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關於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3篇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1.64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3篇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兒歌、故事,比高矮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發現自己已長高、長大。

2、願意與同伴中交流自己在活動中的發現。

3、感受到成長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小時侯的照片整理成套。

2、收集幼兒去年穿過的鞋、襪等、小孩、公雞、青蛙的對照圖片。

活動過程:

一、看圖說話匯入活動。

教師:"小孩、公雞、青蛙小時侯是怎樣的,比較一下他們小時侯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兩三人結伴。"

教師:"一人一句輪換著想想說說:我們小時侯和現在不同的地方。"

二、收集去年穿過的鞋襪、戴過的手套和帽子,試著穿戴一下,談論各自的感想。

三、故事:《我長高了》。

討論:"小猴到底長高了沒有,小猴子該在哪裡測量?"

四、和同伴比高矮。

1、兩人比高矮--身體站直背對背。

2、三人、四人比高矮--兩個兩個輪換著,身體站直背對背。

3、一組小朋友排排隊比高矮--議論:我們一組誰最高?誰最矮?

五、歌曲笑呀笑學唱歌曲《笑呀笑》,按歌曲中的'角色,隨著音樂節奏做動作模仿。

1、結合自己扮演的角色運用:"長大了,我就可以……"

2、說一句話,可加上舞蹈動作邊說邊表演。

3、提問:小朋友,說說為什麼長大好哇?同伴交流討論,請幼兒發表自己的見解。

4、發散思維。

請幼兒拿出自己幼小時的照片,幼兒看看、想想並回答提問:"什麼事情是小時候還不能做,要長大才會做的"?

5、觀察、思考作答。

六、練習說話。

引導幼兒用:"長大了,我就可以……"說一句話,逐一發表自己對"長大"的想法

七、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問題:"如果自己是小動物而不是小朋友,也會期待長大嗎?"練習說"長大了,我就可以……"的句型(對能夠大膽說話的幼兒獎勵小紅花)。

我們會長高:想一想,你們長大以後想幹什麼?戶外活動:找朋友,要求幼兒回家去做一件事情,向爸爸媽媽證明"我長大了"。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掌握故事情節,並能感受大熊從難過-感動的心理變化。

2、知道不欺負別人、樂於幫助別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

3、藉助圖文並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4、通過加入適當的擬聲詞去感受圖畫書的詼諧、幽默。

活動準備:

幻燈片、輕音樂

活動過程:

一、匯入:

今天也是森林城一年一度的擁抱節,和誰擁抱就表示願意和誰做好朋友,大熊準備要去擁抱它的每一個朋友,那應該是件很快樂的事啊,可是大熊卻哭了,大熊為什麼哭呢?請你們來猜一猜?那到底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這個故事吧!

二、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一)欣賞第一段故事:

1、故事裡講了哪些小動物,他們為什麼都不願意和大熊擁抱呢?它是怎麼樣說的?

(1)我們一起來學習故事裡的小動物的話,你們來當大熊,我來當三個小動物好嗎?

(2)男女生分組學習對話

(3)請四個小朋友上前面來練習對話請爸爸媽媽當大熊,你們當小動物。

2、是啊,去揪袋鼠的尾巴、去拔小兔的蘿蔔、仗著自己力氣大,去欺負小動物,大熊的這種做法好嗎?這樣做可真不好。

3、大熊繼續往前走,走著走著,他還會遇到誰呢?他們又為什麼不願意和大熊擁抱嗎?

4、幼兒想象創編、表演對話、角色體驗,體驗大熊與小動物之間的情感。(讓孩子想出4--5種小動物來)

(二)欣賞第二段故事

教師講述故事第二段:這一路上,大熊遇到了很多的小動物,沒有一個朋友願意和大熊擁抱,大熊呆呆地坐在大樹旁邊,心裡非常非常的難過。天黑了,大熊回到家晚飯也沒有吃,他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一直到結束……

(1)當沒有一個朋友和大熊做朋友時候,大熊的心裡感到怎麼樣?難過了會怎麼樣呢?

