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科學活動教案(通用21篇)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2.27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活動教案(通用21篇)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⒈能仔細觀察並記錄比分,嘗試小組合作統計運動會總分。

⒉在遊戲情景中感受解決問題的快樂

活動準備:

⒈多媒體課件(昆蟲運動會背景圖、運動專案等)。

⒉記錄比分的工具(筆、計分表)人手一張、彙總表每組一張。

⒊蜻蜓、瓢蟲、螳螂各一張、1—3的數字和點卡、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運動會匯入。

⒈師:今天昆蟲王國裡要舉行一個小型運動會,有哪些昆蟲參加比賽?

⒉小結:有螳螂、蜻蜓、小瓢蟲三隻昆蟲參加比賽。

⒊瞭解比賽專案。

師:有哪些比賽專案?(出示PPT)

小結:一共3個比賽專案:空中飛行、舉重和跳遠。

⒋明確怎樣計分。(出示計分牌)

師:三隻昆蟲比賽,第一名我們應該給它幾分?第二名呢?第三名幾分?

小結:一共有1分、2分和3分三個分數,第一名可以得最多的3分,第三名只能得最少的1分。

二.昆蟲運動會——記錄比分。

(一)第一項比賽——第一次操作。

⒈PPT呈現第一次比賽結果,幼兒自己計分。

預設:誰得了第一名?應該給他幾分?

你是給誰計分的?給它幾分?為什麼?

螳螂得了幾分?因為它是第幾名?

……

⒉將幼兒的記分結果呈現在彙總表上。

螳螂應該得幾分?為什麼?……

⒊幼兒驗證自己的計分是否準確。

(二)第二、三項比賽——第二次操作:自己觀察並計分。

⒈同時出示第二、三項比賽結果PPT。

師:在這兩項的比賽中,誰得了第一名,應該記幾分?請你仔細觀察後將分數記在相應的格子裡。

⒉幼兒操作第二、三項比賽結果,教師巡視指導。

⒊驗證計分,並將幼兒的答案出示在彙總表上。

預設:你是給誰計分的?在哪一項比賽中得了幾分?為什麼?

瓢蟲在舉重比賽中得了幾分?因為它是第幾名?

螳螂在舉重專案中得了幾分?在跳遠專案裡呢?

螳螂真厲害,兩次都是第一名!

……

⒋幼兒檢查自己的計分表是否準確。

三、統計總分頒獎

(一)比賽成績彙總。

⒈師:三項比賽結束了,請你們小組合作將三隻昆蟲的成績彙總到一張彙總表上,然後分別算出每隻昆蟲比賽的總分。

⒉幼兒小組合作彙總。

⒊統計總分。

預設:xx的總分是多少?你是怎樣統計出來的?

瓢蟲的總分是多少?

蜻蜓呢?你是用什麼方法統計的?

⒋小結:原來我們可以用加法或者用數數的方法統計總分。

(二)頒獎

師:誰的總分最多?第二名是誰?第三名得了幾分?冠亞季軍已經揭曉,我們一起為運動員頒獎。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一、活動名稱:

好玩的拼圖

二、活動目標:

1.能用重疊或並置的方法,將3—5塊拼板拼成完整的圖案,初步感知物體之間臨近或分離的關係。

2.能觀察、確定圖片在畫面中的位置,並能用上、下等詞語進行描述。

3.喜歡玩拼圖遊戲,知道將拼板收拾還原後再交換。

三、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熟悉、認識拼圖中的物體。

2.物質準備:

教具:

拼圖4塊,拼圖底板。

學具:

人物拼圖——每套材料包括娃娃拼圖底板,3塊娃娃拼圖塊。

交通工具拼圖——每套材料包括交通工具拼圖底板,3塊交通工具拼圖塊。

動物拼圖——每套材料包括動物拼圖底板,3-5塊動物拼圖塊。

小花傘複製拼圖——每套材料包括多用插板,小花傘底卡,紅、黃、藍、綠色插釘各5個。

提升組遊戲——每套材料包括拼圖底板,拼圖3—5塊。(其中有的拼圖無底板,作為提升組的內容)

四、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激發幼兒拼圖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拼圖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玩拼圖的遊戲。

2.嘗試拼拼圖,初步瞭解圖片在畫面中的位置。

(1)引導幼兒觀察拼圖。

師:看看這裡有幾塊拼圖呢?猜猜看這個拼出來是什麼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幼兒初步的觀察每塊拼圖

(2)師幼共同討論拼圖的基本方法。

師:誰願意來拼一拼?(個別幼兒示範拼圖)他拼的對嗎?拼出來是誰啊?(小熊)

師:他是先拼哪裡呢?(小熊的頭)然後呢?

鼓勵幼兒講述每塊拼圖所處的位置,如:頭在上面,身體在中間,腳在下面。

3.學習用旋轉的方法進行拼圖。

(1)觀察瞭解拼圖內容。

出示飛機拼圖,師:這裡還有一幅拼圖呢,猜猜這個拼出來是什麼?

出示飛機底板,師: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一起看一看。(引導幼兒確認是飛機拼圖)

(2)學習旋轉拼板進行重疊拼圖。

師:我們對應著飛機的底板拼一拼,這塊拼圖在底板的什麼地方呢?怎樣才能把它拼到底板上呢?

個別幼兒示範,師幼共同總結可以將圖片旋轉嘗試進行拼圖。鼓勵幼兒說一說所拼內容在整個畫面中所處的位置。

師:我們拼圖的時候不但要仔細的看,還可以用轉一轉、比一比的方法來試試看呢!

二、小組操作,教師指導。

1.介紹小組操作活動。

(1)師:後面還有很多好玩的拼圖,你們想試著拼一拼嗎?

第一組:人物拼圖。第二組:交通工具拼圖。第三組:動物拼圖。第四組:小花傘複製拼圖。我們拿到一塊拼圖先看一看、轉一轉、比一比和底板上的那一塊是一樣的,然後在拼圖的底板上重疊著拼一拼,拼完以後說一說你拼出來的是什麼,拼的每一塊在圖片的什麼位置。

2.幼兒進行拼圖的遊戲,教師個別指導。

引導能力弱的幼兒仔細觀察每塊圖片,運用看、轉、比的方法進行拼圖。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嘗試多種拼圖的遊戲,如果掌握好的話可以提供提升組進行嘗試。

三、觀摩作品,交流拼圖的經驗。

1.交流活動情況。

師:你剛才拼出來什麼拼圖呢?

