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幼兒

董卿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最新」

欄目: 幼兒 / 釋出於: / 人氣:2.82W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4月8日(週六)晚播出了第八期節目。節目中,主持人董卿以“勇氣”為主題,集合了李寧、汪明荃、羅家英、江一燕、秋爸秋媽、樊錦詩、翟墨等各領域的嘉賓一同分享各自的經歷和故事。現場,匯聚了各種成長、親情、愛情等元素的勇氣故事,令不少網友直呼收穫了勇氣和力量,更將《朗讀者》譽為每週必吃的“精神食糧”。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歡迎閱讀。

董卿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最新」

  【1】董卿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今年第一季度,文化類綜藝節目集體走紅,而其中最紅者莫過於董卿擔任製片人的《朗讀者》。但打造這樣一個文化爆款並不容易,4月7日,董卿在國家廣電局總局例會上向全國廣電同行介紹經驗,形容籌備之難時稱:“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

弘揚優秀文化 責無旁貸

節目火了之後,董卿接受了許多媒體的採訪,很多記者會問同一個問題:“你怎麼會想到做這樣一個節目?”

對此,董卿以自己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採訪為例:“單霽翔院長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另外四座博物館分別是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你看這五個博物館所在的國家,正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這說明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還當不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當然他最後一句話有些玩笑的意思,但細細去體會,真的有道理。一個國家的自信最終是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層的力量。作為國家媒體,弘揚和傳播優秀文化,責無旁貸。”

要學會低下

那已經習慣了高昂的頭

話雖如此,在娛樂真人秀的擠壓下,文化類節目招商並不容易。董卿形容,當初籌建《朗讀者》之難是“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為此她和同事調侃“現在明白了吧,做製作人要學會低下你那已經習慣了高昂起來的頭。”

除了錢,真正困難的還是“怎麼樣讓文化節目引發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為此,董卿和模式研發者以及國內的眾多學者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研究“《朗讀者》誰來讀?讀什麼?怎麼讀?”最後大家形成的共識是,朗讀者的情感、所要朗讀的文字的寫作者的思想、聽節目看節目的觀眾情感,這三種元素要和諧凝結,一定要凝結起來。

所以,觀眾看到:麥家很糾結地講述完他和他父親、他和他兒子這兩代父子之間掙扎的故事之後,再來讀他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許淵衝老先生,他講一個人一輩子重要的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之後再來讀林徽因;得了罕見疾病的“企鵝人”夫婦,依然樂觀、依然相愛、依然行走在路上,這樣一對年輕人講完他們的故事之後,再來讀同樣一直在路上的三毛……這個時候,文字的魅力就產生了疊加效應,充滿了感染力。

曾經被許淵衝拒之門外

朗讀者第一個火起來的人物是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先生。董卿坦言,在第一期推出這樣一位“高冷”的人物當時確實有顧慮,“96歲的翻譯家,翻譯的是什麼?唐詩宋詞莎士比亞。他一切的標籤都是高大上的,都距我們很遠。但做了兩次採訪後,我們發現這許先生是一位特別單純樸素、特別豐富而有趣的人。所以我們決定:這樣的朗讀者要放在第一期。要讓觀眾知道,這個節目做的是什麼。”

有趣的是,正因為老先生至情至性,沒少讓導演吃苦頭。董卿介紹,“第一次約許老先生的錄製時間是在2016年的夏天,後來不得不推遲。第二次確定的錄製時間是2016年的冬天,又沒錄成。第三次,2017年1月終於真的要開始錄製了,再去請他,老爺子不搭理我們了,他覺得我們是騙子、沒信用,完全把我們拒之門外。導演團隊只能今天抱著果籃站在人家門口,明天抱著鮮花站在人家門口,終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節目播出第二天,許老爺子的譯著就直接衝上了當當網的熱搜。他告訴我們,他家的電話成了24小時熱線,為什麼是24小時,因為他有很多學生、親朋好友在國外。媒體蜂擁而至要採訪他,老人家的迴應特別可愛:‘我在《朗讀者》裡面表現完美,不會接受任何採訪。’”

