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文學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精選27篇)

欄目: 文學 / 釋出於: / 人氣:1.93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那麼你真的知道要怎麼寫散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年味經典散文欣賞(精選2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精選27篇)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

屋簷下墜著一排劍一樣的冰柱,一尺多長的。無事的人雙手攏在袖子裡、頭烏龜樣縮著還嫌冷的。孩子們天性愛動,棉褲褲腳處冰的硬邦邦的也渾然不覺。不時傳來零星的炮竹聲,空氣中淡淡的久違了一年的熟悉的硝煙的味道飄了過來,於是孩子的心騷動了,要穿新衣服了······

蒸包子的,炸圓子的,炸饊子的,炸麵皮的味道都混在空氣裡:有夾著蔥香的肉味,有油炸圓子的香味,有油炸帶魚的腥香味,有油炸饊子的甜香味。那油炸的“茲茲”聲,偶爾一聲的炮竹聲,剁肉餡的“咄咄”聲無一不提示著:年快到了。

肚子裡,上一年過年儲存的油水早已消耗殆盡 。伴隨著對肉類的渴望,年,如同苦苦等待了一年的戀人—般,終於來了。可以大吃大喝了,於是,大人小孩都興奮著、忙碌著。孩子們照例是要玩的,只是炸好了的饊子、圓子、麵皮可以隨時吃的,真到飯時,胃早已填滿——年飽了。

有點文采、以為字還拿的出手的文人秀才們,買來了紅紙、毛筆、墨水寫起了對聯,除了自家的門用,也分發給左鄰右舍的。大家都喜氣洋洋的,還禮謝謝聲疊連不絕。

女人和稍大一點能幹家務的孩子也忙碌了。擦玻璃,要擦得看不到玻璃;除塵,所有的角落都要掃到;蜘蛛網照例都是要滅掉的;傢俱擦得一塵不染,碗筷酒具乾淨透明。

洗澡理髮,男人們如此,女人們更是把自己的頭套在“蒸鍋”一樣的東西里,翻卷著自己的頭髮。孩子的娘一個個都如翻了毛的孔雀,臉上洋溢著愜意——沉魚落雁大概也就這個樣子吧。

年的腳步急促了,人們心裡也沉不住氣了:快!快備年貨!從年七年級到正月十五,沒人出來賣菜的。家家備年貨的匆匆腳步似乎是無形的號角,所有的人都調動了起來,都感到了無形的壓力。於是,菜場上排隊的人群長龍逶迤,菜籃子都是滿滿的。只是青菜不知從何而來,都是包裹在冰裡的。百貨大樓里人頭攢動,穿梭於人流裡,比在水流裡費勁多了,人們全然不覺······

一年的最後一頓飯——年三十的飯,終於來了!從中午開始,機槍般噠噠噠的鞭炮聲就不絕於耳了,那是開吃的訊號。於是,主婦們的手腳也加快了速度,不能落後得太多呀!

八仙桌上,紅燒肉、雞蛋餃、雞、肉丸子、花生米、幹筍燒肉、芹菜榨菜炒肉絲、炒青菜、粉絲香菇鵪鶉蛋豆腐火鍋等十四五個菜了。無論長幼,安坐就位。“孩他娘,好了沒有?”一家之主問。“快了,魚馬上就好了!”於是,一掛鞭炮交到我手。一陣“霹靂巴拉”聲後,在祝二老“身體健康,壽比南山”的祝酒詞中,一年的最後一餐開始了。只是魚是不能吃的,要年年有餘·····

大年七年級,新年的第一天。家家要串門互相拜年的:新年好等祝福不絕於耳······

這都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年的樣子了。那時,年在人們印象中是要等很長時間的。盼來的年總是香甜的感覺。

年還是那個年,炮竹的威力也是一年比一年大了。只是肚皮有時能指揮思想的,舊年的油水還沒耗盡,年又來了!於是年味終於漸漸地淡了······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2

臨近春節,有關過年的話題就在各種場合不期而至,而人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往往就是:“聞到年味了吧?”

關於“年味”一詞,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對於它的理解往往因人而異,甚至跟一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齡段都有關係。

童年時代,“年味”往往就代表著香噴噴的魚肉、在大鍋裡翻騰的餃子,還有一身平日裡絕對得不到的新衣服。雖說那個時代的春節相比今天來說要少了很多花樣,但是因為心境的單純,所以就能夠得到更多的滿足,享受到更多的歡樂。也是啊!那時候的孩子們會將成掛的鞭炮拆散了,一個一個地點燃了去放,每一聲炸響,都會引來一串心滿意足的歡笑。常記得那時候我會因為一個鞭炮的歸屬問題而跟四哥爭執許久,其實也就是那根引線誰去點燃的問題而已。不過不管最後這隻鞭炮歸誰,我們還是會一起跑到院子裡去點,然後期待著那一聲炸響之後,歡呼雀躍。

我們跟在大人後邊滿村子裡去拜年,將瓜子、花生、還有相對稀罕的塊糖塞滿口袋;我們在戲臺下擁擠的人群裡鑽來鑽去,豔羨著臺上翻著跟頭的武生和他們那一身威風凜凜的盔甲,臆想著有一天自己頭上也能插上那兩根美麗的盔翎;我們追逐著村裡的高蹺隊和煙火隊三裡五村的瘋跑。雖然拖著鼻涕,雖然天寒地凍,但是那種年味卻因為人的單純所以純粹。或許那時候的“年味”,才是真的色香味俱全的吧?

在人的一生中,這種單純的快樂其實是很短暫的。到了少年和青年時代,這年味之中就開始摻雜了一些其他的東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了比較。

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舅舅就給我們兄弟幾個立下了一個規矩:每到春節,誰的年終成績最好,就獎勵給誰一個在那時候非常牛逼且可以拿到大多數同學面前嘚瑟一下的“語錄皮”筆記本。好在那時候我三哥和四哥的學習成績絕對不是一般的差,所以每年走姥姥家,都是我洋洋自得地舉著筆記本嘚瑟。然而儘管如此,那種患得患失之心還是難以避免,因為後來大人們又擴大了這種競爭的圈子——你倆哥不是沒啥競爭力嗎?那你就跟全班甚至是全校的同學去比吧。諸如此類的事情越來越多,雖然也能經常得到各種獎賞,但是卻總覺得這年過得越來越有點變味。後來畢業了,結婚了,開始出門打工了,於是這新年就有了另外一種特殊的況味。平日裡同學兄弟們都忙,到了這種時候終於有了聚在一起的機會。最難得的是那時候父母還在,每到年底一大家子人就可以時常圍繞在父母周圍,在歡聲笑語中回味從前兄弟之間的一些溴事趣事;聽父母嘮叨他們年輕時代的點點滴滴;看著孩子們在大人們中間撒嬌瘋跑;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難得的團圓飯。那種融融洩洩的氛圍會不知不覺地感染每一個人,大家會很自然地放下平時可能會有的一點機心來享受親情。

那時候我們會很珍惜春節期間同學朋友之間難得一聚的機會,大家聚在一起推杯換盞,酒酣耳熱之餘指點江山、暢聊人生;談夢想、說創業,往往幾次聚會下來,我們就會對新的一年信心滿滿,充滿希望。那時候我們還會很認真地準備禮物,很鄭重其事地一天一個去拜訪每一個親戚。因為父母經常會說:親戚親戚,越走才會越親啊!人活在這個世上,總得有點念想!

現在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步入了中年,父母早已離世多年,自己的孩子也一天天大了,離開自己身邊去闖蕩自己的世界。現在我們的年味是什麼?看著春節晚會不停地吐槽,然後打著哈欠早早睡覺;我們象徵性地或者說是土豪式地一次性點上幾掛鞭炮、幾盤煙花,然後縮著脖子跑回樓道;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只能在大年七年級拜年的那一個多小時裡見個面,然後各奔東西;在後備箱裡裝上一車禮物,一天之內走遍自認為並不是很重要的所有親戚;由於平時也經常聚個會喝個酒,所以同學朋友相聚也覺得平淡無奇。

去年春節,很難得的,我們兄弟五個加上所有的老婆孩子全都湊齊,一塊去看舅舅。舅舅和舅媽高興啊,擺了滿滿兩大桌,一家人歡聲笑語濟濟一堂,吃完了飯還覺得不曾盡興。於是又組織著一家人跑到歌廳要了一個包廂,流行歌曲、老歌、京劇一塊上,一直玩到黃昏這才盡歡而散。然而回到家裡,我卻依然感覺缺少了很多東西,沒有了父母的參與,好像這“年味”總是殘缺的,難臻完美。

於是有時候我就在想,這所謂的“年味”到底是什麼?按理說現在我們的經濟條件和早年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為什麼我們卻會覺得這“年味”不是越來越濃而是越來越淡?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食不厭精卻總在懷念當年的粗茶淡飯?為什麼我們開著小轎車卻總是對當年在鞭炮聲中的並肩而行生出了越來越深的留戀?為什麼我們額頭已經刻上了歲月的痕跡,卻又總是在懷念無憂無慮的童年?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又正在失去什麼?