(2)後來是誰來了呀?他們來幹什麼呢?小動物們都來和大熊擁抱了,大熊此時的大熊心裡面感到怎麼樣呢?

(3)小結:剛開始,小動物們都不願意和他擁抱,所以,他傷心地哭了,後來,小動物都來和大熊擁抱了,所以他感動的地哭了,因為朋友們原諒了它,它又有了好朋友。

經過這一次擁抱節,小動物們學會了原諒別人,大熊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以後不能欺負小動物,而是應該多幫助別人,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好朋友。

(4)那他以後可以怎麼樣幫助別人,才能有更多的朋友呢?

三、完整的講述故事:讓我們把這個好聽的故事講一講好嗎?

四、感受擁抱的快樂原來擁抱別人和給別人擁抱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呀,你想擁抱誰呢?下面就讓我們和你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媽媽、老師去抱一抱,親一親吧。

附故事:

小熊的擁抱節 今天,是森林城的一年一度的擁抱節,和誰擁抱就表示願意和誰做朋友,大熊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和100個朋友擁抱。

一大早,大熊就出門了,他遠遠的看見小袋鼠慢悠悠地走過來,他連忙張開雙臂走上去:"小袋鼠,今天是擁抱節,我們擁抱一下好嗎?"小袋鼠轉身就走,"哼,才不理你呢!你老是踩我的尾巴。"大熊往前走,他看見小兔子一蹦一跳地走過來,他連忙張開雙臂走上去:"小兔子,今天是擁抱節,我們擁抱一下好嗎?"小兔子轉身就走,"哼,才不理你呢!你上次把我的蘿蔔全都拔光了。"大熊又往前走,他看見紅狐狸大搖大擺的走過來,他連忙張開雙臂迎上去:"紅狐狸,今天是擁抱節,我們擁抱一下好嗎?"紅狐狸轉身就走,"哼,才不理你呢!你仗著力氣大,老是欺負小動物。"大熊繼續往前走,沒有一個朋友願意和大熊擁抱,大熊呆呆地坐在大樹邊,心裡面非常非常的難過,連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

天黑了,大熊晚飯也沒吃,一個人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

"篤篤篤",是誰在敲門呀?大熊慢吞吞地走過去開門,門一開,大熊驚呆了!小動物們全來了,他們在門外排著隊,微笑著看著大熊,一個個張開雙臂說:"大熊,祝你擁抱節快樂,我願意做你的`好朋友。"他們一個接著一個跟大熊擁抱,也不知道是怎麼了,大熊的眼淚越來越多,比剛才沒有人跟他擁抱的時候還要多,大熊真的感動了,他後悔地說,"我以後再也不欺負你們了。"

活動反思:

這學期的教研課,我又選擇上《大熊的擁抱節》,這是我的一課二研。同課不同班,選擇二次教研的原因是《大熊的擁抱節》是一篇富有童趣、令人感動的兒童文學作品。它以森林城的小動物舉行擁抱節為線索,描繪了大熊從快樂—傷心—感動的情感發展變化。故事形象鮮明、語句生動、情節耐人尋味。同時,幼兒通過學習,能從中理解擁抱的涵義,學會交往、善待朋友,幼兒在欣賞故事的同時,知道霸道的行為會讓自己失去很多朋友,從而領悟到“知錯就改”還是會得到朋友的原諒的,以此教育幼兒要珍惜友誼,與同伴友好相處。

在第一次教研課上,指導老師點評故事內容分得太散。因此這次我只把故事分成了三個部分,還是按照步步引導、層層深入,引導孩子們參與到推演故事情節的過程中來,引導孩子的猜想情節,讓故事在孩子充分想象中完成銜接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卻又發現了很多的不足,現對這個活動談談我的實施感悟及反思。

