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節日慶典

【精華】風俗習慣作文錦集7篇

欄目: 節日慶典 / 釋出於: / 人氣:2.92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風俗習慣作文錦集7篇

風俗習慣作文 篇1

從我能記事起,我就記得每年除夕都要守歲。大概是在立春前後公曆二月份。

關於除夕有一個風俗就是守歲。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呢。很久以前有一頭怪獸。頭長觸角,尖牙利齒,目露凶光,凶猛異常。“年”常身居於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來,吞食家畜殘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人們就會攜老幼潛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村裡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幫助了村東頭老婆婆一家驅趕了年獸。人們逃命回來,發現了驅趕年獸的方法,於是從每年的除夕開始,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紅對聯,燃放爆竹,燈火通明。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除夕清早,陽光如同頑皮的小手肆意在我臉上游走,睜開眼,向街上望去,熱鬧非凡。我趕快洗漱完畢。還沒等吃上早飯就慌忙擠入龐大的人潮之中。這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頭。場面無比壯觀,時光飛速流逝,眨眼間便到了日暮時分。人已少了許多,天邊漸白了,橙色的晚霞,街道逐漸人煙稀少,我也趕緊回到家中,爸媽早已開啟電視,準備了一桌熱騰騰的團年飯。觀看今年春節聯歡晩會“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到!三百多個日日夜夜不動聲與我們擦肩而過,新春開啟了新的希望。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是那樣的熱鬧喜慶和隆重。

風俗習慣作文 篇2

今天,我們來說說過年的習俗。

過年的習俗有很多,最常見的有貼春聯、看春晚、走親戚和吃年夜飯。過年貼春聯是人們希望下一年能有好運氣,所以在門上貼上兩句吉祥的話。看春晚是人們為了迎接新年而準備的喜慶節目,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可以圍坐在一起,一邊看春晚,一邊吃著豐盛的年夜飯。走親戚是晚輩向長輩問好,表達祝願的一種方式。吃年夜飯是因為一年到頭了,讓每一家人都團圓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一頓飯。過年的習俗是每年必須做的事,因為做這些事的目的是讓過年有了熱鬧的氣氛,有了年味。

不論過年的習俗要做什麼,歸根到底就一句話,那就是讓人們更快樂、讓家人團圓、讓社會更美好!

風俗習慣作文 篇3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伴著愉快的歌聲,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了。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

先說說它的由來:端午節由來最多的說法還是指屈原。當時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擠秦,遭官宦強烈反對。楚懷王得知此事,把屈原流放在楚國邊境。沒過幾年楚國就被滅了。屈原得知後,心如刀絞,便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楚國百姓得知後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悼念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想撈起屈原的真身。有位法師把飯糰、雞蛋“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屍體。有一位藥師把雄黃酒倒進汨羅江裡,說是要把水龍藥暈。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子包飯,外纏絲帶,現在發展成了粽子。此後的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以此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包粽子。具體的步驟如下:先將竹葉清洗,泡一會兒,在這泡的過程中,準備餡料:將糯米準備好,然後按個人喜好放食物。可以放肉、紅棗、紅豆……然後拿泡好的葉子拿兩片,一頭朝外一頭朝內,然後裹成一個圓錐,在裡面放上準備好的餡料,接著用線纏好,最後把它放進蒸鍋裡,不一會兒就好了,蒸出來的粽子香噴噴的,看著都就好吃。

現在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包粽子,門上掛艾葉、菖蒲。以後我長大了,也會把這美好的習俗給延續下去。

風俗習慣作文 篇4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著藏族人民,他們以從事畜牧業為主,兼農業。

藏族人民最喜愛白色,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天祝草原四周為白茫茫的雪山環繞,看上去一片銀白;地上的羊群和犛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遠遠望去,像一張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襖、戴的氈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區人民喜愛白色,並視白色為吉祥、勝利的象徵。

酥油茶你知道嗎?這可是藏族人民最愛喝的飲料呢!它具有極高的熱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頓爽。甜甜鹹鹹的,有濃濃的奶香味,是美味可口的飲料。有趣的是,喝酥油茶還有個規矩呢!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裡的茶添滿,客人就擺著,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就是藏族的喝茶規矩,你也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