不要低估“年輕人”

節目如願火了,但讓董卿最滿意的卻是年輕人和新媒體對這檔節目的讚許。據統計,節目播出了7期,閱讀突破10萬 的公眾號文章已經有132篇了;喜馬拉雅客戶端的收聽量是1.79億次;相關視訊全網播放4.97億次,“別人問年輕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朗讀者》,我說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朗讀者》。他們生活在一個更加富裕、更加開放、更加文明的社會,現在的90後、00後,能夠接收到更多資訊,受到了更好的教育,這兩條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沒有審美和判斷力,只是我們之前很自以為是地低估了他們,一味以為他們只熱愛某一類節目。”

“我記得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時候很憤怒,他抨擊一些流行樂團的創作只限於口水,他說如果你只給聽眾吃豬食,那時間久了他們就成豬了。就像許淵衝先生,96歲的老先生,很多熱愛他的年輕觀眾可能只有26歲,有差距嗎?當然有,這當中隔著70年呢,一定是有年齡差距的。那我們要做什麼,媒體人要做的就是在年齡差距之外,找到認知的統一。”

“我們不是隻靠吃米活著”

經驗分享最後,董卿以作家畢飛宇的錄製為例講述《朗讀者》對於細節的認真,“那次錄到凌晨兩點多,但效果一直不滿意,因為燈光我覺得太過花哨。畢飛宇讀的是自己獲茅盾文學獎的《推拿》中的一個片斷,獻給他的父親,他父親雙目失明恰巧是在他寫完《推拿》後。這個世界上會有這樣的事情?他寫《推拿》寫的是盲人的故事,他這部書寫完兩天後,他的`父親眼睛完全看不見了。他在節目現場把這段朗讀獻給他的父親。所以我說要調整燈光,要和他的內心、情感、朗讀更匹配。燈光調了很長時間,到凌晨兩點多,大家覺得很過意不去,但畢飛宇沒有絲毫怨言,興致勃勃。結束之後他給我發了一條簡訊:我在歐洲讀過,在美國讀過,在印度讀過,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朗讀。我們一定要讓中國的觀眾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頓飯,是耳朵飯。”

“我特別感動,他的這句話也讓我想到了我很喜愛的巴金先生說的一句話:‘我們不是隻靠吃米活著。’如果所有媒體人的工作能夠讓更多人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所有的堅持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義的。”

《朗讀者》的三點啟發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總結點評了《朗讀者》給電視人的三點啟發——模式、情懷、主持人內功。

第一個關鍵詞是“模式”。“《朗讀者》通過模式解決了一個問題——這個節目不只是讀書節目,先是講述人生故事,故事講到了情感的高潮點之後,才來用文藝作品抒發當事人的情懷。這個節目不是不講究朗讀者的朗讀技巧,而是更講究參與者的真情實感。”

第二個關鍵詞是“情懷”。“很多做節目的人一開始想到的就是經濟收入,沒有經濟收入,再好的想法都會放棄,但做文化節目首先要有情懷。《見字如面》第一季節目是裸奔的,其實董卿的《朗讀者》也同樣,有商業贊助和廣告收入,但是很艱難。聽說有商家想要在這個節目上投廣告,但董卿認為那個產品和這個節目不匹配,就果斷拒絕了。”

第三個關鍵詞是“主持人內功”。“董卿說有每天閱讀的習慣,每天睡覺前大概有一小時的讀書時間,是多年保持的一個習慣。她的手機、iPad是不拿進臥室的。我覺得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這是她日積月累後能夠爆發的基礎。主持人要想主持好節目,要想體現出獨特的氣質,離不開內在的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沒有詩書,想裝出來是不可能的。”

