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精選12篇)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2.28W

近些年來,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電視劇日益火爆,它們吸引了電視觀眾的注意力,深受觀眾的喜愛。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僅供參考。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精選12篇)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1

剛剛看完優秀抗日題材電視劇《烈火金剛》,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顆愛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現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飛、丁尚武、林麗、齊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縛手榴彈炸燬敵人正在修復的公路,或與敵人同歸於盡。在與戰友執行任務時力爭獻身、最後訣別的環節,隊長史更新忍悲送別戰友,雙目含淚,一個鐵打的漢子強忍內心的強大悲痛,通過向戰友一拍肩膀和後來端起搶來的機槍向鬼子憤怒激射的鏡頭描寫,淋漓盡致地突現了英雄的愛恨情仇。而肖飛身負重創,最終還是來到準備要炸燬的公路上,從容躺下,拉開身上捆綁著的數十枚手榴彈的導火索時,那一聲“戰友們,請向我投彈!”的大喊,更讓人看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女戰士林麗奮力掙脫漢奸的阻擋,衝向敵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讓人肝腸寸斷,頓生無限敬仰、強烈的愛國主義革命情感。同時,對窮凶極惡的敵人更是充滿了無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現了犧牲了的英雄們光輝形象。他們在烈火中重生、涅盤,在人民正義戰爭中歸於永恆。人民永遠銘記他們。

看完此劇,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靜,我們現代的愛國意識應該與歷史時期的英雄們是一樣的。但奮不顧身、為國犧牲或與邪惡抗爭的勇氣及對強寇頑敵捨命拼搏、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境界,筆者認為,現代的我們與英雄們是不可同日而語了。面對英雄,我們應該反思自己。要不,為什麼在和平的年代,經濟快速發展的如今,那麼多醜陋的行徑,罪惡的舉止,無人阻止或止而不絕?公交車上肆無忌憚的騷擾、偷搶;大街上圍觀惡人的揮刀行凶,以及那麼多貪贓枉法的貪官汙吏,腐敗機構的橫行霸道,魚肉民生的種種惡行。這林林總總的新聞或訊息報道的內容,都令人髮指,深惡痛絕。

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趨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縱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筆者認為,是浮躁的時代冰封了人們的愛心和正義感,無數個血淋淋的案件事實和身邊耳聞目睹的真實事例,也側面反映了機制的不公與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觀顛倒或泯滅。人們選擇了沉默,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面對囂張罪惡的忍氣吞聲。究竟誰之過,到底誰之責?這個時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嗎?難道是我們不需要了,還是英雄真的都已成為過去?

筆者深深相信,時代在變,但我們呼喚英雄的聲音依然熱切。讓我們呼喚英雄,創造時代的英雄。英雄歸來!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2

這是一個以史詩般的手筆和巨集大的場面,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將士艱苦卓絕的抗戰過程。著力表現了八路軍在全民族的抗戰中的作用,深刻刻畫了身經百戰的抗戰英雄李雲龍,智勇雙全,學識豐富的政委趙剛,秀外慧中的田雨等一批優秀中華英雄的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奮戰中表現出來的大智大勇,以及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亮劍》電視劇通篇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革命英雄主義,張揚著一種戰鬥品格,是一部很好看的軍事影視力作。

作為一部展現眾多戰爭場面和人物命運的長篇電視連續劇,該劇一改傳統的創作思維,跨出平面化的創作窠臼,英雄沒有臉譜化,政治沒有說教化,戰爭沒有演習化,敵人沒有愚蠢化,情感沒有單一化,矛盾沒有簡單化。面對一個帶有強烈個人色彩,富有傳奇經歷的英雄“化神為人”,讓他迴歸到人的境地而不是供上假的聖壇。是人就難免缺點和不足,《亮劍》劇裡毫不避諱英雄的人性弱點,一同展示在鏡頭前,讓我們可以近距離欣賞一個平時帶有人的弱點,戰時帶有神的氣勢的平民英雄,真實觸控到李雲龍身上那種鐵血軍人不計生死,壓倒一切的豪邁霸氣。這樣的英雄,能夠滿足和平歲月裡習慣平淡生活的我們關於金戈鐵馬的全部想象。