想了許許多多,最後我覺得都是扯淡,其實很簡單:父母高堂健在,兄弟姐妹和睦,知足常樂,這才是烹調年味之美最基本的作料。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3

俗話說進了臘月就是年,這話說得不錯,日子進臘月了,在外面打工的小村人陸陸續續的回來了。走在大街上和人打招呼,村人就會說這麼早就回家過年了,打工回來的說是啊是啊,掙錢多少沒一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總會說笑幾句的,於是小村裡傳出了久違的笑聲,開始熱鬧起來了。

打工回來的村人第一件事就是看望父母,給父母買點好吃的陪父母聊天盡孝心,然後才是為自己家裡買一些。坐在沙發上抽著煙,看著鍋裡燉的肉,看桌子上洗乾淨的盤子碗,看老婆興奮得忙前忙後,這情景總是那樣暖心,總也看不夠。想要給老婆幫幫手,老婆不讓,說在外面幹一年了,回家了該歇歇了。老婆一邊還張家長李家短的介紹這段時間小村裡發生的有趣的事情。鍋裡燉的肉開了,咕嘟咕嘟冒著白色的熱氣,香味飄滿了房間飄出了院子,路過的村人聞見了羨慕的說,還沒到年下呢,誰家就開始燉肉了,這小日子夠紅火的。

打工的人陸續的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流回小村了,小村裡就越來越熱鬧了,鎮子上的集市也繁忙起來了,賣菜的賣肉的賣服裝的賣對聯爆竹的都緊緊抓住商機可勁招攬生意,一年也就這幾天是他們的黃金時間。集市已有幾分年味了,打工回來的村人們有事無事總喜歡和老婆一起去鎮子裡集市上逛逛,在商場裡買幾套新衣服,老婆嫌貴不捨得也不行,幹什麼啊,掙錢還不是花的啊,看老婆在穿衣鏡前試衣服,那眼神還是和結婚前一樣的,有幾分驕傲,彷彿天底下就數他老婆漂亮。置辦年貨還早些,但還是忍不住先買些能存放的,比如木耳腐竹什麼的乾菜,比如鞭炮。穿著買的新衣服,買的大兜小兜東西歡歡喜喜回家了。

現在網購很時髦的還很便宜,可這些打工回家的村人們就不喜歡,他們覺得和老婆孩子鄉里鄉親一起逛街買衣服什麼的是一種炫耀,他們很享受這個過程,他們的身心在家鄉濃濃的親情裡才能徹底放鬆。網購的大都是在外面打工的孩子給父母長輩的,村人去鎮子裡的快遞店取東西回來時故意從人多的地方過,村人問時他們說孩子給買的,這不是要過年了嗎,咱不讓買不行,話語之間透著一種得意一種幸福。

小村的時光是慢節奏的,小村人在自己家裡性子也是慢的,打工回家過年的村人們還是覺得時光太快了,他們想日子如果像自己老婆包餃子的面劑就好了,兩手用力就可以拽得長些更長些,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家多待一陣子陪老婆孩子了。

在臘月半後下了一場雪,天地間是純白的一色,像是把小村田野都藏起來了,但是藏不住小村人濃的化不開的情誼,藏不住醞釀了多半年的糧食酒的醇香,藏不住越來愈濃的年味。這場雪使還沒有回家的村人們心裡更加急迫了,他們不辭辛苦加速處理著手頭的事情,做完了就可以回家了,家裡的親人也常常在村頭站著,希望早一點看到歸人的身影。年的味道是愈來愈濃了。

做生意的開車來到小村了,賣菜的賣肉的賣魚的,在街邊擺下,一會就圍滿了村人,討價還價,見一個人買了,許多人就跟著買開了,說說笑笑比集市上還要熱鬧呢。該回家的村人都回來了,大人孩子終於團聚在一起了,一家子圍在桌前吃飯喝酒說閒話,總結過去一年的經驗,憧憬未來的日子。自然他們的目光短夢想比較小,如田野裡的小草一樣小,他們只想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就知足了。親人們在一起不覺著就喝多了醉了,室內溫暖如春,外面天寒地凍,小村似乎也醉了,夕陽映著紅紅的臉龐。

臘月二十幾了,上街的村人少了,村人們都在家裡開始準備過年的飯菜了,自己吃的還有過年後來拜年的親朋好友們的,一年了也只有這幾天在一起聚聚說說話拉家常,想想還真是不容易,整個小村都沉浸在節日的氛圍裡了。孩子們呢,過年學校都放假了,以前是滿大街跑的,呼朋引伴做遊戲,玩得忘記了回家,現在的孩子們大都在家裡呢,看電視玩手機玩電腦,沉醉在虛擬的世界裡,因此就很少上街了。

二十九一家人包餃子準備年夜飯,三十晚上和七年級早晨是必須吃餃子的,在小村這一天包餃子的餃子餡用不完剩下了沒事,包餃子的面是必須包完不能剩下的。下午就要貼對聯門神了,正房裡放下家譜祖宗牌位,給灶王爺財神爺眾神仙們換上新裝,院子衚衕打掃的乾乾淨淨,到了三十早晨就要上香了。

臘月三十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了,早晨開始就有一種喜慶的氛圍,空氣裡瀰漫著香火的味道,村人們皆穿上了過節的新衣服,平日裡的土頭灰臉洗得光光的,不時傳來爆竹的炸響,年的盛宴就要開始了。下午四五點吧,太陽還懸在半空呢,小村裡爆竹就炸開了,先是幾家響,緊接著就密集如炒豆子般響開了。這時你如果去村子外面田野裡你就會聽見周圍的村子的爆竹聲此起彼伏,空氣裡瀰漫了煙火的味道。一個村子在狂歡,三個村子在狂歡,這片古老的土地在狂歡。

三十這一晚,家家戶戶都是燈火通明,守著舊的一年離去新的一年到來,祭拜祖先,給村子裡家族的長輩們拜年,這是固定的程式,誰也說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就這樣傳下來了,年年做年年新。小村的街道上走動著拜年的村人們,家家傳出過年好拜年的聲音。

歡快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用說幾天後這些回家的小村人又水一樣流向四面八方,又為自己的生活去打拼了,似乎和去年的情景一樣,也許和親人的這一別又到年底才能團圓了。小村人的日子就像一本書,這一年就是翻過一頁吧,每頁的故事不盡相同,可開始和結尾卻總是過年這個節日連在一起的。常年在外打拼的村人們因為過年才能和親人們短暫的團圓幾天,享受天倫之樂。也正是這個節日提醒著漂泊在外的人們,他們的親人在家鄉,他們的根在家鄉。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4

雨水和喜悅,不期而遇。爆竹聲聲,驚擾濛濛細雨,猶如草尖上的夢,在迎春花的音韻裡,妙語生花。些許顫動的思維之光,沿著夢之翼,唱一支曲子,寫一首小詩,醞釀一個春天的故事。醒了,笑了,心兒醉了,粉色的記憶,挺立枝頭。

我從春天走來,用雨水收穫一季希望,耳聞目睹、回味感懷,掌心裡那抹溫暖的光,在高山流水之間輕舞。爆竹聲響,掀開了紅蓋頭,歡聲笑語搖醒了五彩斑斕,漫過迎春花的音韻,桃花羞紅了臉,還有蜂和蝶,歡天喜地,綻放枝頭。

些許顫動,草尖上綻放復甦的旋律,以及粉色花苞的隱喻,一如諸多語言的形態,溫潤著我的思維之光,暖流湧遍全身,恍若一爐旺火。節點,情致高漲,鋪一紙素箋,在藝術與文字的空隙裡,巧用擬人、排比、頂真,將一個個有關春天的名詞,簇擁著綻放。 三

民間藝術之花像趕趟似的綻放舞臺,窗花、剪紙,或圓或方或心香一瓣,鏤空藝術點亮一扇扇窗,在與窗玻璃親吻的一瞬間,心兒歡喜,摸一摸窗,感知冰霜的溫度,還有冰凌花的故事。

貼對聯,放鞭炮,孩子們在節日的喜慶之中,追趕、嬉笑,輕輕展開一幅幅長長的思念與祝福。

紅紙金字,炫彩奪目,暖意湧遍全身。掛紅燈,將記憶開啟一串串燈兒點亮心扉,掛在節點的門口,照亮漂泊的腳步,以及回家的路,思念在風中搖曳,祝福在風中膨脹。

一個個有關年味的名詞,攜手紛至沓來的動詞,精神抖擻。舞龍弄獅、龍騰虎躍、魚躍龍門,踩高蹺舞龍燈駕旱船,年味在民間流動,詩意陡增。

年夜裡,家家歡聚團圓年,歡笑聲四起,我從視窗摘下最亮的星星,綴入我的詩章,心兒在靈感之間擺渡,寫滿字的紙上,年味在流淌……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5

路邊等車,有小孩子從高空拋下一聲鞭炮的巨響,樹上的雪堆也應聲落下,跌成一朵慘然的花。

所謂年味,就在這鞭炮後迷漫的炸藥味和硝煙裡更近的貼近。

同事幽幽的說:年終獎還沒發,等不及了。

我來回跺腳,笑著說:發了又想買什麼?