  【2】董卿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很多人說江一燕不太像明星,一點也不高調,很多時候都在做和演藝無關的事,安靜得彷彿圈外人。她玩攝影,拿過《國家地理》的攝影獎。她做公益支教,入選過“感動中國”人物評選。而這些,都是在得到一定成就後大家才恍然察覺,原來她還在做這個!近日,江一燕加盟《朗讀者》,在節目中坦言自己小時侯很孤獨,一位舞蹈老師對她的個性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來在接受採訪時,江一燕表示這位老師就是那種沉默卻充滿力量的人,自己無論是低調做事的風格還是踐行公益,都與那位老師的影響分不開。

影響一生的老師:想把她的故事拍成電影

如果不是《朗讀者》,很少人會知道對江一燕影響最深的人會是一位默默無名的舞蹈老師。節目中,江一燕坦言這位名叫章燕的老師將小時候的她從孤獨中拯救出來,給了她面對生活的勇氣。至今她都記得老師騎著自行車載她回家時的場景,“現在想起來都覺得非常幸福”。

如今,江一燕自己也成為了一名“老師”。在她每年都去支教的山村裡,“小江老師”的每次到來,對孩子們來說都像過節一樣。在那裡,江一燕會暫時放下自己的明星身份,“蓬頭垢面”地和孩子待在一起。而這份堅持了十年的事業,也離不開章燕老師的影響。江一燕表示,在因病去世前,章燕還一直在結對幫扶山區的孩子,當地希望工程寄給章老師的信也被她一直儲存至今,“我覺得她是特別平凡的老師,有些柔弱但力量非常強大。她也是那種沉默寡言的老師,她不會說很多。但是我覺得她的做的這些事情學生都會看在眼裡。所以我相信我自己做的很多事情是跟老師給我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這些充滿正能量的影響,江一燕也希望能傳遞給更多的人,在採訪中,她表示:“其實我老師的故事很長,真的希望有機會把它拍成電影。”

江一燕為章老師以及她的學生們朗讀

低調公益的理由:公益不能盲目去做

與許多明星的高調慈善不同,江一燕做公益支教一直安靜而低調。她甚至不希望媒體去採訪報道這件事,因為她覺得這會打擾到學生們的生活。儘管她也知道很多熱心人真心想要幫助孩子們,但卻並不贊成大家隨意奉獻愛心。採訪中,江一燕表示:“我認為很多東西包括支教,真的不是盲目的,因為一味的盲目地給與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心裡有一個接受度,就是他會怎麼看待捐助。這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無論如何,首先我的原則是讓孩子們依然在一個單純的環境裡面去學習,去正常的生活。”

而對於有需要的地方,江一燕往往會在實地考察後再做出幫助計劃。去年,江一燕發現山區孩子因為缺乏學前教育,以至於在入學時連普通話都不會說,導致很嚴重的自卑,從而厭學甚至放棄義務教育的權利。因此,江一燕決定捐助一所“爬行者幼兒園”,讓孩子能在集體生活中多講話,活躍思維,目前效果也不錯。這也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大家的關心和幫助也是需要時間觀察,在真正瞭解之後才去付出行動,才更有意義。”

匯聚更多的力量:邀馮小剛、劉濤一起建幼兒園

不過低調並不代表不願接受幫助,江一燕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為此她建立自己的“爬行者公益團”:團員們在各地建立分支,瞭解當地需要怎樣的幫助,然後彼此幫忙。之前,有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寫了一個物資清單,江一燕還發動了自己明星群裡的朋友,讓馮小剛、劉濤、趙薇等人幫著一起出力,大家也都積極參與,令她感覺特別溫暖。

江一燕會讓明星朋友們出物資,但絕不會要求他們像自己一樣做支教老師,

她說:“我認為爬行者公益團是希望給予更多人幫助的平臺,但幫助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可能真的不適合做支教老師,可能他們可以做像服務老人或是自閉症兒童的任務。”通過給具有愛心的人安排合適的任務,讓每個人都能量力而行地投身公益,這對於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也是十分恰當的安排。身為影視明星,江一燕自然也不會浪費自己的優勢,她說:“我希望我未來的創作方向是一些關於支教題材的電影,讓大家瞭解支教,可以給這個社會帶來更好的價值觀。”