英勇頑強,指揮獨特的李雲龍屢屢犯禁,與其說是頭腦發熱,意氣用事,更不如說是文化析欠缺和知識的不足所造成的遺憾,這種遺憾便是遇到來自燕京大學畢業的高才生搭檔政委趙剛。作為我黨早期的政治工作者的典型代表,趙剛潛移默化地讓李雲龍認識到知識在戰場上的巨大威力。趙剛絕非是空頭說教的政治教員,他在戰場上百步穿楊的槍法和危急關頭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的大無畏精神,深深地感召了硬漢李雲龍。趙剛對李雲龍潛移默化的精神影響傳遞給觀眾的不僅是其個人的淵博學識和人格,更能彰顯的是黨的偉大和光明。

作為一個早期革命者,李雲龍是一個帶有不完全共產主義價值觀的農民英雄,無論是普通一名,還是成長為我軍的高階將領,他一生都在接受黨的改造,終生都在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黨忠貞不渝,對軍隊肝膽相照,對同志赤誠相待,對戰士如兄弟,他一生都在無怨無悔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他的這種對黨,對軍隊始終如一的精神,是我們永遠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亮劍》為我們從戰爭歷史中尋覓戰鬥精神提供了一部煞是好看的歷史傳奇,傳奇英雄李雲龍在劇中最大的亮點,李雲龍率領團隊從打敗國民黨兩個師的強悍日軍板田聯隊包圍中成功突圍,炸燬了阪田指揮所,炸死了指揮官阪田大佐,這就是精彩的“亮劍”,李雲龍的獨立團在彈盡危局中用冷兵器殲滅日軍山琦大隊也是精彩的“亮劍”身為團長的李雲龍帶著殺上戰場上“亮劍”。士兵魏和尚孤身與眾多日軍特種兵拼殺也是“亮劍”!正所“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強敵也要毅然亮劍。”烽火戰場上,抗戰勇士處處“亮劍”。

“亮劍”精神體現在劇情和人物的方方面面。李雲龍的猛虎性格的易性貫穿全劇,這種懸念性格,支配著全劇情節走向,反映在各種側面,譬如為了能夠殺敵,李雲龍火暴衝動,屢犯錯誤,他的職務也就五起五落,從紅軍團長,將為馬伕,從八路軍團長將為營長,但只要能殺敵,他不在乎官職大小。因為他心中沒有什麼官的概念,只有殺敵勇士的身份,李雲龍與政委趙剛的關係別有意味,改變了簡單的思想工作簡單的降伏簡單的工作物件的簡單模式,是真正的互補。透過半且才個的表現和某些粗糙的霸氣和的言行,趙剛認清了並折服了李雲龍身上的“亮劍”精神——猛士的氣勢和永不言敗的戰鬥意志,甩掉自身不少書生氣。李雲龍也從趙剛身上照見自己莽撞的缺點,更看到趙剛身上的“亮劍”精神——戰場上同樣的敢打敢拼和戰場下最與問那些有害於黨的事業的言行鬥爭到底決不妥協。兩個男子漢終於肝膽相照。李雲龍與國民黨軍隊團長楚雲飛政治立場不同,但在日本侵略者面前都是有血性和戰鬥意志的“亮劍”精神人,因而他們有鬥爭也有惺惺相惜。但楚雲飛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信條與李雲龍的共產黨人是為民謀利益的觀念有著根本區別。在中國兩種命運

大決戰的戰場上,他們之間的“亮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說戰爭結束了,劍客的用武之地就不復存在,那麼,對於革命軍人來說,進了城,“劍”也並未入鞘。“亮劍”精神仍需延續。李雲龍在軍事學院學習遇到異性仰慕者,戰友便直言相勸,直到給李雲龍的妻子田雨打電話,也是和平年代的一種“亮劍”。李雲龍從軍事學院畢業後以軍長身份組建中國第一支特種分隊,便是以新的眼界為未來戰爭準備繼續“亮劍”。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3