他驚奇地看我:好多好多東西都要買回家。

比如。我繼續笑。

他吸了一口煙:說真的,生活所需的都有了。

年底,總是想多分紅,要說過年,還真是沒味。

年底分紅,或者也是一種年味,一種收穫的填滿慾望的滋味,未必令人很享受,但兜裡的銀子加重,沒人不喜歡。可我心裡,一生只盛裝了一個甘甜如蜜餞的年。

首次獲得壓歲錢的那個除夕夜,翻來覆去的看連續五張編碼不亂的毛票,居然也會失眠,細心的哥哥背過姐姐們,給我小小的手掌裡悄悄多添了一張,還擠眉弄眼的衝我示意我保密,我亦懂事的回報了更燦爛的笑容。那時我五六歲,正在換牙,想來吐風冒氣的嘴兒咧出的笑,讓哥哥也是喜歡的。

那年的春節,我一個人舞動著自制的紙風輪,繞著哥哥跑了一圈又一圈,我分明的感覺到風在耳邊輕唱,我快樂的翅膀在飛翔。我對哥哥說:我聞到年味了,是花香的味道。

哥哥大笑著,過來緊緊擁抱我。

後來,我終於可以大方的抽出老人頭一張張發放的時候,哥哥再也不能看見。而那些接受壓歲錢的手是自然的伸來,笑容也有,但陌生的要死。

鼻子顯然也在退步,再也沒聞到過美麗的花香味,常常突然回首,希望在某處恰恰看到我想念的哥哥,

他繼續抽出一毛錢,躲閃過一幫孩子的眼睛,悄悄塞過來,然後詭祕的笑,手指正搭在他溫熱的脣間。

我就會對他大笑:哥,我聞到年味了,還是花香的。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6

年味兒淡了恐怕是許多人過年時感覺。不必說有著傳統過年記憶老人們,連才上國小小表弟,都一臉無聊地說,過年就剩了兩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壓歲錢。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了。

有人說,過年最大主題是團圓,這話沒錯。春節期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杯團圓酒,談談工作事情,聊聊生活煩惱,體會著家溫馨,親情溫暖,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節畢竟是春節,如果僅此而已話,和一般節假日也就沒啥區別了。過年,要過出年味兒來才好。

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積澱。爺爺說,以前過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習俗,一進臘月,各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準備果品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塵日,全家大掃除,還要在床腳點燈,驅鬼辟邪。年三十,講究就了,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鬧完花燈,年才算過完。

眼下生活,那些傳統習俗似乎已經成了遙遠回憶,帶點年味兒活動似乎只剩下了貼個春聯,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年味兒好像只有跟著旅遊團到遙遠封閉鄉村才能看得到。

過年是一種文化,年味兒需要載體。當以前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到年貨現在每天在超市裡都堆積如山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年、民俗意義年。迎來送往、喝酒聚會間隙,可以去聽聽家鄉戲,看看大秧歌;興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筆來試著寫幾副春聯,跟老人們學學剪紙,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爐旁聽爺爺講“過去故事”,你也可以感覺到年味兒正一點點地從老人臉上皺紋裡,從噼啪作響灶火中滲透出來,洋溢在你周圍——那就是過年感覺。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7

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名字大家應該耳熟能詳,而我家,也上演了一出“舌尖上的中國”。

聽說爺爺奶奶正在做餃子,我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閒人,也是該露露手了,便趕過去幫忙。我摩拳擦掌,把時時刻刻不離手的手套都脫了,隨手抓一個餃子皮,學著爺爺的樣,轉轉捏捏,往裡頭添餡;最後像變魔術一樣捏了一道邊,餡就老老實實地“躺”在了裡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餃子上會出現“皺紋”。我開始“加工”了起來,越捏越糟,適得其反,還破了一個洞。我把餃子扔給奶奶,想讓奶奶幫忙“整容”,“不行,你的自己做,”老爸喝止了我,“剛剛某人還說…”我的臉瞬間漲的像滴出血來,一把抓過餃子,道:“看好了,我會!我是清白的!”“我看你的臉色的卻是青一塊白一塊!”表哥調侃我道。我冷哼一聲,學著奶奶的樣,把餃子放在水裡滾來滾過去,一個光滑無比的餃子響噹噹地誕生了!我向爸爸看去,他卻站在不遠處笑吟吟的看著我,頓時明白他用的是激將法,向他投一個堅定的眼神,我便繼續埋頭苦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子陽大師的手下,白白嫩嫩的餃子花樣百出,改頭換面,成了小兔子的形狀,愛心的形狀,成了我“蔣氏的創意餃子組!”

“煮餃子嘍!”隨著爺爺一聲大喊,餃子被端到了廚房,我們把餃子放入了鍋裡,餃子一個挨一個的在鍋裡沸騰。

等著,盼著,新出鍋的餃子來嘍!幾分鐘後,眾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魔爪伸向盤子,狼吞虎嚥。我也不例外,辛苦了這麼多時辰,就坐等這一刻了,我一人就佔了一盤,不一會兒就吞了下去,這麼幾個都不夠塞牙縫,便捅了捅表哥:“看!灰機!”趁表哥的目光在天空中飄蕩,我抓住機會奪過他盤中的蘿蔔餡的餃子,迅速往嘴裡一個接一個的送,滑溜溜的進了我的肚子,等表哥發現時,盤中已經空了,我也早已逃之夭夭。

奶奶家的餃子,香香濃濃,無比美味,有種清香直達人心扉,淡淡的清香環繞在舌尖上,更有種年味,舌尖上的年味!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8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春節,最愛看的節目就是春節聯歡晚會。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比這過年七天更樂呵的了:貼春聯,掛福字,包餃子,放鞭炮。一個個忙得不亦悅乎。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對春節失去了興趣,人們都在忙,親戚們根本沒有時間聚在一起。春聯依舊貼,紅燈照樣掛,鞭炮仍然放,可是總覺得春節不是這麼回事,總覺得春節真的是越來越沒有意思,越來越沒有年味。

我經常想:“如果這樣下去,那麼再過幾年,人們也許就要忘記春節這千年節日的習俗了?忘記了春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真正的味道了?”

不過,今年的除夕夜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

今天大年三十,我一大早就和父母去姥姥家,我的親人都聚到了那裡。大家一起貼春聯,掛福字,忙碌中隱隱透著一股年味。

中午,大家都聚到一起吃飯,大家暢談這一年裡的趣事和收穫。共同暢想美好的未來。大家一個個敞開心胸,開懷大笑,所有的矛盾都在笑聲中化解了。這時還有人在樓下放了一串象徵辟邪的鞭炮。我從飯的香味中感到了一股濃濃的年味。

下午,大家高興地架起麻將桌,玩起了麻將。輸錢贏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大家一邊玩著麻將,一邊談論。我們小孩開啟電視,所有的節目都和過年有關,越發讓我感到了濃重的年味。

晚上,我們全家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時不時響起一陣陣笑聲,大家笑的前仰後合。趁著過年的鐘聲還沒有到來,我們下樓去放鞭炮,樓下也有人在放鞭炮,我們的和別人的鞭炮在空中交繪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從鞭炮的火藥味中我嗅出一股濃厚的年味。

最令人激動的時刻來了!離新年的鐘聲只有10秒了大家互相拜年,給親友發簡訊,打電話祝福,一家老小其樂融融。

我很高興,因為由此可以看出,人們並沒有摒棄千年的傳統,依然可以感覺到過年的“年味”,那就是一家老小的團團圓圓。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9

臘月一到,挨家挨戶開始了上演打年糕的戲碼。

婦女們將早早泡好的糯米洗淨,放入鍋灶中烹煮。幾個年輕力壯的漢子排著隊打年糕。只聽叫喚聲“出鍋了!”婦女們將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一個壯士立馬掄起木槌,捶向石臼中的糯米,旁邊有一人需要配合的翻動糯米糰。你一錘,我一翻,如此默契,如此與諧。

大約十分鐘後,一顆顆糯米粗糙小子在木槌的造化下,形成了一個個俊俏的白面書生。光滑的糯米糰從石臼中被請上了案板上,下面的活就要交給有著二十年經驗的老師傅了,只見他雙手不停地搓,揉,按,麵糰好像與他很投緣,乖乖地隨他折騰。等到圓鼓鼓的麵糰化身成長長的條子,只見他拿著一根細細的白線,用力拉緊後,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塊糯米糰拉成了幾塊大小長度,寬度一模一樣的年糕。

