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如何構建國小數學的有效課堂教學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1.16W

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如何構建國小數學的有效課堂教學

在以往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受到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一般採取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而在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很難調動起自身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與此同時,學生長期處於這樣的學習環境中,也有可能會產生厭倦語文學習的不良教學情緒。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高低對影響國小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有着極大的影響。為此,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需要改善以往的課堂教學方式,通過對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的運用來促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為此,教師在國小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現代多媒體的教學技術。現代多媒體的教學技術是一種涵蓋了聲音、動畫、影視、圖片、等多種教學元素在內的教學手段,它能夠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注入新鮮的教學元素,並能夠通過對教學信息的多樣化展示來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製作教學課件的方式來向學生展示形象化的信息內容,也可以通過圖片展示或者是動畫演示的方式,將一些簡單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比如在講解簡單的數學加減運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製作含有動態效果的教學課件,將無生命體特徵的水果進行擬人化的處理,通過水果數量多少的變化,來告訴學生加減後的變化,並讓他們指導簡單數字之間加減運算的數值變化信息。在這樣的教學方式引導下,學生在這種生動形象的知識結構面前,容易激發出自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自我的學習熱情。

創建生活化情境

聯繫生活,創設情境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重要條件

創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結合教學內容編了一個“兔媽媽分餅”的故事:兔媽媽把三塊大小一樣的蘿蔔餅分給小兔們吃,先把一塊餅平均分成4份,給了老大1份。老二看見了,嚷着説:“1份太少了,我要2份。”於是,兔媽媽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8份,給了老二2份。老三一看,急着説:“我最小,我要3份。”兔媽媽聽了,便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12份,給了老三3份。當學生們被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時,老師問:“哪隻兔子分得多呢?兔媽媽這樣分公平嗎?聰明的兔媽媽是運用什麼知識來滿足兔子們的要求的?如果還有老四要4塊,兔媽媽該怎樣分呢?”由此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展開操作、觀察、思考、交流、驗證、探索,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精神愉悦,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享受着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

課堂提問和課堂評價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重要手段

有效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恰當的提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感受思考的樂趣。在“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初步認知“平行四邊形有4條邊、4個角及什麼是對邊、什麼是對角”的知識後,就組織學生開展一個“搭一搭”的數學活動,當學生搭好“平行四邊形”,老師組織評議後,提出:你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什麼?生1:關鍵是:先搭一個長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認為是選4根對邊相等的小棒。……老師以“你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什麼?”這一問題作為導向,激發學生的思考,給予學生思考探索的空間大,這樣的提問無疑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巧妙地認知了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特徵。

培養學生參與能力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試驗、模擬和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參與這個活動往往要從大量的實例、操作和數學材料中歸納出數學概念、公式、規律等。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逐步放手學生自己操作、試驗,參與到整個數學活動中去,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和對新知識是探索去發現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即培養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如教學“認識分數”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塗一塗、折一折、量一量、做一做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積極有效參與認識分數的數學活動,很好的完成了這節課的內容。

有效的引導

有效的教學組織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發地(而非迫於外界壓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決問題或發現規律,並伴隨着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表現為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客觀世界的探索慾望和激情,發現規律的興奮以及對教師的熱愛等等。這就要求教師來引導學生怎樣去有效地學習。“圓錐體積的計算”一課,教材是讓學生用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通過倒水或倒沙子實驗,發現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1/3。這裏必然要涉及兩個問題:怎麼想到要用圓錐裝東西往圓柱裏倒呢?為什麼非要用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呢?如果這兩個問題沒有解決,那麼學生的操作顯然缺乏思維含量,操作活動就只是為了發現一個數學結論。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是應這樣處理:先舉起空的圓柱形容器,複習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然後舉起裝滿水的不規則茶杯,提出問題:怎樣知道這杯水的體積?引導學生想到把水倒入空的圓柱形容器中,此時揭示“轉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接着舉起圓錐形容器,提出問題:怎樣知道這個圓錐的體積?學生自然想到將容器中裝滿水,倒入圓柱,再計算體積,第一個問題順利解決了。接下來進一步啟發學生:剛才我們用轉化的方法得到了這個圓錐的體積,但是有點遺憾,因為計算的數據全是圓柱的數據,能否用圓錐自己的數據呢?想一想有什麼辦法?這樣的教學,就使操作活動與數學思考有機結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