前些日子,有些空,故在老哥那呆了幾天,有吃有喝的,閒來無聊,聽從老哥建議(其實他說的從沒有反對過,無所謂“從”),坐在電腦前把他極力推薦的《血色湘西》從頭看了遍。因以前喜歡湘西出來的鄉土作家沈從文的作品,尤其喜好小說《邊城》,就對湘西的鄉土民風、人情世故有著淡淡的興趣與感情,所以對電視劇有些感概。

從人性和對個體生命認同的角度,這應該說這是一部悲劇,只是其主調服從了時代的大背景——抗戰,使悲劇色彩弱化啦。

先需承認這是一部不錯的作品,從策劃到編劇到演員都下了功夫,主題的把握沒有以往那種過份的大唱讚歌,沒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別的先進形象,突破了以前電視劇在抗戰背景下的意識形態偏見,淡化了黨派意識與現代性對人的作用,顯現了一個小城市偏遠鄉村中的一群鄉下人與一群落魄軍人在民族大義面前義無反顧的選擇與犧牲,而把人類的野蠻與純樸的天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過,電視劇也顯示了導演們對故事與情節有一種過於理想化的態度,為突出湘西地域的特點及顯出人物前後轉變的反差而露出了不自然的痕跡,牽強得很,有時簡直就是橫空出世。迴避了參戰轉變前後山民充滿著的那種複雜難解的外在矛盾和內在矛盾,湘西山民的'悲劇性存活狀態與人在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生存困境及鄉下人純樸與蠻悍的民性對人生選擇的影響,沒有呈現出一種痛苦的思想掙扎與不適應,反而顯現了導演們的個人的英雄主義與愛情力量的崇拜情結,可能有吧,這無可非厚,也許是為了迎合大眾的眼光而不得已為之。

劇中蠻悍的土匪頭子石三怒、美麗堅強的湘妹子穗穗、孱弱聰明的鄉下讀書人龍耀文,甚至城府極深的頑固鄉紳龍德霖都是湘西山民的典型。有著傳統湘西山民與生俱來的純樸善良野蠻愚昧,行為處事與外部世界截然不同,甚至不可思議。作為大山之中的山村,這是一個有聲有色,有血有淚,有大痛苦,也有大歡樂的人的世界,山民們無從弄明白外部世界的種種,其實他們在外面人頭腦裡,除了道聽途說得來的野蠻與神祕的印象,也一片茫然。鄉村的社會形態更多的是原始的,外部世界的影響微乎其微,社會的運轉與維護自有其法則。生存環境的嚴酷,使人生命運充滿隨機性或偶然性。生死禍福全在不可測之天。人生命運難以自主地把握,人們也不曾認真想過如何自主地把握自身的命運。陷入迷亂的單純理智只能將人生的無常歸因於天命:一切都是命,萬事不由人。愚昧到愚蠢!

說說作為劇中唯一一個連線外部世界與湘西鄉下的個體——龍耀文吧,搞笑的是其本身極具矛盾。鄉下人的出身和周圍的環境使其無法與愚昧的世俗抗衡,無法真正超脫“鄉下人”的侷限,同時由於在外讀書而接觸外部日夜變化的世界,使其思想和心態都發生了變化,更不可能理解湘西鄉下這個社會存在的機制,從而使作為個體的人永遠也不可能為他人所徹底瞭解,反而在幾天的團總任上出了不少錯出了不少笑話。自己也感到無奈和無力。後來的出走,是書生本性孱弱的表現——對責任不敢當,同時也隱約暗示外部世界的精神衰敗與中華民族的頹廢墮落,無形中與湘西少數民族特有的勇敢、雄強、純樸、忠厚的品格和氣質形成對比,為抗戰的艱難尋找民族內部的不足。不過龍耀文告別故鄉的出走,同時也意味著對過去歲月的告別,意味著對家鄉幾千年封建專制壓抑下所形成的變態心理的反叛,正是這種內心的不滿與叛逆為他後來在戰爭的奮鬥提供了精神支柱——維護民族的尊嚴,求得生存的權利。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4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的一次創新,很成功。把革命歷史和人物的故事結合得默契。是一部新型的革命思想的教育史話。是我近期觀看電視劇後深有啟迪的。