瞭解幼兒完成拼圖活動情況。

2.嘗試進行風景拼圖,提升幼兒的經驗。

師:這裡有3塊拼圖,上面有什麼呢?請小朋友上來拼一拼,拼完告訴我為什麼這麼拼呢?

師:為什麼你把這塊拼圖放在上面呢?為什麼這塊放中間,這塊放下面?誰和誰靠在一起?

師幼共同總結:我們拼圖的時候拿到圖片先要仔細觀察,每塊拼圖要能連線到一起才能拼出一塊完整的拼圖。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能夠分辨黃豆和米粒發出的不同聲音。

2、願意表達自己的發現。

3、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黃豆、米粒、木糖醇罐子人手兩份。

音樂《大鼓和小鼓》

三、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引發興趣。

1、森林裡要開音樂會了,看小動物們都帶來了好多樂器,他們還缺少沙錘,讓我們小朋友一起來幫忙吧。

2、出示瓶子,教師交代要求。

-------瓶子會發出聲音嗎?

二、第一次探索:裝黃豆

1、分享交流:黃豆發出了怎麼樣的聲音?搖的重了,輕了聲音有什麼變化?

2、教師小結。

三、第二次探索:裝米粒

1、分享交流:米粒發出了怎麼樣的聲音?搖的重了,輕了聲音有什麼變化?

2、教師小結。

四、比較黃豆和米粒發出的不同的聲音。

1、自由探索黃豆和米粒發出的不同聲音。

2、教師小結:聲音響的是黃豆,聲音輕的是米粒。

五、森林音樂會。

1、出示大小鼓,教師示範。

2、幼兒一起參加森林音樂會。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在角色遊戲中,我發現孩子們對理髮的遊戲情有獨鍾,特別喜歡模仿理髮師的模樣大展身手。因此,我設計了中班科學活動《快樂的理髮師》。這一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且幼兒園周邊社群就有很多理髮店,其中涉及的各種工具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工具,此次活動是建立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利用身邊的社群環境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活動目標

1.參觀理髮店,對生活中的理髮工具產生興趣,知道理髮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

2.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知道尊重理髮師的勞動。

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工具,幼兒在收集工具的過程中已掌握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

2.設計參觀理髮店的路線。

3.邀請社群理髮師來幼兒園,理髮師服若干。

活動過程

一、佈置參觀任務,直接引出課題

提前佈置參觀理髮店的任務,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參觀理髮店,感知理髮師的勞動。

1、介紹參觀理髮店的路線以及參觀要求

2、師幼共同參觀社群理髮店,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理髮工具及理髮過程。

三.幼兒交流參觀過程

1.幼兒認識理髮工具。

師:你們仔細想一想,理髮需要什麼工具呢?

2.幼兒自由操作模仿理髮師理髮,老師巡迴指導。

師:理髮工具你都試過了嗎?你發現這些工具有什麼作用?

3.請幼兒交流操作過程和結果。

師:大家把手裡的活放下來休息一會兒吧!誰能告訴大家:你用什麼工具做了什麼事情?

四、認識理髮師的勞動,知道尊重別人的勞動。

1、邀請社群理髮師現場演示理髮情景

師:你們想知道真正理髮師是怎樣幹活的嗎?那跟我一起來看看吧!師:這是誰呀?你來告訴大家,你用什麼工具做了什麼事情?

2.幼兒將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重點引導幼兒體驗勞動的辛苦。

師:誰能告訴大家,理髮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師:如果我們生活中沒有理髮師會怎麼樣?

五、活動延伸

角色遊戲中,開設理髮店等角色遊戲區,讓幼兒在遊戲中感知理髮師的職業。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背景:

在一次偶然的區域活動中,我發現有幾個男孩子在玩磁鐵。磁鐵是幼兒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磁鐵能夠吸住鐵的特性決定了它備受幼兒的喜愛。但他們只是單純的玩耍,還沒有知識的建構。針對幼兒喜愛磁鐵的現象,我查看了有關磁鐵的小實驗,特地設計了大班這一教學活動,試圖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瞭解磁鐵的特性和作用。

活動目標:

1.在揀揀玩玩的過程中,瞭解磁鐵,感受磁鐵吸鐵的特性。

2.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望,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磁鐵以及各種材料:鈴鐺、木塊、塑料片、回形針、硬幣、大頭針、鑰匙、布條、玻璃球等

黃豆或大米、鐵砂、紙盒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具,引發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今天周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件神祕的禮物要送給你們玩,一起來看看是什麼吧!”

教師演示小貓釣魚教具,重點向幼兒展示小魚怎麼被釣上來。

教師:“剛才你們看見我的小魚為什麼這麼快會被釣起來呢?”

幼兒:“我看見了,有吸鐵石。”

幼兒:“有磁鐵。”

教師:“除了磁鐵的幫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好朋友是誰?”我們一起來看看,每條小魚的嘴巴上都裝了一個什麼?

幼兒:“針,別針。”

教師:“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回形針。如果把它拿掉,你們覺得小魚還能被吸上來嗎?我們一起來嘗試下。”

教師將其中一條魚的回形針拿掉,向幼兒演示沒有回形針磁鐵還能不能吸上來。

提問:“為什麼吸不上來?”

幼兒討論

二、自由探索,感知磁鐵

教師:“剛才我們都看見了,磁鐵能吸回形針,但是卻不能吸卡紙。今天我還給你們準備了很多磁鐵和裝著各種小東西的袋子,現在就請你們自己動手試試,看看磁鐵還能吸住哪些東西來做它的好朋友。”

幼兒玩磁鐵,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每樣都去嘗試吸一吸。

提問:“剛辭啊磁鐵吸住了哪些東西?”

教師小結:“原來磁鐵吸住了鋼筆,鐵釘,針,它只能吸銻製品。

三、米中揀鐵,再次探索

教師:“既然磁鐵的本領那麼大,能吸住鐵製品。今天我們就一起和磁鐵玩個遊戲吧!我給你們每個人準備了一份小東西,但是它們都藏在紙盒中的米里面。請你們拿著磁鐵將這些小東西吸上來,記得一定要多吸幾次哦。

教師向幼兒講解如何在紙盒封口左右來回吸。

幼兒操作,用磁鐵把回形針,大頭針和鐵砂全都吸出來。

小結:“磁鐵的磁性很大,它對鐵製品的吸引力最大。

四、延伸活動

教師:“今天我們和磁鐵玩了這麼好玩的遊戲,開心嗎?”