流水線似的工序還沒有完結,最後的畫龍點睛之筆就要交給我了。我拿起刻有福字的印章,沾上紅水(可食用的)輕輕地印在年糕上,陽光下,潔白的年糕鑲著鮮豔的福字,寓意來年日日高。

大人們憧憬著來年的美好願望。饞嘴的我卻一手抓起一塊沒有成形熱氣騰騰的年糕,往芝麻糖碗了重重的沾了一下,急切切地放入口中。小嘴巴包著年糕,用力地咀嚼著。年糕的韌勁有道,芝麻的脣齒留香,好吃的讓我無法啟齒。

大年七年級,年糕就粉墨登場了。炒年糕,湯年糕,煎年糕……但這些並不能抓住我的味蕾。我的最愛——煒年糕。生起熊熊烈火,去大缸裡取幾根自家打的年糕,洗淨,擦乾,放入火爐中,年糕開始了它獨特的處子秀。竹排霹靂啪啦的作響,大火中的年糕脫去了白面書生的模樣,搖身變成了黑臉大漢。掰開烤好的年糕,外焦裡嫩,再沾上細膩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綿滑的年糕久久在口腔打轉,似乎不捨下肚。

焦糯的年糕味,伴著淡淡的柴火味,與著濃濃的幸福味,新年開始了。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0

安吉素有“中國竹鄉”的美譽,筍宴在年味十足的節日是必不可少的。

筍宴是否豐盛,需要集聚了天時地利人與。如果今年是大年,那筍的產量會大大減少。大家會很自覺地不去採挖嫩筍,只是在竹子的最底部,挖幾顆小筍來解解饞,因為要保證竹子能夠有產量的成長;如果今年是小年,那我們就有口福了。各種筍,各種口味,都能讓你一飽口福。

筍宴的品頭在於品種繁多,開胃消食,老少皆宜。

冷盤有五香筍絲青豆,原味手剝嫩筍,麻辣驚雷筍,多味毛筍乾。小品後,讓你開啟味蕾,就要大開吃戒了。

油燜春筍,油光滑亮,鮮豔欲滴,濃濃的醬油汁裹著糖味,伴著新鮮的筍香,美妙的詮釋了筍的意境。

醃篤鮮,是冬季裡最有代表性的菜餚。春筍被剝去厚厚的外殼,冷水中浸泡20分鐘,這樣能夠鎖住它雪白的肌膚,真是一個美白的好法子。醃肉是入冬後就備好的,這時候就有用武之地了。三層的五花肉放入溫水中洗淨,去汙,倒入砂鍋中。筍要滾刀切,確保味道能深入骨髓。好菜是需要慢慢地燉出來的。滾開10分鐘後,小火慢慢的燉著,醃肉的香味已經瀰漫了整個屋子,肉的油膩早已被筍狠狠地吸走了,即是對手又是夥伴。儲存了筍的原汁原味,又混入了肉的香氣,真是極其融洽的伴侶。

爆炒二冬,即是冬筍與冬醃菜,鹹淡適中的味道,嘎巴嘎巴脆的口感,也是下飯的好選擇。

清炒筍衣,紅燒筍頭,蘑菇筍片湯……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做法,這裡應有盡有。所謂筍宴即是家宴,筍家族的外姓的,本性的,全部應邀而聚,歡慶一堂。

年味是過年能夠彰顯春節氣息、氛圍的萬千氣象;年味是人們表達內心歡愉、祥與的特殊的節氣味兒。我們所能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品到的都能留存在自己的記憶中。

舌尖上的安吉,舌尖上的年味,讓我記憶猶新。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1

小的時候,過年的樂趣就在於攥著有限的炮仗到處跑,慢慢放掉這些珍貴的東西,甚至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自己用舊書本,自己拾起那些沒有響的炮仗,自制炮仗,那是屬於我們童年的年趣。

慢慢的,我長大了,這時年味變了。我有了好多好多炮仗,但是卻再也找不到以前放炮的樂趣,於是我開始喜歡和很多人一起聊天,於是年味少了硝煙,多了歡聲笑語。

慢慢的,所有的同年人都各奔東西,只在那幾個少數的春節可以聚在一起,但是在一起怎麼也聊不起來了,好像以前的話題都變得無比幼稚,理想,未來這些好像已經不是他們談論的物件,錢才是他們心中的追求。於是,過年變成了我們聚眾“娛樂”的時候,於是過年是紙牌和麻將陪我們度過,當然那是以錢為籌碼的。

有時,我就在想,如果我們過年時,聊聊天,或者有興致的可以下下棋那將是什麼樣的局面?為什麼純粹的玩也要將錢扯進啦?

都說錢是一種既然人愛有讓人恨的東西,毛爺爺才是大家一直追求的東西。我不知道對不對,但我看出來這很符合現在很多人的觀念,在面對金錢總是十分矛盾。

我記得古代春節是用來走進訪友的,是人與人更好交流的時間,那時,過年是家人團聚,是親友互訪,但如今呢?過年是用錢鋪路的好日子,不管多有錢,也要響官員拜年,不管多大的官,也要向上司拜年。

年味在變,慢慢的,填進淡淡的銅臭味.....

不管喜不喜歡那是事實,大家都看得到,都選擇了預設

我看《超級演說家》,裡面劉媛媛的換很震撼人“我們每個人出生就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看著很大的話,但卻震撼這所有人,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改變身邊的人,進而改變整個世界?或許這樣就淪為平凡的人,但是想想我們本就是普通人,一滴水如何洗掉千百年沉澱的汙濁?

如果做不到卓越那麼就做一個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

如果你做到了卓越,那就用自己的力量沖淡那一絲銅臭。

莫要讓錢在感情中越滲越深。

因為純潔才是最美好的!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2

羊年匆匆地從指縫間就悄悄溜走了 ,很快就要迎來了猴年的春節。在人們轟轟烈烈準備一切來過好這農曆新年的同時 ,我總感覺生活比以前什麼都好 ,但再也找不回兒時過年的味道。現在幾乎天天能吃到魚肉,喝上小酒,過年了肚子裡也不缺油水什麼,花樣再多的酒菜 腹中也承受不了,而是唯一缺失了一種濃情。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愛農村,並不是沒有城裡人的命 ,說實在的,我花錢在自家宅基地蓋的樓房價錢去縣城買個房子也不成問題 ,況且又新添了部小車,歸根結底城裡人的生活沒有農村人生活的實在 ,因為農村裡生活在一起的人們,都幾代人相處了,那情結太深了,過年不是一家過,就像一大家子在過年 ,親情友情熱情沒有一點虛偽 ,而現在無法擁有這樣的大家,更得不到那過年的情懷,說這麼多,是為了證明年味漸漸淡化的原因。

以前 ,我們農村人過年了,大年七年級一早,小夥伴們就會出門去各家拜年問好,無拘無束就好像都是自家親戚一樣 ,走到一家 ,大人們就會拿出一些花生瓜子大糕(那年代過年才有的享受),口袋裝滿沒處放了才作罷 ,那不光是收到吃的.零食而是領不完的情 ,那過年的氣氛才是濃烈呢。

現在,好多人陸陸續續買房進城了,組成了新鄰居 ,居住多年的對門也不一定叫上名字 ,哪來像我們以前隨便進出鄰居家呢。農村也不再是從前的農村 ,年輕人去城裡多了 ,加上現在人常年奔波在外打工,難得春節一見,又哪能得到從前人的感情呢。親戚也好朋友也罷,頂多聚餐後立馬走人 ,因為有了新朋友應酬,哪能只去抱舊友呢,有時能捧場來過都說好了。

以上贅述 ,並不說明人類在退步,而是確實人間少了情,幾乎可以共鳴的年味淡了。現在的你我都不在乎吃喝,新年裡只要抓住少有或僅有的時間相互問候一聲,也是給過年的味道添加了上好的調料。

最後,在金猴鬧春的鐘聲還沒敲響之前,先向熟悉我和我熟悉的人拜個早年:新年好!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3

當收到一張張美觀精緻的賀年卡,接到一個個祝福新年的手機資訊,耳聞一聲聲叫賣年貨的吆喝,目睹一張張遊子回家過年的笑靨,我知道,鄉村臘月的年味越來越濃,春節正款款向我們走來。

走村串戶,家家都在為過年而忙碌著。那悠長、濃郁的年味,就從他們忙碌的雙手中流淌出來。雖然超市裡、集市地攤上食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但人們還是喜歡親手製作。做年糕,灌香腸,蒸點心,薰臘肉,炸肉圓,炒花生,爆葵花籽,陣陣香味撲鼻誘人。人們的臉龐寫滿了忙年的喜悅。許多農家庭院裡早早地掛晒著臘肉、醃製的雞鴨鵝魚,成為令人注目的風景。接近過年,人們逛超市、趕集市的熱情高漲,置辦年貨,添買新衣,大包小裹,滿載而歸。冰箱裡食物放得滿滿當當,等待春節全家團聚,大快朵頤。