第一:這部電視劇表現了重大革命歷史,以一般的人物和人物故事演繹了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我們從片子當中看到一些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子,片子當中的人物正是重要歷史人物的化身。瞿恩這個人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那些傑出領袖人物和優秀共產黨員相結合的一個藝術典型。是領袖人物和一般革命者相結合的藝術形象。堪稱典範。深受愛戴。甚至敵人也由衷地敬畏他。

第二:這部電視劇是一個大跨度的革命史的演繹。從大革命一直寫到全國解放前夕。20多年,這中間歷經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四個歷史時期,一部電視劇表現這樣大的歷史跨度,在革命歷史題材的開掘和處理上,確實是一種創新。他用家族敘事和親情敘事的方式來描繪國共兩黨在二十多年中的合作和較量,形象介紹了新中國的誕生歷史,賦予歷史風雲的回望特有的文化反思意味,以及人物命運走向。在當今新的歷史條件下,是對國共合作和兩岸統一的呼籲。它的歷史內涵,提升了它的精神文化品味。

第三:這部電視劇是對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的詮釋。當前,有很多人對信仰理想,對價值的憂患呼聲比較高。很多人說實用至上,不要談革命的理想主義,我們的理想在哪裡,我們的信仰何在,等等。我看到,在《人間正道是滄桑》它塑造了一系列優秀的共產黨員形象,以瞿恩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形象,他重新點燃了理想的火焰。後來楊立華跟範希亮都講了瞿恩對他們的精神信仰,包括楊立青對他終生的信仰。所以從瞿恩的形象,我們就能夠找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最後能取得天下,因為他們擁有一批有信仰的人,有理想的人,是不怕犧牲的人。他們擁有博大的胸襟,重人倫,人理,人道。黃埔軍校三期六班的班規是:“鋼刀歸鋼刀,同窗歸同窗”。很有哲理!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5

我這個人常常後知後覺,當同事們都在辦公室裡談論有一部很好看的諜戰電視劇叫《潛伏》時,我還沒聽說過這部戲。不過聽大家評價那麼高,也就趕緊加入了全國觀眾轟轟烈烈的觀看大潮,不看不要緊,一看還真就收不住了,連夜從網上打包下載了全集,三個晚上給看完了。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簡直是愛到不行,於是逢人就問看了沒,沒看一定要馬上看。

記得去年一部《奮鬥》讓我痴迷,可是要比起這次對《潛伏》的痴迷還是差多了。愛這部劇的觀眾有很多,我只是其中之一,不過我想在這部戲裡大部分觀眾最喜歡的角色可能是餘則成和左蘭,而我最喜歡的角色是翠平和陸橋山。翠平真實可愛、敢愛敢恨,既不像左蘭那樣高尚完美,也不像晚秋那樣不食人間煙火,可我就是喜歡她,那才是真正的女人。雖說姚晨扮演的這個人物在戲的前半部分多多少少還有點《武林外傳》裡“郭芙蓉”的影子,但是越到後面她演的越好,瑕不掩瑜,畢竟翠平這個角色太出彩,所以只能讓我們更愛姚晨了。陸橋山雖說是個反面人物,人物性格陰險狡猾,可是北京人藝的臺柱子吳剛老師簡直把這個人物演活了,從他每一個細微的神情到每一句簡單的臺詞都拿捏得到位極了,他就是陸橋山,陸橋山這個角色非他莫屬。所以說我認為在這部戲裡最出彩的角色是姚晨扮演的翠平,最出彩的演員是陸橋山的扮演者吳剛。