幼兒:“開心。”

教師:“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能和磁鐵做好朋友,我們一起再去找找吧!”

教師鼓勵幼兒在生活中尋找鐵製品。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環保關係著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環保已被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中班幼兒對周圍環境事物已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探究欲,已認識一些常見的日常生活製品。此次活動以幼兒熟悉的物品包裝袋為切入點,引導他們形象地認識環保材料和非環保材料,從而逐步形成環保的觀念。

活動目標:

1、學習分辨環保包裝與非環保包裝。

2、形成初步的環保觀念。

活動準備:

1、鋤頭若干“開心地球”和“傷心地球”圖卡,個人空白記錄紙,集體表格記錄紙,記錄筆。

2、幼兒經驗準備:已經認識各種質地、常見的日常生活製品。

活動過程:

一、佈置任務

1、師幼一起到幼兒園附近的廣場上撿包裝袋,並觀察有哪些質地的包裝袋。(紙、塑料、玻璃、金屬)

2、討論:廢舊包裝袋被人們扔掉後會到哪裡去呢?(送到垃圾場埋起來,焚燒掉……)

二、埋葬包裝袋,幼兒猜想記錄

師:那我們也來試試,把這些包裝袋埋在土裡面,過一段時間看看有什麼變化。

幼兒挑出不同質地的包裝袋,在幼兒園的一角將其埋掉。(需選擇較溼潤的地方)

幼兒猜想包裝袋的變化,並以繪畫方式做記錄。

三、觀察實驗結果,驗證猜想。(一個月以後)

1、帶領幼兒到埋包裝袋的地方將其挖出,觀察並討論埋在土裡的包裝袋的變化,作繪畫記錄。

2、教師引導幼兒將觀察到的結果與前期做的猜想記錄作比較,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與實驗結果的異同。

3、集體統計:哪些質地的包裝袋腐爛了,哪些沒有腐爛?作集體記錄。教師畫好表格,其中的有關標誌由幼兒商定。

現象包裝袋的材料腐爛標誌不腐爛標誌

4、討論:能腐爛的包裝袋與不腐爛的包裝袋對環境的影響。

5、教師小結:在土中會腐爛的包裝袋是不會破壞環境的,是環保包裝材料;在土中不會腐爛的包裝袋(塑料、玻璃、金屬)是會破壞環境的,是非環保包裝材料。

四、遊戲

展示“開心地球”和“傷心地球”圖卡,請幼兒從起點隨意拿一個包裝袋跑到終點的地球圖卡前。

如果是環保材料,就放在“開心地球”前。

如果是非環保材料,就放在“傷心地球”前。

五、成果展示

將實驗觀察的結果以圖片或繪畫的方式佈置成展板,展出在幼兒園公開的場合,向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及來園接孩子的家長介紹選用環保袋的重要性。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回家後提醒父母,要購買有環保包裝的物品。

2、幼兒與父母同去超市購物時,自覺減少用塑料袋,並告訴父母白色汙染對地球造成的'危害。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不同形狀的工具吹泡泡並觀察泡泡的變化情況,得出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結論,培養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2、感受參加科學活動的快樂,並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按幼兒人數準備吹泡泡的工具若干、肥皂水、各種形狀的圖片若干、音樂等。

活動過程:

一、教師吹泡泡帶幼兒進活動室

1.教師:“小朋友們,今天舒老師帶來了一樣很好玩的玩具,你們看這是什麼?它可以怎麼玩?”

2.教師:“這個玩具有很多種玩法,你看,今天老師是怎麼玩的。”(教師吹泡泡)教師:“我來吹泡泡,你們來抓泡泡,好不好?”(放吹泡泡的音樂,教師吹泡泡,幼兒抓泡泡進入活動室)

3.集中幼兒坐下來後提問:“剛才你們看到老師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那我吹泡泡的工具是什麼形狀的?”那到底是不是呢?我們再來吹吹看。

教師示範吹一個大泡泡:你們都猜對了,原來圓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圓形的。

二、出示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泡泡工具

1.教師:“老師這裡還有很多的泡泡工具,看看它們是什麼形狀的?”

2.那你們猜猜,它們吹出的泡泡會是什麼形狀的?(請個別幼兒回答,再請同伴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猜想)

3.教師出示記錄表,讓幼兒認識記錄表

教師:“我這裡有一張記錄表,這一欄都是吹泡泡的工具,那一欄裡都是我的猜想,剛才我們用了圓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圓形,那我就把圓形的卡片貼到我的猜想裡。”(教師操作記錄表)

4.下面的工具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那它們吹出來的泡泡會是什麼形狀的呢?

5.幼兒操作貼圖片到我的猜想裡

三、幼兒實驗(三張桌上放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工具和泡泡水)

1.請小朋友到後面的桌子上拿一個工具和一瓶泡泡水來吹吹看,看你們吹出來的泡泡到底是什麼形狀的?

2.幼兒再換一種泡泡工具玩一玩。

3.集中幼兒坐下來,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用不同形狀的工具都去吹了吹,玩了玩,那結果它們吹出來的泡泡形狀跟你剛才的猜想一樣嗎?”

你剛才的猜想覺得三角形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結果去吹了一下後發現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請個別幼兒上來示範吹泡泡,幼兒自己拿卡片填寫記錄表)

4.正方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請個別幼兒上來示範吹泡泡,幼兒自己拿卡片填寫記錄表)

5.教師小結:剛才小朋友們都發現了,不同形狀的泡泡器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四、延伸活動:

探索五角星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展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積木、塑料瓶、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筐子、裝有水的塑料瓶等;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匯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過節,小螞蟻要到河對面運糧食準備過冬,老師準備了積木、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請小朋友們幫忙看看這些材料有哪些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2.幼兒集體討論。

師:現在請小朋友和身邊的小朋友說說哪些材料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3.教師請個別幼兒講述。

(1)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材料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個別幼兒回答)

(2)師小結:有的小朋友說紙張可以當小螞蟻的船,有的說珠子可以當小船。

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且記錄結果。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師:老師這有一張記錄單,這一排是老師準備的材料。會浮起來的物品可以當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當小船。等一下,小朋友們在能浮起來的物品後。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等一下我們分組進行試驗,老師給每組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筆、珠子、紙張、泡沫、積木、小石頭、、橡皮泥、裝水的盆、抹布。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將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東西會沉下去,哪些東西會浮起來,並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溼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3.幼兒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集中記錄結果。

(1)師: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來,後來就沉下的?

