼直觀,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在操作活動中,感受1千克的重量。可是學校裏沒有用千克作單位的秤,老師用的都是自己到外面去借,更別説是每組一個了。於是,我佈置了學生課前預習:

(1)到超市裏去看一看,瞭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

(2)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再幫助媽媽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幾千克的物品。我自己還事先準備了:兩袋鹽(每袋重500克)、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蘋果、1千克棗、1千克雞蛋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先交流超市裏看到哪些物品重1千克,再把我事先準備好的各種1千克物品拿出來讓學生親手掂一掂,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等活動,真正在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同時又感受到輕重不能光看包裝的大小。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激發起了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學生在這一單元的解決問題方面由於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完成的情況相對是比較好的,基本都能解答,對於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有部分學生敍述不完整,在填寫單位名稱的時候,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想一想自己的填寫是否合理的,這樣效果比較好。但是對估計物體重量的時候掌握的比較薄弱,因為做這樣的題目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先找出最重,然後找出最輕的,最後剩下的物品再進行比較,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在完成這類題目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搭配中的學問》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是“配菜”,通過這一情境活動的逐步深入,訓練學生有序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1、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的交流和全班反饋。學生在完成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在進行指導,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困難,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有一些困難,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

2、學生積極思考,勇於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的時候,學生不同的解決思路放在我的面前的時候,有趣的是學生在交流各自的想法的時候,學生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走的。

3、運用方法,引申練習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的交流和全班反饋,重點讓學生説從配餐的知識遷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難,但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特別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是怎麼走路的時候都是都非常有順序的,我在學校和少年宮之間又增加了一條路,叫做F路,問題是這個時候有幾條路可以走,學生竟然脱口而出是3×3=9,學生還解釋為什麼是9條路。)

總之,這節課我先從學生身邊的情景出發,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教學中,我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緊密聯繫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給學生創設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放手讓學生玩,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和體驗數學,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學習,教師給學生留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積極的參與研究與學習,教師注意走進學生,和學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幫助學生排除障礙。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從無序思維過渡到有序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明晰化、條理化。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11月19日我給三三班上數學課。學生的心裏有些放鬆。走進教室,儘管學生都在座位上,我從學生的神情和眼神裏都感到一種浮躁在學生中間蔓延。一部分學生的常規不好,具體表現:其一,坐姿沒有規矩,斜身側坐、前俯後仰,隨便回頭講話;其二,學生沒有傾聽的習慣,想説就説。同學發言,聽到不對的就馬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由於存在上述問題,就自然出現下面的問題:有些學生沒有表達的機會,也沒了聽課的興趣;不會傾聽;學生單獨回答問題的質量不高;教師的上課心情不好;課上沒有心與心的交流,更不可能實現課堂學習的情感共鳴和智慧共享。一節課下來,我上得很累,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只學習一個例題,每個學生的練習反饋沒有進行。

課後我反思,這節課的問題是我上課追求的目標有問題。我追求的是把兩個例題學完,因此,我一味要求學生注意聽、認真讀。對於學生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的目標放在了從屬地位。“教是為了不教!”教育專家告戒我們:學習品質和習慣就是最重要的目標。學習的例題只是一個實現這個目標的載體和憑藉。上節課是我的錯!不能怪學生。

第二天,課的開始我沒給學生提任何要求。歡快的上課預備樂曲過後,我問:誰告訴我這段音樂在告訴我們什麼?教師頓時都安靜下來。學生回答:“現在開始上課了。““有不同意見嗎?”我看着全班學生問。另一個學生告訴我:“是提醒我們要做好上課的準備,不要‘身在曹營,心在漢。’”説的好!我心裏暗喜。我讓這個學生解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傾聽水平。隨後我把“傾聽”寫在了黑板上。接着我讓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怎樣做才是“傾聽”?學生説:“就是安心聽老師講課,動腦思考,不隨便插話。”我強調傾聽不但要耐心聽清他人講話的內容,還要聽出他的心情;不但要聽出哪些我贊同,哪些我有不同的意見,還要友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傾聽不但是學習習慣,而且是一種學習能力,更是尊重他人的重要禮節,所以我説傾聽還是一種做人的品質。有了這種品質,你的學習就會有效果,就會有效率。

良好的.課堂氣氛為知識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測量是三年級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內容,這是孩子很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於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於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上完第一課我有如下感受。

