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化學課教學反思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1.58W

教學反思是教師反思教學工作的過程中的好與不足之處,針對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提升自己的一種方式。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化學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化學課教學反思

  篇一:化學課教學反思

一、應用資訊反饋原理調整教學

化學教學與其它任何教學一樣,只有通過反饋資訊才能實現調控。化學課堂教學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是否能達到這個教學目的,需要課堂上隨時瞭解教學現狀,找出現狀與達到目的之間的差距,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就必須應用反饋資訊原理作為主要手段,以便經常取得反饋資訊,對課堂教學做到有效控制,保證教學過程處於最佳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反饋的資訊(如課堂提問、實驗操作、課堂練習以及學生的臉部表情變化等)改變和調整教學,對教學進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師必須採取多種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提供正確的反饋資訊,迅速而有效地調整教學,保證課堂教學過程的資訊流處於最佳傳輸狀態,獲得最優教學效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偶發事件,使原來設計方案中資訊的傳輸程式受到衝擊、干擾甚至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當時的反饋資訊果斷地採取隨機控制的辦法,改變、調整資訊的傳輸程式或資訊傳輸手段,以保證教學效果不受影響。

二、設計好化學教學方案

化學教學方案的設計是根據化學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情況,以及教學條件和環境,並預測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引起的教與學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學方案的 “藍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 1)要熟練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對教材的高度熟悉,對教材相關的知識點做到博學精通,心中有數,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絡,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就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例如,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卡殼了,怎麼辦?或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或變換角度等。這些都必須熟悉教材才能辦到。

( 2)要熟悉學生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及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同一個問題,由於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的動向。

( 3)要充分備課。備課實際上是在腦海裡活現上課情景,既要把講課的內容、方法、步驟仔細推敲、揣摩,又要在頭腦中裝著學生,形成一個在腦海中上課的情景。例如,當教師講到某個地方,學生會提出什麼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後該怎樣歸納等等。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 4)對演示實驗有充分的準備。演示實驗是化學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演示實驗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所演示實驗的目的要求、儀器裝置、實驗藥品等做到心中有數,準確無誤,並從實驗效果的直觀性強、實驗簡易快捷以及確保實驗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預備實驗。

( 5)加強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知識就是力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識作為前提條件的。因為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擴充知識面,具有廣泛的知識,才能對學生進行解惑,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發生的問題。

三、掌握化學課堂教學的應變技巧

課堂教學能否做到隨機應變,常常是判斷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標誌,能做到這一點,除了前面提到的兩個方面外,還必須要求教師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對課堂教學能做出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和恰當的處理方法。化學課堂教學中偶然性的產生因素較多,教學失控的原因複雜,但一般出現較多的情況有以下幾點:

( 1)對學生認識能力評價過高,疑難問題教學處理不好,課堂教學陷入被動。

( 2)對學生認識能力評價過低,教學過程激發不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陷入“鈍化”狀態。

( 3)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個別學生的回答和發問或遠離主題,或虎頭蛇尾,不著邊際。

( 4)對實驗探索不足或裝置條件不具備,導致課堂演示實驗失敗。

( 5)學生求異思維活躍,提出許多超越知識體系範疇或教學進度的問題。

如何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偶發事件進行隨機調控,下面我就化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偶發事件提出幾種應變技巧。

(一)繞道迂迴,調節難度。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當原來設計的問題失去對學生思維的鍛鍊效能時,應及時調節難度。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要適當變換角度或適當補充鋪墊,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過於淺易,要追加問題,以調節難度,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因勢利導,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過程中,由於突發事件的發生,使課堂陷入被動,這時可想辦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勢利導,把出現的事情與教學聯絡起來,扭轉被動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實驗時,由於客觀原因實驗不成功或出現結果異常,學生議論紛紛,這時教師可馬上話鋒一轉,叫學生回答實驗為什麼不成功,這樣可引導學生從反應的原理、實驗裝置設計、試劑的選擇以及條件的控制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同樣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製造氛圍,創設情境。沉悶的課堂氣氛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但過於喧譁的課堂又難以使學生冷靜思考,及時把握教學中學生的情緒,及時調控課堂使學生的思維保持興奮活潑狀態。如在課堂教學中,將實驗設計更具有新穎性,儀器安裝更具有審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規範性;將思考問題的設計帶有連續性、階梯性、跳躍性;教學語言的選擇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懸念的巧設和思維路徑的變異等都是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有效途徑。

(四)當機立斷,對症下藥。當學生的發問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據要求必須做出明確回答時,應當機立斷,給予果斷的肯定或否定的答覆,以避免因猶豫不決而帶來的課堂混亂和學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對關鍵之處學生答非所問時,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發現問題癥結,採取針對性措施。總之不能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把教學的主動權始終控制在教師手中。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求教師具有較好的教學藝術,教學藝術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師高尚的修養、深厚的功力、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為基礎的,在教學過程中,要作到對教材的高度熟悉、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對知識的科學態度和對學生的真摯感情,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程序。