回家過年,是每位在外讀書或打工的遊子的共同願望。那甜蜜、溫馨的年味,就從他們匆匆的步履中散發出來。村頭、路口、車站,寒風中站著翹首盼望親人歸來的妻兒、父母。熟悉的身影走近了,驕兒撲進爸爸的懷抱,父母滄桑的臉上綻開笑容,妻子害羞地瞅著丈夫。“回家過年的感覺真好”。一家人相擁著,一路上灑下歡聲笑語。“年”似杲杲冬陽,溫暖著久別團聚的家人。

除夕是新年的最後一道驛站。那芬芳、馥郁的年味在五彩繽紛的年文化中拓展升騰。除夕貼對聯,是辭舊迎新的開心時刻,也是忙年中最莊重、最細心的活。耐心地洗去陳聯舊對,去除灰塵汙垢,心懷虔誠,帶著祝福,貼上嶄新、紅紅的春聯。頓時,春聯伴隨著喜紙、窗花、花燈,熠熠生輝。那時,鄉村處處流淌著暖暖的中國紅。豐盛的年夜飯後,是萬家團圓的“守歲”之夜。中央電視臺多年來為人們奉獻出的一臺臺春節聯歡晚會,讓人歡樂開懷。新年的鐘聲敲響之時,鞭炮聲聲,此起彼伏,煙花繽紛,搖曳生姿。這是原汁原味的家鄉“年”味。

在期盼、忙碌、守候中,在熱鬧、斑斕、溫馨中,“年”歌唱著、舞蹈著、酡醉著,走進雲蒸霞蔚裡,走向我們。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4

在高三緊張的複習生活中,日子一天一天的往前滑過。看著日曆上新增的劃痕,羊年的鐘聲快要敲響,而我卻在空蕩蕩的房間察覺不到新年的氣息。

或許是因為作為高三的學子有太多的學習任務,讓作業掩蓋了過年的痕跡;或許是在偌大的城市卻沒有親戚的走訪,聽不到過年的腳步;或許是因為科技的插足,玩耍不再是幼時的簡單快樂……總之,在春節前夕,我感受不到這個節日該有的紅火。

猶記小時候,過年是我們小孩子的日思夜。過年,意味著可口的美食,意味著紅包裡的壓歲錢,意味著一年之中難得的團聚。年前,父母總會帶著還是小孩的我,佈置一大堆年貨,看著父母手上掛上一個個的袋子,在為如何帶回家而苦惱。那時家中還沒有車,要在春運前早早定好火車票,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從人群中擠過,找到位置。聽著火車轟轟的響,我的心也撲通的跳,期待快點到那個熟悉的站口。十個小時,對於一個孩子太過漫長。滿腦子都是新年的歡喜,腳尖觸到實地的那一刻,便猛撲進家人的懷抱。

沒有煙火的春節,當時的我,是無法想象的。叔叔家開的花炮廠,是兒時的過年的好去處。各式各樣的花炮,在地上或天上舞動著,拖著七彩的尾巴。那淡淡的硫磺味,是我心中最歡樂的年味,無可替代。

如今的我已經長大,不在是那個只知美食跟鞭的孩子。年的味道,是鼻尖的那一絲紅火,看見親人時迸發的迷人的香味。

高三的學子也許不該奢求假期,即使是這最紅火的春節,也應當它是一段潛心修煉。今年的年味,大概是作業冊的墨香,一絲清冷跟半點溫暖。原想讓這千年造出的漢字陪我聆聽新年的鐘聲,到達新的一年。

冷清的房間卻讓我陷入沉思。

帶著一絲負罪感,我終究是抵不過那濃濃的思念,坐上小車,走在通往家鄉的路上。高速公路上,車很多,車裡是跟我們一樣的興奮雀躍。這漫長的旅途是否值得?我走下車,看著滿天煙火,跟煙火照耀下的身影,心中釋然。

沒有家人,什麼味道都不是年味。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5

總感覺這些年,春節年味淡了。

過春節,中國人稱之為過大年,可見老百姓對春節之重視,場面之巨集大。

伴隨著改革開放腳步聲,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錢了,年味卻淡了,讓人遺憾。

從前,過春節時間比較長,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開始,春節就已經來到,這一天老百姓吃火燒、送灶君,祈求來年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小雞,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壺酒,年三十包餃子等。大年七年級到處作揖,即給人拜年,大年八年級開始走親訪友,從大年七年級到大年初五,這是春節最為隆重時間段。從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春節延續其,人們仍然陶醉在春節氣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節,是春節另一個高潮,之後春節過完。

從前,春節是隆重,剛到臘月,人們就開始“慌春節”,即心中就天天想著春節,臘月二十三之後,開始準備春節吃、用,無論家境富足和貧寒,都要盡一切可能,讓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從前,孩子們期盼春節到來。現在四十歲以上人,都會有這樣感受,兒時渴望春節到來。為什麼那個時侯孩子都渴望春節到來?因為那時,物質還不是很豐富,只有到春節才能夠吃到好吃,穿上新衣服。當然,家中大人也會向孩子許諾,只要努力、聽話,春節給你買新衣服、玩具等。

從前,人們過春節需要鞭炮聲助威,需要煙火添彩。現在,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增強,很多老百姓不再鍾情於鞭炮、焰火。沒有了鞭炮、焰火,似乎春節也不熱鬧了。

現在年味確是淡了。雖然過春節還要準備,由於物質豐富,手中有錢,隨手都可以買來,春節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就可以辦齊;平時,老百姓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節大吃了;從前,走親訪友才穿新衣服,現在,誰也不再穿舊衣服、補丁衣服,平時穿衣服和春節沒有什麼兩樣;從前娛樂單調,廟會、元宵節是人們娛樂好地方,好方法,現在,有電影、電視、網路多種娛樂媒體,傳統廟會、元宵節沒有了往日魅力。

年味確是淡了。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6

我的家鄉在華亭,在我們家鄉進入臘月門,傳統節日一個連著一個,年味一天濃過一天,傳統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也就更更加豐富多彩起來。

臘月初八這是華亭過年的前奏,這天要吃臘八粥,還要在臘八粥中放用肉餡包成的“雀頭”餃子。臘八粥用大米、穀米、玉米、紅豆、黃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之意;“雀頭”餃子用大肉作餡包成圓形雀頭狀,表示能消滅危害莊家的麻雀(據傳說臘八這天見不到危害莊家的麻雀)。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奏事的日子,傳統的小年,又名辭灶。華亭人對過小年非常重視,這天早飯要吃攪團,有盼望團圓之意。街面上有售賣的麥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又粘,相傳送灶時給灶王爺吃甜得粘住嘴,就不會向玉皇大帝告人間的狀。送灶的時間大約在傍晚,家家都要擺祭品,放鞭炮,意味著過年開始。

臘月的日子長翅膀,一飛而過。轉眼已到除夕之夜,家貼對聯,掛紅燈,張燈結綵;戶戶圍著餐桌、抱著電視守歲,放開肚量喝酒吃肉,毫無顧忌縱情歡樂,一年中所有的辛勞、煩愁在這晚煙消雲散,所有的豐收、喜悅在這一刻被無限放大。

正月七年級是新年第一天,家鄉的人都有“迎喜神”的傳統,吃過“拉魂面”之後,村裡的人個個穿戴一新,喜笑顏開,牽著或趕著身上披掛彩紙摺疊的紙扇的牛羊騾馬,浩浩蕩蕩的向預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進發。這是為驅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沒病沒災。

元宵節那天,大街小巷馬社火、高芯子、車社火排成長隊、綿延不斷,鞭炮、鑼鼓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又一次將過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戶戶點燃用玉米、蕎麵捏的燈盞,小孩挑著紙糊的燈籠盡情玩耍,燈光、月光、星光融為一體,相映成輝。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過年最後一個節日,這天華亭農村有“燎”的習俗。婦女們使出渾身解數提早用雞蛋殼、五色紙糊好“疳娃娃”,男人們則割足枯蒿茅草為“燎疳”做準備。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著“疳娃娃”玩耍,看誰的“小媳婦”、“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門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當第一堆疳草點燃,聽到有人大喝“燎疳嘍——”,家家戶戶便都點燃疳草,霎時間熊熊焰火映紅村子,照亮天空。人們爭搶著從火焰上一躍而過,以求燎去病災,燎紅日子。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7

本來,在記憶中春節是這樣的。

老屋裡很是熱鬧,儘管沒有各種霓虹燈點綴,但足夠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氣洋洋。門前的竹竿掛滿鞭炮,孩子們在井口旁邊玩耍。到除夕上午,各路宗親便從外地,從城裡趕回來參加祭祖,沒有禮炮,沒有奏樂,只為團聚。在我記憶中除夕或者過年的八九點鐘,便會有各種雜技表演,但也許這只是我記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

如今的我已然將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經不一樣。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們神色匆匆,點燃香燭,長者引領晚輩三鞠躬,少些紙錢,放鞭炮,於是便走,不復以往之香火裊繞,人聲鼎沸。

除夕夜,人是團圓,但吃完團圓飯,人們便各自活動,大人們打撲克,孩子們奔向網路,以往家人圍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復存在。大年七年級,傳統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該如此的我還是像機械般起床,過我的學習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還是我長大?