首先談談匯入部分,這一次我用找朋友的遊戲引入主題,引導語為:“現在我們來玩找朋友的遊戲。”這樣引導給人有些唐突感,還是第一次談話匯入來得自然。匯入時可以用談話匯出玩遊戲部分。

其次,與第一次教研課的區別是:第一次教研課我用的是動畫輔助教學,而第二次教研課我卻借用自制的PPT來教學。由於在第二次教研過程中,對PPT的操作不熟練,導致點按出示一幅畫面,提問講解,再點按出示一幅畫面,再提問講解,以至於故事支離破碎,失去了感染力,也失去了故事原有的完整性。與第一次教研相比,感覺這個故事採用動畫輔助教學效果更好,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但是不管是採用哪種教學設計,都應保持故事的完整性。通過這兩次教研應該把故事的段落再分大些,分成兩個大段,第一段為大家為什麼不願意擁抱大熊,第二段為大熊的心裡對話,最後再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

在這兩次的教研中有一個環節始終未能順利地完成。在討論工程中,當孩子們被問及:“你們有沒有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這時課堂就陷入了沉默狀態,但反過來問:“有誰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時,有個別孩子開始支吾著“他有一次……”,課堂氣氛開始活躍,為了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我請了幼兒上臺發言,但我又戛然而止,原因是我認為不應把孩子的缺點或者錯誤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在這裡我設計不夠嚴謹,面對突發情況不知所措。以至於這個環節起不到點亮和提升的作用。其實我想通個故事的討論部分發展幼兒的社會情感,昇華孩子們體驗朋友之間互相寬容、相互珍惜的情誼。由於平時在課堂上很少採用討論方式進行教學,所以孩子表現得很拘謹。在這個環節中可通過播放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照片來引導孩子們進行討論。或者去掉這個部分,直接總結,只要孩子們知道“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或者自己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情”時我們要說對不起和原諒朋友就可以。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對故事感興趣,能理解故事內容。

2、能體會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情感變化,知道快樂是要靠自己去尋找。(重難點)

3、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並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4、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教具準備】

兔子傷心、高興表情、青蛙、鴨子、小八哥的圖片各一張、故事錄音。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

1.小朋友們,今天你們覺得快樂嗎?什麼讓你覺得快樂?(請個別幼兒發言)

2.出示傷心的巴耳兔圖片,請幼兒觀察,它快樂嗎?從哪裡看出來的?引出故事《巴耳兔找快樂》

二、引導幼兒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1.師生動地、有表情的講故事的前半段,要求幼兒聽後說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幼兒邊聽邊思考:a.哪些人幫助了他?給他出了什麼主意呢?b.巴耳兔的眼睛顏色有幾次變化?怎樣變化的呢?

請幼兒大膽發表發言。(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黑板上貼圖)

2.用懸念牽引幼兒聽故事後半段。(後來,他又怎麼做的呢?讓我們繼續聽故事)

幼兒聽後,提出問題:他找到快樂了嗎?是怎樣找到的呢?

請幼兒自由的發言。

師小結:快樂需要自己去尋找。

3.根據幼兒對故事的.掌握情況,結合操作圖片,分段複述故事。

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角色對話,幼兒集體扮演唐老鴨、小青蛙、小八哥,以遊戲口吻練習對話。

4.請幼兒自由結伴上臺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對話。師加以指導。

三、結束活動

小朋友們,你們想知道老師今天快樂嗎?我今天很快樂,因為你們表現得都很不錯,後面的家長們快樂嗎?讓我們趕緊去問一問他們吧!

教學反思】

今天準備了充分的圖片,幼兒對故事很感興趣。我通過兔子眼睛顏色的變化這跳線索與不同動物的幫助對應,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了故事內容,有了頭飾幼兒表演故事更生動。這個活動效果較好!

小百科:快樂,漢語詞彙,讀音為kuài lè。快樂是人類精神上的一種愉悅,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是由內而外感受到的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比喻人的一種開心、高興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