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荀子之《勸學》的賞析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1.47W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大家一起來看看荀子之《勸學》的賞析

荀子之《勸學》的賞析

《勸學》中心論點突出,層次井然,說理透徹,善於運用比喻,將議論引向深入,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中,《勸學》為開篇之作,是我國教育史上開個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說的“學”是包括知識的獲得與道德的養成兩方面的,把學問道德聯成了一體。在《勸學》裡較全面地闡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論證了學習的重要性、態度、方法、內容和目的。中學教材一般是從其中的十五段中節選第一段和第六段的前一部分。這篇節選文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應持的學習態度。指出為學必須持之以恆,積少成多,用心專一。

全文共有四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

下面的部分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幾個部分展開論述。中心論題和各部分之間是總分的關係。

文章開篇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學習的作用。他在文章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並且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措辭以示鄭重,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是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針對人們學習上常出現的不能持之以恆的現象,很具針對性。因而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闡述,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意義

文章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來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和提高。用比喻的手法告訴人們,任何人通過發奮學習,都能進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今日的自己可以勝過昨日的自己,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使人受到很大的啟發和鼓舞,催人奮進。不過,要實現“青於藍”、“寒於水”,決不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要堅持不懈,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句緊扣中心,深刻有力地論證了學習不可以停止的道理。比喻手法的運用,靈活自然,生動鮮明。

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晒乾了,也不會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荀子主張“人性惡”,但他認為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即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接著文章又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製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同理推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只有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上文,緊扣中心,條理清晰。

 第三段,論述學習的作用

學習意義重大,那麼,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比喻,展開論證: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都收穫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著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並非人的本身有什麼特殊之處,而是因為“善假於物”,憑藉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於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於利用學習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和中心是一脈相承的。

  第四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文章先正面設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不承認“天生聖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聖人的思想。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塗之人可以為禹”。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遙相呼應的。

接著,文章又從反面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進一步說明積累的重要性。一正一反,相對照,更具說服力。接著文章反覆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捨”的重大意義。此外,學習要做到“不捨”,除了積累,還必須專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專一”與“不專一”,“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全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精警動人,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透徹、深入淺出、耐人咀嚼。通過一層一層的比喻,反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手法運用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和充分的證明。荀子這種用比喻說理的寫法,在其他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是罕見的,應當說這是他的一種獨創,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