或許年味根本沒有淡,因為除我看到的祭祖的簡化、焰火的漸少,還有我看到的各種新奇的過年方式。人們開始習慣過年旅遊、過年學習、過年運動,牌桌上人是越來越少,電視前的人也是越來越少。從此來看,年味真的沒有淡。我當初下結論說年味淡,也許是我一時寂寞看到片影便妄下結論。

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年齡是大不少。我已不如兒時天真,當時的我可以拿著鞭炮於各家各戶間串門,在想點燃的時候點燃。現在的我如果這麼做卻一定被說幼稚。的確,我必須為這長大作出犧牲。但是如果僅從年齡上看我是長大,如今我是高中生,壓力令我身不由己,我無力去管得傳統這些東西。相對於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我也難體會其萬里歸家只為一聚的艱辛,我沒有像他們一樣的閱歷,從心底認識到家的溫暖,那麼我其實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團圓之時感受到過年的溫暖,卻沒有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於各種傳統的變遷,但也不像老人般懷古傷今似的,過年對於我來說,我認識到的是傳承的力量,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維繫團結的力量,這是我無法否定的。僅僅從我的微薄閱歷來看,年味沒有淡,是我沒有真正長大。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8

現在的年,已經沒有當年的濃郁的味兒。

“從今天起,我國正式進入春運高峰,今年乘客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3%……”廣播裡、電視上,都在傳播這樣的訊息。年味開始醞釀起來。

會有親朋好友來我家拜年,熱鬧增添一點兒“年味”,但奇怪的是,來的人不少,送的禮不少,待的時間很短,說的話很少,好像禮到任務就完成,給人的感覺就像還個禮走個過場罷。

我們也會去親朋好友家串門,好多次我剛坐下甚至還沒坐下,主人像是有很多事情要辦一樣的,我們茶杯還沒捧上就離去。

劉少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寫過年的情景是人們從臘八開始就醞釀年味,炒瓜子磕花生串門聊天,熱鬧得不亦樂乎,儘管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很貧乏。而現在,送禮幾乎成串門的唯一目的。

唯一比過去更有“年味”的就是大量購置年貨。人們刷著貴賓卡、會員卡,把一推車一推車的年貨搬回家。超市裡的人們洋溢著物質滿足後的笑容,卻因失去精神的傍而顯得僵硬沒有感染力。

大年夜一直到年五,酒店的座早就被定完,大家去飯店吃所謂的年夜飯,看似“年味”很濃,但在情感還沒來得及充分溝通就該散,各回各家,依然冷冷清清,第二天又得跑幾家親戚,送禮呢。

“年味”發展至此基本算是到高潮,但它像一隻未熟透的蘋果,吃起來酸澀澀的。

還是以前小時候的過年過癮呢。雖沒有那麼多好吃的零食也沒有飯店裡的美味佳餚,但兄弟姐妹們一塊兒放兩元錢一包的小煙花能玩得痛痛快快,拿上個小電筒就可以去幽暗處探險,一副殘缺的撲克牌可以打到凌晨,一瓶可樂就讓我們心滿意足,一個小紅包就讓我們對新的一年憧憬無限……大人們圍坐在一起,像有講不完的話……那種心心相通毫無防備其樂融融的氛圍裡才有真正的“年味”。

現如今,很多過年時的儀式都開始簡化甚至省去,貼春聯、迎灶神、祭祖宗、喝臘八粥的習俗都少見,人們認為這些太形式化,那麼請問,實實在在的東西究竟在哪裡呢?

當外國為中國春運規模之大而感慨,連紐約帝國大廈都為中國年而亮起喜慶的紅燈時,他們是否知道,中國年的“年味“已經一年不如一年呢?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19

最喜歡過年的味道。快到新年時,那熱熱鬧鬧的景象無處不在。大街上,更是人滿為患。最擁擠的,就是各家大大小小的超市,全是採購年貨的人,商店裡各類物品都供不應求,超市老闆往往會趁此機會大撈一筆,但採購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每到過年,奶奶最喜歡往超市跑,有事沒事就跑去轉轉,就喜歡那熱鬧的氣氛。奶奶手提一隻竹籃子,在超市轉悠,另一隻手則拿著一張廣告紙“年貨大減”,在精打細算一陣子後,便跟著人流,一會兒就裝一籃子東西提回家。我總忍不住,東翻翻,西找找,一袋子零食不免讓我有些失望。第二天,拿回來的都是些魚啊,肉啊。第三天,就都是包裝精美的禮品,什麼紅酒啊,廣柑啊,鹽水鴨之類的。第四天,我眼前一亮,都是一些非常喜慶的小玩意,紅底金字的福字帖,可愛的玩具小金牛和小紅牛,大紅色的燈籠,塑料爆竹,春聯,金牛的剪紙,中國結等等一堆好東西。這下我可樂壞,馬上忙活起來:窗子上貼上金牛剪紙,馬上就覺得家裡又多份喜慶;大門上貼倒福字和春聯,我的臉上也是喜洋洋的;書桌上擺上一對小牛,書架上掛著一串爆竹;連晾衣架也被我掛上中國結和紅燈籠。家裡,馬上有“年味兒”,我嘴裡也輕輕哼著那支小曲兒《你最牛》。

和家人逛街時,可以看到,無論是大小商場,還是新店開張,都掛上燈籠,貼上福字貼,一片熱鬧的紅色。往往那燈籠上都寫著幾個金字:恭喜發財,生意興隆。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也讓我感受到即將過年。瞧,那邊一位年輕的阿姨身穿大紅底,金色花紋的旗袍,戴著中國結式樣的耳環,手提一個小巧玲瓏的紅包,無不為這即將來臨的新年增份光彩。這被染紅的大街,更是年味兒十足。

飯店這段日子生意也格外興隆,請客吃飯大出血已經是家常便飯,飯店天天爆滿,老闆樂得合不攏嘴。大過年的,年夜飯尤為重要,兒女在外工作一年,難得回趟家,吃團圓飯自然不能含糊,找一家好飯店,辦得熱熱鬧鬧的,那是在所難免。要訂好飯店,還得抓緊時間,晚,就只能在家裡吃,有些人甚至幾個月前就訂好位置。在爆滿的飯店裡,那花樣百出的菜名,如“五福臨門”、“牛氣沖天”等,更是讓我感受到深深的“年味兒”。

“年味兒”是過年不可缺少的調味劑,讓過年熱熱鬧鬧,開開心心。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20

又是一年除夕將至,我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

剛到老家,爺爺忙起來。他帶我去商店買“福”字。經過爺爺一番叮囑,我們開始認真貼“福”。爺爺說“福”字是帶來吉祥幸福的,能祈禱在新一年過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貼,我們一聽,幹得不亦樂乎。我拿來一張金“福”字,往上貼時,爺爺說該把“福”字倒著貼,才能“福到”。我聽,恍然大悟,原來貼“福”字也講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門上倒著貼“福”!

除夕這天,奶奶忙起來。她把磨好的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紅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鬆糕的原料。爺爺早已在灶前把火燒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盆放上去。一會功夫,熱氣騰騰的咖啡色的鬆糕出鍋。我看得眼花,來不及歡呼,奶奶又嫻熟地撒上芝麻﹑紅棗。在一旁的我早已饞,趕緊切下一塊嚐嚐,嗯——又香又甜,又鬆又軟,好地道的家鄉民間口味!

中午,奶奶用紅薯粉做紅薯餃,餡是蘿蔔﹑瘦肉﹑豆腐﹑烏賊幹,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傳統的調料。一段時間後,奶奶把一個個紅薯餃放入蒸籠,過一會,籠周圍散發出陣陣香氣!出籠後,只見個個晶瑩剔透的紅薯餃衝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為快,夾一個放入口中大嚼起來,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滿頭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對我笑笑說:“孫子,多吃點,這可是家鄉的特產,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過年,我們家都會收到壽桃,這是50﹑60﹑70﹑80﹑90甚至100歲老人的子女把壽桃送遍整個村子,他們送來時臉上洋溢著笑容,能讓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衷的祝福。分壽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長壽”。今年是奶奶70大壽,爸爸和爺爺挨家挨戶地送壽桃,增進鄰里之間的親情友情。家鄉過年的味兒就是也不一樣越!