  【3】董卿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4月8日(週六)晚播出了第八期節目。節目中,主持人董卿以“勇氣”為主題,集合了李寧、汪明荃、羅家英、江一燕、秋爸秋媽、樊錦詩、翟墨等各領域的嘉賓一同分享各自的經歷和故事。現場,匯聚了各種成長、親情、愛情等元素的勇氣故事,令不少網友直呼收穫了勇氣和力量,更將《朗讀者》譽為每週必吃的“精神食糧”。

汪明荃、羅家英現場“鬥嘴”網友大讚“又暖又甜”

勇氣有很多種,但最常見的無疑是由愛而生的勇氣。節目中,汪明荃、羅家英夫婦雖然整期節目都沒有說過一個“愛”字,但無意中流露出的一些細節卻讓觀眾看到了滿滿的愛意。

訪問開始前,主持人董卿爆料了一個小插曲:羅家英曾拿汪明荃的圍巾擦過眼鏡,於是阿姐立刻略帶埋怨地表示“這是名牌啊”,而羅家英則很快連連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這種下意識的生活細節似乎昭示這兩人明顯不同的個性。果不其然,在之後的訪談中,兩人還是“鬥嘴”不斷,汪明荃剛抱怨“我喜歡整潔,他東西就到處扔”,羅家英就直言“她是個‘大女人’,每件事都喜歡安排別人怎麼做”。這種充滿反差萌的細節令觀眾們忍不住大呼,“有趣的一對好夫老妻”“有愛”“又暖又甜”。還有網友表示,“吵著架,心裡為她打著傘。愛情,最好的模樣。”

現場,兩人朗讀了一篇馮驥才的散文《老夫老妻》,內容講的就是兩個愛吵架拌嘴的的老夫妻吵架又和好的故事。面對這有趣的安排,觀眾們紛紛表示:“文章挑得好,朗讀吵架部分的時候羅家英真的一臉怒氣,後面又特別柔和。我看得笑了出來,是真心的笑容,因為這就是幸福的樣子。”

自閉症兒童家長分享感人育兒經歷感動網友

愛,能讓兩個獨自生活了幾十年、個性還十分不同的人生出結婚一起生活的勇氣,也能讓父母擁有照顧自閉症孩子一輩子的勇氣。現場,自閉症孩子秋歌、秋語的父母秋爸秋媽向大家分享了十幾年來照顧孩子的感人經歷,令無數網友大呼感動。

正如董卿在節目中所說,任何父母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患者的時候,他們今後的每一天都需要鼓足勇氣去面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往往具有言語發育和人際交往障礙,大部分還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無論溝通交流還是生活學習都困難重重。由於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自閉症患者有時還會顯現出對自身和旁人的攻擊性,秋媽在現場直言:“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孩子有時候會撞自己的頭,有時候會抓著我的頭髮,也不管我特別的痛。”更讓人心酸的是,哪怕家長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可能都一無所知,“怕他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我們愛他。”有網友感嘆,在看到句話時,感受到了“戳心的痛”。

現場,秋爸秋媽朗讀了一首海桑的詩《給我的孩子》獻給秋歌、秋語,也希望全中國一千多萬自閉症家庭能夠從這首詩中看到勇氣和力量。網友們在看過節目後紛紛表示:“替不會表達的孩子,謝謝你們。”還有不少網友在秋爸的個人微博下留言,直言:“全程哭著看完,我們都要為孩子好好活,感謝為自閉症群體所做的一切,永遠支援你們,謝謝你們的勇氣。”

勇氣,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心理狀態,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紛紛表示在朗讀者身上收穫了直面艱難生活的力量。在《朗讀者》中,每一次朗讀背後的故事都能令人感受到類似的積極心態,因此也有觀眾把《朗讀者》當做了每週必吃的“精神食糧”,而這或許也是《朗讀者》在浮躁的綜藝大環境中能獨樹一幟備受肯定的原因之一。