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幼兒園同課異構觀後感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1.15W

20xx年6月21日,春江幼兒園的兩位新教師——柴麗莎、楊清帶來了中班故事《樹蔭》的同課異構活動,春江幼兒園語言組的老師們也認真觀摩了這兩個活動。兩位老師針對自身的特點,幼兒的年齡特徵,教材的內涵,設計了兩堂精彩的語言活動。在活動中兩位老師充分做到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給予幼兒充分的想象與表達的空間。讓我們領路到童話故事裏的孩子的思維是多麼的廣闊,孩子們在活動中快樂學習,兩位新教師也在活動中展現出自己的成長。

幼兒園同課異構觀後感

活動結束後春江幼兒園語言組的老師就兩節活動展開了討論。大家從提問的有效性、教學方式的適宜性、兒童立場三方面入手,對兩位老師的課堂進行剖析。看到了兩位新教師的進步,也反思到活動過程中教學方式與提問迴應的不足,進行整改與調整。

同課異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並由此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的教學個性,真正體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課異構為教師提供面對面交流的平台,能真正使“教學有價值、教學有效果、教學有效率、教學有魅力”。

為深入研討幼兒園開展詩歌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師開展詩歌教學的教育教學水平,11月26日上午,我們研修室的兩位老師進行了詩歌教學的同課異構活動展示。

兩位老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較好地把握了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了教學環節,從不同角度詮釋了詩歌《搖籃》的內涵,讓我們領略了同課異構的魅力。

鄭曉紅老師執教的活動主要是應用了多媒體教學,多媒體的運用讓詩歌教學生動起來,靜態的語言變成了動態的、生動的情景;讓比較抽象的,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的作品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變成形象直觀的畫面和感受。其動畫的設計與詩歌的內容非常貼切,形象、生動、可愛的動畫配圖深深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孩子們喜歡看,願意説,使動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在組織中活動時,提問語簡潔準確,使孩子的思維始終圍繞着活動的主題。多媒體動畫的運用也恰到好處,什麼時間出現局部畫面,什麼時間出現整體畫面都與詩歌的內容緊緊相扣,層層遞進。在仿編兒歌時,教師又給幼兒提供了仿編素材,為幼兒大膽、自信的講述創造了條件。整個活動讓幼兒感受到了動畫的意境之美和語言的韻律之美。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了愉悦的情感體驗。

謝春梅老師執教的活動主要採用了圖片再現情境的教學形式。活動開始教師以“搖籃是做什麼”的問題導語引出了詩歌的內容,隨着一幅幅搖籃圖片的展現以及教師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式的提問,將兒歌內容完整地詮釋給幼兒。在幼兒學説兒歌這一環節中,教師為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採用了師幼對答、兒歌表演等形式,使幼兒學得非常的輕鬆。並且教師在組織教學中,通過用肢體動作,幫助幼兒理解了“輕輕”一詞,同時也對幼兒進行了行為習慣的教育,體現了各領域內容的融合。

此次教學活動的展示,為我們研修室的每位教師搭建了一個相互學習、溝通交流的橋樑。我覺得這樣的活動實在而有意義,它將為我們今後更好地開展詩歌教學起到實實在在的幫助指導作用。

隨着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如何理解新課程、把握新教材、實施新教法,是所有幼兒園面臨的問題,更是園本教研急需解決的問題。鑑於此,我園在20xx年上學期開始了“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的探討。所謂“同課異構”,是指針對同一教材內容,由不同教師去設計、構思,運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進行教學實踐的教研活動形式。我們認為,“同課異構”可以看作是教育“比較研究法”中的一種微觀比較。其基本研究方法和着眼點是用“比較”的方法來看待“同”中之“異”。即通過比較不同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對教學策略、方法和組織形式的不同演繹,來研討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問題及目標的價值取向等,使教師在觀念的碰撞和多元思維的融合過程中拓展思路,提升專業化水平。