初八,祠堂裡又開始唱戲。祠堂裡樓上樓下是人滿為患,笑聲不斷傳來。我看一會就不看,因為我看不懂,也許是我沒耐心,只能看熱鬧。最後只剩下媽媽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鑼鼓聲、二胡聲還能傳出來很遠。整個祠堂則五彩繽紛,臺上的戲子演得惟妙惟肖,贏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

初九,我們全家又踏上回常州的旅途。可家鄉熱鬧的情景像電影一樣浮現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濃!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21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已這首家喻戶曉的歌曲點燃新年的號角。

——題記

年味是什麼,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小時候我們期盼著過年,因為有著新衣服穿、有著壓歲錢花可以去買各種各樣的玩具。這便是我們小時候的年味。當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社會的進步,我們對於新年又有了新的期盼那就是新年裡各種各樣的娛樂節目。而我們的年味也在有著變化,時值現在當一切的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都變的很平常似的,那我們的年味又是什麼呢?

於是我不顧室外的烈烈寒風,行走在村頭、街道去尋找那新年的年味,望著那每家每戶紅燈籠、紅對聯以及那小孩的嘻笑聲鞭炮聲,以及那老人坐在自己門口望著村口的眼神時。我似乎有所感悟,是少了那每年外出的人員。

當你的一聲“爸媽”我今年我不回來了你可能永遠不知道你父母那黯然底下的情緒。當你的隨口一聲“爸媽”我想回來吃到你們包的餃子時,而你的父母不顧時間的緊湊去給你做。當你的一聲“爸媽”下雪了回村的路有點滑,而你的父母不顧室外的冰天雪地去給你除雪開闢進村的道路。這便是我們現在的年味,享受每年短暫的與父母子女的相處,享受那家的味道家的溫馨。

不管你是工人、商人、學生、老闆還是各個行業的精英。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請你不要一笑而至,而是拿起你手中的電話訂購一張回家的車票,或者是拿起你手中的電話給你拿年邁的父母打個電話。或許你的父母就在電話那頭等著你的來電。

回家吧,家裡有著那牽掛你的父母及子女。回家吧,家裡有著你那百吃不厭的年夜飯,家裡有著你那魂牽夢繞的人們。回家吧,你那年邁的父母還可以過多少個春節?子欲養而親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止別讓愛等待太久太久!

願天下間的遊子,都能夠早日回到家裡面,父母對我們最大的期盼不是聞達於諸侯而是苟活於全世,我們給父母最大的禮物不是金山銀山而是我們能夠平安到家!

除夕夜,萬家煙火齊鳴構造出一幅幅美麗的景象。這是闔家團圓幸福快樂的象徵,這是人們對新年美好未來的象徵。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22

久居鬧市,總感覺年味越來越淡。驀然發現,城裡到處掛著紅燈籠。咿呀!又要過年了,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競舞比對的鞭炮煙花,將會為新的一年叩開希望。

年味是一卷泛黃的刺繡、樸素的針腳,蜿蜒著兒時的快樂與童真。兒時的年味讓人懷念,雖然那時候物質生活簡單,但那個純真歲月,卻讓我們一生都銘記、回憶和眷戀。

一進臘月門,濃濃的喜氣與忙碌熱鬧非凡,紅紅的燈籠、春聯和福字,陸續走進千家萬戶,裝飾著來年新的希望。我和何賢輝、唐正平等同學發小,會乘交通車在鹿井下車,再步行跨過省界到十公里外的湖南汝城集龍買鞭炮,那時候集龍的鞭炮包裝精緻,炸響聲更脆亮、更喜慶。

家人們開始忙碌各自的分工,爺爺和父親把從山上砍下來的圓木,用斧頭劈成一段一段的柴火,整齊地擺放在牆邊,我也會幫著幹;妹妹的活計主要是搞衛生;外婆把糯米煮熟後撈出瀝乾,然後叫上媽媽和隔壁的朱阿姨,把熟糯米抬到古亭老表家裡的石舂上抖餈粑。我最喜歡吃外婆做的餈粑了,放一點紅糖和芝麻,又粘又香甜的,那是一種說不出的美味。

除夕夜,屋子裡熱氣騰騰的。母親包好餃子,外婆燒著柴火,歡樂的餃子煮在鍋裡翻滾。撈出餃子,全家人笑著、吃著、鬧著,就像一場盛大的聚會,此時有種暖暖的愜意在心間漾開,這是年味的快樂與幸福。

雖然再也看不到爺爺、外婆忙碌的熱鬧勁了,卻依然感受到母親的溫暖。過年再忙,母親都會準備好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著,笑著,除夕年飯就在快樂中度過。感恩幾十年來,母親始終如一地讓我在濃濃的親情裡享受到她的愛意。

從年三十開始,放煙花,除夕,迎客,拜年,一直忙碌著,一撥客人走了,下一撥又接上。在忙碌中不知不覺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零星的鞭炮聲依然不時入耳。年華又添一歲,時光依舊如水,新年新希望,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裡收穫更多。

年味是一歲中最濃重的一筆,臘八、辭灶、除夕、守歲。年復一年的年味,在歲月更迭中擁有了更多的智慧與精彩,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祥和而溫馨的幸福。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23

快要過年了。老人們都按照習俗操辦一些年貨。今天,我和老媽去幫姥姥,姥爺做麻花。

做麻花主要就是搓和炸。姥爺讓姥姥搓,自己去炸。可姥姥去不同意。原因是怕姥爺炸糊或是不熟。最後,姥爺同意了。於是,我,老媽,姥爺三人負責搓麻花。姥姥自己負責炸麻花。姥姥給我們端來一盆面。姥爺把它們切成了一條一條的,老媽和姥爺開始搓麻花了。我看著她們搓出來的麻花心裡真是急啊。我邊看邊問姥爺怎麼做。姥姥耐心地說:“把小塊面搓成細長條,握住面的兩頭,向相反的方向搓。然後,提起兩頭面條會自然捲到一起,形成麻花擰勁狀。”我邊做邊看姥爺做。姥爺也一次次耐心的教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次的實驗。我終於成功學會了。我把搓好的麻花小心的放在手心裡給姥爺看。姥爺樂呵呵的表揚我:“哦,哦,真不錯,有點傳統麻花的意思了。我外孫真聰明啊!”老媽也複合“是啊,是啊,真不錯啊!”終於學會了,我興奮拿著自己搓的小麻花坐在沙發上。開始漫不經心的為自己的小麻花編了首歌謠:“都說麻花兒香,香裡帶著甜,都說麻花甜,甜裡透著香……”我的歌聲引來姥爺的讚許聲和笑聲。

我忽然感覺姥姥一個人在廚房挺孤單的。就拿著搓好的麻花。去找姥姥了。看著姥姥熟練的把麻花放油鍋裡,那小麻花在油鍋裡上下翻滾。一會就變成金黃色。我心裡癢癢的,就問姥姥能不能讓我也炸上一根姥姥開始說不行。因為怕我被油燙,說要過年了。可姥姥哪能經起我的軟磨硬泡。最後,姥姥教我:“要貼著鍋邊慢慢的放進去,一定不要往裡用力扔。那樣會濺起油花的。”我按著姥姥的方法。慢慢的將一根麻花放進油裡。我繼續往裡放。放了幾根之後,姥姥叫我停下了。說不能放一子放太多。一會我放的麻花就飄了起來。一會就變黃了。等它一出鍋。我就拿出姥爺和老媽嚐嚐。看著姥爺和老媽都十分高興。我也特別高興。我看搓成長條的面,真的像長鬍子。就將它貼在了鼻子下面。做成了白鬍子。大家被我的幼稚舉動笑的前仰後合。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姥爺,此時也盪漾著無盡的笑容。最後,連我自己都被逗樂了……

這次幫姥姥炸麻花。我學會了好多東西。我決定去建意奶奶也炸麻花。因為,這麻花炸出了歡樂。炸出了知識。炸出了團圓。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24

在城裡工作這些年,我幾乎每年都會回家過年,因為我喜歡鄉村濃濃的年味,喜歡跟親人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在熟悉的城市,每天看著感覺都是一樣的,風景沒有太多的變化,超市裡各種各樣的食品一年四季都有,只有你想吃隨時都可以買到,沒什麼特別之處,感受不到過年的氛圍。

而在鄉村,過年和平時是大不一樣的,儘管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到了臘月,居住在鄉村的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準備各種各樣豐富的年貨,家家戶戶門前院後都掛滿了臘味,處處飄逸著濃濃的年味。身在異鄉的遊子也會趁過年回來與家人團聚,孩子們更是開心不已,不但可以穿新衣、嘗美食,還能領到長輩給的壓歲錢,那種快樂的童年伴隨著孩子長大。

到了除夕那天,該準備的年貨基本上準備好了,這一天除了每家每戶貼對聯,最重要的節目就是吃年飯。父親的毛筆字寫得非常棒,每年都有人拿著紅紙上門求父親寫對聯,父親從來不會拒絕,總是認真地幫人寫。父親說,能夠幫助人就是一種快樂,如果幫助人還能得到讚賞,那更是一種高境界的快樂享受。快天黑時,鞭炮也熱鬧地響了起來,家人快樂地圍在一起一邊烤著炭火,一邊吃著溫馨的年飯,其樂融融。