(2)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4.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1)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進行了試驗,現在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你們剛才在實驗中發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2)幼兒討論。

(3)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物品會沉下去,哪些物品會浮起來。(個別幼兒回答)

(4)師小結:小朋友說的很好,小紙片、泡沫會浮起來,積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會沉下去。

三、引導幼兒探索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的方法。

1.探究一: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1)師:現在請小朋友幫助小螞蟻想想辦法,讓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來給小螞蟻當小船,並在記錄單上記錄。

(2)鼓勵幼兒分組探究如何藉助輔助物,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的,並且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3)師:你剛才是怎樣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大記錄表中進行記錄。)

(4)師:有的小朋友是將珠子放在泡沫上,使珠子可以當小船。

(5)師: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時候是藉助會浮的物體讓會沉下去的物體浮在水面上的?(個別幼兒回答)

(6)師:小朋友說我們游泳時用游泳圈,人就不會沉下去了。

2.探究二:不借助輔助物,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1)師:剛才我們請能浮的物品幫助,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現在再請小朋友們動腦筋想一想,我們怎樣能不借助任何物品的幫助,讓這些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呢?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改變重量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如:倒掉塑料瓶中的物體。

師:請小朋友們試一試通過改變重量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比如把瓶子裡的東西倒掉。

(3)引導幼兒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如:將一團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狀。

師:請小朋友們在試一試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比如將一團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狀。

(4)集中分享實驗結果,請個別幼兒講述實驗發現。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進行了試驗,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們的發現。(個別幼兒回答)

(5)師小結:剛才小朋友們通過自己的探索,我們知道了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重量能讓物體浮起來。小朋友回家後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遊戲,想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讓浮上來的東西沉下去。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瞭解馬鈴薯的生長過程,激發探究植物奧祕的慾望。

2、知道到馬鈴薯的食用方法,喜歡吃馬鈴薯。

活動準備:

圖片:食用馬鈴薯的圖片,生長的馬鈴薯,發芽的馬鈴薯。

教學過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這是什麼?你們吃過嗎?這是用什麼做成的?

幼兒討論教師: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土豆,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馬鈴薯。今天我們來認識馬鈴薯。

二、認識馬鈴薯及其生長過程。

1、出示圖片:馬鈴薯教師:這是什麼?它還有一個名字呢,知道叫什麼嗎?

2、出示發芽的馬鈴薯圖片。

請小朋友看看這個馬鈴薯有什麼不同?

教師:仔細觀察,看看馬鈴薯哪裡最容易長出小芽?

猜猜把長芽的埋到土裡會不會長出葉子,會結出新的馬鈴薯嗎?

3、瞭解馬鈴薯的生長過程。

(1)讓幼兒討論:發了芽的馬鈴薯切成幾塊,切口朝下埋在土裡會發生什麼事情?

(2)教師:馬鈴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長出來。

馬鈴薯的根是從有芽的地方長出來的,你知道芽朝哪裡長嗎?

往地裡長還是往有陽光的地方長?

幼兒討論後知道,芽朝著有陽關的地方長。

(3)教師:什麼時候長出葉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長出嫩嫩的葉子,你就會知道在這個地方有一棵馬鈴薯了。

(4)教師:葉子越長越多,地底下發生什麼事呢?

(幼兒自由討論。)

(5)教師:馬鈴薯寶寶要長出來了,知道寶寶長在哪裡嗎?

原來是長在根的最前端。寶寶在地下長,地上面開出漂亮的花了!

(6)提問:我們什麼時間才能把馬鈴薯從土裡挖出來?

(7)出示圖片,觀察地裡成熟後的馬鈴薯。

教師:花謝了,葉子也枯萎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挖出長大的馬鈴薯了。

4、教師小結馬鈴薯生長的過程。

把發芽的馬鈴薯切成塊,切面朝下埋在土裡,有充足的陽光和水分,在土裡發芽長根,露出地面時長出嫩嫩的葉子,長了許多葉子以後開出漂亮的花,馬鈴薯寶寶在土裡慢慢長大,等到花和葉子枯萎了,馬鈴薯就長大了,我們就可以吃了。

三、馬鈴薯的食用

1、提問:是不是所有的馬鈴薯都可以吃?長芽的,已經變綠了的可以吃嗎?

教師:長芽的,已經變綠的馬鈴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問:馬鈴薯可以怎麼吃呢?

幼兒討論

3、出示馬鈴薯製成的食物圖片教師和幼兒一起歸納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塊,絲,整個,土豆泥等。

教師:想不想吃馬鈴薯啊?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美味的馬鈴薯食品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感知影子的顏色、形狀,獲得有關影子的具體經驗。

2.對探索影子的活動產生興趣,提高細緻的觀察力和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實驗材料:一個美麗的布娃娃。

2.幼兒已獲初步經驗,玩過踩影子的遊戲。

3.時間安排:有陽光的日子。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引發幼兒對影子的探索興趣。

教師:你們認為人有影子嗎?你的影子在哪裡?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請你把它畫下來。

二、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徵。

1.教師: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呢?

2.分組實驗:教師引導幼兒在陽光下做各種動作,觀察影子的顏色和形狀變化。

3.藉助布娃娃玩具,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教師:美麗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麼顏色的?

教師:布娃娃舉起雙手,她的影子怎麼變化了?

三、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

教師:你和你的影子一樣嗎?什麼地方不一樣?

四、繪畫記錄,請幼兒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畫下來。

1.教師提醒幼兒思考怎樣畫出自己的身體和影子。

2.請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說說自己是哪個?

3.教師和幼兒討論:影子在身體的什麼位置?

科學活動教案 篇11

設計思路: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要平貼近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影子是幼兒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影子時大時小、時隱時現等各種各樣的變化,都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探索影子祕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幼兒親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我設計了“有趣的影子”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嘗試探究光與物體的遠近和影子之間的關係,感受影子有趣的變化。

2、進一步發現物體擋住光線會產生引起,體驗影子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在戶外活動中已初步感知陽光下會有物體的影子,玩過“踩影子”的遊戲。

物質準備:剪紙動物的頭飾、手電筒若干、背景板塊、大記錄板、紙箱、剪刀若干、剪紙、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尋找動物的影子,激發幼兒對影子的興趣

指導語:“今天我們班來請來了好多神祕的小客人,你們看是誰呢?”