一、同課異構的活動構想

在一年多的研究實踐中,我園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在方法、形式和研討內容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深化和拓展。就教研對象範圍的角度來看,我們分別開展了四個層面教研:骨幹教師工作室內(6人)的“同課異構”、園內教師的“同課異構”、姐妹園之間的“同課異構”以及跨地域間的異地“同課異構”。不同層面的教研明顯地體現出了教師間的差異、園際間的差異及地域的差異,並帶來了諸多的震撼和思考。而就研討的內容的深度來説,我園的“同課異構”活動經歷了逐步深入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停留在“對比優劣”上的“同課異構”。在這個階段,教師將自己的對同一教材的不同設計展示出來,進行相互的比較,尋找適宜的教學方式。

第二階段:嘗試“反思差異”的“同課異構”。教師在看到差異的現象後,要嘗試去分析“異構”背後藴涵的個人對教學的理解。在教師們不同觀念的闡述碰撞中,激發出思想的火花。

第三階段:體現“悦納多元”的“同課異構”。在這個階段,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多元價值;在理念的碰撞中,進一步對自己的思路作出調整,重新構建自己的個人理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我園與浙江省北山幼兒園的骨幹教師進行的異地“同課異構”活動就是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而舉行的。

二、同課異構的活動實施

這次異地教研活動確定以大班語言活動《收集東收集西》作為課例,先在各自園內進行首輪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然後各園確定一名教師在温州市第五幼兒園舉行第二輪的異地“同課異構”研討活動。我們所選教材《收集東收集西》具體內容為:“秋天喜歡收集落葉,天空喜歡收集雲朵,小溪喜歡收集雨滴,月亮喜歡收集星星,海邊收集了許多許多石頭,奶奶喜歡收集木屐,我喜歡收集娃娃衣。我問媽媽:你喜歡收集什麼?媽媽説:我喜歡收集的都是你的東西呀!”

我園推選了葉曉雪等五位老師進行首輪“同課異構”。聽課之後,大家一致認為五位老師的活動設計風格迥異、各有特色。這些“差異”既體現了教材的多元價值,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1.如何區分“收集”與“收藏”的概念?“收集”和“收拾”的概念?“收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2.圖片配對的方式是否會制約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3.用何種方式使這首詩歌的情感點得以昇華?

杭州市省級機關北山幼兒園的首輪教研我們沒有親臨,但在後來的“同課異構”中,可以依稀看到她們在之前進行的深入思考和熱烈研討的痕跡。在兩地分別準備的基礎上,我們就開展了與杭州同行的異地交流和研討。

教研地點:温州市第五幼兒園多功能廳

執教老師:杭州市北山幼兒園陳慧楠老師

温州市第五幼兒園張拉拉老師

選用教材:大班語言活動《收集東收集西》

活動主題:温杭兩地老師對語言活動的教學存在的差異性探討

教研組織:温州市鹿城區教師培訓和科研中心

參與老師:温州市鹿城區骨幹教師、温州市第五幼兒園全體教師、杭州市省級機關北山幼兒園骨幹教師、温州市鹿城區幼教教研員及公辦園園長、浙江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秦老師。

活動之一:杭州市北山幼兒園陳慧楠老師執教

1.介紹圖畫書,引入收集的主題

介紹書的名稱,討論:什麼是收集?初步瞭解:收集是有意識地把一些東西放在一起,小心地保存起來。

2.閲讀作品,感受收集的內容和含義

(1)教師引導幼兒閲讀圖畫書,根據作品內容遞進地與幼兒展開討論。

(2)奶奶為什麼喜歡收集木屐?怎麼能看出她很喜歡?

(3)你喜歡收集什麼東西?收集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4)烏鴉為什麼收集這些怪東西?隔壁的圓圓喜歡收集哪些東西?

(5)根據畫面説説“什麼收集什麼?”如大海和石頭、小溪和雨滴等。

(6)媽媽喜歡收集什麼?你的媽媽收集你的東西嗎?為什麼?(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相聯繫,體會媽媽珍貴的“收集盒”裏飽含着濃濃的愛。)

3.昇華體驗,萌發收集的願望

(1)展示“收集盒”,聊聊收集的特殊意義。

(2)幼兒説説想收集的東西及收集的原因,教師鼓勵幼兒堅持自己的收集,開始有意義的收集。

活動之二:温州市第五幼兒園張拉拉老師執教

1.引題:以“神祕翻版”的形式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小朋友們看,我這兒有一塊收集板,在這裏藏着很多很多寶貝!想不想和我一起來找一找呢”?