西藏的酥油茶的確好喝,因此你可別忘記它的原產地——犛牛啊!犛牛是一種渾身是寶的牛類,它的“臉皮”可厚了!聽說連子彈都打不進去呢!話說這個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有神,嘴方大,脣薄的大傢伙,還是藏族人民的“寵物”呢!別看笨拙的樣子,它還有識路的本領,也難怪西藏族人民總是牽著它去草原上散步。

這就是藏族,一個暗藏著寶貝的少數民族。

風俗習慣作文 篇5

每一個人的家鄉過春節時都有不同的習俗,例如:放鞭炮、拜年、吃湯圓等,我也向大家介紹介紹我的家鄉的習俗吧!

我的家鄉在浙江省淳安縣汾口鎮,他們那裡過年可熱鬧啦!過年前,大人們早早地就準備好了許多鞭炮,而孩子們就在不亦樂乎地玩著鞭炮。到除夕那天早上,大人們要清理房屋,貼對聯,還要在門上貼門神。清理房屋時,要把不用的東西統統扔掉,以示“辭舊迎新”。

除夕傍晚,要先去拜祭已逝的親人,然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這天晚上,除了一些比較小的孩子,其他人都要守歲,當十二點的鐘聲響起時,就要放煙花,放鞭炮,表示新的一年已經來到。

第二天早上六點多鐘,大家又要早早起來放鞭炮。吃過早餐,就要去別人家裡拜年,一般去別人家都是帶兩瓶酒。而主人就要拿出糖果、酒、小菜,和客人喝兩杯。

到了初六初七,就會有戲班子來村裡唱戲、舞竹馬,精彩的很呢!

這就是我的'家鄉過年時的習俗,你呢?

風俗習慣作文 篇6

家鄉的春節雖不如老舍筆下北京春節那般隆重,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歷時一個多月,但是對於人們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們勞動一年後歡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願。

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閒著無事。全家人忙著洗衣服,換床單,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當然了,對聯、窗花、日曆是必不可少的,理應在前幾天完成,所以這裡我不做描述。

三十這天,重要性僅次於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大人在一邊忙活著洗菜切菜,孩子們蹦蹦跳跳,想盡辦法幫個忙,卻總插不上手,只有乾著急罷了。年夜飯的品種照例是很豐盛的,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但是小孩子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往往遺下一大堆剩菜,讓勞動一番的大人們目瞪口呆。但是無論如何大人們是不會惱的,因為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餘的象徵。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隨後便是孩子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糖果、水果和各類糕點,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氣洋洋,其中當屬孩子最歡喜,因為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如果你問他們明天的願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

除夕對於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但守歲這一著卻不是我能夠接受的,聽完倒計時的鐘聲,剛想閉上眼睛睡個好覺,窗外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弄得人睡意全無,卻又筋疲力盡。

正月七年級的習俗近年來越發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飯,便上街閒逛。街上的商鋪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從人們的口袋裡弄到更多的進賬,不惜破壞正月七年級關門停業的老規矩,大張旗鼓辦起了“新年大甩賣”之類的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過年的食物儲備、購買新衣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我並不喜歡這樣。總的來講,新年裡沒有逛廟會之類的活動,確是可以用單調無味來形容。

正月七年級到初十四,實在是在閒得無事中閃過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節才有些意思。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從種類上分,可分為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最近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菜餡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前幾年元宵的晚上,還可以看見大人們領著小孩提著明瓦的燈籠逛遊,如今卻難以見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嘆道,富有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這正在消失啊!

春節迎著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麼過的,每當想起它,我仍不禁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歎!

風俗習慣作文 篇7

滿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民族。

滿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佈,主要集中聚居在遼寧省,共有550萬人,佔滿族總人口的51%。另外,滿族人口在100萬左右的地區還有吉林、黑龍江、北京、河北、內蒙古。滿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佈,主要集中聚居在遼寧省,共有550萬人,佔滿族總人口的51%。另外,滿族人口在100萬左右的地區還有吉林、黑龍江、北京、河北、內蒙古。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七年級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乾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 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