二、找一找、玩一玩,感知物體擋住光線產生影子的現象,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指導語:“還有好多小動物也帶來了自己的影子朋友,我們一起跟他們玩一玩,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發現?”

1、找一找、玩一玩影子。

2、分享交流探索過程與結果。

提問:你的影子朋友是誰?你和影子朋友玩的時候有什麼有趣的發現?

三、幼兒探究光與物體的遠近和影子之間的關係,感受影子有趣的變化

1、幼兒猜測:手電筒的光離小動物近影子變大,還是離小動物遠影子變大?

2、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測。

3、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

小結:當手電筒的光離動物近時,影子就會變大。手電筒的光離動物比較遠時,影子就會變小。

四、幼兒探索在動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進一步發現物體擋住光線會產生影子

1、自由討論、交流,猜測“長眼睛”的方法。(出示大記錄表)

2、幼兒記錄猜測“長眼睛”的方法。

3、探索、驗證在動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

4、根據實驗情況交流自己的發現。

5、再次實驗驗證,尋找答案。(教師用手演示有洞,影子就會有眼睛)

6、師幼共同梳理獲得的經驗:有孔以後光就會從洞裡鑽過去,我們的影子寶寶看起來就有眼睛了。

五、觀看手影表演,激發幼兒繼續探究影子的興趣

活動延伸

幼兒探索體驗手影遊戲。

科學活動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對樹樁上的年輪感興趣,簡單瞭解年輪與樹木生長的關係。

2、喜歡發現問題,並能和同伴通過探討交流尋找問題的答案。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有年輪的大樹樁圖片。

2、彩筆、毛線、紙張:(畫有樹樁圖案)。

活動過程

1、談話形式匯入。

師:在上課之前,你們來幫老師一個忙。有一棵小樹和老師是好朋友,它在森林裡長了8年,有一天它被伐木工人砍掉了,做了傢俱,但它的根還在,小朋友幫我找一找好嗎?

2、組織幼兒讓幼兒討論。

3、教師解釋:樹樁上的圈圈就代表大樹的年齡,這些圈圈就叫做年輪,他每長一年就多一個圈,代表一歲,圈圈越多就證明這棵樹越老。

4、引導幼兒探討樹的年齡,簡單瞭解年輪的含義。

5、請幼兒觀看課件,瞭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樹,拓展幼兒的知識經驗。

6、操作遊戲。

科學活動教案 篇13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會爬的植物,瞭解他們的共同特徵——具有攀爬性。

2、知道幾種攀援植物的不同的攀爬方式。

3、願意積極用動作表現自己對攀援植物的理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認識幾種會爬的植物,瞭解他們的共同特徵——具有攀爬性。

活動難點:通過自己動手製作標記圖來加深對標記的理解與認識。

活動準備:

1、知道幾種攀援植物的不同的攀爬方式。

2、願意積極用動作表現自己對攀援植物的理解。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觀察種植的牽牛花,發現它生長的祕密。

(1)出示正愛生長的牽牛花,引發幼兒觀察。

教師:這是什麼花?請你們仔細觀察牽牛花的莖是怎樣的?

(2)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現牽牛花的莖生長的樣子。

教師:牽牛花和誰纏繞在一起呢?是怎樣纏繞的呢?想想如果不給它一個支撐的東西,它會怎樣呢?

二、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垃圾幾種攀爬植物不一樣的攀援方法。

(1)教師:這裡還有四種植物,你認識它們嗎? 你在哪裡見過?它是怎樣生長的? 請你仔細觀察圖片,它怎樣生長的呢?

(2)教師逐一引導幼兒觀察圖片。

教師:爬山虎是怎樣生長的?它是緊貼在什麼地方生長的呢?你知道為什麼它能這樣生長嗎?請你學一學它的動作。

(3)按上述方法引導幼兒垃圾圖片中的另兩種植物。

三、總結攀援植物的共同特徵。

1、教師:請你回憶一下,我們剛才認識的幾種植物,它們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呢?它們攀援的方法一樣那如果它們離開了攀援的東西,還能向上生長嗎?

小結:這些攀援植物它們都有腳,它們都會沿著牆攀巖上去。

2、幫助幼兒拓展對攀援植物的認識。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攀援植物?它是靠攀援什麼物體而向上生長的呢?你還知道關於攀援植物的哪些知識呢?

四、遊戲,鞏固對幾種攀援植物的瞭解。

1、幼兒模仿攀援植物向上生長的樣子。

(1)教師出示一張攀援植物的卡片,幼兒用動作表示一種攀援植物的攀援方法。

(2)放一段音樂,請幼兒伴隨音樂用動作表示一種攀援植物的攀援方法。

2、幼兒分組進行表演。

兩兩一組,一名幼兒扮演攀援物,另一幼兒扮演攀援植物。教師說出一種攀援植物名稱,兩銘幼兒用動作表現攀援物上攀援生長的現象。

活動反思:

此教育活動符合中班幼兒樂於探索、樂於參加勞動、樂於親近大自然的現實需要,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科學活動教案 篇14

設計意圖:

吹泡泡是孩子喜歡的活動,在孩子玩泡泡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追趕泡泡的時候,嘴裡不由自主的發出“啊……”的聲音,這個聲音一直延續到泡泡破裂,就此我就產生了靈感,這個過程可以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氣息的訓練及力度的控制和想象力的練習,通過泡泡從而感受到春天的美麗。於是我就設計了這個活動,通過唱泡泡、找泡泡、製作泡泡水、吹泡泡的過程,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探索科學的奧祕,在泡泡飛得過程中讓幼兒感受到春天的美麗。

活動目標:

1、觀察各種洗滌用品在水裡溶解的現象,對溶解現象有好奇心。

2、嘗試使用各種洗滌用品製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3、樂意參加科學活動,體驗科學活動中自己探索的快樂。

重點:

觀察各種洗滌用品在水裡溶解的現象,對溶解現象有好奇心。

難點:

嘗試使用各種洗滌用品製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活動準備:

洗髮水、洗衣粉、洗潔精、沐浴露、洗衣液、洗手液等洗滌用品;做好標記的吸管每人一個(標記處開一小口防止幼兒吸入口中);每張桌子上一塊抹布。

活動過程:

一、歌曲匯入,引出活動主題。

1.教師唱《吹泡泡》,歌曲的間奏教師吹泡泡。

2.提問“剛才老師唱的是什麼歌呀?”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再唱一唱。

3.提問“你們在什麼時候見過泡泡呀?”(幼兒想到一件可以出示

教師總結:小朋友在洗澡、洗頭,還有媽媽洗衣服、洗碗的時候都會看到泡泡,小朋友在公園玩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賣給你們吹泡泡的玩具。

二、教師示範吹泡泡,激發幼兒興趣。

1.試著從清水裡變出泡泡,讓幼兒觀察清水吹不出泡泡。

2.“哎呀,我忘了加東西進去了!”驚訝的口氣吸引幼兒專注的觀察,加點洗衣粉進去,攪拌之後再試一試,吹出許多的泡泡。

3.提問:“一開始用清水有沒有吹出泡泡?”“現在怎麼又吹出來了?”“泡泡是怎麼變出來的?”

要求:讓幼兒知道加入東西后要攪拌,然後要捏住吸管上標記處再吹,帶領幼兒一起做吹的動作,有氣體吹在手上才是正確的。

三、幼兒自己探索,製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1.提問:“小朋友們想不想玩呀?”

2.說明製作泡泡水的規則:

(1)吸管不能拿反;

(2)一定要往外吹,不能吸。(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幼兒說一說認識加了洗滌用品的水是不衛生的,不能吃到肚子裡)

(3)要輕輕吹,用力吹會弄到臉上;

(4)杯子和碗是玻璃的,不能爭搶;

(5)弄到手上要用抹布擦乾淨。

3. 總結幼兒操作結果。

“誰來說說看,你們有沒有吹到泡泡?”對幼兒的操作活動進行總結:清水是很難吹出泡泡的,還有許多中洗滌用品加在清水中都可以吹出泡泡,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一玩,但是不能夠一個人玩哦,大家一起玩才會更加開心哦!

四、結束活動,到戶外去吹泡泡。

“剛才小朋友製作了許多的吹泡泡的水,老師還有一些和你們都一樣的泡泡水,我們一起到外面吹一吹,看看泡泡會會飛到哪裡,看看泡泡在外面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科學活動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探索,發現蔬菜豎切、橫切時會呈現不同的形態。

2.能細心觀察、大膽猜想,樂於用語言表達、繪畫記錄自己的發現。

教學準備:

1.教具:各種蔬菜圖片、切面圖,實物蔬菜,投影儀

2.學具:人手一張記錄紙,蔬菜切面圖片,實物(番茄、蘿蔔、捲心菜、青椒、黃瓜)。

3.一段“找朋友”音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許多蔬菜,看看都有些什麼?(番茄、茄子、捲心菜、青椒、黃瓜)

2.如果我要把黃瓜分成兩半,可以怎麼切?切後會是什麼樣子的?

二、觀察感知:

比較番茄的兩種切面形態,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觀察黃瓜豎切面

“︱”這個符號表示把黃瓜豎起來切,大家看看切開後是什麼形狀?裡面藏著什麼?他們是怎麼排列的?

小結:我們看到切開後黃瓜面上有籽和果肉,這面叫“切面”。

2.觀察黃瓜橫切面

1)除了從上往下切,還什麼不同的切法?同時記錄“一”

2)如果把黃瓜橫著切會出現什麼樣的切面?會和豎切面一樣嗎?(教師根據幼兒猜想記錄橫切面的形態)

3)誰猜得對?還是切開來看看,根據幼兒描述教師畫簡筆畫,重點引導幼兒看籽的排列。

3.比較豎切面和橫切面的不同

豎切和橫切出來的切面一樣嗎?哪裡不一樣?(輪廓、籽的排列)

三、分組探索不同的蔬菜的切面形態

1.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蔬菜,每人選擇一樣看看它的豎切面、橫切面的什麼樣子,然後用畫畫的方式記錄在表格裡。

2.切開蔬菜觀察,每人在表格裡記錄自己的發現。

5.交流觀察結果。

四、遊戲:配對找朋友

1.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玩“配對找朋友”的遊戲。請拿出椅子下的圖片,看看是什麼蔬菜的切面,然後找到他的另一半,一起把圖片貼在相應的表格裡。

2.在音樂下,每人找一蔬菜切面進行配對。

3.講評

你們找的是什麼蔬菜?它是怎麼切得切開的樣子怎樣的?

4.結束

科學活動教案 篇16

一、預設目標

1、認識各種天氣形態。

2、學習記錄各種天氣狀況。

(二)整合其他智慧

1.語言智慧:大膽講述。

2.人際智慧:學會與他人合作。

二、活動資源

1、各種天氣形態的圖片及影片。

三、示例活動

(一)引起動機::

1、教師利用幼兒用書的畫面,講述一段故事:小動物們趁著幼兒園放假,到各地去玩,結果遇到了不同的天氣,可根據畫面自由發揮劇情。

2、提問幼兒:

(1)今天的天氣是如何?

(2)有沒有太陽公公。

(3)有沒有下雨。

(4)有沒有颳風。

3、不用給幼兒正確的答案,讓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課堂活動一:

1、教師在黑板上或白板上,張貼大太陽的圖片。

2、提問幼兒:有沒有遇到這種天氣?這種天氣熱不熱

3、讓幼兒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適當給予鼓勵。

4、最後,教師將幼兒所發表的意見做彙總,再一一跟幼兒說明晴天的狀況。

四、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天氣形態。

難點:學習記錄各種天氣狀況。

(二)此活動可以採用表演法、遊戲。

科學活動教案 篇17

一、教材分析:

現實生活中轉動的現象隨處可見,風車的轉動、水車的轉動、車輪的轉動。在成人看來是理應如此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卻深深吸引著我們的孩子,轉動的奧祕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慾望。為了順應孩子的心理,我選擇了《轉動的樂趣》這一科學探索活動來幫助幼兒去發現探索轉動、體驗轉動的樂趣。

二、說目標制定:

依據新《綱要》重視幼兒的興趣、情感、態度並在實施中重視幼兒為主體的探索性學習,凡是有教育目標的地方我們總要關注幼兒積極的情感,關注引導而不是驅使兒童去學習。同時我還依據教材內容及本年齡階段幼兒的認知水平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瞭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運動的方式,激發幼兒對轉動現象的興趣和探索慾望。

2、使用多種方式使物體轉動起來,體驗轉動的樂趣。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願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三、重難點分析: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操作探索讓本身不能轉動的物體轉動起來並做好記錄,同時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在教學中,通過讓幼兒玩陀螺,看課件使幼兒事先回憶有關轉動的經驗,激發幼兒探索轉動現象的興趣。利用大量的材料幫助幼兒探索轉動並給幼兒適時的幫助。

四、說活動準備:

為了讓孩子順利開展探索活動並獲得知識經驗,我做了以下準備:

1、不同樣式的陀螺,可轉動的玩具用具等。2、課件。3、繩子、筷子、牙籤、橡皮泥、雪花片、紙板等。4、記錄表、白紙、哭笑臉標誌、水彩筆、輕快的音樂。

這些準備一是可以豐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便於幼兒更好的把握知識重點;二是能使幼兒理解轉動體驗探索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快樂,突破活動的難點。

五、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我採用了啟發提問法、課件展示法、引導發現法觀察法來進行我的教學,克服了說教的傳統形式,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幼兒在探索操作中獲取知識獲得經驗。

課件展示法是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教學方法,生動的畫面鮮豔的色彩使幼兒更有興趣去學習、探索。克服了許多幼兒觀察一幅小畫面的現象。如在活動中讓幼兒觀察課件回憶生活中見過的轉動的物品讓幼兒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轉動是來自某種力量。

2、學法:本次活動從幼兒角度出發主要運用了操作法、觀察法、分類法等。其中操作法是幼兒運用最多也是最感興趣的一種方法,幼兒在操作中體驗轉動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在造作法中幼兒能通過親自動手而獲取知識經驗。

其次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讓幼兒有意識有目的的通過視覺器官來感知事物。通過對陀螺轉動的觀察來理解轉動。

六、說教學流程:

(一)通過操作陀螺和其他玩具用具引發幼兒探索轉動的興趣。

1、幼兒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並仔細觀察會發現什麼?

自由的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幼兒會有安全感,愉悅感,有了心理上的放鬆幼兒會全身心的投入到觀察探索中去。

2、通過親自觀察,探索,體驗幼兒具備了大膽自信講述自己發現的條件。所以這一環節就請幼兒說說桌面上的物品都是怎麼運動的。怎樣才能使他們轉動起來呢?

(二)課件展示再次提起探索興趣。請幼兒觀看課件,總結轉動需要的力量來源。

(三)探索讓本身不能轉動的物體轉動起來。

根據做中學的要求我首先讓幼兒進行猜想,怎樣才能使它們轉動起來呢?(可以兩件物品合作)

其次,請幼兒自由操作探索,用親自實驗來驗證剛才自己的猜想。教師為幼兒投放豐富的材料,請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探索操作並做好記錄,記錄形式沒有過多要求只要幼兒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時有的幼兒在尋找材料,有的幼兒在與夥伴商量使其轉動起來的方法,有的幼兒邊做實驗邊記錄、教師也參與其中作為他們中的一員跟幼兒一起探索討論,可適時的給予幫助和支援。

最後,請幼兒講述自己的記錄並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教師用大記錄表來幫助他們總結:能轉動的用笑臉表示,轉不起來的用哭臉表示。如果實驗有疑義可以共同驗證一下,允許孩子有不同的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幼兒自己驗證得到的答案,使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四)遊戲:我們的身體也能轉動。

通過遊戲來更好的鞏固所獲得的轉動的知識經驗。

(五)活動延伸部分:讓轉動走進區角,結合幼兒一日生活使幼兒進一步利用各種材料通過各種形式探索轉動的現象。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培養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索慾望。能使一個好的科學活動成功需要不斷的嘗試探索,為此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科學活動教案 篇18

【活動目標】

1、初步指導瓶子和瓶蓋的作用,能選擇瓶口的特徵(大小、有無螺紋)選擇適當的瓶子。(重點)

2、嘗試擰緊瓶蓋,獲得用擰、按的技能,發展手部的動作。(難點)

【活動準備】

1、手偶巧虎。

2、收集的各式瓶子。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

1、小朋友,你們看今天我們班來了誰啦?巧虎媽媽帶著巧虎要去旅遊了,準備了好多的東西放在瓶子裡,可是不小心瓶蓋都沒有了,這下怎麼辦?沒有了瓶蓋,瓶子好用嗎?為什麼?

2、幼兒討論瓶蓋的作用(沒有瓶蓋,東西會掉,不衛生,不方便)

二、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根據某種特性選擇瓶蓋。

1、我們一起來幫幫巧虎媽媽吧,幫她的瓶子找到合適的瓶蓋。

2、幼兒操作完交給巧虎媽媽檢查是否正確

3、提問:怎麼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蓋呢?為什麼這個瓶蓋剛好蓋在這個瓶子上呢?(找一個沒有配對成功的,你的瓶子為什麼沒有找到好朋友蓋子呢?再試試,這個可以嗎?為什麼不行呢?

師小結:瓶子和瓶蓋正好是一樣大小的。

三、幼兒嘗試擰、蓋的的方法去蓋瓶蓋。

1、師:我們換種方法,把瓶蓋蓋緊瓶子。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呢?

2、幼兒操作。(請一位該好的小朋友,你的瓶子蓋住了嗎?怎麼用小手把它蓋住的?)