正月七年級大早,人們便以激烈的鞭炮聲來迎接新的一年,有人凌晨就開始放鞭炮了,放得越多,就代表家裡越富有,越喜慶,誰也不甘示弱,整個村莊都是鞭炮的響聲,熱鬧非凡。早飯後,晚輩開始給長輩拜年,見面一般都說一些祝福之類的吉利話,長輩會給晚輩發壓歲錢,拿出好吃的食品招待,並留晚輩吃飯,當然晚輩也會回請長輩。到了八年級,一般都會去一些親戚家拜年,當然還是按晚輩先去的順序,拜年的習俗很早就流傳下來了,讓近親可以相互拜訪交流,增加彼此的感情。濃濃的年味一直持續到元宵才會漸漸散去,又開始一年的勞作。記憶裡的年味永遠是那麼美好。

隨著春節的逼近,母親的電話一個又一個地打來,跟我說起了家裡做好臘肉、香腸、臘魚、臘鴨等,還做各種美味的特色小吃,催著我早日回家。年味在我心中也變得越來越濃,歸鄉的心情,也變得越來越激動。

我喜歡鄉村濃濃的年味,就像母親常常喜歡我回家一樣。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25

春節已過去一個月了,但年的氣息依然在自己的腦海中回放;慢慢滲透,漫延到生活的每個角落。然而,最有意義的是兒時香香的年味,從臘月開始,節日味全部跟著年關的腳步來臨而開始瀰漫,充滿每個感官。多少年,沒有細細地品味過年的味道了。

每年的匆忙伴隨著年關而至而止,卻又隨著年關的離去而匆忙。而今,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在購置年貨,大小商場年味十足……猛然發現,兒時的我是多麼地渴望年關的來臨。

記憶裡,放寒假時也是快要過年時,同時,臘月也是我最開心時。如:臘月初七、八,我記得;大人們常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所以,母親要做好多粘饃饃給我們吃。有白饃、黃饃,真的好吃,就像過年一樣。等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家家開始做豆腐,我記得:頭天晚上,母親要把豆子泡好,至少能有小半缸,這也算是做豆腐第一道程式。第二天早上,母親起來就開始忙碌,在我家的廚房內有一磨盤開始磨豆腐,我呢,給母親打下手,把泡好的豆子一勺一勺放到磨眼裡,母親推著碾子,轉眼間,被碾碎的豆子像瀑布順著磨盤夾縫嘩嘩流下,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我和母親輪流推碾子,一圈一圈地推著,一點兒都不覺得累,好開心!大約小半天,做豆腐的第二道程式基本完成。接下來就是做豆腐的關鍵時刻,把磨好生豆漿高溫加熱,你就看吧,那熱氣,一層層;一圈圈;像霧、像雲、像風,散發整個櫥屋,暖暖的。我張開雙臂,擁抱著美好的時刻,陶醉著;快樂著;看著母親臉上滿是汗水,這麼辛苦,心裡很感動。接下來就是點豆腐,又可以做成水豆腐,大豆腐……工序一道比一道複雜。到了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嚐母親為我們做好的豆腐腦,水豆腐,還有香噴噴的豆腐皮兒,真的好幸福,好難忘。到了臘月二十八、九,我家又開始忙碌起來,殺公雞、宰年豬、我和妹妹剪窗花,貼對聯、掛紅燈……到三十晚上,包餃子、吃年夜飯、放鞭炮。真的特別有趣,有意思。那種家和萬事興,團圓幸福的感覺至今難以忘懷。

小時候盼過年,想過年;長大了,年的氣息也越來越淡,淡到過不過年都似與我無關。但是記憶裡的年卻還是那麼的濃厚,那麼的溫馨,那麼多的快樂!其實,我知道:記憶也就只能純粹的屬於記憶了,再溫馨也是記憶。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26

“陸稿薦醬鴨”傳承了幾百年,它的味道和它的名氣一樣,永遠烙在了我們老嘉興人的心中,在原嘉興北麗橋堍的“陸稿薦”永遠定格在人們的記憶當中。

時境變遷,當年國營的“陸稿薦”隨著城市建設的拆遷“陸稿薦醬鴨”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時漸漸地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一位年輕的嘉興企業家成明榮老闆為了傳承嘉興我本土文化,為了使家喻戶曉的“陸稿薦”品牌繼續傳承下去,原來搞食品行業的他毅然挑起了這歷史的重任,1998年的年底在月河荷花橋堍(離原來的老店地址差百來米)開張了一家“禾城陸稿薦酒樓”,沉睡了十多年的陸稿薦打開了塵封的歷史——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稿薦醬鴨店為陸氏夫婦初創於康熙二年,即1663年,至今已有330多年曆史了,上百年來,嘉興的醬鴨產量以“陸稿薦”為大宗。根據老人的回憶,陸稿薦醬鴨呈褐紅色光澤,油潤光亮,入口肉質酥嫩,鹹甜適度,清醇香美,表裡皆鮮。

為了使這酒樓傳承嘉興的特色文化,把陸稿薦醬鴨作為主打品牌,雖然現在的“陸稿薦”的經營方式改成了酒樓,但酒樓的老總沒有一味專著商業經濟,而是怎麼樣重振“陸稿薦醬鴨”挖掘沉澱了的歷史文化為己任,為了“陸稿薦酒樓”和傳承嘉興餐飲文化,成老闆以厚禮高薪請來原“陸稿薦”老師傅傳授技藝,指導製作傳統特產“嘉興醬鴨”。老店名牌,價廉物美,生意興隆,事業發達。與此同時再出新招“嘉興船菜”,在政府支援幫助下,合作使用十多條船,把遊覽、餐飲融為一爐,自“會景園”起航,從“環湖”景點到“環城”景點連瑣一線通,為嘉興旅遊事業作貢獻。他獲得在月河街結交多年的朱樵、金睿等嘉興文化名人大力支援,把陸稿薦醬鴨的文化品牌一炮打響!使得嘉興的老字牌“陸稿薦”重振雄風!

多少濃縮的歷史隱藏於尋常的月河巷陌之中,有多少古風遺韻承載在白牆黛瓦之間。作為江南水鄉的歷史文化古城,嘉興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一個老字牌的“陸稿薦”醬鴨濃縮和承載了它幾百年的歷史文化。

當夕陽西下時,駐足荷花橋堍時,百年老字號“禾城陸稿薦酒樓”倒影在橋下的大運河裡,她沒有被河面波光瀲灩而消失,而是和千年的運河裡的水一樣,傳承著文化,傳承著她美麗的故事……

年味經典散文欣賞 篇27

進入臘月,年味漸漸濃了,集市上春聯,福字,年畫,鞭炮……各種年貨應有盡有。走街串巷賣年貨,小販的叫賣聲響亮入耳。單位裡開始了年終總結,為放年假而做準備。小孩子身穿新衣,手持氣球,花枝招展地喊著跑著玩著。交通運輸部門在精心地做著春運的準備工作。各家各戶都在衛生大掃除,購買年貨,準備過一個幸福祥和的春節。在外打拼的遊子們都懷揣掙來的錢,準備啟程回家去和父母妻兒團聚過年。然而,讓我覺得年味最重的當屬回家過年不停點的腳步聲了。

這些年我下崗後,為了生計幹起了開出租車這一行,幾年下來,勞累的工作讓我真正的領會到了掙錢的不易。我開始了算計著花錢,為了省下回老家過年的費用,我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年了。父母打來電話,說他們年事已高,沒多少活頭了,想讓我們今年回老家去陪他們過節。想想他們說的很有理,也真該回老家看望他們一次了。於是,我就答應了他們,並決定利用春節前的這段好時機,趕緊掙個路費,離年近了再動身回老家。

臘月二十一這天,我和往常一樣去火車站攬活兒。一整天乘客不斷,儘管很累但也掙了不少錢。夜深了,別的“的哥的姐”都回家休息了,為了再多掙一些錢,我仍在堅持著。此時,又一趟列車進了站,不一會兒從驗票口湧出了一股人流,“呼啦”一下我的車子被六個人圍住了,爭著搶著要乘我的車。我仔細一打量,他們中有一個戴眼鏡的中年人領著一個瞎女人,另外四個是農民工模樣,我就勸他們:“別爭了,你們所說的路程都很遠,我也累了,也不願再跑遠途,乾脆這樣吧?天這樣晚了,您們先住下,明天再坐公交車走吧!這樣做是對你們好,你們也輕鬆,還會省些路費。反正就到家了,還在乎這一晚上?”

那幾個農民工聽了我的話,異口同聲地說道:“謝謝您的關心,告訴您老兄,我們不會住下的,快過年了,就想早一會兒看到親人,我們不在乎錢,現在我們是搶時間趕路。這樣吧!這位大姐行動不方便,您把她們送回家得了,我們連夜步行回家去,幾十里路天亮就到家了。”說完,揹著大包小包急匆匆地消失在夜色中。

我看著他們的背影呆在那裡,他們的腳步聲裹著年味向我撲面而來,我無比感慨地自言自語:“是啊!年真的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