2.學習詩歌前半段,理解詩歌內容

(1)創設“猜一猜”的情境活躍幼兒情緒,逐句學習秋天和落葉、月亮和星星、天空和白雲、小溪和雨滴、海邊和石頭的詩句,發散幼兒思維。

(2)教師完整朗誦詩歌前半段。

(3)幼兒完整跟念。

(4)幼兒集體嘗試朗誦詩歌前半段。

3.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創編詩歌后半段

(1)“空白展廳”引導幼兒創編:xx喜歡收集xx的詩句。

(2)創編“我的展廳”,並鼓勵幼兒將自己收集的東西畫下來。

(3)集體學念原有的詩歌以及幼兒創編的'詩歌。

4.提升詩歌內容

(1)完整欣賞詩歌一遍,引出“媽媽的收集”。

(2)通過觀看錄像“媽媽的採訪”,讓幼兒感受到媽媽愛我的情感。

(3)組織談話,幼兒抒發自己對媽媽的感激和愛。

5.延伸活動:“我為媽媽收集……”

媽媽為我們收集了這麼多東西,現在,讓我們行動起來,也開始為媽媽收集一些東西吧。

三、同課異構的收穫與啟示

這一次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中,温州和杭州兩地老師由於文化背景不同,教學經驗、教學風格的差異,使得對所教內容有了不同的思路和觀點,她們都以其獨有的特色將大班語言活動《收集東收集西》生動地展示在眾老師面前。參與活動的各位老師對兩位老師教學的活動進行了比較分析,經大家討論分析,梳理差異如下:

差異一:對語言活動教學的理解

杭:注重對文學的理解和感受。努力幫孩子去理解和感受文學作品它本身所傳達出來的一種意藴和內涵。

温:注重對文學作品美的欣賞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能準確把握語言領域的教學,教學過程凸現了語言活動的特點。

差異二:對“收集”這一詞語概念理解

杭:“收集”的四層含義:收集的東西是自己喜歡的;收集是有特色的具有共性的東西;收集是一種聚少成多的過程;收集的東西還可以是一種回憶和情感。

温:“收集”的三層含義:收集表達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有着密切聯繫;收集的東西不是單個的事物而是一類事物;媽媽的收集體現了真切的母愛。

差異三:對促進幼兒能力發展的側重

杭:注重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包括閲讀講述、分類、概括、師生情感的激發。

温:注重文學作品美的感受,語言能力的發展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差異四:教學方法和策略的不同

杭:採用課件展示畫面,側重於幼兒閲讀教學。讓幼兒在觀察畫面中人物的表情、事物的現象,從而體驗文學作品的內涵。

温:採用活動翻版的形式,一步步帶孩子進入文學作品。翻版的神祕激起了幼兒的好奇感,使幼兒始終對作品保持着興趣。空白的翻版面更是給了幼兒無限的想象空間。

差異五:採用了不同的方式達到情感點的昇華

杭:利用師生共同會議收集盒中的紀念物這一場景,激發起師生之間的情感。

温:運用播放錄象:媽媽給孩子介紹自己收集的物品。讓幼兒感受母親對孩子的愛。

這次温杭兩地的異地“同課異構”研討活動,我們將其定位在“切磋教藝,取長補短,拓展思路,共同提高。”活動的目的是更加關注的是兩地老師在活動中呈現的“差異”,而不是“差距”。活動中,我們認為,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背景下,不能用簡單的對和錯、優和劣來判斷教學方法,通過這些比較,分析差異,目的在開闊思維、提出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把無盡的思考留給每個人。因此,我們可以説“同課異構”研討活動完全是在一個民主、平等的平台上,大家各抒己見,自圓其説,每個觀點交鋒、思維的碰撞都在引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選擇,自我改進。總之:同課異構,異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