  篇二:化學課教學反思

我們在一起開教研會,談論最多的大概還是新課程標準下的化學“難教”。一是教學時間少,二是知識點難把握。講少了學生“啥也不知道”,講多了學生“消化不了”,而大學聯考以後如何考還一無所知。我們使用人教版化學教材,在講第二章第二節《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時,按教材內容在其中一個班我按照下列程式開展教學:①離子反應的定義;②離子反應的條件;③離子方程式的書寫;④離子方程式的含義。一節課下來,我感覺“真順暢”,學生也說“好學、簡單”。第二天上課再讓學生寫幾個離子方程式卻讓我目瞪口呆,怎麼辦呢?再小結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吧!這樣效果好多了,還真體會到了“爽”。說到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各種各樣的報章書刊,還有專著說了很多很多,讓人看了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課堂上去實施,結合每節課如何做,卻沒有現成的答案,何況學習的主體(學生)各不相同,他們的願望各不一樣,這就是教學的難處。但教師畢竟是學生學習的導師,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起主導作用。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覺教師要首先做好教學反思,本文我想就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走進新課程》一書對反思是這樣說的: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物件,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一、教學前反思:明確教學目標,左右相關教材,制定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素質放在首要位置,帶來的是教育教學的新氣息,同時將教育者的責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建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因此我們的教學更應富有創新性、探索性和指導性。

1.研究教材,確定教學目標

我們總感覺新教材內容不多,確有說不完的話題,如人教版必修1“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一節的第一部分:“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教材內容雖然簡化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沒有出現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計算例題與練習,但在“學與問”中出現了相關的問題(計算),並且我認為學生也很有必要掌握這部分知識,也就是說教學中有必要下工夫去讓學生掌握它。教材中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內容是在“科學視野”中出現的,學生需要掌握嗎?我們開啟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必修1,在第二單元的“物質的聚集狀態”一節中有講解,並介紹了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那麼這部分知識我們能不讓學生掌握嗎?因此“我們研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必須將它放在整個課程教學的體系中,來合理制定這一節課知識點的落實與拓展計劃,綜合擬定教學、教育和學生髮展的任務(目標)”。我們必須查閱相關教材(各種版本),綜合擬定一個單元、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落實一節課的教學內容。

2.研究學生,制定發展目標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作為學習知識的主體有時卻實在讓我們頭疼,上課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學習用具,你得提醒他該坐正了,拿筆了,或者一問三不知…等等。學生的主動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學了有何用,沒興趣。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生主動想做的事,就會越做越有興趣,就會越做越好。興趣是學習的原始動力、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應該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穫,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明確自己的差距和前進的方向,促進學生的發展。使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化成自主的探索學習。自主學習能使學生開闊視野,他能主動的找教師、找同學幫助,上網、查資料,他會尋找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時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學生、幫助學生,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景。“教授新知識前,首先必須啟用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已有知識,把新知識和原有知識聯絡起來,將新知識納入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想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科學、合理地去思考、判斷和創造。 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教學中反思:注重學生反饋,控制教學程序,優化師生行為

課堂教學中反思看起來有點為時過“早”,其實是我們調控教學過程的最佳時機。課前備課了、準備了,課前想好了你要問學生的問題,但學生是“一問三不知”。這說明你的設計不符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你就得改,就得變。我們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學生的角度在思考問題,你是否把自己當成學生在處理問題。我在教學中實踐的“創設情境——啟發引導——自我實踐——討論深化——歸納總結”的`情境導學式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創設一個個問題的情景,讓學生沿著情景的臺階去養成“問題意思”,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發解決問題的能力。

1.營造學習氛圍

魏書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絕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麼都商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佈置作業、批改作業、出題考試,全都商量著進行。這是他長期以來形成的民主習慣,也是他在教育教學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師生都處於活動主體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真正的學習主人,教師演變成學習的檢查者。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應創設課堂教學中的最佳學習狀態,喚起學生參與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啟用課堂教學中民主平等的教學關係,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發展成合作教學關係,共同營造出一種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就會隨之增強。例如《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的教學,我把握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通過探究:什麼是化學變化?在很平坦的臺階上使學生明確了“酸鹼鹽在溶液中的複分解反應的條件”。這時就有學生在下面議論:①離子反應就是複分解反應嗎?②只有三種條件下才能發生離子反應嗎?我很高興地捕捉到了學生的疑惑,並由此使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營造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的動向,重視學生的反饋,引導學生探求知識,而不是一味地講授知識,不顧學生的情趣。要讓教學過程活躍起來,要讓學生動起來。