這節課是測量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三冊的時候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這節課是第二階段的學習,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課前複習讓學生回憶有關測量的知識,為學生根據1釐米的長度估計吸管的長度做一個鋪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10釐米的長度。從教學的實際來看學生的估計能力還是比較好的,估計的結果都比較接近。然後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1分米的長度,感受1分米,在這個環節由於有的學生急於測量,沒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導致有的學生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致,我想如果這個地方先讓同桌互相檢查後再彙報效果就會更好些。接下來設計的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做到知識來源於生活還要還原於生活。從學習中看,學生找到生活中是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東西比較多,有的學生説得都停不了,為了滿足學生的願望我臨時想到讓學生把這個內容寫到數學日記裏。學習1毫米的時候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先測量學生鉛筆盒中較短的一支鉛筆的長度,從面引出對毫米這個單位的需要,很順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資源進行教學。

這節課我認為閃光點有兩個,這兩個閃光點都來自學生,一是當我讓學生在米尺上找1分米時,有的學生説出了一大籮後,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説:“老師我發現只要夠10釐米長都是1分米。”歸納得多好啊,把前面學生説的一大堆用一句話概括了;二是我讓學生討論米、分米、釐米三個長度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時,有一個小組的成員討論出當分米長到1歲時,釐米就要長到10歲,多好的比喻啊!這樣形象生動地記憶了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從這兩個閃光點我無不佩服學生的思維,他們的腦裏經常會出現許多很有創意的想法,我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好。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複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

本節課上,我嘗試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並使他們親身體驗集合圖的產生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集合的思想,感悟重疊,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數學化過程,從而獲得數學學習經驗。接着,創設了讓學生自己設計圖。當學生彙報自己獨特的表示方法時,進而引導學生藉助一種圖(集合圖)來理解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通過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的嚴密性,特別是在解讀集合圖時,讓學生充分理解 “參加……的,只參加……的,既參加……又參加……的”的含義。在解讀集合圖的過程中,我很注重學生表述各個部分的意思。紅色圈是表示“參加跳繩興趣小組”和藍色圈使表示“參加踢毽子興趣小組”,而去掉了都參加的部分後是“只參加跳繩興趣小組的人數”,“只參加踢毽子興趣小組”,多了一個字“只”,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還有“既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子”讓學生明白這是2個小組都參加的。因此在比較“8+9-3”和“5+6+3”中的“+3”和“-3”時,大部分學生都已理解。在這兩個過程中,我都重視了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使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圖形。並對這個圖形作了重點解讀:如:你認為紅色圈表示的是什麼?一共有幾人?藍色圈表示的是什麼?一共有幾人?這綠色部分表示的是什麼?一共有幾人?那黃色中的5個人表示的是什麼?這藍色中的6個人表示的是什麼? “楊明、劉洪、李芳” 這3個人表示的是什麼?從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讀懂了圖意,知道了韋恩圖豐富的內涵。並正確選擇相關信息進行解題,使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解題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我覺得教師要想上好這類課,首先得益於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釐米是長度單位,1米等於100釐米等,學生缺乏對知識的來源,形成的認識,缺乏自己的體驗,因此很難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釐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學習活動的組織,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活動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初步表象。

愛玩,貪玩是國小生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教學中有效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學生情感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繫,教學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説的用實物量,用尺子量,量課桌,量自己的身體,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始終盎然,而這些活動對於他們建立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着重要意義。

二、估測中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思維經歷着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有助於加深對數的理解, 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數感,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估計,通過組織學生估測,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展示每個學生的創造性想法,能夠相互借鑑,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實踐中認識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該着力體現生活性。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學生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圍繞“創新教學”這一主題,為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我為我這40分鐘的教學作了如下幾方面的創新設計:

1、在教法上運用"學生猜想.動手操作,發現規律,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然後在驗證兩個面積公式,並在理論的指導下做練習,這樣學既注重了讓學生親歷知識獲取的過程,又發展與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2、在學法上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觀察討論,自己總結概括,做到了“學生能操作的老師不示範,學生能敍述的老師不代替。”

3、在最後的鞏固發散環節,挖掘出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並運用智慧爺爺的話,激勵學生。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沒有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遠不如我在本學校上課的效果。課上,孩子們充分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體作用。從開始用面積單位拼長方形或正方形到探索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師生共同驗證並理解了“為什麼長方形的面積是由長×寬和為什麼正方形的面積是由邊長×邊長得來的”道理。孩子們都主動去動手、思考,思維始終處在亢奮狀態。他們不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欣慰,還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他們不僅自己探索出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方法,而且還明白了為什麼要用長×寬去求長方形的面積,可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遷移類推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那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們的出色表現體現在他們動手操作自己測量物體表面的長和寬來計算面積,。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我欣喜地發現,我們的學生再也不是為學數學而學數學了,數學已經成了他們接觸生活、瞭解生活、融入生活的得力助手。

40分鐘也留給我一些遺憾。為了使學生們的思維不受限制,使孩子們的主動性得到儘可能的發揮,我在設計時都是給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總結,但學生由於緊張,不能把他們的才能完全展示出來,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顯得力不從心,而且老師包辦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