再來說說這部戲中最感人的情節,很多人都說在看到餘則成和翠平在機場相見卻不能相認那段忍不住淚流滿面。尤其是餘則成學母雞轉圈,翠平下車想走近卻被餘則成搖頭拒絕後,眼含淚水帶著笑離開,任誰看到這一段要說不感動那除非是鐵石心腸,我也一樣深受感動。可是最讓我感動的情節卻令在他處,翠平身份暴露後,餘則成勸她離開,她先是死活不走,後來終於在餘的力勸下,為了顧全大局決定離開。沒想到的是她離開的時候就那樣大步流星地、頭也不回地走了,於在視窗偷偷地目送她,我以為走到大門口她至少會回頭再看餘一眼,可是她連那一眼都沒看,依然是大步流星地、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的淚水當時就決堤了,這是怎樣一個女人,或者說這是一個怎樣的革命者。從女人的角度出發,她或許認為革命馬上就要取得最後的勝利,她和自己的愛人過不了多久就可以重逢了,再重逢他們就可以永遠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根本用不著那麼難捨難分、那麼難過。從一個革命者的角度出發,她知道在這種危急時刻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在生離死別、親親我我上,所以他就那樣大義凜然地走了。可是不管從哪個角度出發,這段戲都太殘酷了,殘酷得直搗我的淚穴。

最後來說說這部戲除了導演滿意再沒有人滿意的結尾,誠然那樣的結局也許更真實,更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可是作為這部戲的編導,你為觀眾打造了這麼成功的一部劇,難道就是為了告訴觀眾這樣一個更符合歷史實情的殘酷結局嗎?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在這部戲的前戲裡受的煎熬已經夠多了,完美的左蘭為了革命和愛情已經犧牲了,好不容易在革命生活中培養起感情來的餘則成和翠平也要被無情的分隔在天各一方,更何況連餘則成是否知道翠平懷了他的孩子這一情節也不交代一下就更說不過去了。導演真是個徹頭徹尾的完美主義者,懂得留點遺憾更完美的藝術真諦,就是不肯苟同我們普通觀眾的世俗觀點,而且也很狡猾,知道這樣的結局不會讓觀眾輕易地忘掉這部戲,不過就是讓我們太難過了。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6

已經很久沒有對哪部電視劇有"上癮"的感覺,而這部電視劇卻讓我有了"欲罷不能"的感覺。

以為自己把裡面的人物已經看的比較清楚,今天忍不住看了網上的劇情介紹,才知道,裡面還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看這部電視劇的最大感受是:你塑造的鞏向光認為人物形象很到位,把一個離開母親且又不能回到母親身邊的孩子心理,把一個受到各種派系猜忌和懷疑而又必須在其中周旋的角色,把一個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而能一次次為了信仰超越這種痛苦的人演繹的淋漓盡致。

走到八路軍駐隊處的那種猶如流浪的孩子回到了家而不能承認是自己家的百感交集的神情;在自己信任的同志(大哥)和母親面前才能展現的兄弟和孩子的真情;在受到不信任和無法迴歸組織的那種極度沮喪和難以承受的生不如死的痛苦之情……無不讓人(不僅僅是劇中的家人)隨其喜而喜,隨其怒而怒,隨其哀而悲……

人物在頃刻間可以變換幾種臉色;能夠遊刃有餘地周旋在各種派系中;能夠在任何情況下堅守自己的信仰;能夠為了信仰捨得自己的一切,承受一切委屈。

總之,把一個行走於"無間"之中,卻又時時在經受著各方的猜忌,尤其是"家人"的不信任的角色演繹的淋漓盡致。

但是本劇稍感缺憾的是:劇情發展過於緩慢。很多不必要的鏡頭刻畫的過於細緻,讓人稍覺羅嗦。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7

《集結號》是在影院看的,效果自然好。尤其是戰爭的場面,轟隆隆的炮火更能襯托大氣恢巨集。可是整部電影看下來,腦子裡面出現的詞語竟是:孤獨和遺棄。也許和我內心的敏感晦澀有關,這兩個詞語竟縈繞於胸,不吐不快。

銜接張弛有度的故事情節,或許深刻或許幽默的語言表達,都不是我想說的重點。只想說一個人,穀子地。艱難行走在自己的孤獨裡,沒有朋友,沒有親人,甚至沒有組織。天地廣袤,眾生芸芸,骨子裡掩藏的驕傲和生活中流露的卑微,交織在一個苦難的靈魂裡,始終前行。