2.優化學習過程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從學會到會學,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思,進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賦予我們課堂教學全新的使命。據科學測算,現代學校只能獲取一生所需知識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需要教師進行激勵和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內儘量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愉快,讓學生在吸收知識時像前人創造知識時那樣思考(發現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逐步學習、領會、和應用知識,鼓勵學生在觀點、見解、方法上有所創新。讓學生變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開闢新的途徑,尋找新的突破口去嘗試著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討論、多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產生激情的衝動,之後的情況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還是來看《離子反應》中書寫離子方程式的教學,通過離子反應的條件學生很快地寫出了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①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應②KOH溶液和H2SO4溶液③Na2CO3溶液和稀鹽酸反應④NaOH溶液和稀鹽酸反應。隨之我讓學生討論:①比較反應②和④離子方程式,並由此舉例說出離子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差異。②嘗試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反應略),並由此討論書寫離子方程式的規律和方法(步驟)。學生在討論中說出了很多想法和“高招”,雖然不一定有代表性,但是他們能理解的,在一定時候去用也是有效的;可能也說不出什麼道理,但經過教師的點撥他們會豁然開朗,你想這樣的教學比說教不更有用嗎?我在“情景導學式”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強調“實踐與討論”,使歸納和總結賦予了活力。

3.發展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不可能一處即蹴,並且在教學中我們可能還會遇到“傷心”,學生不合作、不理會,啟而不發是常有之事。但想想你的“說教”他(她)又聽了多少?而嘗試著鼓勵他(她)動起來,從學習習慣讓他變起來,終有一天會有突變。學生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實現學習主體各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上,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創新力的開發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教師更應採用多樣活潑的方式,藉助多種媒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並對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分析性指導和支援,以養成學生全面進取、不斷創新的習慣。有時教師可有意識地提供假資訊,從反面刺激學生的選擇和判斷能力,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論證的根據,在反覆磨鍊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新課程標準中的模組教學,使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給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化學課堂教學中將演示實驗設計成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將難於理解的“理論”轉化為學生可觸及的表演。如“氧化還原反應”實質的揭示,通過學生角色表演或者教師“相聲”式的講演,讓學生進入角色自身融入其中,可有效地解決發展學生自學能力中的障礙,將學習變為他們自覺的行動,這是自學能力提高的源泉。

三、教學後反思:小結教學得失,關注過程效果,提高師生素養

教學後寫“教學後記”及時記錄教學後的體會,或者及時修改教學過程設計,這是有效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重要舉措。教學後反思是積累教學經驗,修正教學策略的必由之路。一節課下來想想有效果嗎?你使用的教學方法是講述還是探究,是將發展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嗎?自我感覺好嗎?自主學習安排了多少時間,學生得到充分的參與嗎? 我們有多少問題需要反思,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從備課到上課,再到指導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觀念上轉變到新課程標準所需要的境界了嗎?

1.教學是過程與效果的統一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強調過程教學,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認知體系,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和提升。”新課程把過程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是忽略教學的結論,很難想象一節課後你問學生知道了多少化學知識,他(她)卻一無所知;如果學了“元素化合物”知識卻寫不出化學方程式,那是什麼境況!

教學中要不要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要不要規範和傳統呢?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反思究竟什麼是基礎,應當打好怎樣的基礎。新課程要求用全新的視野去審視“雙基”,它的界定在於它的基礎性與發展性,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些都是要求打好的基礎,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要麼只重結果忽視過程,要麼只要過程忽視結果,應強調“雙基”和“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辨證關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是離不開“雙基”的學習過程的,是在基礎的活動中才能獲得的。

教學應是過程與效果的統一。真正的教學應該將學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內容講深講透,而且能舉一反三,靈活應用。應改變教育觀念,講究科學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強調教學形式的多種組合,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2.教學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學相長”源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一詞彙在教育界的使用率可謂頻繁,反觀過去的教學我們真正做到了多少。教師與學生誰是教學的主體,我們也爭論了許多年。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應互為主體。教的活動中,教師是該活動的承擔者,是主體,強調教的本質即是引導;學的活動中,學生是該活動的承擔者,是學的主體。活動中的主體具有主體性,主體性包括:自主性、能動性、主觀性等。自主性,是指活動的自我決定性,主要表現為:一是活動者自己確定目的,為實現自己的目的而活動;二是活動者在活動中自己選擇活動方式,自己掌握活動程序;三是活動者在活動過程中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調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是學生的指導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中教師有必要調控學生的學習活動,使之更具目的性、科學性,更有可操作性,使之成為有意義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下師生是教學過程的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