3、提問:你們發現瓶蓋與瓶口之間的額小祕密嗎?裡面一圈圈的是螺紋,有螺紋的要用擰。

4、請一位蓋的小朋友。提問:你的瓶蓋是擰上去的嗎?那你是怎麼蓋上的?沒有螺紋的瓶子不用擰的方法,用蓋。

四、遊戲:送回家

現在小朋友們幫巧虎媽媽的瓶子都找到了瓶蓋,我們先把它們送回家吧。巧虎媽媽謝謝各位小朋友。

【教學反思】

教師引題還是較為成功,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但當幼兒回答瓶蓋的有些作用後,教師的引導性不夠,還是較為直接的告訴幼兒瓶蓋的其他作用,而且在這一環節師小結也不夠科學、到位,體現不出科學的嚴謹性。在第二環節幼兒自動操作的時候,場面混亂,當教師丟擲問題的時候,只有部分幼兒在進行參與,個別幼兒已經開始玩自己的瓶子。如果教師能在這裡巧妙的說句話或者在設個環節,將幼兒的注意力在拉回來,效果也許會好些。在第三環節,在老師的引導下,個別幼兒回答了蓋緊瓶蓋的方法,教師也做了一定的小結。之後應該再請幼兒試一試,加強幼兒掌握蓋緊瓶蓋的方法。

最後一個環節,教師請小朋友送回瓶子寶寶的時候,應該講清楚內容,交代清楚該怎麼送回,秩序也會更好些,而不是簡單的一句送回家,結果幼兒就全部亂糟糟的往籮筐裡亂放。

科學活動教案 篇19

活動目標:

1、感受冷和暖。

2、發展感知和分類能力。

活動準備:

1、分別裝冷水和熱水的杯子(數量多於幼兒人數)

2、紅、藍標記若干,太陽和雪花的大標籤各一張。

活動重點:

感受冷和暖。

活動難點:

能將冷暖分類,貼上標記。

活動過程:

1、 感知體驗:

提出活動要求:

——“老師在許多杯子裡放了水,等會寶寶們摸一摸,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大家。”

幼兒操作。

小結:這些杯子摸上去有的冷,有的暖。

2、 區分冷暖杯:

教師提出要求:

——“請你們給摸上去暖的杯子貼上紅色標籤,給摸上去冷的杯子貼上藍色標籤。”

幼兒操作。

3、 冷暖杯找家:

分別出示太陽、雪花的標籤,讓幼兒辨別冷暖。

幼兒將冷暖杯送到合適的標籤處。

科學活動教案 篇20

活動目標:

1、幼兒知道水是生命之源,萌發保護水資源的情感。

2、能準確用語言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3、瞭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知道節約用水的主要方法。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重點:

懂得節約用水的道理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課件(關於我國缺水現象)、《小水滴旅行記》、水、節水標誌牌、日常用水圖片、枯萎的花、手絹。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導幼兒發現問題。

1、花兒要枯萎了,怎麼樣做才能將它救活?

2、自己的小手絹髒了,怎麼能讓它變得乾淨?

3、幼兒可以分小組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知道用水可以解決以上的問題。

二、幼兒觀看課件(我國缺水現象)

1、師提問:小朋友們都看到了些什麼?這些圖片講述了一件什麼事情?

幼兒:沒有水了,土地乾旱了、植物和莊稼不長了、人類不能洗澡洗衣服、不能做飯、沒水喝危及生命......

教師小結:水是生命之源,莊稼需要水,花草樹木也需要水,動物要喝水,我們人類要用水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更離不開水。那麼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2、播放課件《小水滴旅行記》

提問:小水滴的家在哪裡?太陽一晒,它就變成了什麼?(水蒸汽),水蒸汽飄到哪裡去了?遇到了什麼?又變成了什麼?落下來,莊稼、花草樹木就喝到了水,人們喝的水則是通過各種辦法把水從江河中引過來,經過多次處理,才能飲用,所以呀我們大家都要節藥用水。

三、幼兒討論如何做一個節約用水的好孩子

洗手時開小水,衝廁完廁所後立即關緊水龍頭,水管壞了趕緊修好,洗菜水、洗手水可以用來沖廁所或拖地板......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很適合我班的孩子,活動中大部分幼兒能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並始終保持高漲的活動情緒。但個別幼兒對課件的內容不是很感興趣,可能是幼兒沒有經歷過缺水的體驗,不能真正的體會水的重要。一節科學活動課,要讓幼兒觀察,然後有機會說,能說,大膽說。

在本次活動中我通過“設疑”抓住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巧妙運用課件的觀看與問題及時的提出,使節約用水要求變成孩子們的自身需要,而非被動的說教。尤其是孩子們在解決日常問題需要動手去做,從而瞭解了水的重要性,注重了幼兒自身情感體驗,從而萌發保護水資源的情感。此活動通過層層深入地提問,使幼兒瞭解水與人類的關係,繼而萌發節約用水的意識。在以後日常生活中,孩子們能夠做到及時關緊水龍頭,並能提醒家長用洗臉水沖洗便盆等,節約用水的意識與行為的形成與堅持才是讓我最欣慰的事。

科學活動教案 篇21

活動目標:

1.瞭解常見的落葉樹,感知秋天樹葉變化的季節特徵。

2.嘗試按樹葉的形狀、大小與影子進行匹配。

重點難點:

嘗試根據樹葉的形狀、大小與影子進行匹配。

活動過程:

一、感受秋天的變化。

提問:你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你從哪可以看出是秋天了?(天氣變化、人們的著裝、大自然環境的變化)小結:秋天草兒變黃了,樹葉落了,樹上結果子了,天氣也變涼了。

二、播放多媒體課件,瞭解故事內容。

1.播放動畫前半段提問:小樹葉為什麼會離開大樹媽媽?

小結:秋天到了,一些樹葉就會慢慢地變黃,慢慢地離開大樹。

2.播放動畫後半段提問:樹葉離開大樹媽媽後做了什麼事情?樹葉寶寶是通過什麼辦法,怎麼樣才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它們的形狀一樣嗎?顏色一樣嗎?

教師小結:小樹葉終於親到了自己的影子,原來樹葉和影子在形狀和大小上是一樣的。

三、在觀察、比較、質疑中發現祕密,獲得經驗。

播放錄音:大家好,我是梧桐樹的葉子,一到秋天我也會離開大樹媽媽,我也想去親親自己的影子,你們能幫我找找我的影子嗎?

1.幫梧桐葉找影子(出示眾多梧桐葉的影子)請幼兒仔細地看一看、找一找,哪片是梧桐葉的影子?為什麼?

教師小結:原來樹葉和它的影子在形狀、大小上是一摸一樣的。

2.拓展有關落葉樹的知識討論:秋天裡還有哪些樹葉也可以親到自己的影子?

教師小結:秋天到了,有好多樹的葉子會掉下來,我們把這些樹都叫做落葉樹。

3.幼兒操作,匹配遊戲,進一步積累經驗。

教師:讓我們來幫幫這些小樹葉找找他們的影子,用線把他們連起來。

延伸活動:

那等我們中午吃好飯,我們每個人到樹下撿一片樹葉,然後到四周去找找樹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