穀子地,父母死在逃荒的路上,被道士收養得活,註定了他童年被親情遺棄,孤單成長。後來參軍入伍,有了戰友當了連長,可是一次戰鬥卻讓他折了所有的兄弟,部隊的整合也讓他所在部隊的番號成為了歷史。於是,他又成了孤家寡人,並被當成了國軍俘虜。他說他炸燬了國軍的兩輛坦克,國軍俘虜們笑了。醫院的幹部無法證明他的身份,懷疑他在說謊,本是毋庸置疑的戰鬥英雄,迷惑了,沉默了。給自己死去的兄弟們討個烈士的說法,給自己找個身份,這成了他唯一能做,而不得不做的事情。

一個孤單行走的影子,沒人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他被國軍俘虜鄙視,被醫院幹部懷疑,被縣上的幹部恐嚇,被挖煤的工人嘲笑。或許他被整個世界遺棄了。曾經有個女人出現,這是這部電影裡面唯一的一個年輕女性,如果是俗套的情節,應該是孤獨的英雄身邊,多了一雙堅定扶持的手臂。可是,生活不是這麼簡單的,英雄是善良的,所以孤獨是註定的。

最後,他死去了。儘管是死在療養院裡,可是,誰能說這個老人不是孤獨的死去?

這部影片,很簡單的描述著小人物的故事。沒有英雄史詩般的一詠三嘆,它告訴我們說,每個人都怕死,不怕死的英雄不是天生的。只是,為了責任、忠誠、親人、朋友,每個人都可以變的很高大。

形形色色的人,有形形色色的故事。有時候,讀別人的故事,會讓自己難過。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畢竟,我們很努力的生活。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8

清明節前,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愛國主義影片《太行山上》,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伴隨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聲,用簡潔的直升機俯拍開門見山地給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蕩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題,並用很好的過度手法銜接到國民黨陣地,並引出電影的主要人物——朱德。電影的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按照歷史順序將八路軍如何殲滅敵人的戰役一一列出,並適當地帶出部分愛國將領的名字,講述了老百姓與八路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戰的歷史事實。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幹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影片中八路軍高階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大雪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裡全暖,最後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佈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脊樑,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裡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重溫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9

《愛國者》播完了,最後一集我看了又看,每到宋煙橋(以楊靖宇為原型)屹立雪中犧牲的鏡頭,總是不由得淚奔。這部電視劇在製作拍攝上有粗糙的地方,但是作為一部正能量作品,它很好實踐了它應有的功能一一把信仰、精神的力量和家國情懷傳達了出來,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缺乏的東西!

我是讀著小說長大的,尤其偏愛歷史題材的小說。現在不讀小說了,依然偏向於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也許是很多年前的一部紀實作品《步入輝煌一一楊靖宇的最後八天》的影響,一直不肯看與抗聯有關的抗戰劇,不是排斥,是一種心痛幾乎窒息的感覺讓我不忍去看。

抗戰勝利多少年了,八年抗戰的提法已經深入人心,抗聯的那六年哪兒去了?直到近幾年,終於有了十四年抗戰的提法。我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找回了抗聯的六年,可是80後90後00後有幾個人還知道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

2018年的大學聯考一卷把趙一曼女士請進了試題中,我問了好幾個高三學生:你知道趙一曼是誰嗎?他們都茫然搖頭。我又想起六年前我的語文課上播放《土地的誓言》課件,為了展現日寇的暴行,我選用了一張遍地骷髏的照片,教室裡居然響起了一聲"漂亮"!我憤怒地責罵了學生並讓他站在教室後面。

現在想起來,真的不是他的錯,是誰一點點地剝走了我們內心的精神力量?是誰把家國情懷從我們的內心一天天淡化到無了?這麼多年來,我們的教科書我們的媒體都在幹什麼?歷史書上早已找不到楊靖宇等人的名字,家長和社會只向學校要分數,我們的媒體在追逐明星的八卦,我們的社會都在急功近利中,那麼孩子的心中能裝下什麼?

家國情懷,這四個字不僅僅是對於孩子,對於已經成年的人們,都是飄渺得近乎零的概念!一個不知崇敬英雄、沒有家國情懷的民族是危險的,因為它的根基會越來越淺薄,淺薄到一點點外力的打擊就會倒下!

《愛國者》編劇說,是因為有感於楊靖宇故居的門前冷落,讓他覺得有必要寫一部作品來喚醒人們的記憶,劇本歷時六年才得到關注。為什麼呢?看看這幾年霸屏的都是什麼題材的作品就明白了。

抗聯的歷史不是六年,是貫穿了十四年的艱苦卓絕的歲月。據我國史料記載和日本軍方資料顯示,只有抗聯戰士與日軍一對一對抗時不落下風。楊靖宇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毫無援兵的境況下,幾十個人愣是把五百多人的日軍拖得只剩五十多人,如果不是因為叛徒漢奸的出賣,日本人是永遠抓不住他的,在他生命的最後八天裡,只有草根棉絮果腹的楊靖宇孤身一人在東北上演的是一出真正的抗日神劇!

我所瞭解的抗聯英雄楊靖宇是河南人,趙一曼是四川人,且都出生地主家庭,趙尚志是遼寧人,在民族危難的時候他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他們都被日本人抓捕過且受盡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是什麼支撐著他們堅貞不屈?除了信仰和精神的力量,除了家國情懷我想不出還有什麼答案。

我希望能傳達這種家國情懷的作品不再受到冷落,我希望我們的孩子心裡多一些信仰、精神和家國情懷,這樣,他們就不會茫然。最後借網友的一句評論:是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看《愛國者》。我再加一句:還可以去讀一讀趙一曼、趙尚志等人的英雄事蹟吧。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10

為紀念愛國衛生運動開展65週年,充分展示愛國衛生運動65週年以來的輝煌歷史和偉大成就,5月15日、16日,經開區食藥監局及各食藥監所組織工作人員集中觀看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直播的愛國衛生運動專題電視節目《人民大會堂建成始末》及《人民大會堂的第一次國宴》。

可容納一萬人開會,五千人就餐的國家標誌性建築人民大會堂從動工到建成僅僅用時十個月,被稱為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全體工作人員在認真觀看後進行了討論,加深了對專題片的認識,激發了大家的愛國主義情懷,深刻體會到愛國衛生運動是關係到社會基層社群方方面面全體人民的大事。

在今後的工作中立足本職,加大對轄區食品流通及餐飲服務單位經營場所衛生條件的要求,檢查其防蠅防鼠設施的配備,嚴格落實衛生管理制度,徹底消除衛生死角,並且把它當作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抓緊抓實。同時積極引導經營商戶養成科學的衛生觀念,為轄區群眾創造良好的飲食消費環境,為雙迎雙創工作添磚加瓦。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11

為紀念愛國衛生運動開展65週年,倡導學生講文明、講衛生,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紮實推進和諧校園建設。5月15—16日晚20時,建設中心國小組織學生在家收看由中央電視臺CCTV-4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節目播出的愛國衛生運動專題電視節目。

學生觀看了“愛國衛生運動”視訊,知道了如何從小處做到愛國,從自己的行為、意識上愛國,通過觀看消滅白蟻、某城市今昔環境變化等視訊短片,加深了對小環境和大環境衛生保護的意識,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生活中正確的用眼習慣、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等,如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不在牆上留下腳印、汙跡,主動撿拾別人丟在地上的垃圾等。觀看後紛紛表示今後要以家庭環境衛生習慣的養成為出發點,落實在行動上。

此次活動,廣泛宣傳了愛國衛生健康教育,營造了濃厚的活動氛圍,使全體學生的愛國意識,環境意識,衛生意識和文明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篇12

5月15日、16日晚,苑莊鎮組織夜間值班人員收看愛國衛生運動專題電視節目,充分感悟愛國衛生運動開展65年來的輝煌歷史和偉大成就。

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們黨把群眾路線運用於衛生防病工作的偉大創舉和成功實踐,自1952年開展以來,通過黨委政府組織領導、各部門協調配合、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在環境整潔、除四害、改水改廁、健康宣傳教育、衛生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對於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提高群眾文明衛生素質和健康水平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